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為一種用于防治雜草的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及其應用,屬于植物保護學科的雜草防治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個選擇性除草劑2.4—D誕生以來,化學除草劑的使用給農民和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好處,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除草劑新品種不斷開發、在農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但化學除草劑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環境安全、雜草抗藥性、化學殘留等等。因此尋求低用量、高藥效的除草劑成為該領域的重點。草甘膦是一種廣譜滅生性、非選擇性除草劑,其對環境的毒性極低,易降解,殘留少。因此,當今發展的轉基因抗草甘膦作物,草甘膦除草劑在作物田廣泛使用,已經成為最主要的除草劑種類,使用量已經占到整個除草劑市場的20%以上。當前,我國開展的外來入侵雜草的清除行動中,也廣泛使用草甘膦進行防除。不過,使用草甘膦防除雜草,其常規使用濃度均在0.1%以上,防除多年生外來雜草,則濃度高達0.8%以上。這樣導致巨大的防除成本,在防除外來雜草的同時,也殺滅了所有生境中的其它植物,大大降低了生物多樣性。此外,還加重了環境的污染。
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加拿大一枝黃花、小飛蓬、豚草、假臭草、黃頂菊、一年蓬、蘇門白酒草、春飛蓬、勝紅薊、銀膠菊、飛機草、薇甘菊等是惡性的外來入侵雜草。這些雜草在我國定植初期均是局部的地點,但是,隨著其入侵擴散,蔓延到廣大的區域,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嚴重威脅、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外來雜草入侵性的原因之一是其具有強繁殖能力,主要是結實量大、種子小而輕又帶有冠毛,易于傳播、擴散,故阻止其種子形成,能有效降低外來雜草進一步蔓延和危害。
常規的雜草防除方法(人工、機械和化學防除)對防除小范圍內的外來雜草能起到一定的積極效應,但對泛濫成災的地區而言,人工和機械防除法費時費力;大量使用除草劑雖然能殺死整株,卻也會殺死周圍的有用植物和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生物防除造成的污染雖低,但目前的控制力度還不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生長,而不能控制其種子的大量傳播和擴散。研制低劑量高效的種子抑制劑,阻止外來雜草開花結實,不僅可以有效防除該雜草向四處擴散、滋生、蔓延,而且對環境安全性高。目前,國內外尚無有關通過雜草種子抑制劑控制雜草的技術還較為缺乏,而該抑制劑的開發將是一條比較安全的、具有長遠意義的防控新途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在治理雜草中的應用。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所述的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包括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水;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主要成分是草甘膦。
作為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還包括營養成分和粘著劑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的還包括營養成分和粘著劑。
所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所述營養成分的重量比為490:0.5~300,優選為490:1~250,進一步優選為490:10~250,更進一步優選為490:30~200;
