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具體涉及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
背景技術:
光坡紅香薯是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等沿海地區種植的傳統優良品種,據說是當地農民在清朝康熙年間從福建人帶來的甘薯品種變異株中留種繁育而成。光坡紅香薯屬于優質中產或低產品種,市場定位為高端鮮食產品,產品附加值較高。光坡紅香薯葉片掌狀五叉形,莖深綠略帶紫紅色,株型前期半植立,生長后期莖蔓中等長,莖中等粗,生育期110 140天,薯肉純白色,皮淡紅色,薯型較圓短,薯塊重量為中小型,淀粉含量較高,口感粉香,香味極濃。光坡紅香薯的種植分為春植、秋植和冬植,春植是指春分前后種植,以平均氣溫達到15°C為準;秋植為立秋前后種植,最遲不超過處暑;冬植是指在晚稻收割后小雪前種植,能早勿遲,最遲不超過大雪。
光坡紅香薯可分為一級品、二級品和三級品,其分級標準為:一級品標準:農藥和重金屬含量檢驗達到國家綠色食品糧食產品標準;長度IOcm 15cm,最大內徑3 5cm,彎度小于10度(頭或尾距離中點小于10度),表皮不帶泥塊,呈玫瑰紅色或淡紅色,略帶光澤,表面無任何蟲眼、病斑和明顯凹坑,頭部不帶薯蒂,未卜不帶薯根,表皮無損傷,重量為75 150g。二級品標準:農藥和重金屬含量檢驗達到國家綠色食品糧食產品標準,長度15cm 20cm,最大內徑3 7cm,彎度小于20度(頭或尾距離中點大于10度小于20度),表皮不帶泥塊,呈玫瑰紅色或淡紅色,略帶光澤,表面無任何蟲眼、病斑和明顯凹坑,頭部不帶薯蒂,尾部不帶薯根,表皮損傷 不超過10%,重量150 250g。三級品標準:農藥和重金屬含量檢驗達到國家綠色食品糧食產品標準,長度15cm 20cm,最大內徑2.5 7cm,彎度小于25度(頭或尾距離中點大于20度小于25度),表皮不帶泥塊,呈玫瑰紅色或淡紅色,略帶光澤,表面無任何蟲眼、病斑和明顯凹坑,頭部不帶薯蒂,尾部不帶薯根,表皮損傷不超過15%,重量250 400g。目前光坡紅香薯的種植過程中管理粗放,普遍存在產量低,品質差的問題,嚴重影響農民的經濟收益。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產量高、品質好的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
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I)種苗處理:挑選優質光坡紅香薯苗,裁剪其第一段苗作為種苗,每段種苗長4 6節,用80%敵百蟲或20%啶蟲脒和8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的800 1000倍混合液浸泡lOmin,然后將種苗頭部放進上述混合液中浸泡Ih以防病蟲害;
2)整地施肥:選擇輪作的水田或坡地作為種植田塊,土質條件為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壤土,犁耙田塊,整地,開施肥溝,按800 IOOOkg/畝的比例將作物秸桿和雜草按條狀方式均勻地擺入施肥溝內,再按500kg/畝的比例將腐熟農家肥撒施在施肥溝內,然后開壟溝,開壟溝時將泥土翻向施肥溝并埋住肥料,然后拉泥成壟,壟寬I 1.2m包溝,壟高0.3 0.4m ;
3)栽插:將種苗尾部或一節露出地面,其余莖節全部水平埋入土中5 8cm,所有葉片要露出地面,種苗單排直擺,種苗之間交叉排列,栽插密度為3000 3300株/畝,種苗距離基肥16.5cm以上;
4)田間管理:
4.1追肥管理:當種苗長出2 3片新葉時,需要噴淋沼氣液或糞水I 2次進行第一次追肥,每次每畝噴淋20 30擔;在種苗栽插40 60天后,進入塊根膨大期,需要進行除草,并在壟腰部開小溝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追施硫酸鉀25kg或硫酸鉀鎂50kg與辛硫磷顆粒2 5kg或茶麩25kg,施肥后大培土 ;
