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含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的農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13551閱讀:419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屬于農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含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的農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由于農藥的單一使用和用藥不科學、不合理,快速地加重了病原菌對當前使用的農藥的抗性,使得高成本、長時間投入研制的一些農藥新成分縮短了使用壽命,同時使用次數多,也加重了環境污染和增加用藥成本。柑桔木虱是黃龍病傳播的唯一媒介,在同年有嫩梢的情況下,一年可發生11~14代,田間世代重疊,單個木虱傳病率高達70-80%,成蟲可飛,防治難度高。同時,在柑橘各個生長時期,除了木虱,還有紅蜘蛛、銹壁虱、潛葉蛾、粉虱、蚜蟲等蟲害和樹脂病(砂皮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同時發生,所以迫切需要解決此類病蟲害問題。目前對于農業上易產生抗性的害蟲防治,主要辦法是開發與現有品種無交互抗性的新成份或已有農藥品種之間的復配,前者由于所需的開發成本高、周期長,而且目前開發速度遠遠比不上害蟲抗藥性產生的速度。二氯惡菌唑:是一種噁唑砜類殺菌劑,化學名稱為:2-甲基砜基-5-(2,4-二氯苯基)-1,3,4-噁二唑,分子結構為其分子式為C9H6Cl2N2O3S,相對分子質量為293.1。是一種新型殺菌劑,是低毒、安全的綠色化學農藥,但是該農藥還未被廣泛使用。理化性質:原藥為針狀晶體,不溶于水,易溶于常用有機溶劑。原藥對光、熱穩定,在堿性條件(pH10)下易分解。哺乳動物毒性:大鼠急性經口LD50=1780mg/kg。大鼠急性經皮和吸入LD50>2000mg/kg。戊唑醇,該品為無色晶體,熔點為102.4℃,蒸氣壓0.0133mPa(20℃):溶解度(20℃):水32mg/L,甲苯50-100g/L。戊唑醇是一種高效、廣譜、內吸性三唑類殺菌農藥,具有保護、治療、鏟除三大功能,殺菌譜廣、持效期長。與所有的三唑類殺菌劑一樣,戊唑醇能夠抑制真菌的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是用于重要經濟作物的種子處理或葉面噴灑的高效殺菌劑,可有效地防治禾谷類作物的多種銹病、白粉病、網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種傳輪斑病及早稻紋枯病等。上述柑橘紅蜘蛛、柑橘銹壁虱、柑橘樹脂病、柑橘炭疽病、柑橘霜霉病、柑橘潰瘍病、柑橘灰霉病、柑橘蚜蟲、柑橘木虱對戊唑醇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單獨使用已達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我們尚未查到將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組合使用的相關專利和文獻報道。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含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的農藥組合物,能克服和延緩了病原菌抗藥性、防效優于單劑、耐雨水沖刷、速效性好、持效期長,減少使用次數,省時、省力,能同時防治多種害蟲以及病害,降低了用藥成本。為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含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的農藥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所述活性成分為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按重量份數計為:二氯惡菌唑1-30份;戊唑醇1-50份。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所述二氯惡菌唑為1-5份,所述戊唑醇為1-50份。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所述二氯惡菌唑為1-20份,所述戊唑醇為1-30份。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所述二氯惡菌唑為1-15份,所述戊唑醇為1-30份。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所述二氯惡菌唑為1-30份,所述戊唑醇為1-30份。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農藥組合物還包括助劑,所述助劑包括分散劑、乳化劑、防凍劑、增稠劑、消泡劑、溶劑、潤濕劑、崩解劑和填料中的一種或多種。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所述助劑添加的重量份數為: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所述乳化劑為十二烷基苯磺酸鈣、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脂肪酸聚氧乙烯基酯、聚氧乙烯脂肪醇醚、十二烷基聚氧乙烯磺酸鈉鹽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種或多種;以上所述溶劑為二甲苯、柴油、甲苯、環己醇、甲醇、大豆油、松節油、油酸甲酯、溶劑油、二甲基甲酰胺、乙醇、N-吡咯烷酮、乙酸乙酯和水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以上所述潤濕劑為十二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鈣、甲基萘磺酸鈉甲醛縮合物、拉開粉、烷基萘磺酸鈉和皂角粉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以上所述分散劑為木質素磺酸鈉、木質素磺酸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縮合物硫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鈣、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羧酸鈉、脂肪胺聚氧乙烯醚和甘油聚氧乙烯醚脂肪酸酯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以上所述防凍劑為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和尿素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以上所述增稠劑為黃原膠、硅酸鋁鎂、羥甲基纖維素和聚乙烯醇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以上所述消泡劑為硅油、有機硅酮和聚氧丙烯甘油醚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以上所述崩解劑為膨潤土、硫酸銨、碳酸氫鈉、氯化鋁和丁二酸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以上所述填料為白炭黑、高嶺土、硅藻土、輕質碳酸鈣和淀粉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以上農藥組合物的劑型為懸浮劑、水乳劑、水分散粒劑、微乳劑或可濕性粉劑。如上所述的一種含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的農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它是將活性成分和助劑按重量份數混合,按其劑型的常規加工方式即可得到。