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穴式追肥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18670閱讀:276來源:國知局
穴式追肥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穴式追肥機,它涉及一種追肥機。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施肥方式對玉米、高粱等高稈類農作物進行施肥時,人工式施肥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達不到深追肥效果。半機械式施肥,工作效率底,不能滿足大面積施肥作業,播種機施肥,雖施肥效率高,但達不到穴式深追肥目的的問題。穴式追肥機,它包括懸掛機構、主架橫梁、主架機構、多組開溝機構、追肥機構和液體機構,主架機構和懸掛機構分別設置在主架橫梁的前后兩側,所述開溝機構設置在主架機構的下端,追肥機構設置在開溝機構和主架橫梁之間的主架機構上,液體機構設置在追肥機構和主架橫梁之間的主架機構上。本發明用于對玉米、高粱等高桿類作物進行施肥。
【專利說明】穴式追肥機【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追肥機,具體涉及一種穴式追肥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針對玉米、高粱等高桿類農作物穴式追肥主要采用人工式和半機械式兩種方式,人工式主要是用人力手工撒肥,這種人力手工撒肥方式施肥位置不準確,浪費肥料,勞動強度大,半機械式分為注射施肥和挖穴施肥兩種,注射施肥和挖穴施肥雖然達到了穴式深追肥的目的,但工作效率低,只適合小面積作業,不能滿足玉米地、高粱地的施肥作業,除以上方式施肥外,也有用播種機進行追肥的,利用播種機施肥,雖然效率高,但是達不到穴式深追肥的目的,而且肥料浪費大。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施肥方式對玉米、高粱等高桿類農作物進行施肥時,人工式施肥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達不到深追肥效果。半機械式施肥,工作效率底,不能滿足大面積施肥作業,播種機施肥,雖施肥效率高,但達不到穴式深追肥目的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穴式追肥機。
[0004]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取的技術方案是:穴式追肥機,它包括懸掛機構、主架橫梁、主架機構、多組開溝機構、追肥機構和液體機構,所述主架機構和懸掛機構分別設置在主架橫梁的前后兩側,所述開溝機構設置在主架機構的下端,所述追肥機構設置在開溝機構和主架橫梁之間的主架機構上,所述液體機構設置在追肥機構和主架橫梁之間的主架機構上,
[0005]所述懸掛機構包括仿型豎支臂、仿型臂座、平衡彈簧、仿型架橫梁、定滑輪、兩個主提升軸支臂、主提升軸、主提升臂、兩個副提升臂、角度提升臂、鋼絲繩、兩個仿型臂、鐵鏈、副角度提升臂和孔板,所述仿型豎支臂豎直設置,且仿型豎支臂外部套接有平衡彈簧,所述仿型臂座的一端固接在仿型豎支臂中部,仿型臂座的另一端懸置,所述仿型臂座上設置有仿型臂,所述仿型臂座下方設置有仿型架橫梁,所述仿型架橫梁下側設置有孔板,所述仿型架橫梁左下端設置有定滑輪,所述主提升軸與仿型架橫梁平行設置,且主提升軸通過兩個豎直設置的主提升軸支臂固定在仿型架橫梁上,所述主提升軸的左上端設置有主提升臂,所述兩個副提升臂的一端設置在主提升軸上,且位置處在兩個主提升軸支臂之間,副提升臂的另一端通過鐵鏈與仿型臂相連,所述角度提升臂的一端設置在主提升軸的中部,角度提升臂的另一端通過鐵鏈與副角度提升臂一端相連,所述副角度提升臂的另一端設置在主架橫梁上,所述鋼絲繩的一端與外部機械動力提升裝置連接,鋼絲繩的另一端依次繞過孔板上的孔和定滑輪與主提升臂連接,
[0006]所述懸掛機構中仿型豎支臂的下端與拖拉機等農用機械的前橫軸連接,通過懸掛機構實現穴式追肥機和拖拉機的連接,由拖拉機給本穴式追肥機提供前進動力,可以通過控制拖拉機的行駛速度來調節本穴式追肥機的施肥速度,使得本穴式追肥機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原來施肥一畝地需要7個小時,通過本穴式追肥機現在只需要40分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鋼絲繩的一端與拖拉機提升動力裝置相連接,拖拉機提升動力裝置通過鋼絲繩來改變主提升臂、角度提升臂、副提升臂和副角度提升臂的位置,從而來升降本穴式追肥機,改變穴式追肥機的施肥角度來適應不同地勢的施肥條件。
[0007]所述主架機構包括兩個轉軸套、兩個轉軸座套、多個主豎梁、兩個地輪架立軸、兩個萬向軸和兩個地輪,所述兩個轉軸套并列套接在主架橫梁上,所述每個轉軸套外側套接有一個轉軸座套,所述多個主豎梁從左至右依次設置在主架橫梁前側面上,所述一個地輪架立軸設置在一個主豎梁的前端,其中另一個地輪架立軸設置在剩下任意一個主豎梁的前端,所述每個地輪架立軸上設置有一個萬向軸,所述每個萬向軸上設置有一個地輪,
[0008]所述每組開溝機構均包括開溝器仿型架、兩個開溝器座、兩個開溝器和兩個開溝器導向桿,所述開溝器仿型架的上端設置在主豎梁下端面上,所述兩個開溝器座水平并列設置在開溝器仿型架的下端,所述每個開溝器設置在每個開溝器座的下端,所述每個開溝器導向桿設置在開溝器與開溝器座的連接處,
