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鮑的養殖方法,具體的說是一種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在鮑苗種下海養殖開始投放鮑苗,并混養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的投加量為養殖鮑苗種數量1-30%。本發明安全有效,簡單易操作,可行性強,管理簡便快捷,大大降低成本風險,適用于各規模的鮑養殖企業,應用前景廣闊。
【專利說明】一種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鮑的養殖方法,具體的說是一種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鮑的海水養殖中,一般采用塑料疊層籠和網衣包裹的豎排塑料架兩種養殖器具,兩種養殖器具的放養鮑苗種規格均為殼長2cm左右,其網眼或者網衣規格一般在
0.5-0.9cm。在養殖過程中,鮑外殼以及養殖容器幾乎無可避免的被牡蠣、盤管蟲、藤壺、貽貝、海藻等污損生物大量附著,這些污損生物可對鮑的養殖造成以下危害:1、堵塞網眼或者網衣,造成水交換不暢,從而導致養殖鮑容器內溶氧降低,造成水體環境質量下降;2、目前養殖鮑的銷售一般采用帶殼銷售,污損生物使鮑的品相下降;3、人工清洗操作繁瑣,需要將養殖容器打開,將鮑魚剝離等,易造成鮑的傷害乃至死亡。
[0003]現有對養殖鮑污損生物的清除技術還未見報導,在對雙殼貝類污損生物防治的技術研究中,一般分為如下幾種主要方法:1、物理方法,養殖人員定期使用毛刷、高壓水槍等淸刷、沖洗養殖容器及貝類表面,這種方法目前在產業中常規采用,但對鮑等腹足類貝類往往造成傷害較大,而且需要繁瑣的程序,包括將養殖容器提出海面、剝離鮑魚、清洗鮑外殼及養殖容器等;不僅如此,這種物理方法對附著于鮑外殼上的硬污損生物如牡蠣、藤壺、盤管蟲等的效果往往不夠理想;2、化學方法:采用特殊的化學物質涂抹或者浸染養殖容器,使污損生物無法附著其上,然而這種方法對鮑等養殖生物存在潛在食品安全等威脅;3、生物學方法:采用混養其他能夠攝食污損生物的其中種類生物,利用生態學的生物間捕食關系原理,達到防治生物污損的目的,但已有的報導多集中于在貝類養殖中混養海膽、甲殼類如蟹等生物。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一種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在鮑苗種下海養殖開始投放鮑苗,并混養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的投加量為養殖鮑苗種數量1_30%。
[0007]所述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為小型的甲蟲螺Cantharuscecillei (Philippi, 1844),黃口蒸枝螺Thais luteostoma(Holten, 1803),撫蒸枝螺Thaisclavigera(Kuster, 1860)、販敵蒸枝螺 Thais gradata(Jonas, 1846)中的一種或幾種。
[0008]所述百分比是指海螺的規格應為養殖鮑苗種規格(用重量、殼長等指標計算均可)的百分比為10-40%
[0009]所述養殖鮑苗的鮑養殖容器,為多層塑料疊層籠或者網衣包裹的豎排塑料養殖架,塑料籠或網衣網眼在0.5-1.0cm0
[0010]本發明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本發明利用小型海螺的生物學特征,混養在鮑養殖容器內,達到鮑養殖中防治生物污損的目的。其中,混養的海螺會逐漸捕食剛附著在鮑殼表面以及養殖容器內的污損生物包括污損貝類的附著幼蟲、稚幼貝等以及其他污損生物,而不會使污損生物繼續生長,效果顯著。另外,這些混養的海螺對死亡養殖鮑個體也有攝食的作用,對保持養殖容器內清潔、防止疾病發生傳播有一定作用。
[0012]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包括小型的甲蟲螺Cantharuscecillei (Philippi, 1844),黃口蒸枝螺 Thais luteostoma (Holten, 1803),撫蒸枝螺 Thaisclavigera (Kuster, 1860)及販敵蒸枝螺 Thais gradata (Jonas, 1846)為我國本地種,成年規格較小型,一般在殼高3cm、殼寬2cm以下,棲息于我國潮間帶海巖石岸及泥沙質底,在我國廣大海區均有分布,但常見于福建等南方沿海,食性較廣,尤其對牡蠣、藤壺以及盤管蟲及其稚幼貝具有顯著捕食作用。
[0013]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將通過發明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0015]實施例
[0016]于4月中旬在福建寧德東沖鮑魚排,采用塑料疊層籠(40cm長X30cm寬X 14cm高)養殖鮑魚苗種,疊層籠網眼為0.7cm,鮑苗種的起始規格為殼長2.89±0.85cm,每層放養密度為60粒,其中每層混養甲蟲螺3粒,其規格為平均殼高2.56cm,混養組養殖籠數量為50串共300層;對照為未添加海螺混養的養殖方式,數量亦為50串、300層。每2_4日投喂新鮮海帶或者江蘺菜至10月份。實驗組與對照組均隨機分為3組重復(A,B和C)。
[0017]從4月至10月養殖近6個月時間后,隨機抽取混養甲蟲螺養殖鮑籠和對照籠各3串,共計36層,分別對附著于鮑外殼和容器內的污損生物計數,以及對養殖鮑個體進行解剖,計算軟體部重/全濕重的比值以評估混養甲蟲螺對防治污損的效果。
[0018]結果表明混養組中平均每層污損生物中牡蠣數量為0.3,盤管蟲為0,藤壺為O ;而對照組中牡蠣、盤管蟲、藤壺的數量分別為13.4,5.7,3.2個;養殖鮑軟體部重/全濕重比值為混養組0.78,而對照組僅為0.64,經過t檢驗統計分析表明兩個評價指標均達極顯著水平(P值〈0.01);該實施例結果表明本發明的混養方法對鮑養殖中防治生物污損有顯著效果O
[0019]通過上述實驗可見采用本發明方法對養殖鮑個體無法構成捕食威脅,養殖的鮑個體不會被混養的海螺捕食。隨著養殖鮑個體的生長,鮑個體會進一步增大,會進一步保證其不會被混養海螺捕食;在養殖過程中隨著養殖鮑疏密、分苗,混養的海螺個數保持不變,但所占比例上升至最聞30%ο
[0020]另夕卜,所述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還可由小型的甲蟲螺Cantharuscecillei (Philippi, 1844),黃口蒸枝螺 Thais luteostoma (Holten, 1803),撫蒸枝螺 Thaisclavigera (Kuster, 1860)、販敵蒸枝螺 Thais gradata (Jonas, 1846)中的一種或幾種進行替換。
【權利要求】
1.一種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鮑苗種下海養殖開始投放鮑苗,并混養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的投加量為養殖鮑苗種數量 1-30%O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型雜食性或肉食性海螺為小型的甲蟲螺Cantharus cecillei (Philippi, 1844),黃口蒸枝螺Thaisluteostoma(Holten, 1803),撫蒸枝螺 Thais clavigera(Kuster, 1860)、販敵蒸枝螺 Thaisgradata (Jonas, 1846)中的一種或幾種。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去除養殖鮑中污損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養殖鮑苗的鮑養殖容器,為多層塑料疊層籠或者網衣包裹的豎排塑料養殖架,塑料籠或網衣網眼在0.5-1.0cm。
【文檔編號】A01K61/00GK104335933SQ201310743397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30日
【發明者】吳富村, 張國范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