如上所述的一種含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的農藥組合物的用途,它是在防治柑橘紅蜘蛛、柑橘銹壁虱、柑橘樹脂病、柑橘炭疽病、柑橘霜霉病、柑橘潰瘍病、柑橘灰霉病、柑橘蚜蟲、柑橘木虱上的應用。本發明的組分均為市售產品。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中的戊唑醇由于施用時間較早,柑橘紅蜘蛛、柑橘銹壁虱、柑橘樹脂病、柑橘炭疽病、柑橘霜霉病、柑橘潰瘍病、柑橘灰霉病、柑橘蚜蟲、柑橘木虱對其已產生了較強的耐藥性;二氯惡菌唑對土傳病害和遷徙病害及其他真菌病害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經研究發現,二氯惡菌唑和戊唑醇以質量比1:50~30:1復配,能產生較高的增效作用,擴大殺菌廣譜,克服和延緩病原菌產生抗藥性。防效優于單劑、耐雨水沖刷、速效性好、持效期長,減少使用次數,省時、省力,能同時防治多種病原菌以及病害,降低了用藥成本。尤其對柑橘紅蜘蛛、柑橘銹壁虱、柑橘樹脂病、柑橘炭疽病、柑橘霜霉病、柑橘潰瘍病、柑橘灰霉病、柑橘蚜蟲、柑橘木虱有明顯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好。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局限于實施例表示的范圍。實施例1:5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實施例2:2%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實施例3:6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實施例4: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實施例5: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實施例1-5的制備方法為:按照各實施例的配比稱取原料后,將原料、溶劑混合攪拌溶解,加入乳化、分散等助劑進行高速剪切乳化,制成相對應的二氯惡菌唑·戊唑醇懸浮劑。實施例6: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實施例7:2%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實施例8:6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實施例9: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實施例10: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實施例6-10的制備方法為:按照各實施例的配比稱取原料后,將原料、溶劑混合攪拌溶解,加入乳化劑進行高速剪切乳化,制成相對應的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實施例11:2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實施例12:2%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實施例13:5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實施例14:5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實施例15: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實施例11-15的制作方法為:按照各實施例的配比稱取原料后,將原料混合粉碎,經過造粒、干燥制成相對應的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實施例16: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實施例17:2%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實施例18:6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實施例19:6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實施例20: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實施例16-20的制作方法為:按照各實施例的配比稱取原料后,將原料混合超微粉碎,制成相對應的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實施例21: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實施例22:1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實施例23:6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實施例24: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實施例25: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實施例20-25的制備方法為:按照各實施例的配比稱取原料后,將原料、溶劑混合攪拌溶解,加入乳化劑、水進行高速剪切,制成相對應的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應用實施例:為了檢測本發明的組合物的殺蟲效果,現列舉以下實驗數據:以下表1至表10的藥劑稀釋后的噴灑量均按本領域的常規噴灑要求,即葉子的正背面、果實表面噴灑至形成滴狀流下即可。應用實施例5將本發明實施例5得到的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噴霧法,配制藥液時采用二次稀釋法,均勻噴施于柑橘枝葉和果實,在樹脂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共施4次,末次藥后20天進行調查,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每小區調查2株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五個點取樣,每點調查兩個枝條,每個枝條調查頂葉往下4張葉及全部果實,記錄調查的總葉(果)數、病葉(果)數和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應用實施例5試驗結果如表1:表1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防治柑橘樹脂病(砂皮病)藥效試驗結果表1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樹脂病(砂皮病)發生初期開始施第一次藥,在謝花后座果中后期、幼果期、果實生長期再各施一次,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防治柑橘樹脂病(砂皮病)按1500倍稀釋噴霧,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施例7將本發明實施例7得到的2%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葉面噴霧法,按處理用藥量兌水稀釋配成藥液,均勻噴施于柑橘樹葉正反兩面,在柑橘蚜蟲盛發期施藥1次,施藥前夕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1天、3天、7天各調查一次存活蟲數,共3次。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每小區調查2棵柑橘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個調查5個被害梢,每梢調查頂梢5片葉的蚜蟲數,計算相對防效。