[0009]所述開溝器可以為銳角開溝器或鈍角開溝器,可以根據用戶需要來選擇,進而滿足不同施肥條件的施肥工作。
[0010]所述追肥機構包括主肥箱、主肥箱出肥管、回流肥箱、回流肥箱出肥管、輸肥管、風機、回流肥管、追肥器入肥管、多個肥箱和多個追肥器,所述主肥箱出肥管的一端設置在主肥箱的底部并與主肥箱相連通,主肥箱出肥管的另一端與回流肥箱出肥管的中部相連通,所述回流肥箱出肥管的上端設置在回流肥箱的底部并與回流肥箱相連通,回流肥箱出肥管下端設置在輸肥管側壁上并與輸肥管相連通,所述輸肥管的一端與風機相連通,輸肥管的另一端設置在一個肥箱的上端并與一個肥箱相連通,所述輸肥管和每個肥箱的連接處設置有留肥板,所述回流肥管的一端與肥箱相連通,回流肥管另一端與回流肥箱相連通,所述追肥器入肥管的上端設置在肥箱底部并與肥箱相連通,追肥器入肥管的下端與追肥器相連通,
[0011]所述主肥箱設置在拖 拉機上,這樣將主肥箱的重量分擔到拖拉機上,減輕了追肥機對拖拉機前部的壓力,使得駕駛員更容易對施肥機進行操作。
[0012]所述液體機構包括液體箱、輸液管、多個液體閥和多個十字閥桿,所述輸液管的一端設置在液體箱的底部并與液體箱相連通,輸液管另一端與一個液體閥相連通,所述每個液體閥的上端設置有一個十字閥桿。
[0013]所述液體機構可以對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追施液體肥料,也可以通過液體機構給追肥機構追施的固態肥料澆水,使固態肥料快速溶解,利于植物快速吸收肥料養分。
[0014]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包含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穴式追肥機通過懸掛機構與拖拉機等農用機械的前橫軸連接,由拖拉機等農用機械提供動力,利用其機動性,施肥速度提高到3km/h — 10km/h,并且能夠實現多壟同時施肥,配合中耕同時施肥,與以往人工式施肥或半機械式施肥相比效率提高了 10倍,滿足對玉米、高粱等農作物大面積施肥的需要,由鋼絲繩將拖拉機提升動力裝置和施肥機懸掛機構連接起來,達到機械調整施肥機施肥角度目的,避免反復人工調整,使操作更簡便,施肥角度變換更隨意,使施肥機輕松應對復雜地勢施肥時帶來的不便,節約了大量勞動力。
[0016]2、本穴式追肥機通過設置開溝機構,在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最佳施肥點上開出深溝,隨后通過追肥機構準確將肥料投入開溝機構開出的深溝里,達到準確追肥,穴式深追肥的效果,由于投肥的準確性和深追肥性,使得肥料得到高效利用,減少20%-50%的浪費,每百畝節約1000— 4000元,降低了農民的種地成本,增強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
[0017]3、本穴式追肥機通過設置液體機構,使追肥機可以對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追施液體肥料,也可以通過液體機構對所施加的固態肥料澆水,使固態肥料快速溶解,有利作物快速吸收肥料。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穴式追肥機的左視示意圖,圖2是本穴式追肥機的主視示意圖,圖3是本穴式追肥機俯視示意圖,圖4是第一追肥器主視圖,圖5是第一追肥器俯視圖,圖6是第二追肥器主視圖,圖7是第二追肥器俯視圖,圖8是第三追肥器主視圖,圖9是第三追肥器俯視圖,圖10是第四追肥器主視圖,圖11是第四追肥器俯視圖,圖12是第五追肥器主視圖,圖13是第五追肥器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具體實施方式】一:結合圖1、圖2和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穴式追肥機,它包括懸掛機構、主架橫梁26、主架機構、多組開溝機構、追肥機構和液體機構,所述主架機構和懸掛機構分別設置在主架橫梁26的前后兩側,所述開溝機構設置在主架機構的下端,所述追肥機構設置在開溝機構和主架橫梁26之間的主架機構上,所述液體機構設置在追肥機構和主架橫梁26之間的主架機構上,
[0020]所述懸掛機構包括仿型豎支臂27、仿型臂座21、平衡彈簧28、仿型架橫梁30、定滑輪23、兩個主提升軸支臂32、主提升軸31、主提升臂29、兩個副提升臂34、角度提升臂33、鋼絲繩22、兩個仿型臂20、鐵鏈35、副角度提升臂36和孔板51,所述仿型豎支臂27豎直設置,且仿型豎支臂27外部套接有平衡彈簧28,所述仿型臂座21的一端固接在仿型豎支臂27中部,仿型臂座21的另一端懸置,所述仿型臂座21上設置有仿型臂20,所述仿型臂座21下方設置有仿型架橫梁30,所述仿型架橫梁30下側設置有孔板51,所述仿型架橫梁30左下端設置有定滑輪23,所述主提升軸31與仿型架橫梁30平行設置,且主提升軸31通過兩個豎直設置的主提升軸支臂32固定在仿型架橫梁30上,所述主提升軸31的左上端設置有主提升臂29,所述兩個副提升臂34的一端設置在主提升軸31上,且位置處在兩個主提升軸支臂32之間,副提升臂34的另一端通過鐵鏈35與仿型臂20相連,所述角度提升臂33的一端設置在主提升軸31的中部,角度提升臂33的另一端通過鐵鏈35與副角度提升臂36一端相連,所述副角度提升臂36的另一端設置在主架橫梁26上,所述鋼絲繩22的一端與外部機械動力提升裝置連接,鋼絲繩22的另一端依次繞過孔板51上的孔和定滑輪23與主提升臂29連接,
