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根據巖原鯉和斑點叉尾鮰的生活習性及攝食特點,引入底部排污系統,通過設置在池塘底部的排污口實現池塘自動清淤,從而保持水質和底質的清潔,提高巖原鯉的放養密度,實現池塘養殖的高產高效,經底部排污系統排出來的固體廢物,通過與青草等混合發酵后,可作為有機肥,用于池塘養殖過程中的“肥水”來培養浮游動物,實現養殖廢物的循環利用,構建出一種簡單、易推廣、高效環保的巖原鯉和斑點叉尾鮰混合高效養殖系統。
【專利說明】一種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養殖系統,具體涉及一種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巖原鯉是一種適宜于池塘,水庫及集約化養殖的魚類,具有生長速度較快、產量高、易飼養、餌料來源較廣、池塘飼養經濟效益較高等優點。作為一種有養殖前途的經濟品種,巖原鯉的生態位與鯉魚相近,在不增加飼料成本的情況下,可以替代鯉魚而進行集約化養殖,從而提聞經濟效益,并提聞漁廣品的檔次。
[0003]近年來在珠三角推廣養殖巖原鯉獲得成功,池塘搭配養殖巖原鯉經濟價值很高。在鰻魚養殖經濟效益不高的年份,鰻魚池塘混養巖原鯉成為養鰻場彌補養鰻損失的主要手段。在廣東以池塘混養為主,混養品種包括鰱、鳙、草魚、鱸魚、羅氏沼蝦、羅非魚、鰻魚、烏鱧、甲魚、鳊、寶石鱸、黃顙魚、錦鯉等。混養密度低的時候對餌料要求不高,食性為雜食偏動物性,水質調節達到“肥、活、嫩、爽”標準。池塘精養條件下對餌料的要求較高,需要蛋白源充足,定期處理水質,因此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是采取混養為主。但是由于巖原鯉為底層魚類,且自然界生活環境水質較為清新,因此放養密度稍高的時候,水質很難控制。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以上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簡單、易推廣、且可有效控制水質的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包括在池塘中設置增氧設備,同時在池塘的底部最低處設置有連通排污管道系統的排污口,在排污口處設置有防逃網。
[0007]優選的,增氧設備為水車式增氧機。
[0008]優選的,池塘底部設有底部微孔增氧管,所述底部微孔增氧管與水車式增氧機交叉分布。
[0009]進一步的,上述排污口最好設置在池塘的中心位置。
[0010]有益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的養殖系統具有以下特點:
[0012](I)通過水車式增氧機的攪動,使池塘中的排泄物集中到池塘底部,通過設置在池塘底部的排污口實現池塘自動清淤,從而保持水質和底質的清潔,提高巖原鯉的放養密度,實現池塘養殖的聞廣聞效;
[0013](2)本實用新型根據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的棲息特點,引入底部微孔增氧系統,與水車式增氧機配合,使池塘中的氧氣分布更均勻,且有利于池塘內的排泄物通過攪動集中到池塘底部;
[0014](3)巖原鯉主要投喂沉性飼料,而斑點叉尾鮰主要投喂浮性飼料,兩者在飼料方面不存在著競爭,可提高巖原鯉的養殖效率,利用本實用新型養殖系統經底部排污系統排出來的固體廢物,通過與青草等混合發酵后,可作為有機肥,用于池塘養殖過程中的“肥水”來培養浮游動物,實現養殖廢物的循環利用。
[0015]本實用新型根據巖原鯉和斑點叉尾鮰的生活習性及攝食特點,引入底部排污系統,構建出一種簡單、易推廣、高效環保的巖原鯉和斑點叉尾鮰混合高效養殖系統。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0017]其中,1-池塘,2-水車式增氧機,3-底部微孔增氧管,4-排污口,5-排污管道。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本實用新型所包含范圍不限于此。
[0019]實施例1
[0020]如圖1所不為本實施例的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在池塘I中設置水車式增氧機2和底部增氧管3,所述水車式增氧機和底部增氧管3交叉分布,同時在池塘I的底部最低處設置有排污口 4,在排污口 4處設置有防逃網6,所述排污口 4與排污管道5連通。通過水車式增氧機2的攪動,使池塘I中的排泄物集中到池塘底部的排污口 4處,通過排污管道5實現池塘自動清淤,從而保持水質和底質的清潔,提高巖原鯉的放養密度,實現池塘養殖的高產高效。經底部排污系統排出來的固體廢物,通過與青草等混合發酵后,可作為有機肥,用于池塘養殖過程中的“肥水”來培養浮游動物,實現養殖廢物的循環利用。
[0021]利用上述養殖系統進行養殖效果驗證試驗。通過在養殖斑點叉尾鮰池塘中搭配巖原鯉,斑點叉尾鮰魚種放養密度為2000尾/畝(規格為10厘米左右的魚種),巖原鯉魚種放養密度為1000尾/畝(規格為8厘米左右的魚種),結合池塘底部排污系統,每隔15天經過底部排污系統排污一次,基本實現了養殖過程中不換水,而且水質保持良好,經過1.5年的時間養殖,每條巖原鯉超過1.5斤的上市規格,養殖的速度提高了 20%以上,利潤增加了 I倍。
[0022]實施例2
[0023]廣東佛山順德區某養殖戶,利用實施例1所述的養殖系統,以斑點叉尾鮰為主養品種,巖原鯉魚為配養魚。斑點叉尾鮰魚種放養密度為2200尾/畝(規格為10厘米左右的魚種),巖原鯉魚種放養密度為800尾/畝(規格為8厘米左右的魚種),通過池塘的自動清淤系統,為巖原鯉的生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經過兩年的時間養殖,每條巖原鯉的規格接近1.5斤的上市規格,養殖利潤比單獨養殖斑點叉尾鮰增加了 I倍。
[0024]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池塘中設置增氧設備,同時在池塘的底部最低處設置有連通排污管道的排污口,在排污口處設置有防逃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設備為水車式增氧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池塘底部的底部微孔增氧管,所述底部微孔增氧管與所述水車式增氧機交叉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巖原鯉與斑點叉尾鮰混合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口設置在池塘的中心位置。
【文檔編號】A01K63/00GK203985580SQ201420435839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4日
【發明者】馬大忠, 王廣軍, 張睿, 王斌, 蘇焱陣 申請人:佛山市南海通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