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辣椒種植領域,具體為一種秋延后辣椒掛樹保鮮及越冬再生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秋延后也叫秋延遲,其是指在夏季育苗、秋初定植、秋末冬初在保護設施內繼續生長發育,延遲到11~12月上市供應的栽培方式。這種栽培方式的上市期正值露地蔬菜拉秧,而越冬蔬菜尚未上市的淡季,不但延長了供應期,也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種茄科辣椒屬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實通常呈圓錐形或長圓形,未成熟時呈綠色,成熟后變成鮮紅色、黃色或紫色,以綠色、紅色最為常見。
辣椒的果實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進食欲;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辣椒具有溫中散熱,開胃消食的功能,它既可作為調味品使用,又可作為菜肴使用。
在秋延后種植的作物中以辣椒較為常見,但是由于秋延后的辣椒集中在11~12月上市供應,而且成熟后的辣椒常規種植情況下需要采摘,否則容易生蟲或者腐敗;而采摘后的辣椒貨架保存期一般只有7~10天左右,通常采用冷庫或者噴涂化學劑進行保鮮,如此增加了保存成本,而且容易受到市場行情的價格沖擊,短時間內供過于求,由于水果蔬菜生長的季節性很強,在不同的季節其價格差異很大,導致價格沒有競爭力,生產效益降低。
利用大棚設施進行辣椒秋延后栽培我國已有二十幾年的種植經驗,但發展面積始終難以擴大,特別是長江以南地區發展緩慢,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辣椒生長時間較短產量難以突破;現有的辣椒秋延后栽培一般在7月中旬播種,10月中旬后采收,辣椒的有效生長時間只有不到90天,畝產量一般維持在1500-2000㎏,最高約為3000㎏。二是辣椒的銷售彈性較小,市場風險較大,效益難以突破。現有的辣椒秋延后栽培主要以采收紅椒一次性上市,一般在元旦左右集中采摘,如遇冬季溫度過低須被動提前上市,銷售彈性小,銷售的時間段較為集中且時間短,影響種植效益。
因此為了辣椒保鮮的需要以及適應市場供需情況,提供一種無須額外施加保鮮劑的保鮮方式,同時能順應市場調整上司時間,對于農業種植有較大意義。
同時,市場上目前對于辣椒種植都是一季種植,采摘后直接廢棄植株;而對于來年春夏季上市的辣椒重新育苗種植,如此生產周期和種植成本較大,勞動力投入以及材料投入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秋延后辣椒掛樹保鮮及越冬再生種植方法,增加了秋延后辣椒的上市時間,銷售彈性大;辣椒保鮮掛樹保存口感新鮮;掛樹后的越冬再生延長了一茬辣椒的生長周期,節省了再次育苗移栽的成本,而且使得早春辣椒上市提前,產品市場具有競爭力。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秋延后辣椒掛樹保鮮及越冬再生種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一、育苗移栽:
(1)選址:選擇內部可以架設內拱的塑料大棚作為栽培用地;
(2)選種:選擇辣椒果型大、抗寒、抗病的高產優質品種;
(3)育苗:采用穴盤基質育苗,播種時間選擇在每年的6月25日—30日;
(4)整地施基肥:翻耕土地并按照每畝施肥NPK復合肥75kg,然后整成包溝150cm,畦面寬90cm的待栽培土壤;然后在畦中間開溝施入有機肥;
(5)水管理:畦廂面鋪設滴灌管或微噴灌;
(6)移栽:移栽時間7月底-8月初,每畦定值兩行,株距45㎝;每畝定植2100株;
二、田間管理:
(1)水分管理:定植后立即澆水定根,然后采用滴管濕潤畦面,使畦面始終保持見干見濕狀態;
(2)保溫防草:定植成活后覆蓋黑色微地膜保墑防草;
(3)病蟲防治:定植后主要防治地老虎、白粉虱、小菜蛾、煙青蟲、茶黃蟎危害,及時施藥防治,不要在高溫時間施藥;
(4)植株調整:主干以下側枝5㎝長時及時抹除,主干以上采用4干整枝,并及時吊枝;
三、前期采摘及追肥:及時采收前期果實,每采收一批追肥一次,每次用優質水溶肥3-5㎏/畝;
四、掛樹保鮮:十月中旬后停止采摘,留樹保鮮,每株留果30-40個;
(1)防寒保溫:外界溫度低于12℃,要閉棚保溫促進果實生長轉色,并噴施一次防寒劑;
(2)灰霉病防治:采用低溫等離子臭氧黃板,將黃板懸掛在畦中間,辣椒頂以下30㎝處;
五、中期秋延后采摘:根據市場行情適時采摘,可以延期上市時間1-2月;
六、越冬再生:
(1)剪枝:掛樹保鮮的果實全部采摘后,在主干第2次分叉處剪除全部枝條,并將枝條清理干凈;
(2)覆膜:及時覆蓋內膜保溫,畦面過于干燥時用滴管澆水,促進根系重生,促進萌發新枝;
(3)整枝:當新枝長到5-10㎝長時定枝,每株保留2-3根分布合理的健壯枝條,其余全部抹除;
(4)追肥:當新枝開花時及時追肥促進坐果;
七、后期再生采摘:四月上旬早春再生辣椒采摘上市。