所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所述粘結劑的重量比為490:1~150,優選為490:1~100,進一步優選為490:2~100,更進一步優選為490:5~50。
所述的營養成分在該植物生長發育抑制劑中的濃度為0.05%~30%(100ml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中含0.05~30g營養成分)但不限于此,優選為3%~22%;所述的粘著劑在該植物生長發育抑制劑中的濃度為0.01%~15%(100ml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中含0.01~15g粘著劑)但不限于此,優選為0.02%~10%,更進一步優選為0.5%~5%。
所述的粘著劑選自桃膠、黃原膠、明膠、阿拉伯膠、糊精、淀粉、瓊脂、羧甲基纖維素中的至少一種;所述的營養成分選自蔗糖、尿素和碳酸氫銨中的至少一種;優選的:所述的營養成分為尿素和蔗糖,或者為碳酸氫銨和蔗糖;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的尿素和蔗糖的重量比為1:1~1:5,所述碳酸氫銨和蔗糖的重量比為1:1~1:5;所述的粘著劑為桃膠。
所述的草甘膦為草甘膦酸及其鹽類;優選的,所述的草甘膦酸鹽為草甘膦異丙胺鹽、草甘膦酸銨鹽、草甘膦酸鉀鹽、草甘膦酸鈉鹽和草甘膦二甲胺鹽中的至少一種。
所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中還包括乙烯利;優選的,所述草甘膦與乙烯利的重量比≥3:1;進一步優選,所述草甘膦與乙烯利的重量比為50:1~4:1;更進一步優選,所述草甘膦與乙烯利的重量比為20:1~5:1;更進一步優選,所述草甘膦與乙烯利的重量比為20:1~10:1。
上述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可以以植物生長調節劑為主要有效成分以營養成分和粘著劑中的至少一種為助劑,再加上農藥上允許的其他助劑配制成農藥上允許的任意一種劑型。
上述的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在防治雜草中的應用。
取所述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配制成植物生長調節劑為0.25%~0.004%濃度(100ml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中含0.005~0.1g植物生長調節劑)噴施,使用時間為雜草花芽分化期至花開放盛期。
所述的雜草為農田和外來雜草紫莖澤蘭、加拿大一枝黃花、小飛蓬、豚草、假臭草、黃頂菊、一年蓬、蘇門白酒草、春飛蓬、勝紅薊、銀膠菊、飛機草、薇甘菊。
本發明中所述濃度“%”為100ml制劑中所包含某種溶質的克數。
草甘膦在制備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或抑制植物種子發育中的應用。所述的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包括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水,所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主要成分是草甘膦;優選的,所述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還包括營養成分和粘著劑中的至少一種;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中還包括乙烯利。
本發明中利用的草甘膦雖然作為除草劑,殺滅雜草的功能已經著名,但是,在低劑量處理下作為種子抑制劑的技術,是在通過大量多次的試驗篩選,針對紫莖澤蘭開花時的各個時期(花芽分化期、大小孢子發育期、開花盛期施藥),篩選控制紫莖澤蘭結實的最佳抑制劑濃度和最敏感施藥時期,在兼顧環境保護和人類健康的前提下,徹底阻斷造成紫莖澤蘭蔓延、擴散的種子源的新功能。草甘膦通過抑制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EPSPS),導致芳香族氨基酸合成受阻,從而蛋白質的合成不暢,抑制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直至殺死植物。本專利技術涉及的目標是需要抑制植物的生殖生長過程,最終使果實發育受阻,但不能影響植物正常的營養生長過程。