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包括凈化池、出水管、水泵、第一輸水管、紫外線殺菌器、第二輸水管、臭氧發生器、第三輸水管、回水管、至少一個育肥池和至少一個配水管,各育肥池設于凈化池旁邊;凈化池經出水管與水泵的進水口連通,水泵的出水口經第一輸水管連接紫外線殺菌器的進水口,紫外線殺菌器的出水口經第二輸水管連接臭氧發生器的進水口,臭氧發生器的出水口與第三輸水管的進水端連通,回水管的進水端及各配水管的進水端均與第三輸水管的出水端連通,回水管的出水端與凈化池連通,配水管的出水端與對應的育肥池連通。本實用新型能夠快速對海洋雙殼貝類進行凈化,并在凈化后人工育肥,能有效提高海洋雙殼貝類的品質及食用安全性。
【專利說明】一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水產養殖設施,具體涉及一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
【背景技術】
[0002]中國是貝類養殖大國,年產量占世界產量的60%以上。貝類是易受污染的海產品,消費者食用受污染的貝類后易產生不良反應。隨著養殖區域的污染日益嚴重,食用海洋雙殼貝類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養殖的很多貝類就曾因為各種污染的原因而導致出口受阻。
[0003]貝類凈化有一個代表性的法規,就是歐盟在1991年發布的《雙殼貝類生產和投放市場衛生條件的規定》(91/492/EEC),其主要內容是:凈化前,雙殼貝類90%的樣品中,每100克貝肉所含大腸菌群不能超過6000個,或每100克貝肉所含大腸桿菌不能超過4600個,否則不準進行凈化,而必須進行2個月以上的暫養,直到達到標準要求;凈化后,每10g貝肉所含大腸菌群少于300個,或每10g貝肉所含大腸桿菌少于230個。
[0004]傳統的凈化方式是將海洋雙殼貝類在水質較好的自然海區暫養,其凈化速度慢且不徹底。目前市場上所售的海洋雙殼貝類較少經過凈化,這影響了海洋雙殼貝類的品質及食用安全性。因此,亟需一種能夠高效地對海洋雙殼貝類進行凈化,以提高海洋雙殼貝類的品質及食用安全性的設施。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這種設施能夠快速對海洋雙殼貝類進行凈化,并在凈化后人工育肥,能有效提高海洋雙殼貝類的品質及食用安全性。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凈化池、出水管、水泵、第一輸水管、紫外線殺菌器、第二輸水管、臭氧發生器、第三輸水管、回水管、至少一個育肥池和至少一個配水管,各育肥池設于凈化池旁邊;凈化池經出水管與水泵的進水口連通,水泵的出水口經第一輸水管連接紫外線殺菌器的進水口,紫外線殺菌器的出水口經第二輸水管連接臭氧發生器的進水口,臭氧發生器的出水口與第三輸水管的進水端連通,回水管的進水端及各配水管的進水端均與第三輸水管的出水端連通,回水管的出水端與凈化池連通,配水管與育肥池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配水管的出水端與對應的育肥池連通,回水管及各配水管上分別設有一開關閥門。
[0007]使用時,通常先向凈化池灌入經過濾(如沙濾)的海水,然后將待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放置到凈化池中,并開啟回水管上的開關閥門;然后啟動水泵,水泵經出水管從凈化池抽出海水,這些海水流經紫外線殺菌器、臭氧發生器并經滅菌處理之后,經回水管回流到凈化池中,形成一個循環。完成凈化之后,將經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移入到某一個或多個育肥池中,并開啟相應的配水管上的開關閥門,關閉回水管上的開關閥門;隨后,由水泵從凈化池抽出的海水在流經紫外線殺菌器、臭氧發生器并被滅菌之后,經配水管流入到相應的育肥池中;待育肥池中的水位符合要求時,關閉水泵及上述配水管上的開關閥門,再往育肥池中添加潔凈餌料,進行人工育肥。此外,臭氧發生器還具有增氧功能,可提高海水的含氧量。
[0008]優選方案中,上述臭氧發生器、凈化池和各育肥池均處于紫外線殺菌器下方,也就是說,紫外線殺菌器所處位置高于臭氧發生器,且高于凈化池和各育肥池的頂部開口。這樣,水泵從凈化池抽出的水在流經紫外線殺菌器之后,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回流到凈化池中或者流入育肥池中,有利于節能。