優選的,在步驟一育苗移栽中,整地施基肥(4)階段,在畦中間開溝施入的有機肥為發酵菜餅400Kg或者完全發酵有機肥1000Kg。
優選的,在步驟一育苗移栽中,選種(2)階段選用荷蘭瑞克斯旺公司選育的安馳37-87辣椒品種。
優選的,在步驟四掛樹保鮮中,防寒保溫(1)階段,當外界溫度低于零度,及時覆蓋內膜防凍,遇到大冰凍天氣,再在內膜四周圍上無紡布保溫;天晴氣溫較高要揭膜通風透氣。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秋延后辣椒掛樹保鮮及越冬再生種植方法,增加了秋延后辣椒的上市時間,銷售彈性大;辣椒保鮮掛樹保存口感新鮮;掛樹后的越冬再生延長了一茬辣椒的生長周期,節省了再次育苗移栽的成本,而且使得早春辣椒上市提前,產品市場具有競爭力。
1、讓辣椒實現掛樹保鮮,充分保證產品的新鮮度,確保品質。
2、延長了成熟辣椒的生產周期,不必成熟前后立馬采摘;掛樹保鮮能根據市場行情靈活采摘上市,增加了銷售彈性,實現銷售價格的最大化,確保種植效益。
2、在掛樹保鮮的基礎上,通過早春剪枝再生,比早春移栽苗提早上市15天左右,不僅提早了上市期,早期產量也提高50%以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3、辣椒苗剪枝再生比早春移栽大大簡化了種植程序,節約了生產成本。
4、在辣椒保鮮過程中避免使用化學試劑,而且保持了辣椒的新鮮口感,產品質量更優,市場競爭力更強。
5、辣椒樹實現了一年兩季生長,三次收獲,秋延后掛樹保鮮,保證了辣椒的上市周期優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本部分的描述僅是示范性和解釋性,不應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實施例1:種植地長江流域,湖南岳陽華容。
一種秋延后辣椒掛樹保鮮及越冬再生種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一、育苗移栽:
(1)選址:選擇內部可以架設內拱的塑料大棚作為栽培用地;
(2)選種:選擇辣椒果型大、抗寒、抗病的高產優質品種;優選采用荷蘭瑞克斯旺公司選育的安馳37-87辣椒品種;
(3)育苗:采用穴盤基質育苗,播種時間選擇在每年的6月25日—30日;
(4)整地施基肥:翻耕土地并按照每畝施肥NPK復合肥(氮磷鉀復合肥)75kg,然后整成包溝150cm,畦面寬90cm的待栽培土壤;然后在畦中間開溝施入發酵菜餅400Kg或者完全發酵有機肥1000Kg;
(5)水管理:畦廂面鋪設滴灌管或微噴灌;
(6)移栽:移栽時間7月底-8月初,每畦定值兩行,株距45㎝;每畝定植2100株;
二、田間管理:
(1)水分管理:定植后立即澆水定根,然后采用滴管濕潤畦面,使畦面始終保持見干見濕狀態;
(2)保溫防草:定植成活后覆蓋黑色微地膜保墑防草;
(3)病蟲防治:定植后主要防治地老虎、白粉虱、小菜蛾、煙青蟲、茶黃蟎危害,及時施藥防治,不要在高溫時間施藥;
(4)植株調整:主干以下側枝5㎝長時及時抹除,主干以上采用4干整枝,并及時吊枝;
三、前期采摘及追肥:及時采收前期果實,每采收一批追肥一次,每次用優質水溶肥3-5㎏/畝;
四、掛樹保鮮:十月中旬后停止采摘,留樹保鮮,每株留果30-40個;
(1)防寒保溫:外界溫度低于12℃,要閉棚保溫促進果實生長轉色,并噴施一次防寒劑;當外界溫度低于零度,及時覆蓋內膜防凍,遇到大冰凍天氣,再在內膜四周圍上無紡布保溫;天晴氣溫較高要揭膜通風透氣
(2)灰霉病防治:采用低溫等離子臭氧黃板,將黃板懸掛在畦中間,辣椒頂以下30㎝處;
五、中期秋延后采摘:根據市場行情適時采摘,可以延期上市時間1-2月;
六、越冬再生:
(1)剪枝:掛樹保鮮的果實全部采摘后,在主干第2次分叉處剪除全部枝條,并將枝條清理干凈;
(2)覆膜:及時覆蓋內膜保溫,畦面過于干燥時用滴管澆水,促進根系重生,促進萌發新枝;
(3)整枝:當新枝長到5-10㎝長時定枝,每株保留2-3根分布合理的健壯枝條,其余全部抹除;
(4)追肥:當新枝開花時及時追肥促進坐果;
七、后期再生采摘:四月上旬早春再生辣椒采摘上市。
采用本項技術,秋延后辣椒栽培前期(10月中旬)采摘青椒可達到畝產1000㎏左右,掛樹保鮮紅椒產量達到3000㎏左右,紅椒可以掛樹保鮮至春節之后,產值一般可達到20000元/畝。早春再生辣椒可以在四月上旬上市,產量可達到畝產4000㎏左右,其中早期產量(5月上旬前)可達畝產2000㎏,產值一般在12000元/畝以上。
整茬(一年)辣椒總產量可達到畝產8000㎏以上,總產值可達到32000元/畝以上,大大提高了辣椒種植的經濟效益,同時節省了勞動力和材料成本。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由于文字表達的有限性,而客觀上存在無限的具體結構,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潤飾或變化,也可以將上述技術特征以適當的方式進行組合;這些改進潤飾、變化或組合,或未經改進將發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