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流水養殖槽集、排污系統,屬于流水養殖槽集、排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流水養殖槽用于水產養殖,一般呈箱體結構,左右兩端采用網板或網繩結構,水流能從中穿過。
現有的流水養殖槽的排污系統,一般在養殖槽的末端設置集污區,并在集污區末端垂直設置高出底部1米左右的阻流板,然后采用行走式吸污4對集污槽進行吸污,這種排污系統的集污和排污效果不佳,大多數污物還是隨著水流進入了水塘。如何針對流水養殖槽,提供一種集、排污能力強的污物收集排放工藝,成為本領域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流水養殖槽,提供一種集、排污能力強、污物收集方便的集、排污系統。
本發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流水養殖槽集、排污系統,所述流水養殖槽的末端設置攔魚網8,所述攔魚網8的高度等于或高出水位線;流水養殖槽上沿口1向前下方傾斜設置泡沫導流板9,所述泡沫導流板9位于攔魚網8的正上方;所述流水養殖槽上沿口1末端設置第一集污槽2,集污槽前部固定設置與攔魚網正對的氣液分離隔板5,所述氣液分離隔板5的上端高于水位線10-15cm、下端距離流水養殖槽底平面750-60cm形成一過水口;所述流水養殖槽底平面7底部,位于攔魚網8與氣液分離隔板5之間設置納米曝氣盤6,納米曝氣盤6釋放的高壓氣泡通過其表面張力吸附污物并提升將污物帶入第一集污槽2中;所述流水養殖槽底平面7于納米曝氣盤6的位置向后延伸設有下沉式的緩沖區,所述緩沖區的底部設有第二集污槽4,緩沖區與流水養殖槽上沿口1末端之間固定設置攔污網3。
本技術方案的特點是:水流穿過攔魚網8,攔魚網對魚進行攔截,氣液分離隔板5對水流進行阻擋,在對納米曝氣盤產生的高壓氣泡進行定向垂直向上導流外,同時對水流進行阻擋并向下導流,使其在通過氣液分離隔板5時流速瞬間增加;納米曝氣盤進行高壓曝氣,細小水泡向上浮動,其表面張力吸附大部分污物后繼續向上浮動,在泡沫導流板的定向導流作用下進入第一集污槽2中;同時,還有一小部分污物會隨著水流從氣液分離隔板下方的過水口繼續向前流動,水流在通過氣液分離隔板下方的過水口后,由于水流至下沉式的緩沖區,由于槽體截面積瞬間放大,水體流速突然下降并使水流形成向下渦旋再向上經攔污網流出流水養殖槽,剩余污物由于自重下沉被收集在第二集污槽內;經過兩次去污和減速后的水流通過攔污網3排出流水養殖槽并流入水塘之中。定期采用吸污泵與流水養殖槽的側壁外部通過橫向的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集污槽2、第二集污槽4底部連通,用于抽取第一集污槽2及第二集污槽4底部的污物;定期清潔攔污網3。
進一步的,所述攔污網3自上而下傾斜向后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下沉式的緩沖區呈圓滑的弧形結構。
進一步的,流水養殖槽的側壁外部通過橫向的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集污槽2、第二集污槽4底部連通,用于泵抽取第一集污槽2、第二集污槽4底部的污物。
進一步的,所述流水養殖槽的前端采用曝氣氣墊或水泵提水,為流水養殖槽提供流動的水流。
進一步的,所述攔魚網3的底部不低于氣液分離隔板5的底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納米曝氣盤釋放高壓微小氣泡,結合氣液分離隔板和泡沫導流板,第一集污槽對大部分污物進行吸附和收集,從流水養殖槽橫向抽取第一集污槽的污物,去除了大部分的養殖污物;
2)采用氣液分離隔板配合下沉式的緩沖區對水流進行先加速后減速,剩余部分的污物由于自重和流態的作用,大部分被收集在第二集污槽內;
3)水流穿過攔污網進入水塘中時,攔污網阻擋了剩余的污物,進一步提升了去污的效果;
4)結構簡單,實施方便,三次集污、排污效果好。