4.2水分管理:幼苗期應當控制澆水防止薯苗徒長,促其根系向下生長,塊根膨大期應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土壤較干就需要適當澆水,如果田塊有積水,需要及時排水;
4.3病蟲害防治:當出現病毒病、瘡痂病或軟腐病植株時,應馬上拔除燒毀,并全田噴施農藥,如未根除,可連續間隔5 7天噴灑一次上述農藥,直至根除;發病株為病毒病時,所述的農藥為25%噻嗪酮或20%啶蟲脒的600 800倍液;發病株為瘡痂病時,所述的農藥為70%甲基托布津600 800倍液;發病株為軟腐病時,所述的農藥為8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的600 800倍液或20%石灰水。
采收時應選擇晴天采收,大雨期間或雨后第二天不宜采收,春植和冬植要搶在雨季前采收。采收時應先破壟把大量泥土清除,讓薯塊曬半天后再收,清除須根和薯蒂,邊收邊分級,不能用袋裝,裝入蘿筐中,蘿筐內要放泡沫或稻草等軟物,以防刷傷紅薯片,且要輕拿輕放。
紅薯收獲后,如果需要貯藏,應在飲料的屋內逐條疊放在木板上,并撒谷蟲凈和禾桿灰防蟲防潮。
本發明所述的腐熟農家肥是按每IOOOkg農家肥混合100 150kg鈣鎂磷肥后拌勻堆慪至腐熟。
本發明所述的農家肥為牛糞、羊糞、馬糞或雞糞。
在種苗栽插后,如果 出現種苗徒長,膨大期也不能按時褪色時,應噴施300 400ppm的多效唑或磷酸二氫鉀I 2次進行控苗或打頂。
申請人通過多年試驗、示范種植,總結出本發明所述的種植技術,大大提高了光坡紅香薯的產量和品質。正常年景平均單株結薯塊數為2 3塊,平均單株薯塊重量為0.35 0.4kg,畝產薯塊750 1000kg,所結薯塊中一級品所占比例在30%以上,二級品所占比例在50%左右,三級品所占比例低于20%。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闡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I)種苗處理:挑選優質光坡紅香薯苗,裁剪其第一段苗作為種苗,每段種苗長4 6節,用80%敵百蟲和80%多菌靈800倍混合液浸泡lOmin,然后將種苗頭部放進上述混合液中浸泡Ih以防病蟲害;
2 )整地施肥:選擇輪作的高坑水田作為種植田塊,土質條件為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犁耙田塊,整地,開施肥溝,按800kg/畝的比例將作物秸桿和雜草按條狀方式均勻地擺入施肥溝內,再按500kg/畝的比例將腐熟農家肥(腐熟農家肥是按每IOOOkg牛糞混合IOOkg鈣鎂磷肥后拌勻堆慪至腐熟)撒施在施肥溝內,然后開壟溝,開壟溝時將泥土翻向施肥溝并埋住肥料,然后拉泥成壟,壟寬Im包溝,壟高0.3m ;
3)栽插:將種苗尾部露出地面,其余莖節全部水平埋入土中5cm,所有葉片要露出地面,種苗單排直擺,種苗之間交叉排列,栽插密度為3000株/畝,種苗距離基肥16.5cm以上;
4)田間管理:
4.1追肥管理:當種苗長出2片新葉時,需要全田噴淋沼氣液I次進行第一次追月巴,每次每畝噴淋20擔;春植或秋植栽插40左右,冬植栽插50 60天,進入塊根膨大期,需要進行除草,并在壟腰部開小溝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追施硫酸鉀25kg與辛硫磷顆粒2kg,將其拌勻后均勻條施于小溝內,施肥后大培土;如果出現種苗徒長,膨大期也不能按時褪色時,應噴施300ppm的多效唑I次進行控苗或打頂;
4.2水分管理:幼苗期應當控制澆水防止薯苗徒長,促其根系向下生長,塊根膨大期應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土壤較干就需要適當澆水,如果田塊有積水,需要及時排水;
4.3病蟲害防治:當出現病毒病、瘡痂病或軟腐病植株時,應馬上拔除燒毀,并全田噴施農藥,如未根除,可連續間隔5天噴灑一次,直至根除;發病株為病毒病時,所述的農藥為25%噻嗪酮的600 800倍液;發病株為瘡痂病時,所述的農藥為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發病株為軟腐病時,所述的農藥為80%多菌靈600倍液。