因此,技術的關鍵是利用植物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期間的對草甘膦敏感性差異,實現僅影響和抑制生殖生長過程的目的。所以,本專利技術的關鍵性技術進步是解決了在低濃度處理下保證藥劑在樹枝上盡可能長的滯留時間,以及有利于促進吸收的措施協同作用,從而實現低劑量藥劑藥效的充分發揮,從而極大地降低了藥劑的使用濃度。其原理是施藥時間處于樹木剛開始復蘇生長的初期,數目代謝較弱,對使用的藥劑吸收較緩慢,加之春季雨水較多,易致有效成分淋洗掉,粘著劑可以降低這一過程的發生,而營養物質有利于促進吸收,兩者的協同作用顯著降低了藥劑的使用量。首先對抑制劑使用濃度進行篩選,發現濃度達0.1%-0.005%時,即可抑制紫莖澤蘭等外來植物花的正常發育,主要是使花藥的絨氈層細胞出現異常行為,即提前解體,導致花粉母細胞沒有營養而不能完成減數分裂,最終敗育;同時使子房中的胚珠變形終止了胚囊的分化而無法結實。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使用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抑制花芽分化和種子形成,杜絕種子產生和擴散蔓延,達到治理雜草的技術。所述防治對象為外來雜草紫莖澤蘭、加拿大一枝黃花、小飛蓬、豚草、假臭草、黃頂菊、一年蓬、蘇門白酒草、春飛蓬、勝紅薊、銀膠菊、飛機草、薇甘菊。
本發明篩選出的植物種子發育抑制劑使用濃度低,對環境安全。目前,國內外尚沒有有關研究紫莖澤蘭種子抑制劑的報道,這方面的研究對解決該草的入侵及防除將提供一道新途徑。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試驗設計的植物種子抑制劑處理為草甘膦單用,可以采用現有方法添加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助劑和水制成水劑,取490克草甘膦鉀鹽、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用水配制成藥液1升,不添加或添加尿素5g\蔗糖25g(1L藥劑中添加30g營養成分,尿素與蔗糖的重量比為1:5)、尿素25g\蔗糖75g、尿素50g\蔗糖125g/升,溶于1000升自來水中,在盆缽種植的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期,分別用以上4個不同配比,以0.5%(1L藥劑中含5g草甘膦)和0.08%(1L藥劑中含0.8g草甘膦)濃度進行噴霧處理,設4個重復,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待果實成熟時,冠毛將展開時,每株分別收獲10個頭狀花序的瘦果,按納瘦果,飽滿的計為結實種子,與頭狀花序小花平均數相比計算單株結實率。然后,將每株種子單獨置于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5℃培養,定期觀察并統計萌發種子數,直至不再萌發為止,計算單萌發率。各處理的結實率和萌發率檢測結果如下表:
結果顯示,0.5%濃度處理的結實率分別為均在5%或之下,萌發率為零。而濃度為0.08%,結實率分別為萌發率35.31%、13.25%、3.75%、0.25%,萌發率則分別為13.25%、2.5%、0%、0%、0%。顯然,草甘膦添加尿素5g\蔗糖25g、尿素25g\蔗糖75g、尿素50g\蔗糖125g/升均有顯著的抑制結實的效果,適當添加尿素和蔗糖,可以顯著增加其抑制效果。但是,草甘膦單用則需要較高處理濃度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抑制效果。因此,適當添加尿素和蔗糖,實現草甘膦在低濃度下對雜草種子抑制作用。
實施例2:
試驗設計的植物種子抑制劑處理為草甘膦單用,取490克草甘膦鉀鹽、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用水配制成藥液1升,不添加或添加碳酸氫銨15g\蔗糖25g、碳酸氫銨25g\蔗糖75g、碳酸氫銨50g\蔗糖125g/升,溶于1000升自來水中,在盆缽種植的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期,分別用以上4個不同配比,以0.5%和0.08%濃度進行噴霧處理,設4個重復,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待果實成熟時,冠毛將展開時,每株分別收獲10個頭狀花序的瘦果,按納瘦果,飽滿的計為結實種子,與頭狀花序小花平均數相比計算單株結實率。然后,將每株種子單獨置于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5℃培養,定期觀察并統計萌發種子數,直至不再萌發為止,計算單萌發率。各處理的結實率和萌發率檢測結果如下表:
