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到鹽堿地治理領域,具體涉及到鹽堿地治理用濾料波管及其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鹽堿地的面積不斷在擴大,包括耕地、林地等等,世界上鹽堿地面積接近10億公頃,中國的鹽堿地面積為1億公頃,占據世界份額的十分之一;國內外眾多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一直在研究應對鹽堿地的治理問題,大多數采用的水利工程法、生物治理法、化學試劑法以及我國學者許志坤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提出沖洗排水順序按“先重后輕,即先洗重鹽堿地,后洗輕鹽堿地和在毛渠范圍內先上游后下游”的洗鹽方法等等。但是,這些方法在一定基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眾多表現出來的技術方案和施工工藝比較滯后,對我國亟待開發的土地資源比較緩慢,并且成本較高,排鹽效果不明顯。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鹽堿地治理用濾料波管及其連接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鹽堿地治理用濾料波管,包括波紋管,波紋管上均布設置有孔,波紋管外側設置有濾網層,波紋管內部設置有反滲透膜管,波紋管和反滲透膜管通過支架連接,反滲透膜管上設置有微孔且其外表面和/或內表面上設置有反滲透膜。
鹽堿地治理用濾料波管的連接結構,包括第一連接機構和第二連接機構,第一連接機構和第二連接機構分別設置在濾料波管的兩端;
第一連接機構為雙層結構,第一連接機構的外層管與第一連接機構的內層管之間設置有支撐架,內層管內部固定設置有內套,內套為錐形結構;
第二連接機構為雙層結構,第二連接機構的外管和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通過架體連接,外管左側外表面為圓臺結構,內管的左側內表面為圓臺結構,箍套與外管螺紋連接,箍套左側的外表面與外管的內表面配合;
第一連接機構的外層管和內層管設置在第二連接機構的外管與內管之間,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套在第一連接機構的錐形內套與內層管之間。
具體的,第一連接機構上的外層管與第二連接機構的外管之間設置密封圈a,密封圈a與外層管上的凹槽a對應設置。
具體的,第一連接機構上的內層管與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之間設置密封圈b,密封圈b與內層管上的凹槽b對應設置。
本發明設計,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使用方便,適合大面積的推廣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第一連接機構示意圖。
圖3為第二連接機構示意圖。
圖4為第一連接機構右視圖。
圖5為第二連接機構側視圖。
圖6為圖1中G區域的放大圖。
1外層管 2內套 3外管 4箍套 5密封圈a 6內管 7架體 8內層管 9濾網層 10波紋管 11孔 12支架 13反滲透膜管 14密封圈b 15凹槽a 16凹槽b 17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鹽堿地治理用濾料波管,包括波紋管10,波紋管10上均布設置有孔11,波紋管10外側設置有濾網層9,波紋管10內部設置有反滲透膜管13,波紋管10和反滲透膜管13通過支架12連接,反滲透膜管13上設置有微孔且其外表面和/或內表面上設置有反滲透膜。
包括第一連接機構和第二連接機構,第一連接機構和第二連接機構分別設置在濾料波管的兩端。
第一連接機構為雙層結構,第一連接機構的外層管1與第一連接機構的內層管8之間設置有支撐架17,內層管8內部固定設置有內套2,內套為錐形結構。
第二連接機構為雙層結構,第二連接機構的外管3和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6通過架體7連接,外管3左側外表面為圓臺結構,內管6的左側內表面為圓臺結構,箍套4與外管3螺紋連接,箍套4左側的外表面與外管3的內表面配合。
第一連接機構的外層管1和內層管8設置在第二連接機構的外管3與內管6之間,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6套在第一連接機構的錐形內套2與內層管8之間。
第一連接機構上的外層管1與第二連接機構的外管3之間設置密封圈a5,密封圈a5與外層管1上的凹槽a15對應設置。
第一連接機構上的內層管8與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6之間設置密封圈b14,密封圈b14與內層管8上的凹槽b16對應設置。
工作時,將第一連接機構的外層管1和內層管8放置在第二連接機構的外管3和內管6之間,密封圈a5與凹槽a15配合,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6與第一連接機構的內層管8中的內套2配合,密封圈b14和凹槽b16配合,轉動箍套4,箍套4向左運動,箍套4通過外管3壓緊第一連接機構的外層管1,外層管1通過支撐架17擠壓第二連接機構的內管6,擰緊箍套4,完成連接。
第一連接機構和第二連接機構的兩端均連接有濾料波管,濾料波管掩埋在地下。反滲透膜管13內充滿水,水分滲透到波紋管10和反滲透膜管13形成環狀空間。反滲透膜管內注滿水,由于反滲透膜管上設置有反滲透膜,反滲透膜兩側的水的含鹽濃度不同,反滲透膜管內的水的鹽濃度小于反滲透膜管外的水的鹽濃度,反滲透膜管內的水向反滲透膜管外滲透,降低反滲透膜管外的水的鹽濃度。由于波紋管上設置有孔,土壤中的含鹽水與環狀空間內的含鹽水之間有濃度差,土壤中的含鹽水的鹽濃度大于環狀空間內的含鹽水,逐漸土壤中的鹽分向環狀空間集聚。這樣既保證了土壤中含水量,有對土壤中的鹽分進行集聚。當環狀空間內集聚較多的鹽分后,要向環狀空間快速沖水,依靠水流將環狀空間內的鹽分帶走。
土壤中的鹽分不能進入反滲透膜管13中,逐漸聚集在波紋管10和反滲透膜管13之間的空隙,當積累至一定程度時,可以向波紋管10和反滲透膜管13之間的空隙注入水進行沖洗,從而將鹽分帶走,實現土壤洗鹽作業。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