應用實施例7試驗結果如表2:表22%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防治柑橘蚜蟲藥效試驗結果表2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蚜蟲盛發期施藥,2%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按以上使用量噴藥,對防治柑橘蚜蟲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施例15將本發明實施例15得到的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葉面噴霧法,按處理用藥量兌水溶解稀釋配成藥液,對柑橘樹整株進行噴霧,在柑橘新梢抽發期施藥1次,施藥前夕調查木虱蟲口基數,施藥后5天、10天、15天各調查一次存活蟲數,共3次。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調查方法采用定株定梢調查,每小區調查2棵柑橘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個不同方位各選取2個有蟲梢進行標記,調查記錄每梢活蟲數。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計算相對防效。應用實施例15防治柑橘木虱試驗結果如表3:表3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防治柑橘木虱藥效試驗結果表3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木虱危害期施藥,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在以上使用量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木虱有較好的防效。將本發明實施例15得到的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葉面噴霧法,按處理用藥量兌水稀釋配成藥液,均勻噴施于柑橘樹葉正反兩面,在柑橘蚜蟲盛發期施藥1次,施藥前夕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1天、3天、7天各調查一次存活蟲數,共3次。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每小區調查2棵柑橘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個調查5個被害梢,每梢調查頂梢5片葉的蚜蟲數,計算相對防效。應用實施例15防治柑橘蚜蟲試驗結果如表4:表4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防治柑橘蚜蟲藥效試驗結果表4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蚜蟲盛發期施藥,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在以上使用量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蚜蟲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施例16將本發明實施例16得到的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葉面噴霧法,按處理用藥量兌水稀釋配成藥液,均勻噴施于柑橘樹葉片、枝梢至濕潤,在柑橘銹壁虱發生高峰前期施藥1次,施藥前夕調查活螨數量,施藥后1天、7天、14天、21天、28天各調查一次定點葉的殘存活螨數,共5次。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調查方法為每小區調查2棵柑橘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標記側枝,調查20張新葉背面的活螨數量,用10倍折疊式手持擴大鏡直接觀察每一視野的螨數。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計算相對防效。應用實施例16防治柑橘銹壁虱試驗結果如表5:表5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防治柑橘銹壁虱藥效試驗結果表5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銹壁虱發生高峰前期施藥,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在以上使用量的情況下,對可濕性粉劑防治柑橘銹壁虱有較好的防效。將本發明實施例16得到的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葉面噴霧法,按處理用藥量兌水稀釋配成藥液,均勻噴施于柑橘樹葉片正反兩面、枝干至濕潤,在柑橘紅蜘蛛盛發初期施藥1次,施藥前夕調查活螨數量,施藥后15天、20天、30天各調查一次定點葉的殘存紅蜘蛛數量,共3次。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調查方法為每小區調查2棵柑橘樹,在樹冠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各標記一個樹梢枝條,調查每梢最頂的5張葉片,共調查25張葉片上殘存紅蜘蛛數量,用10倍折疊式手持擴大鏡直接觀察每一視野的螨數。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計算相對防效。應用實施例16防治柑橘紅蜘蛛試驗結果如表6:表6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防治柑橘紅蜘蛛藥效試驗結果表6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紅蜘蛛盛發初期施藥,3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在以上使用量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紅蜘蛛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施例22將本發明實施例22得到的1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葉面噴霧法,按處理用藥量兌水溶解稀釋配成藥液,對柑橘樹整株進行噴霧,在柑橘新梢抽發期施藥1次,施藥前夕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5天、10天、15天各調查一次存活蟲數,共3次。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調查方法采用定株定梢調查,每小區調查2棵柑橘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個不同方位各選取2個有蟲梢進行標記,調查記錄每梢活蟲數。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計算相對防效。應用實施例22試驗結果如表7:表71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防治柑橘木虱藥效試驗結果表7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木虱為害期施藥,1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微乳劑在以上使用量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木虱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施例6將本發明實施例6得到的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采用噴霧法,配制藥液時采用二次稀釋法,均勻噴施于柑橘枝葉和果實,在霜霉病發病初期進行第一次施藥,共施4次。