[0021]本實施方式所述懸掛機構中仿型豎支臂27的下端與拖拉機等農用機械的前橫軸連接,通過懸掛機構實現穴式追肥機和拖拉機的連接,由拖拉機給本穴式追肥機提供前進動力,可以通過控制拖拉機的行駛速度來調節本穴式追肥機的施肥速度,使得本穴式追肥機具有較強的機動性,原來施肥一畝地需要7個小時,通過本穴式追肥機現在只需要40分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述鋼絲繩22的一端與拖拉機提升動力裝置相連接,拖拉機提升動力裝置通過鋼絲繩22來改變主提升臂29、角度提升臂33、副提升臂34和副角度提升臂36的位置,從而來升降本穴式追肥機,改變穴式追肥機的施肥角度來適應不同地勢的施肥條件。
[0022]所述主架機構包括兩個轉軸套24、兩個轉軸座套25、多個主豎梁41、兩個地輪架立軸42、兩個萬向軸7和兩個地輪19,所述兩個轉軸套24并列套接在主架橫梁26上,所述每個轉軸套24外側套接有一個轉軸座套25,所述多個主豎梁41從左至右依次設置在主架橫梁26前側面上,所述一個地輪架立軸42設置在一個主豎梁41的前端,其中另一個地輪架立軸42設置在剩下任意一個主豎梁41的前端,所述每個地輪架立軸42上設置有一個萬向軸7,所述每個萬向軸7上設置有一個地輪19,
[0023]所述每組開溝機構均包括開溝器仿型架17、兩個開溝器座55、兩個開溝器16和兩個開溝器導向桿18,所述開溝器仿型架17的上端設置在主豎梁41下端面上,所述兩個開溝器座55水平并列設置在開溝器仿型架17的下端,所述每個開溝器16設置在每個開溝器座55的下端,所述每個開溝器導向桿18設置在開溝器16與開溝器座55的連接處,
[0024]本實施方式所述開溝器16可以為銳角開溝器或鈍角開溝器,可以根據用戶需要來選擇,進而滿足不同施肥條件的施肥工作。
[0025] 所述追肥機構包括主肥箱45、主肥箱出肥管44、回流肥箱47、回流肥箱出肥管56、輸肥管37、風機43、回流肥管49、追肥器入肥管39、多個肥箱38和多個追肥器100,所述主肥箱出肥管44的一端設置在主肥箱45的底部并與主肥箱45相連通,主肥箱出肥管44的另一端與回流肥箱出肥管56的中部相連通,所述回流肥箱出肥管56的上端設置在回流肥箱47的底部并與回流肥箱47相連通,回流肥箱出肥管56下端設置在輸肥管37側壁上并與輸肥管37相連通,所述輸肥管37的一端與風機43相連通,輸肥管37的另一端設置在一個肥箱38的上端并與一個肥箱38相連通,所述輸肥管37和每個肥箱38的連接處設置有留肥板52,所述回流肥管49的一端與肥箱38相連通,回流肥管49另一端與回流肥箱47相連通,所述追肥器入肥管39的上端設置在肥箱38底部并與肥箱38相連通,追肥器入肥管39的下端與追肥器100相連通,
[0026]本實施方式所述主肥箱45設置在拖拉機上,這樣將主肥箱的重量分擔到拖拉機上,減輕了追肥機對拖拉機前部的壓力,使得駕駛員更容易對施肥機進行操作。
[0027]所述液體機構包括液體箱48、輸液管12、多個液體閥15和多個十字閥桿13,所述輸液管12的一端設置在液體箱48的底部并與液體箱48相連通,輸液管12另一端與一個液體閥15相連通,所述每個液體閥15的上端設置有一個十字閥桿13。
[0028]本實施方式所述液體機構可以對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追施液體肥料,也可以通過液體機構給追肥機構追施的固態肥料澆水,使固態肥料快速溶解,利于植物快速吸收肥料養分。
[0029]【具體實施方式】二:結合圖4和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一追肥器,所述第一追肥器包括第一固定轉軸101、第一固定螺桿102、第一追肥器導向桿103、第一上定輪105、第一拔禾追肥輪106、第一軸套107、第一下定輪108和多個第一連接板1010,所述第一固定轉軸101水平設置,所述第一固定螺桿102豎直穿過第一固定轉軸101并與第一固定轉軸101固定,所述第一追肥器導向桿103通過第一連接板1010水平固接在第一固定螺桿102上,所述第一上定輪105、第一拔禾追肥輪106和第一下定輪1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一固定螺桿102的下端處,所述第一上定輪105上端設置有第一入肥口 104,所述第一入肥口 104的上端與追肥器入肥管39的下端相連通,所述第一下定輪108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出肥口 109,所述第一拔禾追肥輪1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一軸套107套接在第一固定螺桿102和第一拔禾追肥輪106之間。如此設置,拔禾輪和追肥輪制成一體,出肥口距離地面最近,操作起來簡單輕便,適合人工背帶式施肥或牲畜配帶式施肥,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0]【具體實施方式】三:結合圖6和圖7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二追肥器,所述第二追肥器包括第二固定轉軸201、第二固定螺桿202、第二追肥器導向桿203、第二上定輪205、第二下定輪208、追肥輪206、第二上彈簧207-1、第二下彈簧207-2、第二拔禾輪2011、第二追肥軸2014、第二轉軸套2016、第二出肥管2017和多個第二連接板2010,所述第二固定轉軸201水平設置,所述第二固定螺桿202豎直穿過第二固定轉軸201并與第二固定轉軸201固定,所述第二追肥器導向桿203通過第二連接板2010水平固接在第二固定螺桿202上,所述第二追肥軸2014與第二固定螺桿202平行設置,所述第二上彈簧207-1、第二上定輪205、第二追肥輪206、第二下定輪208、第二下彈簧207-2和第二拔禾輪2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二追肥軸2014上部,所述第二上定輪205的上端設置有第二入肥口 