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包括拱棚架、拱棚頂桿、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防蟲網有三幅分別覆蓋在拱棚架兩端和頂端位置,防蟲網外還覆蓋有農膜,遮陽網覆蓋在農膜外層拱棚架頂端位置,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通過卡簧分別固定在卡膜槽上。在夏秋高溫季節,通過適當的調整,拱棚可具備防蟲、遮陽降溫、通風排濕等功能,有利于越夏蔬菜正常生長;在冬春低溫季節,兩幅農膜緊密交疊覆蓋棚架,覆蓋在其下的防蟲網和其上的遮陽網,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拱棚的保溫效果,可以更好地進行春提早和秋延遲蔬菜生產。棚面材料也易于采購,成本較低,建造技術簡單,農民易學易用。
【專利說明】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拱形大中棚,具體涉及一種用于蔬菜及園藝作物生產具有防蟲、通風排濕、調溫功能的拱形大中棚。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注重蔬菜產品的安全、優質,對夏季蔬菜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蔬菜品種需求的多樣化,要求在盛夏高溫季節創造條件,生產出不耐高溫的蔬菜產品,特別是葉菜類蔬菜;二是蔬菜產品的優質化,特別是解決夏秋季節蟲害嚴重、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生產出安全、優質的蔬菜產品。
[0003]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技工作者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措施有兩個方面:一是建造具備防蟲、遮陽功能的網室。這種網室設計科學,可以滿足夏季蔬菜生產的需要,但是造價太高,菜農難以承受,而且只能在夏季使用,冬季無法利用;二是對用于冬春生產的拱形棚進行改造,在棚兩側安裝防蟲網,這種改造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降溫、通氣、排濕效果差,蔬菜難以正常生長。因此,研制一種夏季具有防蟲、通風排濕、遮陽降溫功能,冬季具有增溫保溫功能,可周年利用,且投資少、效果好的拱形棚很有必要。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在冬春低溫季節使用,其保溫效果明顯;在夏秋高溫季節使用,能防害蟲侵襲、易通風排濕、可遮陽降溫,棚室可周年利用,且投資少、造價低,易于大面積推廣應用。
[0005]本實用新型技術解決方案:
[0006]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包括拱棚架、拱棚頂桿、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蟲網有三幅分別覆蓋在拱棚架兩端和頂端位置,所述防蟲網外還覆蓋有農膜,所述遮陽網覆蓋在農膜外層拱棚架頂端位置,所述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通過卡簧分別固定在卡膜槽上,農膜還輔助采用繩子或綱絲固定。
[0007]所述卡膜槽有四道固定在拱棚架上,拱棚兩側距地面高度200cm處分別設置一道,拱棚頂桿兩側20-50cm處分別設置一道。
[0008]所述農膜有兩幅分別覆蓋在拱棚架南北兩側,所述兩幅農膜在拱棚架北側相互交疊 20_30cm。
[0009]所述農膜上端預先卷成孔洞并穿入繩子或鋼絲便于輔助固定。
[0010]所述拱棚架南北處底腳還覆蓋有圍裙膜。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2]1.在夏秋高溫季節,通過適當的調整,拱棚可具備防蟲、遮陽降溫、通風排濕等功能,有利于越夏蔬菜正常生長。具體調整方式是:通過將覆蓋在拱棚架頂部的蓋住防蟲網的農膜和遮陽網翻向棚架的向陽面,可有效遮擋陽光照射,降低棚內溫度;同時將拱棚架兩側底腳的農膜上卷,露出兩側底腳的防蟲網,與頂部防蟲網一起形成3個通風帶,利用濕熱空氣上移原理,可有效排出拱棚內的濕氣,進一步增強降溫效果;兩側面底腳及棚架頂部的防蟲網及其間的農膜構成嚴密的屏障,防止害蟲進入棚室;棚面覆蓋物還可有效避免暴雨擊傷棚內作物葉片,增強防病效果。
[0013]2、在冬春低溫季節,2幅農膜緊密交疊覆蓋棚架,覆蓋在其下的防蟲網和其上的遮陽網,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拱棚的保溫效果,可以更好地進行春提早和秋延遲蔬菜生產;在晚春和早秋氣溫較高需要放風降溫時,可適當開放棚架兩側及頂部的防蟲網上的農膜進行通風,創造更適宜蔬菜作物生長的條件,同時防止蟲害的侵襲。
[0014]3、拱形棚的牢固性增強,抗雪災、風災能力更強。拱棚骨架增加了靠近頂桿的兩道卡膜槽,增強了拱棚的結構性,提高了抵抗雪壓和風壓的能力。覆蓋在棚面上的棚膜由原來的一大塊改為兩塊,頂部又留出了通風帶,一般不會發生風壓鼓壞棚膜現象,加之覆蓋在膜上的遮陽網,進一步壓牢棚膜,抗風災能力更強。
[0015]4、造價低廉,容易建造,易于大面積推廣應用。拱棚架材可用鋼材,也可用竹木;棚面材料也易于采購,且成本不高;建造技術簡單,農民易學易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本實用新型低溫期使用時的大棚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本實用新型高溫期使用時的大棚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