實施例2
I)種苗處理:挑選優質光坡紅香薯苗,裁剪其第一段苗作為種苗,每段種苗長6節,用20%啶蟲脒和70%甲基托布津的1000倍混合液浸泡lOmin,然后將種苗頭部放進上述混合液中浸泡Ih以防病蟲害;
2)整地施肥:選擇輪作的坡地作為種植田塊,土質條件為排水良好的壤土,犁耙田塊,整地,開施肥溝,按IOOOkg/畝的比例將作物秸桿和雜草按條狀方式均勻地擺入施肥溝內,再按500kg/畝的比例將腐熟農家肥(腐熟農家肥是按每IOOOkg羊糞混合150kg鈣鎂磷肥后拌勻堆慪至腐熟)撒施在施肥溝內,然后開壟溝,開壟溝時將泥土翻向施肥溝并埋住肥料,然后拉泥成壟,壟寬1.2m包溝,壟高0.4m;
3)栽插:將種苗一節露出地面,其余莖節全部水平埋入土中8cm,所有葉片要露出地面,種苗單排直擺,種苗之間交叉排列,栽插密度為3300株/畝,種苗距離基肥16.5cm以上;
4)田間管理:
4.1追肥管理:當種苗長出3片新葉時,需要噴淋糞水2次進行第一次追肥,每次每畝噴淋30擔;春植或秋植栽插40左右,冬植栽插50 60天左右,進入塊根膨大期,需要進行除草,并在壟腰部開小溝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追施硫酸鉀鎂50kg與茶麩25kg,將其拌勻后均勻條施于小溝內,施肥后大培土 ;如果出現種苗徒長,膨大期也不能按時褪色時,應噴施400ppm的磷酸二氫鉀I 2次進行控苗或打頂;
4.2水分管理:幼苗期應當控制澆水防止薯苗徒長, 促其根系向下生長,塊根膨大期應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土壤較干就需要適當澆水,如果田塊有積水,需要及時排水;
4.3病蟲害防治:當出現病毒病、瘡痂病或軟腐病植株時,應馬上拔除燒毀,并全田噴施農藥,如未根除,可連續間隔7天噴灑一次,直至根除;發病株為病毒病時,所述的農藥為20%啶蟲脒的800倍液;發病株為瘡痂病時,所述的農藥為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發病株為軟腐病時,所述的農藥為70%甲基托布津的800倍液。
實施例3
I)種苗處理:挑選優質光坡紅香薯苗,裁剪其第一段苗作為種苗,每段種苗長5節,用20%啶蟲脒和80%多菌靈的900倍混合液浸泡lOmin,然后將種苗頭部放進上述混合液中浸泡Ih以防病蟲害;
2)整地施肥:選擇輪作的田垌平整排水較慢的水田作為種植田塊,土質條件為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犁耙田塊,整地,開施肥溝,按900kg/畝的比例將作物秸桿和雜草按條狀方式均勻地擺入施肥溝內,再按500kg/畝的比例將腐熟農家肥(腐熟農家肥是按每IOOOkg雞糞混合130kg鈣鎂磷肥后拌勻堆慪至腐熟)撒施在施肥溝內,然后開壟溝,開壟溝時將泥土翻向施肥溝并埋住肥料,然后拉泥成壟,壟寬1.1m包溝,壟高0.4m;
3)栽插:將種苗尾部露出地面,其余莖節全部水平埋入土中6cm,所有葉片要露出地面,種苗單排直擺,種苗之間交叉排列,栽插密度為3200株/畝,種苗距離基肥16.5cm以上;
4)田間管理:
4.1追肥管理:當種苗長出2片新葉時,需要噴淋沼氣液或糞水I次進行第一次追肥,每次每畝噴淋25擔;春植或秋植栽插40左右,冬植栽插50 60天,進入塊根膨大期,需要進行除草,并在壟腰部開小溝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追施硫酸鉀25kg與茶麩25kg,將其拌勻后均勻條施于小溝內,施肥后大培土 ;如果出現種苗徒長,膨大期也不能按時褪色時,應噴施350ppm的多效唑I 2次進行控苗或打頂;
4.2水分管理:幼苗期應當控制澆水防止薯苗徒長,促其根系向下生長,塊根膨大期應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土壤較干就需要適當澆水,如果田塊有積水,需要及時排水;
4.3病蟲害防治:當出現病毒病、瘡痂病或軟腐病植株時,應馬上拔除燒毀,并全田噴施農藥,如未根除,可連續間隔5 7天噴灑一次,直至根除;發病株為病毒病時,所述的農藥為25%噻嗪酮的700倍液;發病株為瘡痂病時,所述的農藥為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發病株為軟腐病時,所述 的農藥為20%石灰水。