204,所述第二下定輪208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出肥口 209,所述第二追肥輪2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二上定輪205通過第二連接板2010固定在第二固定螺桿202上,所述第二轉軸套2016套接在第二追肥輪206和第二追肥軸2014之間,所述第二出肥管2017設置在第二出肥口 209上,且與第二出肥口 209相通,所述第二出肥管2017通過第二連接板2010固定在輸液管12和第二轉軸套2016之間。如此設置,第二出肥口 209下端連接第二出肥管2017,通過改變第二出肥管2017的長度和調整第二出肥管2017的角度,可以達到改變肥料落地點的目的,從而減小由于追肥機向前運動,肥料由于慣性同時向前運動,肥料實際落地點與最佳施肥落地點之間的距離誤差,這種追肥器適用于低速拖拉機等農用機械,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1]【具體實施方式】四:結合圖8和圖9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三追肥器,所述第三追肥器包括第三固定轉軸301、第三固定螺桿302、第三追肥器導向桿303、第三上定輪305、第三追肥輪306、第三軸套307、第三下定輪308、多個第三連接板3010、第三拔禾輪3011、第三一級傳動輪3012、第三一級傳動軸3013和第三追肥軸3014,所述第三固定轉軸301水平設置,所述第三固定螺桿302豎直穿過第三固定轉軸301并與第三固定轉軸301固接,所述第三追肥器導向桿303通過第三連接板3010水平固接在第三固定螺桿302上,所述第三一級傳動軸3013與第三固定螺桿302平行設置,所述第三一級傳動齒輪3012、第三軸套307和第三拔禾齒輪3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三一級傳動軸3013上,所述第三軸套307通過第三連接板3010固定在第三連接螺桿302上,所述第三追肥軸3014與第三固定螺桿302平行設置,所述第三上定輪305、第三追肥輪306和第三下定輪3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三追肥軸3014上,所述第三上定輪305的上端設置有第三入肥口 304,所述第三下定輪308的下端設置有第三出肥口 309,所述第三追肥輪3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三追肥軸3014通過第三連接板3010固定在第三軸套307上,所述第三追肥齒輪306與第三一級傳動齒輪3012相嚙合。如此設置,采用二級齒輪傳動,使得第三拔禾輪3011與第三出肥口 309之間距離延長,改變肥料實際落點,從而減少肥料實際落點與最佳施肥落點間的距離誤差,這種追肥器適用中等速度的拖拉機等農用機械,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2]【具體實施方式】五:結合圖10和圖11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四追肥器,所述第四追肥器包括第四固定轉軸401、第四固定螺桿402、第四追肥器導向桿403、第四上定輪405、第四追肥輪406、第四前軸套407-1、第四后軸套407-2、第四下定輪408、多個第四連接板4010、第四拔禾輪4011、第四一級傳動輪4012、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第四追肥軸4014、第四二級傳動齒輪4015和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所述第四固定轉軸401水平設置,所述第四固定螺桿402豎直穿過第四固定轉軸401并與第四固定轉軸401固接,所述第四追肥器導向桿403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水平固定在第四固定螺桿402上,所述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與第四固定螺桿402平行設置,所述第四一級傳動齒輪4012、第四前軸套407-1和第四拔禾齒輪4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上,所述第四前軸套407-1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固定在第四固定螺桿402上,所述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與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平行設置,且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固定在第四前軸套407-1上,所述第四二級傳動齒輪4015與第四一級傳動齒輪4012相嚙合,所述第四追肥軸4014與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平行設置,所述第四上定輪405、第四追肥輪406和第四下定輪4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四追肥軸4014上,所述第四上定輪405的上端設置有第四入肥口 