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溴蟲腈的殺蟲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含溴蟲腈的殺蟲組合物,其中包含溴蟲腈與四氯蟲酰胺兩種活性組分。該組合物高效、低毒、擴大了殺蟲譜,增效作用顯著,在減少用量的同時,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延長持效期,對環境友好。
【專利說明】含溴蟲腈的殺蟲組合物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農藥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四氯蟲酰胺和溴蟲腈的殺蟲組合物。
【背景技術】
[0002]四氯蟲酰胺屬于魚尼丁受體激活劑類殺蟲劑,其通過與害蟲體內魚尼丁受體結合,打開鈣離子通道,使儲存在細胞內的鈣離子持續釋放到肌漿中,鈣離子和肌漿中基質蛋白結合,引起肌肉持續收縮。昆蟲體癥狀表現為抽搐、拒食,最終死亡。四氯蟲酰胺為低毒、廣譜殺蟲劑,對鱗翅目害蟲均具有很好的活性,如稻縱卷葉螟、甜菜夜蛾、稻縱卷葉螟等,有報道說可與國外同類專利產品媲美。 [0003]溴蟲腈屬芳基吡咯類化合物,對害蟲具有胃毒和一定的觸殺作用及內吸活性.溴蟲腈是一種殺蟲劑前體,其本身對昆蟲無毒殺作用。昆蟲取食或接觸溴蟲腈后在昆蟲體內,溴蟲腈在多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轉變為具體殺蟲活性化合物,其靶標是昆蟲體細胞中的線粒體。使細胞合成因缺少能量而停止生命功能,打藥后害蟲活動變弱,出現斑點,顏色發生變化,活動停止,昏迷,癱軟,最終導致死亡。除盡殺蟲譜廣,經大田多年試驗及實際應用表明,對鱗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等目中的70多種害蟲都有極好的防效,尤其對蔬菜抗性害蟲中的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美洲斑潛蠅、豆野螟、薊馬、紅蜘蛛等特效。
[0004]由于農田害蟲每年給農作物生產造成很大損失,農藥作為化學防治農田害蟲的主
要手段,目前應用非常廣泛。隨著農藥長期大量的單一使用,會導致害蟲產生抗性,對環境
造成更大的污染。田間試驗表明,現有藥劑與作用機制不同的另一種農藥混配,不僅能推遲
抗性產生,還能提高藥效及殘留時期,降低使用量,減少農民的施藥成本,因此我們將四氯
蟲酰胺與溴蟲腈復配用以擴大殺蟲譜。將兩種有效成分復配,不僅可以有效防治大部分害
蟲,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夠提高藥效及持效期,降低了農民的勞動成本,具有良好的經濟效.、/Mo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殺蟲活性高效、持效性長、速效性高、低毒、環保的殺蟲組合物。具體的涉及四氯蟲酰胺與溴蟲腈為有效成分的農藥。
[0006]上述殺蟲組合物中,四氯蟲酰胺和溴蟲腈的重量比為1:50~50:1。
[0007]利用上述的殺蟲組合物,配以本領域內技術人員公知的助劑,以本領域內技術人員公知的方法可以制成本發明的劑型。其可以加工的劑型為懸浮劑、水分散粒劑。
[0008]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1、殺蟲范圍廣;2、持效期長;3、低毒,無殘留,無公害,對環境安全;4、使用復合制劑,兩種殺蟲劑的用量均比單一使用時降低,從而提高了殺蟲效果,增加了安全性,減少了環境污染。
[0009]稻縱卷葉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屬鱗翅目,螟蛾科。別名刮青蟲。分布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至臺灣、海南的全國各稻區。主要為害水稻,有時為害小麥、甘蔗、粟、禾本科雜草。為害特點以幼蟲綴絲縱卷水稻葉片成蟲苞,幼蟲匿居其中取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白色條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減產。
[0010] 申請人:首先對四氯蟲酰胺和溴蟲腈進行了配方篩選的研究,四氯蟲酰胺、溴蟲腈兩種有效成分的殺蟲活性很高,針對兩種成分的作用特點,將室內生測的對象定為稻縱卷葉螟,具體試驗情況以及結果如下:
[0011]實驗用藥采用95%四氯蟲酰胺和97%溴蟲腈原藥,使用丙酮將原藥溶解,由發明 申請人:配制成所需要的制劑。根據設定的配比濃度,配制成所需濃度藥液備用,所使用的原藥及助劑均為其他 廠家購買。
[0012]室內生測的方法為:采用毛細管微量點滴法,毛細管微量點滴器容積為l.0yL。用微量點滴器將藥液逐頭點滴于稻縱卷葉螟3齡幼蟲的背面,每一濃度處理30頭左右的幼蟲,每5頭幼蟲放入一個直徑為9cm的培養皿,皿內置少量飼料供取食,另用丙酮點滴30頭幼蟲作為對照。經處理后的幼蟲仍放在飼養室內,48h后檢查死亡率。數據用SPSS軟件統計處理。求出毒力回歸式、致死中濃度、相關系數等,并用孫云沛法求出共毒系數。
[0013]混配制劑的聯合毒力采用孫云沛的共毒系數方法表示:
[0014]
【權利要求】
1.一種含溴蟲腈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四氯蟲酰胺與溴蟲腈兩種活性組分,所述四氯蟲酰胺與溴蟲腈的重量比為1:50~50: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殺蟲組合物制成懸浮劑、水分散粒劑。
3.根據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殺蟲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稻縱卷葉螟。`
【文檔編號】A01P7/04GK103651386SQ201310705488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9日
【發明者】楊會營, 劉曉嬌, 王建華, 馬嵩岳, 吳勇 申請人:北京燕化永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