權利要求
1.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I)種苗處理:挑選優質光坡紅香薯苗,裁剪其第一段苗作為種苗,每段種苗長4 6節,用80%敵百蟲或20%啶蟲脒和8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的800 1000倍混合液浸泡lOmin,然后將種苗頭部放進上述混合液中浸泡Ih以防病蟲害; 2)整地施肥:選擇輪作的水田或坡地作為種植田塊,土質條件為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壤土,犁耙田塊,整地,開施肥溝,按800 IOOOkg/畝的比例將作物秸桿和雜草按條狀方式均勻地擺入施肥溝內,再按500kg/畝的比例將腐熟農家肥撒施在施肥溝內,然后開壟溝,開壟溝時將泥土翻向施肥溝并埋住肥料,然后拉泥成壟,壟寬I 1.2m包溝,壟高0.3 0.4m ; 3)栽插:將種苗尾部或一節露出地面,其余莖節全部水平埋入土中5 8cm,所有葉片要露出地面,種苗單排直擺,種苗之間交叉排列,栽插密度為3000 3300株/畝,種苗距離基肥16.5cm以上; 4)田間管理: 4.1追肥管 理:當種苗長出2 3片新葉時,需要噴淋沼氣液或糞水I 2次進行第一次追肥,每次每畝噴淋20 30擔;在種苗栽插40 60天后,進入塊根膨大期,需要進行除草,并在壟腰部開小溝進行第二次追肥,每畝追施硫酸鉀25kg或硫酸鉀鎂50kg與辛硫磷顆粒2 5kg或茶麩25kg,施肥后大培土 ; 4.2水分管理:幼苗期應當控制澆水防止薯苗徒長,促其根系向下生長,塊根膨大期應保持土壤濕潤,如果土壤較干就需要適當澆水,如果田塊有積水,需要及時排水; 4.3病蟲害防治:當出現病毒病、瘡痂病或軟腐病植株時,應馬上拔除燒毀,并全田噴施農藥,如未根除,可連續間隔5 7天噴灑一次,直至根除;發病株為病毒病時,所述的農藥為25%噻嗪酮或20%啶蟲脒的600 800倍液;發病株為瘡痂病時,所述的農藥為70%甲基托布津600 800倍液;發病株為軟腐病時,所述的農藥為8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的600 800倍液或20%石灰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腐熟農家肥是按每IOOOkg農家肥混合100 150kg鈣鎂磷肥后拌勻堆慪至腐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農家肥為牛糞、羊糞、馬糞或雞糞。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其特征在于:在種苗栽插后,如果出現種苗徒長,膨大期也不能按時褪色時,應噴施300 400ppm的多效唑或磷酸二氫鉀I 2次進行控苗或打頂。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包括種苗處理、整地施肥、栽插和田間管理等步驟,田間管理包括追肥管理、水分管理、病蟲害防治。采用本發明所述的光坡紅香薯的種植技術,大大提高了光坡紅香薯的產量和品質,平均單株結薯塊數為2~3塊,平均單株薯塊重量為0.35~0.4kg,畝產薯塊750~1000kg,所結薯塊中一級品所占比例在30%以上,二級品所占比例在50%左右,三級品所占比例低于20%。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141285SQ20131010109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7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7日
發明者龍衛東, 張健, 劉華青, 蘇民榮 申請人:防城港市萬景林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