404,所述第四下定輪408的下端設置有第四出肥口 409,所述第四追肥輪4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四后軸套407-2套接在第四追肥軸4014和第四追肥輪406之間,所述第四追肥軸4014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固定在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上,所述第四二級傳動齒輪4015與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相嚙合。如此設置,采用三級齒輪傳動,使得第四拔禾輪4011與第四出肥口 409之間的距離大大延長,改變肥料實際落點,從而減小肥料實際落點與最佳施肥落點之間的距離誤差,這種追肥器適用大馬力高速拖拉機等農用機械。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3]【具體實施方式】六:結合圖12和圖1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五追肥器,所述第五追肥器包括第五固定轉軸501、第五固定螺桿502、第五追肥器導向桿503、第五上定輪505、第五追肥齒輪506、第五軸套507、第五下定輪508、多個第五連接板5010、第五拔禾輪5011、第五一級傳動鏈輪5012、第五一級傳動軸5013、第五追肥軸5014和第五鏈條5015,所述第五固定轉軸501水平設置,所述第五固定螺桿502豎直穿過第五固定轉軸501并與第五固定轉軸501固接,所述第五追肥器導向桿503通過第五連接板5010水平固定在第五固定螺桿502上,所述第五一級傳動軸5013與第五固定螺桿502平行設置,所述第五一級傳動鏈輪5012、第五軸套507和第五拔禾輪5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五一級傳動軸5013上,所述第五軸套507通過第五連接板5010固接在第五固定螺桿502上,所述第五追肥軸5014與第五固定螺桿502平行設置,所述第五上定輪505、第五追肥輪506和第五下定輪5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五追肥軸5014上,所述第五追肥軸5014通過第五連接板5010固定在第五軸套507上,所述第五上定輪505的上端設置有第五入肥口 504,所述第五下定輪508的下端設置有第五出肥口 509,所述第五追肥輪5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五追肥齒輪506通過第五鏈條5015與第五一級傳動鏈輪5012相連。如此設置,可以通過調整第五一級傳動軸5013與第五追肥軸5014之間的距離和改變第五鏈條5015的節數,來延長或縮短第五拔禾輪5011與第五出肥口 509之間的距離,從而改變肥料實際落點,減小肥料實際落點與最佳施肥落點之間的距離誤差,這種追肥器適用于高中低速拖拉機等農用機械,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4]【具體實施方式】七:結合圖1、圖2和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追肥機主架機構的主豎梁41的數量為2— 5個,所述追肥機構的肥箱38的數量為2—5個,所述追肥機構追肥器100的數量為4一 10個。如此設置,可以根據施肥地勢條件和客戶的需要來進行調整,方便施肥,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5]【具體實施方式】八:結合圖1、圖2和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追肥機的主豎梁41的數量為3個,所述肥箱38的數量為3個,所述追肥器100的數量為6個。如此設置,可以適應大部分施肥地勢條件,滿足用戶的施肥需求,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6]【具體實施方式】九:結合圖1、圖2和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追肥機追肥機構還包括自由門46,所述自由門46設置在主肥箱出肥管44和回流肥箱出肥管56之間。如此設置,在自由門的作用下,回流肥箱里的肥料可以優先流出,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7]【具體實施方式】十:結合圖1、圖2和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所述追肥機追肥機構還包括多個追肥器彈簧53,所述追肥器彈簧53設置在相鄰的兩個追肥器100的固定螺桿之間。如此設置,可以在追肥器彈簧作用下,使追肥器在最佳施肥落點所在直線上進行施肥,其它組成和連接方式與【具體實施方式】一相同。
[0038]本發明的操作過程:
