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包括人工增溫系統,其是在開放條件下的水稻田間,設立人工增溫系統對水稻穂層人工加熱升溫;所述人工增溫系統包括加熱裝置、溫度測控裝置,所述加熱裝置的加熱面對應于水稻植株,所述溫度測控裝置包括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設于水稻穗層部位。實現在田間開放條件下的,使用人工增溫系統鑒定水稻品種高溫結實性,克服了現有技術分期播種鑒定方式的倚靠偶遇高溫條件的問題和人工氣候室鑒定方式的試驗空間狹小、試驗環境非自然狀態的缺點,提高試驗的準確性和可行性,本發明系統裝置簡單,安裝使用方便,使用和制造成本低。
【專利說明】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
[0001]【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增溫對水稻結實性的影響,特別是在田間開放條件下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
[0002]【背景技術】:
水稻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水稻產量更是占到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穩定水稻的糧食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受異常天氣的影響,如極端的高溫天氣等,使得水稻生產的穩定性下降,使水稻糧食產區的糧食增產風險加大,因而也直接影響了農民收益的增長和農村的社會穩定。如水稻生產常常遇到異常的高溫天氣,對正處于抽穗揚花階段的水稻受害嚴重,結實率大為下降,引起大范圍稻谷減產,農民損失大,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安定也會受到影響。在我國如2002年重慶市高溫危害兩優培九等中稻組合,造成幾萬畝一季,稻嚴重減產甚至絕收;2003年湖北省和安徽省中南部高溫危害特優系列組合和金優725等,造成二十余萬畝一季稻嚴重減產;同年江西省南昌、樂平等地高溫危害使當年大面積種植的II優明86、優1465、汕優559、金優725、金優桂99等一季稻結實率大為降低,嚴重的產量降低至20%,受災面積達十余萬畝。因此,對水稻品種抗高溫能力進行鑒定,篩選抗高溫水稻品種應用于水稻生產就顯得十分重要。
[0003]水稻在抽穗揚花期間對溫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適宜溫度在25.0-28.(TC,低溫生理障礙溫度在20.0-22.(TC,高于35°C時,即引起的空秕粒增加,而大于40°C即引起花粉管變態。
[0004]水稻品種高溫下 結實能力也即其高溫結實性。對于鑒定水稻品種高溫結實性的研究,目前國內大致采用“田間分期播種試驗方法”和“人工氣候室處理試驗方法”,兩者都有可取之處,但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其前者無需設施,試驗環境更接近于生產實際,但在完全自然條件下,試驗所需的高溫氣象條件往往難以得到滿足,往往得不到鑒定所需要結果,或者測定得到的結果不準確。后者可以創造高溫條件,但試驗空間小,不能適應大批量品種和較大樣本,而且室內的空氣濕度、光照、晝夜溫度變化、空氣組成成分、較強的風速等都與水稻田間環境有大的差異,室內溫度也不易均勻一致,等等,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0005]如何能在自然條件下,借助人工增溫設施,形成異常高溫環境,鑒定品種耐高溫性,即在水稻田間開放條件下,實現鑒定水稻品種在高溫條件下結實能力,用以篩選高溫下結實能力強的水稻品種應用于水稻田間播種生產,以應對氣候異常變化對水稻生產的危害。
[0006]
【發明內容】
:
本發明提供一種田間開放條件下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實現在田間開放條件下的,使用人工增溫系統鑒定水稻品種高溫結實性,克服了現有技術分期播種鑒定方式的倚靠偶遇高溫條件的問題和人工氣候室鑒定方式的試驗空間狹小、試驗環境非自然狀態的缺點,提高試驗的準確性和可行性,本發明系統裝置簡單,安裝使用方便,使用和制造成本低。
[0007]本發明一種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包括人工增溫系統,其是在開放條件下的水稻田間,設立人工增溫系統對水稻穂層人工加熱升溫;所述人工增溫系統包括加熱裝置、溫度測控裝置,加熱裝置與溫度測控裝置相連通;所述加熱裝置的加熱面對應于水稻植株,所述溫度測控裝置包括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設于水稻穗層部位。
[0008]本發明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所述的加熱裝置對稱設于田間水稻植株的兩側邊。
[0009]本發明所述加熱裝置包括電加熱增溫單元。
[0010]本發明所述加熱裝置與水稻植株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0.25米,小于或等于1.5米。
[0011]本發明所述加熱裝置設為箱體結構,其箱體與水稻植株相對應的一側加熱面設有炭纖維電熱管。
[0012]本發明田間人工增溫鑒定水稻高溫結實性的系統,在水稻田間未設加熱裝置的其他兩側邊設有防風板。
[0013]本發明所述的人工增溫系統是由若干加熱裝置連接組成。
[0014]本發明系統可在水稻田間開放條件下,當水稻田間在自然溫度低于37°C這一高溫處理所需要的溫度條件下,使用本發明人工增溫系統裝置可使近本發明系統裝置局部范圍的水稻穗層溫度提高7°C左右,以達到試驗所需高溫條件。
[0015]本發明人工增溫系統裝置可在田間鑒定水稻品種高溫結實性,克服了現有技術分期播種鑒定方式的倚靠偶遇高溫條件的問題和人工氣候室鑒定方式的試驗空間狹小、試驗環境非自然狀態的缺陷,提高了試驗鑒定的準確性。