結果顯示,0.5%濃度處理的結實率分別為均在5%左右或之下,萌發率為零。而濃度為0.08%,結實率分別為萌發率37.25%、15.67%、9.13%、8.25%,萌發率則分別為14.25%、4.25%、1.25%、0。顯然,草甘膦添加碳酸氫銨15g\蔗糖25g、碳酸氫銨25g\蔗糖75g、碳酸氫銨50g\蔗糖125g/升均有顯著的抑制結實的效果,適當添加碳酸氫銨和蔗糖,可以顯著增加其抑制效果。但是,草甘膦單用則需要較高處理濃度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抑制效果。因此,適當添加碳酸氫銨和蔗糖,實現草甘膦在低濃度下對雜草種子抑制作用。
實施例3:
試驗設計的植物種子抑制劑處理為草甘膦單用以及與乙烯利按20:1、10:1、5:1和4:1的重量比復配劑處理,取490克草甘膦鉀鹽或草甘膦鉀鹽與乙烯利按比例復配的組合物、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配制成藥液1升,添加尿素25g\蔗糖75g(1L藥劑中添加100g營養成分,尿素與蔗糖的重量比為1:3),溶于1000升自來水中,在盆缽種植的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期,分別用以上4個不同配比以0.1%濃度進行噴霧處理,設4個重復,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待果實成熟時,冠毛將展開時,每株分別收獲10個頭狀花序的瘦果,按納瘦果,飽滿的計為結實種子,與頭狀花序小花平均數相比計算單株結實率。然后,將每株種子單獨置于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5℃培養,定期觀察并統計萌發種子數,直至不再萌發為止。
結果顯示結實率分別為12.25%、3.75%、2.75%、19.33%、28.35%,萌發率則分別為5.35%、0%、0%、5.25%、7.25%。顯然,草甘膦單用以及與乙烯利按20:1、10:1、5:1和4:1復配劑均有顯著的抑制結實的效果,適當添加少量乙烯利,草甘膦與乙烯利按20:1、10:1比例復配可以顯著增加其抑制效果。
實施例4:
取490克草甘膦鉀鹽、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用水配制成藥液1升的植物種子抑制劑藥劑,添加尿素15g/蔗糖35g,不添加、或分別添加桃膠、黃原膠、明膠、阿拉伯膠、糊精、淀粉、瓊脂、羧甲基纖維素各5g和45g;處理濃度為0.09%,在盆缽種植的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期,分別用以上5個不同配比0.09%濃度進行噴霧處理,設4個重復,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待果實成熟時,冠毛將展開時,每株分別收獲10個頭狀花序的瘦果,按納瘦果,飽滿的計為結實種子,與頭狀花序小花平均數相比計算單株結實率。然后,將每株種子單獨置于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5℃培養,定期觀察并統計萌發種子數,直至不再萌發為止。各處理的結實率和萌發率檢測結果如下表:
顯然,抑制劑添加不同粘合劑的效應不同,桃膠可以顯著增加抑制劑抑制結實的效果。且隨濃度增大,效果也顯著提高。
實施例5:
取490克草甘膦鉀鹽、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用水配制成藥液制成1升,加尿素15g/蔗糖35g、桃膠45g制成植物種子抑制劑藥劑,將植物種子抑制劑藥劑配置成1%的母液,而后逐步稀釋成1%、0.25%、0.0625%、0.016%、0.004%、0.001%,共6個濃度和清水(0%)的對照,在盆缽種植的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期,分別用以上10個不同的濃度進行噴霧處理,每一濃度設4個重復,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施藥后定期觀察外部形態變化。待果實成熟時,冠毛將展開時,每株分別收獲10個頭狀花序的瘦果,其中豚草收獲全株的瘦果,按納瘦果,飽滿的計為結實種子,與頭狀花序小花平均數相比計算單株結實率。然后,將每株種子單獨置于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5℃培養,定期觀察并統計萌發種子數,直至不再萌發為止。對于豚草等有休眠特性的種子,放置半年后檢測。