[0039]首先將本穴式追肥機通過懸掛機構掛接在拖拉機等農用機械或者牲畜上,啟動風機43,主肥箱里的肥料通過主肥箱出肥管流到回流肥箱出肥管,從回流肥箱出肥管流出的肥料在風機43的作用下流通到輸肥管,此時輸肥管37中的肥料一部分經過留肥板52作用流散到各個肥箱38中,通過追 肥器入肥管39儲存在追肥器100的追肥輪中,另一部分通過回流肥管49流進回流肥箱47中,回流肥箱47中的肥料經回流肥箱出肥管56流出后重復以上流程。液體機構中液體箱48中的液體肥料或者水在氣泵或水泵增壓作用下,經過輸液管12流進液體閥15中。
[0040]當穴式追肥機向前移動,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莖桿先在開溝器導向桿18的作用下沿開溝器導向桿18外邊沿滑動,使開溝機構的開溝器16沿最佳施肥落點所在直線開出一條深溝,隨后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莖桿在追肥器導向桿的作用下沿追肥器導向桿外邊沿滑動,推動拔禾輪,當追肥輪下表面的漏肥孔經過出肥口時,儲存在追肥輪中的肥料流出,落在開溝器16開出的深溝里,達到深追肥目的。
[0041]穴式追肥機繼續向前移動,玉米、高粱等農作物莖桿繼續沿追肥器導向桿外邊沿滑動,推動十字閥桿13,使液體閥桿13轉動90°,液體閥15開啟一次,液體肥料或者水流出落在深溝里,完成液體施肥或者澆水加速固體肥料的溶解。
【權利要求】
1.一種穴式追肥機,它包括懸掛機構、主架橫梁(26)、主架機構、多組開溝機構、追肥機構和液體機構,所述主架機構和懸掛機構分別設置在主架橫梁(26)的前后兩側,所述開溝機構設置在主架機構的下端,所述追肥機構設置在開溝機構和主架橫梁(26)之間的主架機構上,所述液體機構設置在追肥機構和主架橫梁(26)之間的主架機構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懸掛機構包括仿型豎支臂(27)、仿型臂座(21)、平衡彈簧(28)、仿型架橫梁(30)、定滑輪(23)、兩個主提升軸支臂(32)、主提升軸(31)、主提升臂(29)、兩個副提升臂(34)、角度提升臂(33)、鋼絲繩(22)、兩個仿型臂(20)、鐵鏈(35)、副角度提升臂(36)和孔板(51),所述仿型豎支臂(27)豎直設置,且仿型豎支臂(27)外部套接有平衡彈簧(28),所述仿型臂座(21)的一端固接在仿型豎支臂(27)中部,仿型臂座(21)的另一端懸置,所述仿型臂座(21)上設置有仿型臂(20 ),所述仿型臂座(21)下方設置有仿型架橫梁(30 ),所述仿型架橫梁(30)下側設置有孔板(51),所述仿型架橫梁(30)左下端設置有定滑輪(23),所述主提升軸(31)與仿型架橫梁(30)平行設置,且主提升軸(31)通過兩個豎直設置的主提升軸支臂(32)固定在仿型架橫梁(30)上,所述主提升軸(31)的左上端設置有主提升臂(29),所述兩個副提升臂(34)的一端設置在主提升軸(31)上,且位置處在兩個主提升軸支臂(32)之間,副提升臂(34)的另一端通過鐵鏈(35)與仿型臂(20)相連,所述角度提升臂(33)的一端設置在主提升軸(31)的中部,角度提升臂(33)的另一端通過鐵鏈(35)與副角度提升臂(36) —端相連,所述副角度提升臂(36)的另一端設置在主架橫梁(26)上,所述鋼絲繩(22)的一端與外部機械動力提升裝置連接,鋼絲繩(22)的另一端依次繞過孔板(51)上的孔和定滑輪(23)與主提升臂(29)連接, 所述主架機構包括兩個轉軸套(24)、兩個轉軸座套(25)、多個主豎梁(41)、兩個地輪架立軸(42)、兩個萬向軸.(7)和兩個地輪(19),所述兩個轉軸套(24)并列套接在主架橫梁(26)上,所述每個轉軸套(24)外側套接有一個轉軸座套(25),所述多個主豎梁(41)從左至右依次設置在主架橫梁(26)前側面上,所述一個地輪架立軸(42)設置在一個主豎梁(41)的前端,其中另一個地輪架立軸(42)設置在剩下任意一個主豎梁(41)的前端,所述每個地輪架立軸(42)上設置有一個萬向軸(7),所述每個萬向軸(7)上設置有一個地輪(19), 所述每組開溝機構均包括開溝器仿型架(17)、兩個開溝器座(55)、兩個開溝器(16)和兩個開溝器導向桿(18),所述開溝器仿型架(17)的上端設置在主豎梁(41)下端面上,所述兩個開溝器座(55)水平并列設置在開溝器仿型架(17)的下端,所述每個開溝器(16)設置在每個開溝器座(55)的下端,所述每個開溝器導向桿(18)設置在開溝器(16)與開溝器座(55)的連接處, 所述追肥機構包括主肥箱(45)、主肥箱出肥管(44)、回流肥箱(47)、回流肥箱出肥管(56)、輸肥管(37)、風機(43)、回流肥管(49)、追肥器入肥管(39)、多個肥箱(38)和多個追肥器(100),所述主肥箱出肥管(44)的一端設置在主肥箱(45)的底部并與主肥箱(45)相連通,主肥箱出肥管(44)的另一端與回流肥箱出肥管(56)的中部相連通,所述回流肥箱出肥管(56)的上端設置在回流肥箱(47)的底部并與回流肥箱(47)相連通,回流肥箱出肥管(56)下端設置在輸肥管(37)側壁上并與輸肥管(37)相連通,所述輸肥管(37)的一端與風機(43)相連通,輸肥管(37)的另一端設置在一個肥箱(38)的上端并與一個肥箱(38)相連通,所述輸肥管(37)和每個肥箱(38)的連接處設置有留肥板(52),所述回流肥管(49)的一端與肥箱(38)相連通,回流肥管(49)另一端與回流肥箱(47)相連通,所述追肥器入肥管(39)的上端設置在肥箱(38)底部并與肥箱(38)相連通,追肥器入肥管(39)的下端與追肥器(100)相連通, 