[0009]優選方案中,上述出水管的進水端處于凈化池左端,回水管的出水端處于凈化池右端。需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通常放置在凈化池中間部位,經滅菌處理的水從凈化池右端的回水管流入凈化池,與海洋雙殼貝類接觸后,從左端的出水管排出凈化池,這樣有利于在凈化池中形成流向較為穩定的水流,并且經滅菌處理的水能夠與海洋雙殼貝類充分接觸,可提高凈化效率。更優選方案中,上述出水管的進水端靠近凈化池底部;或者在凈化池底部設置一出水口,出水管的進水端與出水口連通。
[0010]為實現凈化池及紫外線殺菌器、臭氧發生器的充分利用,優選上述育肥池設有多個。多個育肥池可環繞在凈化池四周,也可排成兩排分處于育肥池兩側,也可排成一排處于育肥池一側。
[0011]另外,可在凈化池底部和各育肥池底部分別設置一排污口,用于排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
[0012]上述紫外線殺菌器、臭氧發生器均可采用市購設備。紫外線殺菌器通常包括殼體和設于殼體中的多個紫外線殺菌燈管,殼體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臭氧發生器采用適合用于水處理的臭氧發生器。
[0013]本實用新型利用紫外線殺菌器和臭氧發生器的組合對凈化池中的海水循環進行滅菌處理,滅菌時間短、效果好,經滅菌處理的水回流入凈化池后,與海洋雙殼貝類接觸并帶走海洋雙殼貝類上的菌類,從而使放置在凈化池中的海洋雙殼貝類得到快速凈化,提高海洋雙殼貝類的食用安全性;而且在凈化后進行人工育肥,使貝肉更為肥美。簡而言之,本實用新型能夠快速對海洋雙殼貝類進行凈化,并在凈化后人工育肥,能有效提高海洋雙殼貝類的品質及食用安全性,具有較佳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1所示,這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包括凈化池1、出水管2、水泵
3、第一輸水管4、紫外線殺菌器5、第二輸水管6、臭氧發生器7、第三輸水管8、回水管9、兩個育肥池10和兩個配水管11,兩育肥池10均設于凈化池I旁邊(本實施例中兩育肥池10分處于凈化池I左右兩側);凈化池I經出水管2與水泵3的進水口連通,水泵3的出水口經第一輸水管4連接紫外線殺菌器5的進水口,紫外線殺菌器5的出水口經第二輸水管6連接臭氧發生器7的進水口,臭氧發生器7的出水口與第三輸水管8的進水端連通,回水管9的進水端及兩配水管11的進水端均與第三輸水管8的出水端連通(本實施例中設有一管件12,該管件12具有一個進水口和三個出水口,管件12的三個出水口均與管件12的進水口連通,第三輸水管8的出水端連接管件12的進水口,管件12的三個出水口分別與回水管9的進水端、兩配水管11的進水端連接),回水管9的出水端與凈化池I連通,配水管11與育肥池10 —一對應,配水管11的出水端與對應的育肥池10連通,回水管9上設有開關閥門13,兩配水管11上分別設有一開關閥門14。
[0016]本實施例中,臭氧發生器7、凈化池I和各育肥池10均處于紫外線殺菌器5下方,也就是說,紫外線殺菌器5所處位置高于臭氧發生器7,且高于凈化池I和各育肥池10的頂部開口。紫外線殺菌器5和臭氧發生器7放置在一支架(圖1中未示出)上。
[0017]本實施例中,出水管2的進水端處于凈化池I左端,回水管9的出水端處于凈化池I右端;出水管2的進水端靠近凈化池I底部。
[0018]另外,可在凈化池I底部設置一排污口 15,排污口 15連接有排污管16,排污管16上設有排污開關閥門17,排污開關閥門17開啟時可排出凈化池I中的廢水;兩育肥池10底部分別設置一排污口 18,排污口 18連接有排污管19,排污管19上設有排污開關閥門20,排污開關閥門20開啟時可排出相應育肥池10中的廢水。
[0019]上述紫外線殺菌器5、臭氧發生器7均可采用市購設備。例如,紫外線殺菌器包括殼體和設于殼體中的多個紫外線殺菌燈管,殼體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 ;臭氧發生器采用適合用于水處理的臭氧發生器。
[0020]下面簡述一下上述設施的使用方法:
[0021]使用時,先向凈化池I灌入經過濾(如沙濾)的海水,然后將待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放置到凈化池I中(待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放置在凈化池I的中間部位),并開啟回水管9上的開關閥門13 ;然后啟動水泵3,水泵3經出水管2從凈化池I左端抽出海水,這些海水流經紫外線殺菌器5、臭氧發生器7并經滅菌處理之后,經凈化池I右端的回水管9回流到凈化池I中,并與海洋雙殼貝類接觸后從凈化池I左端的出水管2排出凈化池1,形成一個循環。水泵3從凈化池I抽出的水在流經紫外線殺菌器5之后,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回流到凈化池I中。此外,臭氧發生器7還具有增氧功能,可提高海水的含氧量。實際應用時,根據凈化池I水體的大小及待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的數量,調節滅菌時間,直至每100克貝肉的大腸菌群少于300個或大腸桿菌少于230個。凈化時間通常為一天左右。
[0022]完成凈化之后,將經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移入到某一個育肥池10中,并開啟相應的配水管11上的開關閥門14,關閉回水管9上的開關閥門13 ;隨后,由水泵3從凈化池I抽出的海水在流經紫外線殺菌器5、臭氧發生器7并被滅菌之后,經配水管11流入到相應的育肥池10中(水泵3從凈化池I抽出的水在流經紫外線殺菌器5之后,即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流入育肥池10中);待育肥池10中的水位符合要求時,關閉水泵3及上述配水管11上的開關閥門14,再往育肥池10中添加潔凈餌料,進行人工育肥。
[0023]隨后,即可開始下一批海洋雙殼貝類的凈化及人工育肥操作,凈化后的海洋雙殼貝類移入另一個育肥池10進行人工育肥。
[0024]此外,上述凈化池I還可兼做育肥池使用,也就是說,在兩育肥池10均已放置有海洋雙殼貝類進行人工育肥之后,將第三批待凈化的海洋雙殼貝類放置到凈化池I中凈化,完成凈化后這批海洋雙殼貝類仍置于凈化池I中,直接往凈化池I中添加潔凈餌料,進行人工育肥。
[0025] 人工育肥時間通常為7天左右。
【權利要求】
1.一種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其特征在于包括凈化池、出水管、水泵、第一輸水管、紫外線殺菌器、第二輸水管、臭氧發生器、第三輸水管、回水管、至少一個育肥池和至少一個配水管,各育肥池設于凈化池旁邊;凈化池經出水管與水泵的進水口連通,水泵的出水口經第一輸水管連接紫外線殺菌器的進水口,紫外線殺菌器的出水口經第二輸水管連接臭氧發生器的進水口,臭氧發生器的出水口與第三輸水管的進水端連通,回水管的進水端及各配水管的進水端均與第三輸水管的出水端連通,回水管的出水端與凈化池連通,配水管與育肥池數量相同且一一對應,配水管的出水端與對應的育肥池連通,回水管及各配水管上分別設有一開關閥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其特征是:所述臭氧發生器、凈化池和各育肥池均處于紫外線殺菌器下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其特征是:所述出水管的進水端處于凈化池左端,回水管的出水端處于凈化池右端。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其特征是:所述育肥池設有多個。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海洋雙殼貝類凈化及人工育肥設施,其特征是:所述凈化池底部和各育肥池底部分別設置有一排污口。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4168890SQ201420593843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5日
【發明者】林清, 馬慶濤, 廖烈金, 楊文君 申請人:汕頭市海洋與水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