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漁業領域,具體是一種水蛭繁育平臺土。
背景技術:
水蛭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我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尤其南四湖區水域生產的水蛭,以其個體大、藥性好而倍受青睞,水蛭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近年新發現水蛭制劑在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水蛭藥用范圍越來越廣,水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亟需提高水蛭的生產量;水蛭具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繁育特性,水蛭雌雄同體,異體交配,體內受精,同時兼具雌雄生殖器官,交配時互相反方向進行,交配后一個月左右,水蛭在水域岸邊打洞,雌體生殖器分泌出稀薄的黏液,中包被卵帶,形如“蠶繭”,被稱為卵繭,排出體外,存放在洞中,在濕泥中孵化,在溫度適宜條件下,約經16-25天從繭中孵出幼蛭;南四湖區的水蛭一般于4月下旬至6月產卵繭,卵繭產于泥土中,水蛭一次產卵繭1~4個, 每個卵繭孵出幼水蛭數為13~35個,多數20個左右,每個水蛭一次可繁殖60~80條;幼水蛭于6-7月大量出現,生長迅速,在孵化后一個月內,平均增長20毫米以上,到9、10月間長得與成體難以區分;水蛭常把卵繭產于水域周邊的泥土中,養殖水蛭時一般需在池四周靠池壁設1~1.5米的平臺,平臺高出水面20厘米,平臺面保持濕潤,水蛭即可在平臺上產卵繭孵化幼水蛭;傳統養殖水蛭,對水蛭平臺的土質沒有選擇,有的平臺粘質土壤重,不便于水蛭打洞產卵繭,有的平臺呈砂質土,水蛭產卵繭的洞極易坍塌,并且易于失水,使幼水蛭孵化成活率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設計了一種水蛭繁育平臺土。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水蛭繁育平臺土,其特征是,平臺土由以下組分組成:壤土80-88份、沙壤土7-9份、腐殖質2-7份、草炭粉1-3份、蛭石粉0.1-0.3份、麥飯石粉0.1-0.2份、草木灰1-1.5份、土壤保水劑0.02-0.05份,所述份數為重量份。
所述平臺土制作方法:把所述組分按上述比例配合,在攪拌機中攪拌均勻,按20厘米的厚度平鋪于水蛭繁育場所,用噴壺加水噴濕平臺土,至平臺土手握成團,落地即散即成。
有益效果:使用本發明平臺土,平臺土松軟適度,便于水蛭打洞,壤土黏著性好,水蛭卵繭洞保持完整,其中添加適量土壤保水劑,避免土壤失水干涸影響幼蛭孵化,添加腐殖質、草炭粉、蛭石粉、麥飯石粉、草木灰等,平衡土壤有機、無機成分,均衡土壤PH值、保持土壤通透性;本發明有著顯著的保水、透氣功能,能夠打破土壤板結、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氣性、降低土壤容重,避免土壤過干過濕,調節土壤PH值并保持穩定;保持水蛭卵繭洞的穩定性,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土壤滲透力,具有改良土壤,保水防旱,增強水蛭卵繭抗逆能力,提高水蛭卵繭的孵化率,增強幼水蛭體質,恢復幼水蛭原生態等功能,能夠大幅度提高水蛭繁育的成活率,提高水蛭產品品質,恢復水蛭的天然風貌,生產出無公害、無污染、符合藥用標準的優質水蛭。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1:一種水蛭繁育平臺土,其特征是,平臺土由以下組分組成:壤土80份、沙壤土9份、腐殖質7份、草炭粉2份、蛭石粉0.3份、麥飯石粉0.15份、草木灰1.5份、土壤保水劑0.05份,所述份數為重量份。
所述平臺土制作方法:把所述組分按上述比例配合,在攪拌機中攪拌均勻,按20厘米的厚度平鋪于水蛭繁育場所,用噴壺加水噴濕平臺土,至平臺土手握成團,落地即散即成。
實施例2:一種水蛭繁育平臺土,其特征是,平臺土由以下組分組成:壤土85份、沙壤土7份、腐殖質3.7份、草炭粉3份、蛭石粉0.18份、麥飯石粉0.1份、草木灰1份、土壤保水劑0.02份,所述份數為重量份。
所述平臺土制作方法:把所述組分按上述比例配合,在攪拌機中攪拌均勻,按20厘米的厚度平鋪于水蛭繁育場所,用噴壺加水噴濕平臺土,至平臺土手握成團,落地即散即成。
實施例3:一種水蛭繁育平臺土,其特征是,平臺土由以下組分組成:壤土88份、沙壤土7份、腐殖質2份、草炭粉1.66份、蛭石粉0.1份、麥飯石粉0.2份、草木灰1份、土壤保水劑0.04份,所述份數為重量份。
所述平臺土制作方法:把所述組分按上述比例配合,在攪拌機中攪拌均勻,按20厘米的厚度平鋪于水蛭繁育場所,用噴壺加水噴濕平臺土,至平臺土手握成團,落地即散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