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所述促成避雨設施包括拱桿(1)、縱向拉桿(2)、卡槽(3)、卷膜桿(4)、卷膜器(5)、卡子(11)、卡簧(12)、壓膜卡子(13)、U型卡(14);所述平棚架包括邊柱(6)、立柱(7)、角鋼(8)、10#鍍鋅鐵絲(9)、12#鍍鋅鐵絲(10)。并且還公開了其搭建方式。本發明能在高溫期和陰雨期迅速調節棚內小氣候,避免局部溫度過高對植株和果實生長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克服了籬架栽培易造成生長勢旺的弱點和網格狀棚架栽培不利于封閉保溫的弊端。
【專利說明】一種葡萄促成_避雨栽培設施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具體涉及一種快速高效地進行葡萄促成栽培和避雨栽培的設施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葡萄是我國的主要栽培果樹之一,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其果實營養價值高,鮮果含糖量為10-30%,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維生素,深受人們喜愛。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歐亞種葡萄在長江以南地區采用避雨栽培取得成功以后,葡萄產業發展迅速,栽培面積逐年擴大,產量也不斷提高。
[0003]近年來,全國各地設施農業投入不斷加大,為葡萄等園藝作物的設施栽培、促早栽培提供了條件,加之促成栽培能提早葡萄成熟期,提前上市,能有效增加農民經濟效益,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了促成栽培。但是,南方地區的促成栽培多是在避雨栽培的基礎上增加密封性來實現的,而已有避雨設施模式主要為簡易的竹木結構避雨棚和造價較高的連棟大棚。前者搭建麻煩,不堅固,材料壽命短,且前期促成栽培時作業不方便;后者設施造價高,不易拆卸改造,且搭建成的連棟大棚容易造成局部溫度過高,不利于果實成熟期的著色,因此對果實品質及經濟效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目前的鮮食葡萄生產中,急需一種新型的促成-避雨設施模式來有效地克服生產中的不足以及降低生產成本。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葡萄生產中促成-避雨栽培設施的缺點及不足,提供一種新型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并配套有相應的栽培架式。該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安裝過程簡單、快速,勞動量小,減少棚內支柱數量,便于機械化操作。本發明能夠在促成期通過增加薄膜層數顯著提高棚內溫度,能在高溫期和陰雨期迅速調節棚內小氣候,不易造成局部溫度過高,減少其對植株和果實生長的影響;同時克服了籬架栽培易造成生長勢旺的弱點和網格狀棚架不利于封閉保溫的弱點。
[0005]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6]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主要包括促成避雨設施,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平棚架。