末次藥后20天進行調查。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每小區調查2株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五個點取樣,每點調查兩個枝條,每個枝條調查頂葉往下4張葉及全部果實,記錄調查的總葉(果)數、病葉(果)數和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應用實施例6霜霉病)試驗結果如表8:表8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防治柑橘霜霉病藥效試驗結果表8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霜霉病發生初期開始施第一次藥,在謝花后座果中后期、幼果期、果實生長期再各施一次,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在以上使用量試驗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霜霉病有較好的防效。將本發明實施例6得到的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采用噴霧法,配制藥液時采用二次稀釋法,均勻噴施于柑橘枝葉和果實,在柑橘炭疽病發病初期或發病前進行第一次施藥,共施3次,施藥間隔10天,末次藥后15天進行一次性調查,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葉片病害調查方法:每小區調查2株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五個點取樣,每點調查兩個梢的全部葉片,記錄調查的總葉樹,病葉樹和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果實病害調查方法:每小區調查兩株柑橘樹,每株隨機調查100個果實,記錄調查的總果樹和病果數,計算病果率和防效。應用實施例6防治柑橘炭疽病試驗結果如表9:表9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防治柑橘炭疽病藥效試驗結果表9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炭疽病發病初期或發病前進行第一次施藥,幼果期、果實生長期再各施一次,40%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在以上用藥量試驗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炭疽病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施例11將本發明實施例11得到的2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葉面噴霧法,按處理用藥量兌水稀釋配成藥液,均勻噴施于柑橘樹葉片、枝梢至濕潤,在柑橘銹壁虱發生高峰前期施藥1次,施藥前夕調查活螨數量,施藥后1天、7天、14天、21天、28天各調查一次定點葉的殘存活螨數,共5次。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調查方法為每小區調查2棵柑橘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位標記側枝,調查20張新葉背面的活螨數量,用10倍折疊式手持擴大鏡直接觀察每一視野的螨數。與空白對照區比較,計算相對防效。應用實施例11防治柑橘銹壁虱試驗結果如表10:表102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防治柑橘銹壁虱藥效試驗結果表10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銹壁虱發生高峰前期施藥,2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在以上使用量試驗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銹壁虱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例實施例14將本發明實施例14得到的5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采用噴霧法,配制藥液時采用二次稀釋法,均勻噴施于柑橘枝葉和果實,在柑橘潰瘍病發病初期或發病前進行第一次施藥,共施3次,施藥間隔10天,末次藥后15天進行一次性調查,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葉片病害調查方法:每小區調查2株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五個點取樣,每點調查兩個梢的全部葉片,記錄調查的總葉樹,病葉樹和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果實病害調查方法:每小區調查兩株柑橘樹,每株隨機調查100個果實,記錄調查的總果樹和病果數,計算病果率和防效。應用實施例14防治柑橘潰瘍病試驗結果如表11:表115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乳劑防治柑橘潰瘍病藥效試驗結果表11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潰瘍病發病初期或發病前進行第一次施藥,幼果期、果實生長期再各施一次,5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水分散粒劑在以上用藥量試驗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潰瘍病有較好的防效。應用實例實施例19將本發明實施例19得到的6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與25%戊唑醇乳油、20%二氯惡菌唑懸浮劑進行田間藥效試驗,試驗地點是桂林市廣西農墾桂林良豐一隊臍橙果園,采用噴霧法,配制藥液時采用二次稀釋法,均勻噴施于柑橘枝葉和果實,在柑橘灰霉病發病初期或發病前進行第一次施藥,共施3次,施藥間隔10天,末次藥后15天進行一次性調查,調查面積以小區算(每小區為2~3株柑橘樹)。葉片病害調查方法:每小區調查2株樹,每株按東、南、西、北、中五個點取樣,每點調查兩個梢的全部葉片,記錄調查的總葉樹,病葉樹和病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果實病害調查方法:每小區調查兩株柑橘樹,每株隨機調查100個果實,記錄調查的總果樹和病果數,計算病果率和防效。應用實施例19防治柑橘灰霉病試驗結果如表12:表126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防治柑橘灰霉病藥效試驗結果表12試驗結果表明,在柑橘灰霉病發病初期或發病前進行第一次施藥,幼果期、果實生長期再各施一次,65%戊唑醇·二氯惡菌唑可濕性粉劑在以上用藥量試驗的情況下,對防治柑橘灰霉病有較好的防效。以下實例說明組合物的增效作用農藥殺菌殺蟲組合物對柑橘木虱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對象為柑橘木虱。試驗采用藥膜法。取圓柱形透明玻璃罐頭瓶(底部直徑6.8cm,瓶口直徑5.5cm,高8.7cm),加入50ml已稀釋成所需濃度的藥液,蓋緊蓋子,輕輕搖勻,倒置30s,使瓶內壁都粘滿藥液,然后將藥液倒出,然后讓瓶子自然晾干。將柑橘嫩芽用相同藥液浸泡1min,自然晾干后放入已晾干的瓶中;用浸過相同藥液的棉花包住嫩芽基部保濕。木虱成蟲用帶塞玻璃試管從九里香樹上采集。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次重復10頭成蟲。處理時用CO2麻醉(18-20s)后放入各個處理瓶中,空白對照用清水,每個瓶口用40目紗網蓋好,以防成蟲飛出。20分鐘后檢查是否有死蟲,記錄藥前活蟲數。將接蟲后的玻璃瓶置于溫度(25±1)℃的光照培養箱中。