[0019]如圖1所示,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包括拱棚架、拱棚頂桿、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所述防蟲網有三幅分別覆蓋在拱棚架兩端和頂端位置,所述防蟲網外還覆蓋有農膜,所述遮陽網覆蓋在農膜外層拱棚架頂端位置,所述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通過卡簧分別固定在卡膜槽上,農膜還輔助采用繩子或鋼絲固定。所述卡膜槽有四道固定在拱棚架上,拱棚兩側距地面高度200cm處分別設置一道,拱棚頂桿兩側20-50cm處分別設置一道。
[0020]早春和晚秋低溫季節使用時的拱棚結構實施方式如下:在拱形棚拱桿插好后,緊貼拱棚架5覆蓋有3幅防蟲網,分別是第一防蟲網2、第二防蟲網11和第三防蟲網13 ;然后在拱棚架南側和北側底腳處覆蓋第一圍裙膜I和第二圍裙膜12,圍裙膜作用主要是防止在冬春低溫季節通風時地表冷風直接吹入棚內造成冷害;接著覆蓋第一農膜4 ;隨后覆蓋遮陽網7 ;再覆蓋第二農膜9。用第一卡膜槽3固定第一防蟲網2和第一農膜4 ;用第二卡膜槽6固定第三防蟲網13、第一農膜4和遮陽網7 ;用第三卡膜槽8固定第三防蟲網13 ;第一農膜4和第二農膜9的上端預先粘接成拇指粗的孔并穿好繩子或鋼絲15和16,固定在棚面上;遮陽網7翻向棚面北側;用第四卡膜槽10固定第二防蟲網11和第二農膜9。
[0021]夏秋高溫季節使用時的拱棚結構如圖2所示,實施方式是在圖1所示結構的基礎上,將遮陽網7和第一農膜4向南側翻過第二卡膜槽6并向下延伸,遮擋陽光,用繩子16固定,同時露出第三防蟲網13 ;將第一農膜4向上卷至第一卡膜槽3處,露出第一防蟲網2;將第二農膜9向上卷至第四卡膜槽10處,露出第二防蟲網11。
[0022]拱形棚的安裝:
[0023]拱形棚為東西延長(即棚面一面朝南向陽,一面在北側背陰)。拱棚跨度為800cm,頂高約300cm,棚面從南側底腳到北側底腳約1200cm。如圖1所示,建造拱形棚時,用于固定頂部第三防蟲網、遮陽網和第一農膜4的第二卡膜槽6距拱棚頂桿14南側不超過30cm,以防冬季遮陽網影響棚內升溫。拱架插好后,緊貼拱棚架5覆蓋有第一防蟲網2、第二防蟲網11和第三防蟲網13,第一防蟲網2和第二防蟲網11幅寬均為200cm,第三防蟲網13的寬度60_80cm (為便于施工作業且防止夏季雨水大量淋入棚內,以60cm左右為佳),第一防蟲網2和第二防蟲網11的上端和第三防蟲網13的兩端用卡簧固定在卡膜槽上。在拱架南側和北側底腳處還覆蓋第一圍裙膜I和第二圍裙膜12,高度60-80cm,上端用塑料繩或鋼絲固定在拱架上。接著覆蓋第一農膜4,下端先用卷膜桿固定好,另一端預先粘接成拇指粗的孔并穿好繩子或鋼絲16,第一農膜4的中部連同第一防蟲網2的上端一并用第一卡膜槽3固定好,向上越過棚頂至第三卡膜槽8下方15-20cm,用繩子或鋼絲16臨時固定,然后在第二卡膜槽6處東西向覆蓋遮陽網7,遮陽網寬度2 m,并用第二卡膜槽6將第三防蟲網13的南端、第一農膜4和遮陽網7的南端一并固定好。解開臨時固定第一農膜4的繩子或鋼絲16,接著將第三防蟲網13的北端用第三卡膜槽8固定好。然后覆蓋第三農膜9,先將第三農膜9的下端用卷膜桿固定好,另一端預先粘接成拇指粗的孔并穿好繩子或鋼絲15,向上覆蓋越過第三卡膜槽8約5cm,并用預先穿好的繩子或鋼絲15將第二農膜9上端固定好,然后用第四卡膜槽10固定第二防蟲網11上端和第二農膜9。隨后,將第一農膜4越過第三卡膜槽8向下延伸15-20cm,并用預先穿好的繩子或鋼絲16固定好。最后,將遮陽網7翻向棚面北側,并用壓膜線將遮陽網、第一農膜壓牢。
[0024]如圖2所示,夏秋高溫季節使用時,松開棚面上的壓膜線,解開固定第一農膜4的繩子或鋼絲16,將遮陽網7和第一農膜4向南側翻過第二卡膜槽6并向下延伸,并用繩子16固定,可以遮陽降溫,同時露出防蟲網13 ;將第一農膜4向上卷至第一卡膜槽3處,并可將第一圍裙膜I的上端適當下移,露出防蟲網2 ;將第二農膜9向上卷至第四卡膜槽10處,并可將第二圍裙膜12的上端適當下移,露出第二防蟲網11。然后再扎緊壓膜線。
[0025]綜上,本實用新型達到預期目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包括拱棚架、拱棚頂桿、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蟲網有三幅分別覆蓋在拱棚架兩端和頂端位置,所述防蟲網外還覆蓋有農膜,所述遮陽網覆蓋在農膜外層拱棚架頂端位置,所述防蟲網、農膜和遮陽網通過卡簧分別固定在卡膜槽上,農膜還輔助采用繩子或綱絲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卡膜槽有四道固定在拱棚架上,拱棚兩側距地面高度200cm處分別設置一道,拱棚頂桿兩側20-50cm處分別設置一道。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其特征在于:所述農膜有兩幅分別覆蓋在拱棚架南北兩側,所述兩幅農膜在拱棚架北側相互交疊20-30c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其特征在于:所述農膜上端預先卷成孔洞并穿入繩子或鋼絲便于輔助固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多功能拱形大中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拱棚架南北處底腳還覆蓋有圍裙膜。
【文檔編號】A01G13/02GK203505202SQ201320701375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8日
【發明者】周成, 高軍, 張強, 李暉輝, 周越, 王方, 劉文睿, 趙娟 申請人: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