[0007]其中促成避雨設施包括拱桿(I)、縱向拉桿(2)、卡槽(3)、卷膜桿(4)、卷膜器(5)、卡子(11)、卡簧(12)、壓膜卡子。平棚架包括邊柱¢)、立柱(7)、角鋼(8)、10#鍍鋅鐵絲
(9)、12#鍍鋅鐵絲(10)、U型卡(14)。
[0008]促成避雨設施的搭建包括拱桿⑴的豎立,縱向拉桿(2)與拱桿⑴的連接,卡槽(3)與拱桿⑴的連接以及卷膜桿⑷的安裝;平棚架的搭建包括邊柱(6)、立柱(7)、角鋼
(8)的設立和熱鍍鋅鐵絲的拉設。
[0009]所述拱桿(I)、縱向拉桿(2)和卷膜桿⑷均由熱鍍鋅鋼管制成;拱桿⑴總長12m,由兩根規格為I寸,長度為6m的鋼管在大棚頂端接合而成,兩端垂直插入土中60cm,大棚兩側肩高1.8m,剩余部分彎曲成弧形,高1.5m,制作成頂高3.5m的拱形,間隔Im南北排列;在拱桿(I)的頂部,用卡子(11)將規格為6分的縱向拉桿(2)和拱桿(I)連接,使拱桿(I)之間保持穩定;在距離縱向拉桿(2)兩側0.5m處分別安裝一條卡槽(3),用來固定頂部薄膜;在大棚兩側距地面0.6m的位置再分別安裝一條卡槽(3),薄膜安上后用卡簧(12)固定上端,下端埋入土中,作為裙膜。
[0010]待薄膜鋪在大棚上后,用卡簧(12)將頂部薄膜固定在縱向拉桿(2)旁邊的卡槽(3)上,防止薄膜滑動,薄膜底部用壓膜卡子(13)固定在卷膜桿(4)上,由卷膜器(5)控制薄膜上下移動。
[0011]所述邊柱(6)和立柱(7)均由鋼筋水泥制成;邊柱(6)呈45°斜植,10#鍍鋅鐵絲
(9)埋地錨固定;邊柱(6)間距3m,立柱(7)南北向豎直,柱行距4X 3m;在東西邊柱(6)上離地面1.8m處橫向架設規格為50*50*3,長度為5.5m的角鋼(8),依次在與邊柱(6)平行方向的兩根立柱⑵上距地面1.Sm處橫向架設相同規格的角鋼⑶,U型卡(14)固定。
[0012]沿行向在邊柱(6)和立柱(7)與角鋼⑶連接處縱向拉一道10#鍍鋅鐵絲(9),防止立柱(7)和邊柱(6)傾倒;在邊柱(6)之間的角鋼⑶上間隔37.5cm縱向拉設7道12#鍍鋅鐵絲(10),在邊柱(6)外側的角鋼(8)上間隔40cm縱向拉設3道12#鍍鋅鐵絲(10),形成棚架架面;沿行向在邊柱(6)和立柱(7)上距地面1.6m處縱向拉一道10#鍍鋅鐵絲
(9),用于葡萄主蔓綁縛。
[001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以上方案的實施,建立一種新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該設施結構克服了籬架栽培生長勢旺的弱點,也克服了網格狀棚架不利于封閉保溫的弊端;通過在促成棚內再加一層薄膜,能顯著的提高促成栽培期間棚內的溫度和顯著降低夏季高溫期棚內溫度,有利于葡萄進行促成栽培及一年兩熟栽培,提高葡萄種植的經濟效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明的促成-避雨栽培模式圖。
[0015]圖2是本發明的促成-避雨設施結構圖。
[0016]圖3是本發明的配套棚架結構圖
[0017]圖4是本發明的配件結構圖。
[0018]圖中,1.拱桿,2.縱向拉桿,3.卡槽,4.卷膜桿,5.卷膜器,6.邊柱,7.立柱,8.角鋼,9.10#鍍鋅鐵絲,10.12#鍍鋅鐵絲,11.卡子,12.卡簧,13.壓膜卡子,14.U型卡。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0]如圖1至圖4,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主要包括促成避雨設施的搭建,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平棚架的搭建。