藥后24h目測死蟲數、活蟲數,計算死亡率,清水對照死亡率不超過10%為有效試驗。先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校正死亡率換算成反正弦代換值。再以反正弦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各個藥劑的毒力回歸直線方程。依據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及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13:表13: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表13表明戊唑醇與二氯惡菌唑按質量比50:1~1:30復配,對柑橘木虱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5~4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共毒系數均大于160,遠遠大于增效作用的評價標準120。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紅蜘蛛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的載玻片浸漬法。每塊載玻片接種20頭活的雌成螨,在3次預備試驗的基礎上設系列濃度值,清水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共60頭雌成螨)。浸藥5秒鐘后立即用吸水紙吸干,然后放入24-26℃恒溫箱中,藥后48小時檢查死亡率,計算校正死亡率。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校正死亡率換算成反正弦代換值,再以反正弦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各個藥劑的毒力回歸直線方程。根據各個藥劑的毒力回歸直線方程求出校正死亡率反正弦代換值(y),通過查反對數表得出EC50值,再依據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及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14:表14: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表14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紅蜘蛛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40~2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樹脂病(破皮病)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取5ml配好的實驗藥液加入到裝有45ml熱培養基(PDA培養基,45-50℃)的錐形瓶中,搖勻后,迅速倒入直徑90mm玻璃培養皿,每個培養皿倒入帶藥培養基12ml,每個處理4個重復,水平靜置,冷卻后即成平板。用直徑5mm打孔器從培養4d的供試菌邊緣切取菌餅,用挑針將帶有菌絲的一面接到帶毒培養基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凈工作臺進行無菌操作。處理后將平板放在20℃的恒溫無菌培養箱中培養4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別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各處理菌落直徑的平均值、菌落直徑的平均凈生長量和菌絲生長抑制率。菌落凈生長量(mm)=菌落直徑-5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凈生長量-處理菌落凈生長量)/對照菌落凈生長量〕×100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抑制率換算反正弦函數值,以反正弦函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再進行反自然對數換算得出EC50。依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和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15;表15: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供試藥劑配比EC50(mg/kg)共毒系數二氯惡菌唑-9.88-戊唑醇-6.21-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04.68133.67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404.12152.11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303.68170.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53.28193.8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3.63210.1二氯惡菌唑:戊唑醇5:14.51199.4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0:14.88192.14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15.19183.5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20:15.83164.8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30:16.61146.67表15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組合物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樹脂病(破皮病)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40~2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炭疽病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取5ml配好的實驗藥液加入到裝有45ml熱培養基(PDA培養基,45-50℃)的錐形瓶中,搖勻后,迅速倒入直徑90mm玻璃培養皿,每個培養皿倒入帶藥培養基12ml,每個處理4個重復,水平靜置,冷卻后即成平板。用直徑5mm打孔器從培養4d的供試菌邊緣切取菌餅,用挑針將帶有菌絲的一面接到帶毒培養基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凈工作臺進行無菌操作。處理后將平板放在20℃的恒溫無菌培養箱中培養4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別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各處理菌落直徑的平均值、菌落直徑的平均凈生長量和菌絲生長抑制率。菌落凈生長量(mm)=菌落直徑-5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凈生長量-處理菌落凈生長量)/對照菌落凈生長量〕×100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抑制率換算反正弦函數值,以反正弦函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再進行反自然對數換算得出EC50。