植物種子抑制劑處理濃度為1%時,紫莖澤蘭三個發育時期的花均受到嚴重的抑制,雖然在開花盛期施藥時會有少量的種子形成但均不能萌發。濃度為0.25%時,在前二個發育時期施藥不會有種子形成,但開花盛期施藥有種子形成,每10個花序的平均結實量達118粒,其發芽率為6.3%;濃度為0.0625%、0.016%時,花芽分化期施藥,每10個花序的平均結實量分別為13.3、26.3粒,對照為638粒,其發芽率分別為2.5%,3.4%,對照為82.5%;大小孢子發育期施藥,每10個花序的平均結實量分別為89.7、84粒,對照為596粒,其發芽率分別為3.7%,3.6%,對照為85%;在開花盛期施藥,每10個花序的平均結實量分別為176、255粒,對照為691粒,其發芽率分別為11.5%,22.6%,對照為82.5%。濃度為0.004%、0.001%時,花芽分化期施藥,每10個花序的平均結實量分別為53.6、76.7粒,對照為653粒,其發芽率分別為6.5%,78.9%,對照為84.1%;大小孢子發育期施藥,每10個花序的平均結實量分別為79.7、125粒,對照為609粒,其發芽率分別為45.7%,65.2%,對照為84.5%;在開花盛期施藥,每10個花序的平均結實量分別為275、550粒,對照為691粒,其發芽率分別為12.6%,25.3%,對照為83.5%。
實施例6:
試驗設計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草甘膦酸及其鹽類草甘膦異丙胺鹽、草甘膦酸銨鹽、草甘膦酸鉀鹽、草甘膦酸鈉鹽、草甘膦二甲胺鹽,取490克草甘膦鉀鹽、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用水配制成藥液1升,加尿素15g/蔗糖35g、桃膠45g;分別稀釋至處理濃度0.1%、0.05%、0.025%、0.0125%、0.00625%,每種藥劑配比處理噴施2m2面積加拿大一枝黃花,用噴霧器噴霧,噴霧量以完全噴到即可,不宜重噴。試驗選在南京市郊區進行,10月3日,天氣晴好,風力4級。加拿大一枝黃花處于花芽分化期。以水做對照。
待果實成熟時,冠毛將展開時,每株分別收獲10個頭狀花序的瘦果,按納瘦果,飽滿的計為結實種子,與頭狀花序小花平均數相比計算單株結實率。然后,將每株種子單獨置于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5℃培養,定期觀察并統計萌發種子數,直至不再萌發為止。各處理的結實率檢測結果如下表3。各成分隨處理濃度增加,抑制效果明顯增加,當濃度為0.025%以上時均可以達到可以接受的效果,進一步降低濃度,則效果不佳。總之,草甘膦酸及其鹽類均具有明顯的抑制效果。
表3.不同草甘膦酸及其鹽類處理加拿大一枝黃花的抑制效果比較
實施例7:
取490克草甘膦鉀鹽、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用水配制成藥液1升,添加尿素15g、蔗糖35g、桃膠45g,將植物種子抑制劑藥劑配置成1%的母液,而后逐步稀釋成0.25%、0.0625%、0.016%、0.004%、0.001%,共5個濃度和清水(0%)的對照,在盆缽種植的紫莖澤蘭、加拿大一枝黃花、小飛蓬、豚草、假臭草、黃頂菊、一年蓬、蘇門白酒草、春飛蓬、勝紅薊、銀膠菊、飛機草、薇甘菊等花蕾期,分別用以上6個不同的濃度進行噴霧處理,每一濃度設4個重復,施藥時用噴霧器,按130ml/m2噴灑。施藥后定期觀察外部形態變化。待果實成熟時,冠毛將展開時,每株分別收獲10個頭狀花序的瘦果,其中豚草收獲全株的瘦果,按納瘦果,飽滿的計為結實種子,與頭狀花序小花平均數相比計算單株結實率。然后,將每株種子單獨置于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25℃培養,定期觀察并統計萌發種子數,直至不再萌發為止。對于豚草等有休眠特性的種子,放置半年后檢測。
當抑制劑濃度為0.25%時,紫莖澤蘭花蕾芽分化受到抑制,頭狀花序在施藥后11-12天可以繼續存在,花序先失綠而后萎縮,植株頂部幼嫩葉片萎黃。濃度為0.0625%以下時對植株表觀沒有太大影響,但花蕾分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只有極少數能繼續發育,且受到抑制的花序從外觀上觀察表現出的特征為:頭狀花序的直徑大小不變化、顏色逐漸從深綠色—淡綠—黃綠,但是,大部分能夠開花結實。而對照株的頭狀花序繼續分化,并開花結實。冠毛可以正常打開。