[0021]促成避雨設施的搭建包括拱桿⑴的豎立,縱向拉桿(2)與拱桿⑴的連接,卡槽(3)與拱桿⑴的連接以及卷膜桿⑷的安裝;平棚架的搭建包括邊柱(6)、立柱(7)、角鋼
(8)的設立和熱鍍鋅鐵絲的拉設。
[0022]所用拱桿(I)、縱向拉桿(2)和卷膜桿⑷均由熱鍍鋅鋼管制成;拱桿⑴總長12m,由兩根規格為I寸,長度為6m的鋼管在大棚頂端接合而成,兩端垂直插入土中60cm,大棚兩側肩高1.8m,剩余部分彎曲成弧形,高1.5m,制作成頂高3.3m的拱形,間隔Im南北排列;在拱桿(I)的頂部,用卡子(11)將規格為6分的縱向拉桿(2)和拱桿(I)連接,使拱桿
(I)之間保持穩定;在距離縱向拉桿(2)兩側0.5m處分別安裝一條卡槽(3),用來固定頂部薄膜;在大棚兩側距地面0.6m的位置再分別安裝一條卡槽(3),薄膜安上后用卡簧(12)固定上端,下端埋入土中,作為裙膜。
[0023]待薄膜鋪在大棚上后,用卡簧(12)將頂部薄膜固定在縱向拉桿(2)旁邊的卡槽
(3)上,防止薄膜滑動,薄膜底部用壓膜卡子(13)固定在卷膜桿(4)上,由卷膜器(5)控制薄膜上下移動。
[0024]平棚架的搭建包括邊柱(6)、立柱(7)、角鋼⑶的設立和熱鍍鋅鐵絲(9)的拉設。邊柱(6)和立柱(7)均由鋼筋水泥制成;邊柱(330-360) X 10 X 10cm,邊柱距3.00m,埋土60-70cm,呈45°斜植,10#鍍鋅鐵絲(9)埋地錨固定;立柱(260-270) X8X8cm,南北向豎直,柱行距4X 3m ;在東西邊柱(6)上離地面1.8m處橫向架設規格為50*50*3,長度為5.5m的角鋼(8),依次在與邊柱(6)平行方向的兩根立柱(7)上距地面1.Sm處橫向架設相同規格的角鋼(8),U型卡(14)固定。
[0025]沿行向在邊柱(6)和立柱(7)與角鋼⑶連接處縱向拉一道10#鍍鋅鐵絲(9),防止立柱(7)和邊柱(6)傾倒;在邊柱(6)之間的角鋼⑶上間隔37.5cm縱向拉設7道12#鍍鋅鐵絲(10),在邊柱(6)外側的角鋼(8)上間隔40cm縱向拉設3道12#鍍鋅鐵絲(10),形成棚架架面;沿行向在邊柱(6)和立柱(7)上距地面1.6m處縱向拉一道10#鍍鋅鐵絲
(9),用于葡萄主蔓綁縛。
[0026]促成-避雨棚的使用:在I月上中旬進行短梢修剪,修剪半個月后進行扣棚升溫,薄膜覆好后,用卡簧將薄膜固定在大棚頂部的兩條卡槽內,防止薄膜移動,薄膜下端用壓膜卡子固定在卷膜桿上,通過卷膜器將兩側薄膜放到底端,與裙膜相重疊;另外,在促成栽培期間,利用本發明還能在大棚內部再套一層封閉薄膜,達到兩層膜的效果,能使夜間溫度降幅緩慢,有利于夜間溫度的保持,縮短萌芽時間。在4月下旬,待外界溫度白天升高至25°C左右,夜間溫度在12°C左右時,用卷膜器將棚膜卷起,升至大棚肩部,改為避雨栽培;到6月中旬,外界溫度白天持續在30°C以上,夜間溫度在20°C以上時,用卷膜器將棚膜卷起,升至大棚頂部卡槽處,降低棚內溫度;遇到陰雨天氣,將棚膜下放至大棚肩部避雨。
[0027]葡萄栽培采用改良“一 ”字型棚架栽培,即沿行向在邊柱和立柱上距地面1.6m處縱向拉設一道10#鍍鋅鐵絲,用于葡萄主蔓攀附;定植苗發芽后,留I根生長最健壯的新梢向上生長,其余芽抹除或摘心,固定竹竿垂直綁縛;葡萄苗生長到1.4m時進行摘心,保留頂部2個壯芽,使期其沿著立柱下鐵絲反向生長成主蔓;主蔓副梢長出后,垂直向架面上第一道鐵絲誘引,接著上第二道鐵絲,同側副梢間距保持在15?20cm,保留先端一個副梢繼續向前延伸,其余副梢一律去除,先端副梢長到3?4片葉時摘心,摘心后再發生的副梢留兩葉反復摘心,使枝條成熟。冬剪時兩條主蔓分別保留1.8m剪截,主蔓上副梢基部粗度大于
0.8cm的留基部1-2芽短截,小雨0.8cm的全部疏除。第二年,當主蔓上結果枝的花序以上葉片達到5?6片進行第一次摘心,之后保留先端一個副梢繼續向前延伸,其余副梢疏除,當先端副梢長到4?5片葉時進行第二次摘心,以后先端副梢保留I?2片葉反復摘心。冬剪時,采用短梢修剪。