所述液體機構包括液體箱(48)、輸液管(12)、多個液體閥(15)和多個十字閥桿(13),所述輸液管(12)的一端設置在液體箱(48)的底部并與液體箱(48)相連通,輸液管(12)另一端與一個液體閥(15)相連通,所述每個液體閥(15)的上端設置有一個十字閥桿(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一追肥器,所述第一追肥器包括第一固定轉軸(101)、第一固定螺桿(102)、第一追肥器導向桿(103)、第一上定輪(105)、第一拔禾追肥輪(106)、第一軸套(107)、第一下定輪(108)和多個第一連接板(1010),所述第一固定轉軸(101)水平設置,所述第一固定螺桿(102)豎直穿過第一固定轉軸(101)并與第一固定轉軸(101)固定,所述第一追肥器導向桿(103)通過第一連接板(1010)水平固接在第一固定螺桿(102)上,所述第一上定輪(105)、第一拔禾追肥輪(106)和第一下定輪(1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一固定螺桿(102)的下端處,所述第一上定輪(105)上端設置有第一入肥口(104),所述第一入肥口(104)的上端與追肥器入肥管(39)的下端相連通,所述第一下定輪(108)的下端設置有第一出肥口(109),所述第一拔禾追肥輪(1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一軸套(107)套接在第一固定螺桿(102)和第一拔禾追肥輪(106) 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二追肥器,所述第二追肥器包括第二固定轉軸(201)、第二固定螺桿(202)、第二追肥器導向桿(203)、第二上定輪(205)、第二下定輪(208)、追肥輪(206)、第二上彈簧(207-1)、第二下彈簧(207-2)、第二拔禾輪(2011)、第二追肥軸(2014)、第二轉軸套(2016)、第二出肥管(2017)和多個第二連接板(2010),所述第二固定轉軸(201)水平設置,所述第二固定螺桿(202)豎直穿過第二固定轉軸(201)并與第二固定轉軸(201)固定,所述第二追肥器導向桿(203)通過第二連接板(2010)水平固接在第二固定螺桿(202)上,所述第二追肥軸(2014)與第二固定螺桿(202)平行設置,所述第二上彈簧(207-1)、第二上定輪(205)、第二追肥輪(206)、第二下定輪(208)、第二下彈簧(207-2)和第二拔禾輪(2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二追肥軸(2014)上部,所述第二上定輪(205)的上端設置有第二入肥口(204),所述第二下定輪(208 )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出肥口( 209 ),所述第二追肥輪(206 )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二上定輪(205)通過第二連接板(2010)固定在第二固定螺桿(202)上,所述第二轉軸套(2016)套接在第二追肥輪(206)和第二追肥軸(2014)之間,所述第二出肥管(2017)設置在第二出肥口(209)上,且與第二出肥口(209)相通,所述第二出肥管(2017)通過第二連接板(2010)固定在輸液管(12)和第二轉軸套(2016)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三追肥器,所述第三追肥器包括第三固定轉軸(301)、第三固定螺桿(302)、第三追肥器導向桿(303)、第三上定輪(305)、第三追肥輪(306)、第三軸套(307)、第三下定輪(308)、多個第三連接板(3010)、第三拔禾輪(3011)、第三一級傳動輪(3012)、第三一級傳動軸(3013)和第三追肥軸(3014),所述第三固定轉軸(301)水平設置,所述第三固定螺桿(302)豎直穿過第三固定轉軸(301)并與第三固定轉軸(301)固接,所述第三追肥器導向桿(303)通過第三連接板(3010)水平固接在第三固定螺桿(302)上,所述第三一級傳動軸(3013)與第三固定螺桿(302)平行設置,所述第三一級傳動齒輪(3012)、第三軸套(307)和第三拔禾齒輪(3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三一級傳動軸(3013)上,所述第三軸套(307)通過第三連接板(3010)固定在第三連接螺桿(302)上,所述第三追肥軸(3014)與第三固定螺桿(302)平行設置,所述第三上定輪(305)、第三追肥輪(306)和第三下定輪(3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三追肥軸(3014)上,所述第三上定輪(305)的上端設置有第三入肥口(304),所述第三下定輪(308)的下端設置有第三出肥口(309),所述第三追肥輪(3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三追肥軸(3014)通過第三連接板(3010)固定在第三軸套(307)上,所述第三追肥齒輪(306)與第三一級傳動齒輪(3012)相嚙合。