結實率統計結果如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抑制劑濃度在0.016%或更高時,對上述雜草的種子結實的抑制率均達到60%以上。而當濃度為0.004%時,抑制率還可以達到40%以上,有些雜草仍然可以達到60%以上。
各處理的種植發芽率如下表:
如表所示,抑制劑0.004%及更高濃度的結實種子的萌發率均在50%以下,除豚草外,均在40%以下。可以有效減少有活力的種子數量,達到通過減少種子量控制或延緩上述雜草擴散蔓延的目的。
實施例8:
取490克草甘膦鉀鹽、加助劑約100克(α-烯基磺酸鈉40克、烷基糖苷55克、茶皂素5克及少量消泡劑),配制成藥液1升,添加尿素15g、蔗糖35g、桃膠45g,將植物種子抑制劑藥劑配置成1%的母液,而后逐步稀釋成1%、0.5%、0.25%、0.125%、0.0625%、0.0313%、0.016%、0.008%、0.004%、0.002%,共10個濃度和清水(0%)的對照,在盆缽種植的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期,分別用以上10個不同的濃度進行噴霧處理,每一濃度設4個重復,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施藥后定期觀察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發育二個方面。內部結構的觀察用石蠟切片法。施藥后每隔3天取樣處理后的花芽,FAA固定液和卡諾液固定,經過脫水——石蠟包埋——切片——染色——制片等過程,切片厚度為8μm,經鐵礬-蘇木精染色,樹膠封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構。
抑制劑對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期的影響:當抑制劑濃度為1%時,紫莖澤蘭花芽分化完全受抑制,頭狀花序在施藥后11-12天開始萎蔫繼而干枯,且紫莖澤蘭整體植株有萎死現象;濃度為0.5%、0.25%時也完全抑制花芽分化的進一步發育,花序先失綠而后萎縮,植株頂部幼嫩葉片萎黃。濃度為0.125%及以下時對植株沒有太大影響,但花芽分化幾乎全部受到抑制,只有極少數能繼續發育,且受到抑制的花序從外觀上觀察表現出的特征為:頭狀花序的直徑大小不變化、顏色逐漸從深綠色—淡綠—黃綠。而對照株的頭狀花序繼續分化。
紫莖澤蘭內部結構發育變化:當濃度為0.25%時,處于花芽分化時期的頭狀花序,在施藥后其每朵花的雌雄蕊細胞失去連接,萎縮成線條狀;處于大小孢子發育時期的頭狀花序,在施藥后每朵花的花藥細胞和花瓣細胞先失去連接,進一步發育時整朵花在橫切面只留殘跡,苞片細胞也嚴重變形。0.125%濃度以下直至濃度對花期內部結構的影響較緩和。紫莖澤蘭正常發育過程中,在花粉母細胞時期時其細胞和核的體積均增大、每個藥室的四層壁緊密連接、絨氈層為多核細胞,在隨后的減數分裂過程中,絨氈層仍保持在原來的位置為花粉母細胞的發育提供營養,直到花粉粒的四分體時期,絨氈層才開始退化,單核花粉粒時期仍能觀察到正退化的絨氈層。0.004%濃度以上處理的絨氈層細胞與花藥壁的中層細胞分離,且侵入藥室逐漸向花粉母細胞包圍,到發育的后期每朵花里只留5個花藥的敗育殘跡。在花藥發育受阻的同時,子房中的胚珠也變形不能進行胚囊的分化。
實施例8:
在紫莖澤蘭花芽分化時期(即頭狀花序直徑在2-4mm),用實施例5中制備的植物種子抑制劑藥劑進行噴灑處理,處理濃度0.125%、0.08%,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藥液,設3個重復,每一重復小區面積為30m2,地點為紫莖澤蘭泛濫的地區——云南昆明黑龍潭公園。晴好天氣,下午處理。
頭狀花序完全發育成果實,冠毛開始展開時,收集果實。兩個處理濃度的結實率分別為5.6%和23.67%,萌發率則分別為0%和5.25%。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
實施例9:
在薇甘菊花芽分化時期(即頭狀花序直徑在3-5mm),用實施例5中制備的植物種子抑制劑藥劑進行噴灑處理,處理濃度0.125%、0.08%,施藥時用噴霧器,按80ml/m2噴灑藥液,設3個重復,每一重復小區面積為5m2,地點為廣東省深圳市梧桐山。晴好天氣,下午處理。
頭狀花序完全發育成果實,冠毛開始展開時,收集果實。兩個處理濃度的結實率分別為15.98%和35.56%,萌發率則分別為5.33%和15.67%。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