[0016]利用本發明系統裝置,可實現較大批量水稻品種高溫結實性的鑒定與品種間比較。同時本發明能廣泛應用于水稻品種、育種材料高溫結實能力的鑒定與篩選及水稻新品種的選育評價和篩選,避免耐高溫能力差的品種用于田間生產,為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提供技術保障,應用前景廣闊,具有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0017]【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1,1、加熱增溫單元,2、水稻,3、溫度測控儀,4、溫度傳感器,5、防風板,6、稻穗層,7、炭纖維電熱管。
[0018]【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本實施方案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9]實施例:
如圖所示:人工加熱增溫裝置,加熱增溫單元1,采用箱體結構,可制成兩種形式,以太陽光能為唯一熱源的田間增溫板,即在箱體的一側面設計為可利用太陽能的增溫板,對田間中的水稻穗層進行增溫,其由于完全依賴太陽光為熱源,在無太陽或日最高氣溫低于35°C時,加熱增溫單元I的增溫板增溫效果甚微,甚至不能增溫。眾多水稻稻穗在一定高度范圍內形成一個層面,稱為穗層。
加熱增溫單元I制成電加熱箱式裝置結構。加熱增溫單元I即其箱體結構與水稻2植株相對應的一側面敞開,為發熱口,內設有鍍層炭纖維電熱管7作為加熱電熱源,另一側面則設為封閉板。所述的封閉板設為熱反射板,在其朝向箱體敞口方向的一面鋪裝熱反射材料。本發明人工增溫系統包括加熱裝置、溫度測控裝置,加熱裝置則由I個或幾個加熱增溫單元I箱體單元構成,每個箱體單元高1.5m,寬0.25 m,長2 m左右,可依據試驗地的長短確定使用箱體單元的個數,箱體單元高度要高出穗層頂部0.2~0.3m。
[0020]溫度測控儀3采用市售的C3108/2/C/U/D/A1型溫度記錄儀,其可多點測量、控制、記錄溫度。溫度測控儀3分別與加熱增溫單元I及溫度傳感器4連接,并與電源相連通,當需要加熱處理時即接通電源;溫度傳感器4設于水稻2上的稻穗層6的中部位置,這樣可準確的測定水稻穗層6的溫度;防風板5采用擋風膜,或其它不透風材料,防風板5的高度一般要高于加熱增溫單元I及水稻2的高度。
[0021]圖1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圖中所示在田間的水稻2的相對應的兩側分別設有加熱增溫單元1,相對的兩加熱增溫單元I距離1.5 m ;本實施例以南北方向設于水稻2植株的兩邊,加熱裝置使用加熱增溫單元I的個數依據試驗地的長短規格確定;加熱增溫單元I與溫度測控儀3相連通,并與電源相連接,在水稻田間試驗地未安裝加熱增溫單元的兩端設有高于加熱增溫單元I及水稻2的防風板5,所述的防風板5采用擋風膜,或其它不透風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風對實驗的干擾。
[0022]使用本發明人工增溫系統的增溫效應分析:
某年試驗,在田間開放和未控溫條件下,距離增溫裝置15cm、40cm、60cm水稻穗層溫度平均值分別達到了 46.0O0C,39.17°C、36.64°C及以上,與大田水稻穗層溫度比較,分別提高了 12.01°C、6.18°C、3.65°C及以上。在大田穗層溫度為30.14°C、32.26°C時,可以分別使距本發明裝置40cm、60cm范圍內的稻穗層6的溫度提高到了 37°C上下,達到高溫處理所需溫度。見表1。
[0023]表1: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工增溫鑒定水稻結實性的系統,包括人工增溫系統,其特征是在開放條件下的水稻田間,設立人工增溫系統對水稻穂層人工加熱升溫;所述人工增溫系統包括加熱裝置、測溫及溫度控制裝置,加熱裝置與測溫及溫度控制裝置相連通;所述加熱裝置的加熱面對應于水稻植株,所述測溫裝置包括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設于水稻穗層部位。
2.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增溫鑒定水稻結實性的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加熱裝置對稱設于田間水稻植株的兩側邊。
3.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增溫鑒定水稻結實性的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加熱裝置為電加熱增溫單元。
4.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增溫鑒定水稻結實性的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加熱裝置與水稻植株間的距離大于或等于0.25米,小于或等于1.5米。
5.依據權利要求1、2或3之一所述的人工增溫鑒定水稻結實性的系統,其特征是所述加熱裝置設為箱體結構,其箱體與水稻植株相對應的一側面設有炭纖維電熱管或遠紅外加熱管。
6.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增溫鑒定水稻結實性的系統,其特征是在水稻田間未設加熱裝置的其他兩側邊設有防風板。
7.依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增溫鑒定水稻結實性的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人工增溫系統是由若干加熱 裝置連接組成。
【文檔編號】A01G9/24GK103782858SQ201410059582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21日
【發明者】羅筱平, 黎世齡, 陳云風 申請人:宜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