專利名稱:一種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具體涉及一種適宜進行海洋底棲生物資源調查的浮升式誘捕裝置。
背景技術:
海洋底棲生物資源調查是開展海洋生態研究的重要內容,通常采用底拖網、底泥采集等方式采集生物樣品。傳統方法方便快捷,但常受限于海底底質類型、底棲生物特征等條件,例如底拖網方式無法在礁石區作業,采集底泥方式一般用于采集貝類動物樣品;而且,傳統采集方法的取樣地點容易變化,無法嚴格常年定點采集樣品。目前,已經開發的底棲生物采集裝置較少,且大多采用捕獲的方式,極少采用誘捕方式;采集裝置種類的單一性已經無法滿足近海復雜海況下底棲生物資源調查研究的需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傳統底棲生物采集裝置存在的環境條件限制及調查生物種類限制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包括浮子、浮升氣囊、誘捕裝置;浮子通過充氣導管與浮升氣囊上部相連通,誘捕裝置設置在浮升氣囊下方;
所述的誘捕裝置包括防逃逸網圈、誘捕器、收集網兜、收集囊袋;浮升氣囊通過四根均勻分布的拉繩與防逃逸網圈上端的圈固定連接;防逃逸網圈為圓筒形,兩端開放,且兩端設置有圈;誘捕器設置在防逃逸網圈內,且誘捕器的下底面外沿與防逃逸網圈下端的圈固定連接;收集網兜呈漏斗狀,設置在誘捕器的下方,與誘捕器下底面外沿固定連接;收集囊袋為圓筒形,一端開放,一端封閉,收集囊袋的開放端與收集網兜底部重合并固定連接,收集囊袋封閉端設置有一根系繩,可用于自由開合該封閉端。所述的浮升氣囊為橡膠材質,且下部留有導氣孔,防止浮升氣囊充氣過足而破裂,非充氣狀態時沉于海水,充氣狀態時浮升氣囊形成的浮力大于整個誘捕器裝置重力。所述的防逃逸網圈的上下兩端設置的圈為剛性材質,可采用金屬材質或硬塑料材質;中間的網圈為柔性材料。誘捕狀態時,防逃逸網圈處于關閉狀態,即上下兩端的圈重疊,不妨礙底棲生物進入誘捕器內部;捕獲狀態時,浮升氣囊將防逃逸網圈拉起,使其處于開啟狀態,防止誘捕器內底棲生物逃逸,所述的收集囊袋開放端直徑不小于10cm,高度不小于20cm,封閉端設置有一根系繩,可用于自由開合該封閉端。所述的誘捕器為圓臺形,誘捕器上平面、下底面分別焊接有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上平面輻射狀鋼架 、下底面輻射狀鋼架的輻射中心與鋼架中心連接件的兩端相連接,且輻射角度相同;上平面輻射狀鋼架通過側面連接鋼架與下底面輻射狀鋼架相連接;多個板片均勻嵌入誘捕器的輻射狀鋼架內,形成中心部位小外圍部位大的板片間空間布局。所述的板片為平板形或波紋形,表面粗糙以便于藻類、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附著生長,提高誘捕效果。所述的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鋼架中心連接件、側面連接鋼架的材料可采用銹鋼、鋁合金、硬塑料材料(如PVC、ABS材料)材質。所述的下底面外沿采用高密度硬質材料制作,以提高誘捕器穩定性并充分接觸海底底質。所述的高密度硬質材料為不銹鋼、銅、鉛、鋼筋混凝土等材料,一般密度大于3*103千克/立方米,總重IOkg以上。本發明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明創新性地應用誘捕技術作為底棲生物采集方法,具有采集地點固定,采集對象多樣化等特點,適用于近海定點長期的底棲生物資源調查工作需要。2.本發明創新性地設計板片結構作為誘捕器主體,提高誘捕器空間多樣性及生物附著基面積,大大提升誘捕效果。3.本發明采用浮升式設計,通過氣泵簡單充氣便可實施樣品采集,為現場工作節省人力,也為大型誘捕器的使用提供便利。4.本發明設計安裝收集網兜,可將采集樣品集中收集后,通過底部收集囊袋回收,減少大量樣品回收程序,為樣品采集提供便利。5.本發明誘捕器外圍安裝有活動式防逃逸網圈,既可防止浮升作業時誘捕器內底棲生物逃逸,又可防止誘捕狀態時防逃逸網圈阻攔底棲生物進入誘捕器內部。