依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和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16;表16: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表16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組合物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炭疽病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20~3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潰瘍病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取5ml配好的實驗藥液加入到裝有45ml熱培養基(PDA培養基,45-50℃)的錐形瓶中,搖勻后,迅速倒入直徑90mm玻璃培養皿,每個培養皿倒入帶藥培養基12ml,每個處理4個重復,水平靜置,冷卻后即成平板。用直徑5mm打孔器從培養4d的供試菌邊緣切取菌餅,用挑針將帶有菌絲的一面接到帶毒培養基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凈工作臺進行無菌操作。處理后將平板放在20℃的恒溫無菌培養箱中培養4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別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各處理菌落直徑的平均值、菌落直徑的平均凈生長量和菌絲生長抑制率。菌落凈生長量(mm)=菌落直徑-5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凈生長量-處理菌落凈生長量)/對照菌落凈生長量〕×100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抑制率換算反正弦函數值,以反正弦函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再進行反自然對數換算得出EC50。依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和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17;表17: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表17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組合物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潰瘍病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20~3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霜霉病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取5ml配好的實驗藥液加入到裝有45ml熱培養基(PDA培養基,45-50℃)的錐形瓶中,搖勻后,迅速倒入直徑90mm玻璃培養皿,每個培養皿倒入帶藥培養基12ml,每個處理4個重復,水平靜置,冷卻后即成平板。用直徑5mm打孔器從培養4d的供試菌邊緣切取菌餅,用挑針將帶有菌絲的一面接到帶毒培養基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凈工作臺進行無菌操作。處理后將平板放在20℃的恒溫無菌培養箱中培養4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別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各處理菌落直徑的平均值、菌落直徑的平均凈生長量和菌絲生長抑制率。菌落凈生長量(mm)=菌落直徑-5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凈生長量-處理菌落凈生長量)/對照菌落凈生長量〕×100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抑制率換算反正弦函數值,以反正弦函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再進行反自然對數換算得出EC50。依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和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18;表18: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供試藥劑配比EC50(mg/kg)共毒系數二氯惡菌唑--6.63-戊唑醇--4.3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03.2137.7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403.01146.7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302.54174.35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203.28187.06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52.26198.01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02.12213.1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2.46214.4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5:13.08198.2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0:13.46183.07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13.84167.2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20:14.02160.9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30:14.48145.58表18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組合物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霜霉病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30~3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灰霉病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取5ml配好的實驗藥液加入到裝有45ml熱培養基(PDA培養基,45-50℃)的錐形瓶中,搖勻后,迅速倒入直徑90mm玻璃培養皿,每個培養皿倒入帶藥培養基12ml,每個處理4個重復,水平靜置,冷卻后即成平板。用直徑5mm打孔器從培養4d的供試菌邊緣切取菌餅,用挑針將帶有菌絲的一面接到帶毒培養基上,所有操作均在超凈工作臺進行無菌操作。處理后將平板放在20℃的恒溫無菌培養箱中培養4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別測量各處理的菌落直徑,計算各處理菌落直徑的平均值、菌落直徑的平均凈生長量和菌絲生長抑制率。菌落凈生長量(mm)=菌落直徑-5菌絲生長抑制率(%)=〔(對照菌落凈生長量-處理菌落凈生長量)/對照菌落凈生長量〕×100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抑制率換算反正弦函數值,以反正弦函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回歸方程,再進行反自然對數換算得出EC50。