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四追肥器,所述第四追肥器包括第四固定轉軸(401)、第四固定螺桿(402)、第四追肥器導向桿(403)、第四上定輪(405)、第四追肥輪(406)、第四前軸套(407-1)、第四后軸套(407-2)、第四下定輪(408)、多個第四連接板(4010)、第四拔禾輪(4011)、第四一級傳動輪(4012)、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第四追肥軸(4014)、第四二級傳動齒輪(4015)和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所述第四固定轉軸(401)水平設置,所述第四固定螺桿(402)豎直穿過第四固定轉軸(401)并與第四固定轉軸(401)固接,所述第四追肥器導向桿(403)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水平固定在第四固定螺桿(402)上,所述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與第四固定螺桿(402)平行設置,所述第四一級傳動齒輪(4012)、第四前軸套(407-1)和第四拔禾齒輪(4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上,所述第四前軸套(407-1)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固定在第四固定螺桿(402)上,所述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與第四一級傳動軸(4013)平行設置,且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固定在第四前軸套(407-1)上,所述第四二級傳動齒輪(4015)與第四一級傳動齒輪(4012)相嚙合,所述第四追肥軸(4014)與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平行設置,所述第四上定輪(405)、第四追肥輪(406)和第四下定輪(4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四追肥軸(4014)上,所述第四上定輪(405)的上端設置有第四入肥口(404),所述第四.下定輪(408)的下端設置有第四出肥口(409),所述第四追肥輪(4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四后軸套(407-2)套接在第四追肥軸(4014)和第四追肥輪(406)之間,所述第四追肥軸(4014)通過第四連接板(4010)固定在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 )上,所述第四二級傳動齒輪(4015 )與第四二級傳動軸(4016 )相嚙合。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組追肥器(100)均包括第五追肥器,所述第五追肥器包括第五固定轉軸(501)、第五固定螺桿(502)、第五追肥器導向桿(503)、第五上定輪(505)、第五追肥齒輪(506)、第五軸套(507)、第五下定輪(508)、多個第五連接板(5010)、第五拔禾輪(5011)、第五一級傳動鏈輪(5012)、第五一級傳動軸(5013)、第五追肥軸(5014)和第五鏈條(5015),所述第五固定轉軸(501)水平設置,所述第五固定螺桿(502)豎直穿過第五固定轉軸(501)并與第五固定轉軸(501)固接,所述第五追肥器導向桿(503)通過第五連接板(5010)水平固定在第五固定螺桿(502)上,所述第五一級傳動軸(5013)與第五固定螺桿(502)平行設置,所述第五一級傳動鏈輪(5012)、第五軸套(507)和第五拔禾輪(5011)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五一級傳動軸(5013)上,所述第五軸套(507)通過第五連接板(5010)固接在第五固定螺桿(502)上,所述第五追肥軸(5014)與第五固定螺桿(502 )平行設置,所述第五上定輪(505 )、第五追肥輪(506 )和第五下定輪(508)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第五追肥軸(5014)上,所述第五追肥軸(5014)通過第五連接板(5010)固定在第五軸套(507)上,所述第五上定輪(505)的上端設置有第五入肥口(504),所述第五下定輪(508)的下端設置有第五出肥口(509),所述第五追肥輪(506)下表面設置有漏肥孔,所述第五追肥齒輪(506)通過第五鏈條(5015)與第五一級傳動鏈輪(5012)相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豎梁(41)的數量為2—5個,所述肥箱(38)的數量為2— 5個,所述追肥器(100)的數量為4一 10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豎梁(41)的數量為3個,所述肥箱(38)的數量為3個,所述追肥器(100)的數量為6個。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追肥機追肥機構還包括自由門(46),所述自由門(46)設置在主肥箱出肥管(44)和回流肥箱出肥管(56)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穴式追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追肥機追肥機構還包括多個追肥器彈簧(53),所述追肥器彈簧(53)設置在相鄰的兩個追肥器(100)的固定螺桿之間。
【文檔編號】A01C23/02GK103460879SQ201310455637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9日
【發明者】趙剛 申請人:趙剛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