圖1為浮升狀態下本發明示意 圖2為沉底誘 捕狀態下本發明示意 其中,浮子1、浮升氣囊2、防逃逸網圈3、誘捕器4、收集網兜5、收集囊袋6。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包括浮子1、浮升氣囊2、誘捕裝置;浮子I通過充氣導管與浮升氣囊2上部相連通,誘捕裝置設置在浮升氣囊2下方;充氣導管長度根據所調查海域水深情況設計,浮子可選擇泡沫材質浮球,浮力500g以上。所述的誘捕裝置包括防逃逸網圈3、誘捕器4、收集網兜5、收集囊袋6 ;浮升氣囊2通過四根均勻分布的拉繩與防逃逸網圈3上端的圈固定連接;防逃逸網圈3為圓筒形,兩端開放,且兩端設置有圈;誘捕器4設置在防逃逸網圈3內,且誘捕器4的下底面外沿與防逃逸網圈3下端的圈固定連接;收集網兜5呈漏斗狀,設置在誘捕器4的下方,與誘捕器4下底面外沿固定連接;收集囊袋6為圓筒形,一端開放,一端封閉,收集囊袋6的開放端與收集網兜5底部重合并固定連接,收集囊袋6封閉端設置有一根系繩,可用于自由開合該封閉端。所述的浮升氣囊2為橡膠材質,有良好的耐腐蝕能力,且下部留有導氣孔,防止浮升氣囊充氣過足而破裂,非充氣狀態時沉于海水,充氣狀態時浮升氣囊形成的浮力大于整個誘捕器裝置重力。所述的防逃逸網圈3的上下兩端設置的圈為剛性材質,可采用金屬材質或硬塑料材質;中間的網圈為柔性材料。如圖2所示,誘捕狀態時,防逃逸網圈3處于關閉狀態,即上下兩端的圈重疊,不妨礙底棲生物進入誘捕器內部;捕獲狀態時,浮升氣囊2將防逃逸網圈3拉起,使其處于開啟狀態,防止誘捕器內底棲生物逃逸,所述的防逃逸網圈可根據誘捕生物的規格大小設計網目。所述的收集囊袋6開放端直徑不小于10cm,高度不小于20cm,封閉端設置有一根系繩,可用于自由開合該封閉端。所述的誘捕器4為圓臺形,上平面和下底面的中心通過鋼架中心連接件相連接,誘捕器4上平面、下底面分別焊接有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的輻射中心與鋼架中心連接件的兩端相連接,且輻射角度相同;上平面輻射狀鋼架通過側面連接鋼架與下底面輻射狀鋼架相連接;多個板片均勻嵌入誘捕器4的輻射狀鋼架內,形成中心部位小外圍部位大的板片間空間布局。所述的板片為平板形或波紋形,表面粗糙以便于藻類、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附著生長,提高誘捕效果。所述的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鋼架中心連接件、側面連接鋼架的材料可采用銹鋼、鋁合金、硬塑料材料(如PVC、ABS材料)等材質。所述的下底面外沿采用高密度金屬材料制作,以提高誘捕器穩定性并充分接觸海底底質,可采用不銹鋼、鋼筋混凝土等材質,且底面外沿重量在IOkg以上
所述的防逃逸網圈、收集網兜及收集囊袋根據誘捕器大小設計網口大小,發明中所有材質均為防腐蝕材料。實施例1
本實施例為2012年制作的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一套,具體參數為:采用不銹鋼制作的圓臺形誘捕器外部框架,上口直徑80cm,下口直徑120cm,高度40cm ;上部鋼圈、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鋼架中心連接件、側面連接鋼架均采用中空不銹鋼管(外徑20mm、厚度1.7mm)焊接制成,側面連接鋼架為每IOcm及5cm下口周長平均分布(長短間距間隔分布);下部鋼圈為實心不銹鋼條(直徑30mm)制成;內部附著板片呈輻射狀對稱分布,每IOcm及5cm下口周長豎直安裝波紋黑色塑料附著板片(PET材質、2mm厚,緊靠側面鋼架固定),總計安裝50個塑料波紋`附著板片,固定于側面及中心鋼架;防逃逸網圈、收集網兜及收集囊袋均采用4目尼龍網,防逃逸網圈直徑120cm,高40cm,收集網兜上口徑120cm,下口徑30cm,高120cm,收集囊袋上下口徑均為30cm,長IOOcm ;浮升氣囊容積30L橡膠氣囊,下部系四根尼龍繩與防逃逸網圈相連并留有防破裂出氣口,上部連接充氣導管并與浮子相連,浮子為Ikg浮力泡沫塑料。