依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和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19;表19: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供試藥劑配比EC50(mg/kg)共毒系數二氯惡菌唑--6.98-戊唑醇--4.76-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03.61132.6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403.21149.45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302.7817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202.54190.2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52.38204.06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02.28214.9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2.59216.5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5:13.01215.17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0:13.52190.2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13.84176.62二氯惡菌唑:戊唑醇20:14.01170.2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30:14.48152.42表19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組合物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灰霉病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40~3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銹壁虱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的載玻片浸漬法。每塊載玻片接種20頭活的雌成螨,在3次預備試驗的基礎上設系列濃度值,清水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共60頭雌成螨)。浸藥5秒鐘后立即用吸水紙吸干,然后放入24-26℃恒溫箱中,藥后48小時檢查死亡率,計算校正死亡率。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校正死亡率換算成反正弦代換值,再以反正弦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各個藥劑的毒力回歸直線方程。根據各個藥劑的毒力回歸直線方程求出校正死亡率反正弦代換值(y),通過查反對數表得出EC50值,再依據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及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20表20: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供試藥劑配比EC50(mg/kg)共毒系數二氯惡菌唑--8.03-戊唑醇--5.72-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04.46147.04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404.12159.35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303.84171.26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53.52188.0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3.42214.4二氯惡菌唑:戊唑醇5:13.61221.25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0:13.95206.3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14.31190.6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20:14.89168.71二氯惡菌唑:戊唑醇30:15.21159.02表20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銹壁虱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40~3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本發明的組合物對柑橘蚜蟲的室內毒力測定:試驗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的載玻片浸漬法。每塊載玻片接種20頭活的雌成螨,在3次預備試驗的基礎上設系列濃度值,清水對照,每處理3次重復(共60頭雌成螨)。浸藥5秒鐘后立即用吸水紙吸干,然后放入24-26℃恒溫箱中,藥后48小時檢查死亡率,計算校正死亡率。將濃度換算成自然對數值,校正死亡率換算成反正弦代換值,再以反正弦代換值為因變量,以劑量自然對數值為自變量,用DPS生物統計軟件進行直線回歸分析,得出各個藥劑的毒力回歸直線方程。根據各個藥劑的毒力回歸直線方程求出校正死亡率反正弦代換值(y),通過查反對數表得出EC50值,再依據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及共毒系數(CTC)。實測毒力指數=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單劑理論毒力指數=單劑實測毒力指數×單劑在混劑中的含量混劑理論毒力指數=各單劑理論毒力指數之和共毒系數=混劑實測的毒力指數/混劑理論毒力指數×100評價標準:CTC≤80為拮抗作用,80<CTC<120為相加作用,CTC≥120為增效作用。實驗結果如表21:表21:各個藥劑的毒力指數和戊唑醇·二氯惡菌唑的共毒系數供試藥劑配比EC50(mg/kg)共毒系數二氯惡菌唑--8.03-戊唑醇--5.72-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04.82132.24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404.26149.81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303.51183.73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53.29196.02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13.38216.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5:13.71220.6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0:13.99210.69二氯惡菌唑:戊唑醇15:14.32196.6二氯惡菌唑:戊唑醇20:14.78177.68二氯惡菌唑:戊唑醇30:15.03170.72表21的實驗結果表明二氯惡菌唑與戊唑醇按質量比1:50~30:1復配,對柑橘蚜蟲均有增效作用,尤其是配比在1:40~30:1之間時,增效更顯著。當前第1頁1 2 3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