[0028]表I不同天氣條件下不同薄膜層數內溫度對比
【權利要求】
1.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其特征在于,包括促成避雨設施和與之配套的平棚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成避雨設施包括拱桿(I)、縱向拉桿(2)、卡槽(3)、卷膜桿(4)、卷膜器(5)、卡子(11)、卡簧(12)、壓膜卡子(13)、U型卡(14);所述平棚架包括邊柱(6)、立柱(7)、角鋼(8)、10#鍍鋅鐵絲(9)、12#鍍鋅鐵絲(10)。
3.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的搭建方式,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成避雨設施包括:拱桿(I)的豎立,縱向拉桿(2)與拱桿(I)的連接,卡槽(3)與拱桿(I)的連接以及卷膜桿(4)的安裝;所述平棚架包括:邊柱(6)的斜植、立柱(7)的豎立、角鋼(8)的安裝和熱鍍鋅鐵絲的拉設。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其特征在于所用拱桿(I)、縱向拉桿⑵和卷膜桿⑷均由熱鍍鋅鋼管制成;在拱桿⑴的頂部,用卡子(11)將縱向拉桿(2)和拱桿(I)連接;在縱向拉桿(2)兩側分別安裝一條卡槽(3),用來固定頂部薄膜;在大棚兩側距地面0.6m的位置再分別安裝一條卡槽(3),薄膜安上后用卡簧(12)固定上端,下端埋入土中,作為裙膜。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其特征在于待薄膜鋪在大棚上后,用卡簧(12)將頂部薄膜固定在縱向拉桿(2)旁邊的卡槽(3)上,防止薄膜滑動,薄膜底部用壓膜卡子(13)固定在卷膜桿(4)上,由卷膜器(5)控制薄膜上下移動。
6.根據權利要求1、2或5所述的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其特征在于邊柱(6)和立柱(7)均由鋼筋水泥制成;邊柱(6)呈45°斜植,10#鍍鋅鐵絲(9)埋地錨固定;邊柱(6)間距3m,立柱(7)南北向豎直,柱行距4X 3m;在東西邊柱(6)上離地面1.Sm處橫向架設角鋼(8),依次在與兩邊柱(6)平行方向的兩根立柱(7)上距地面1.Sm處橫向架設相同規格的角鋼(8),U型卡(14)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其特征在于沿行向在邊柱(6)和立柱(7)與角鋼⑶連接處縱向拉一道10#鍍鋅鐵絲(9);在邊柱(6)之間的角鋼(8)上間隔37.5cm縱向拉設7道12#鍍鋅鐵絲(10),在邊柱(6)外側的角鋼⑶上間隔40cm縱向拉設3道12#鍍鋅鐵絲(10),形成棚架架面;沿行向在邊柱(6)和立柱(7)上距地面1.6m處縱向拉一道10#鍍鋅鐵絲(9),用于葡萄主蔓綁縛。
8.根據權利要求1、2、5或7所述的一種葡萄促成-避雨栽培設施,其特征在于,本設施適用于單棟大棚或連棟大棚下葡萄的棚架栽培,還適用于在大棚內套一層封閉薄膜進行促成栽培及后期的避雨延遲栽培。
【文檔編號】A01G9/14GK104160894SQ201410416012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21日
【發明者】任俊鵬, 劉照亭, 劉偉忠, 郭建, 毛妮妮, 劉吉祥, 魯群 申請人: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