浮升式誘捕裝置投放于舟山20m水深海域,投放時,防逃逸網圈及收集網兜用可快速降解弱化的繩索(如細草繩)固定至關閉狀態(如圖2所示狀態),兩周后充氣浮升該誘捕裝置(固定繩索斷開致使防逃逸網圈及收集網兜處于開啟狀態),并在水中直接收起收集囊袋并解開底部系繩取樣。取樣后再次固定防逃逸網圈及收集網兜,釋放氣囊內含氣體后投入取樣海域進行下一次取樣。本次底棲生物采集種類較多、效果較好,操作便利,證明該裝置適用于定點采集海洋底棲生物。
權利要求
1.一種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包括浮子、浮升氣囊、誘捕裝置;其特征在于: 浮子通過充氣導管與浮升氣囊上部相連通,誘捕裝置設置在浮升氣囊下方; 所述的誘捕裝置包括防逃逸網圈、誘捕器、收集網兜、收集囊袋;浮升氣囊通過四根均勻分布的拉繩與防逃逸網圈上端的圈固定連接;防逃逸網圈為圓筒形,兩端開放,且兩端設置有圈;誘捕器設置在防逃逸網圈內,且誘捕器的下底面外沿與防逃逸網圈下端的圈固定連接;收集網兜呈漏斗狀,設置在誘捕器的下方,與誘捕器下底面外沿固定連接;收集囊袋為圓筒形,一端開放,一端封閉,收集囊袋的開放端與收集網兜底部重合并固定連接,收集囊袋封閉端設置有一根系繩,可用于自由開合該封閉端; 所述的浮升氣囊為橡膠材質,且下部留有導氣孔,非充氣狀態時沉于海水,充氣狀態時浮升氣囊形成的浮力大于整個誘捕器裝置重力; 所述的防逃逸網圈的上下兩端設置的圈為剛性材質,可采用金屬材質或硬塑料材質;中間的網圈為柔性材料;誘捕狀態時,防逃逸網圈處于關閉狀態,即上下兩端的圈重疊,不妨礙底棲生物進入誘捕器內部;捕獲狀態時,浮升氣囊將防逃逸網圈拉起,使其處于開啟狀態,防止誘捕器內底棲生物逃逸,所述的收集囊袋開放端直徑不小于10cm,高度不小于20cm,封閉端設置有一根系繩,可用于自由開合該封閉端; 所述的誘捕器為圓臺形,誘捕器上平面、下底面分別焊接有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的輻射中心與鋼架中心連接件的兩端相連接,且輻射角度相同;上平面輻射狀鋼架通過側面連接鋼架與下底面輻射狀鋼架相連接;多個板片均勻嵌入誘捕器的輻射狀鋼架內,形成中心部位小外圍部位大的板片間空間布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片為平板形或波紋形;所述的上平面輻射狀鋼架、下底面輻射狀鋼架、鋼架中心連接件、側面連接鋼架的材料可采用銹鋼、鋁合金、硬塑料材料材質;所述的下底面外沿采用高密度硬質材料制作,以提高誘捕器穩定性并充分接觸海底底質;所述的高密度硬質材料為不銹鋼、銅、鉛、鋼筋混凝土,密 度大于3*103千克/立方米,總重IOkg以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浮升式海洋底棲生物誘捕裝置。本發明包括浮子、浮升氣囊、誘捕裝置;浮子通過充氣導管與浮升氣囊上部相連通,誘捕裝置設置在浮升氣囊下方;誘捕裝置包括防逃逸網圈、誘捕器、收集網兜、收集囊袋;浮升氣囊通過拉繩與防逃逸網圈上端的圈固定連接;防逃逸網圈為圓筒形,兩端開放,且兩端設置有圈;誘捕器設置在防逃逸網圈內,且誘捕器的下底面外沿與防逃逸網圈下端的圈固定連接;收集網兜呈漏斗狀,設置在誘捕器的下方,與誘捕器下底面外沿固定連接;收集囊袋為圓筒形,一端開放,一端封閉,收集囊袋的開放端與收集網兜底部重合并固定連接,收集囊袋封閉端設置有一根系繩。本發明具有采集地點固定,采集對象多樣化等特點。
文檔編號A01K80/00GK103109783SQ201310087819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王天明, 邵慶均, 肖金星, 鄭剛, 楊水兵, 余海霞, 蘇意鋼 申請人:浙江大學舟山海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