5)尤其適合流水養殖槽的排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流水養殖槽排污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流水養殖槽上沿口,2.第一集污槽,3.攔污網,4.第二集污槽,5.氣液分離隔板,6.納米曝氣盤,7.流水養殖槽底平面,8.攔魚網,9.泡沫導流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一種流水養殖槽集、排污工藝,在流水養殖槽末端的攔魚網8的上部傾斜設置泡沫導流板9并下端延伸至水面下,在泡沫導流板9的后方設置第一集污槽2,第一集污槽2下方設置上端高過水位線10-15cm、下端距離流水養殖槽底面具有一定距離50-60cm的氣液分離隔板5;流水養殖槽底平面7于納米曝氣盤6的位置向后延伸設有下沉式的緩沖區,所述緩沖區的底部設置第二集污槽4,緩沖區與流水養殖槽上沿口1末端之間固定設置攔污網3;集、排污工藝分為以下三步:第一步:攔魚網8和氣液分離隔板5之間的底部進行微小氣泡的高壓曝氣,氣泡表面張力吸附通過水體的大部分污物并向上浮動,在浮力與泡沫導流板9的作用下進入到第一集污槽2內;定期由泵通過流水養殖槽的側壁上與第一集污槽底部連通的管孔將第一集污槽2中的污物吸出;第二步:水流從氣液分離隔板5下方往后流動并流速增加,至下沉式的緩沖區由于截面積瞬間放大水體流速突然下降并使水流形成向下渦旋再向上經攔污網3流出流水養殖槽,剩余污物由于自重和水體流態作用下沉被收集在第二集污槽4內,定期由泵通過流水養殖槽的側壁上與第二集污槽底部連通的管孔將第二集污槽4中的污物吸出;第三步:攔污網3對流出流水養殖槽的水體進行最后的過濾;定期清潔攔污網3。
參見圖1,所述攔污網3自上而下傾斜向后設置。
參見圖1,所述下沉式的緩沖區呈圓滑的弧形結構。
流水養殖槽的側壁外部通過橫向的連接管與所述第一集污槽2底部連通,用于抽取第一集污槽2底部的污物。圖中未顯示
流水養殖槽的側壁外部通過橫向的連接管與所述第二集污槽4底部連通,用于抽取第二集污槽4底部的污物。圖中未顯示
所述流水養殖槽的前端采用曝氣或水泵提水,為流水養殖槽提供流動的水流。圖中未顯示
參見圖1,所述攔魚網3的底部不低于氣液分離隔板5的底部。從而加強第二集污槽的集污效果。
水流穿過攔魚網8,攔魚網對魚進行攔截;氣液分離隔板5對水流進行阻擋,使其加速;納米曝氣盤進行曝氣,細小水泡向上浮動,其表面張力吸附大部分污物后繼續向上浮動,在泡沫導流板的導流作用下進入第一集污槽2中;同時,還有一小部分污物會隨著水流從氣液分離隔板下方的過水口繼續向前流動并流速增加,至下沉式的緩沖區由于截面積瞬間放大水體流速突然下降并使水流形成向下渦旋再向上經攔污網3流出流水養殖槽,剩余污物由于自重和水體流態作用下沉被收集在第二集污槽4內;經過兩次集污后的水流通過攔污網3排出流水養殖槽并流入水塘之中,攔污網截留水體中剩余污物。定期采用吸污泵與第一集污槽及第二集污槽橫向向外伸出的管道連接,進行吸污,對污物進行收集。
養殖槽排污系統具體結構設置如下:
流水養殖槽金屬或非金屬制,常規尺寸為長20.0-24.0米、寬4.0-5.0米、深2.0-2.5米二端通透的U型槽,縱向二側上沿有向外延伸的操作過道;在流水養殖槽的一端,通過機械推流或泵提升或壓縮空氣氣墊形成推流,將水體定向推向流水養殖槽的另一端,從而形成養殖槽的流水狀態;
在流水養殖槽尾端設置攔魚網3,阻擋養殖魚類進入尾端污物收集區域。
攔魚網8、攔污網3考慮到使用的安全性,需304不銹鋼制。
工作原理詳述如下:
流水養殖槽集、排污結構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納米曝氣盤6、泡沫導流板9、氣液分離隔板5、第一集污槽2和其底部排污管組成:帶有養殖魚類排泄物及殘餌的水流經過該區域時,由高壓充氣泵經納米曝氣盤6釋放的大量微小氣泡在垂直向上運動中能通過微小氣泡的表面張力吸附經過水體中的排泄物及殘餌一起向水面移動并形成大量泡沫,泡沫由氣液分離隔板5和泡沫導流板9共同作用定向進入第一集污槽2,在第一集污槽2中泡沫消泡后形成高濃度液態污物并流入第一集污槽2底部排污管集中排出;經過水體中未及在集、排污結構第一部分中排出的少量剩余排泄物及殘餌,隨水流通過氣液分離隔板5進入集、排污結構的第二部分,集、排污結構的第二部分由氣液分離隔板5、第二集污槽4、攔污網3和流水養殖槽末端弧形槽組成:在此區域,設計水體流速先升后降并使水流形成向下渦旋且向上流出流水養殖槽,利用污物和水體的重力差及水體流態的作用使少量剩余排泄物及殘餌在流水養殖槽末端弧形槽底部聚集并集中落在第二集污槽4中集中排出;集、排污結構的第三部分由攔污網3對流出流水養殖槽的水體進行最后的過濾并定期清潔。
以上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其有各種變換,在不脫離本發明實質構思的基礎上,這些變換都應當落入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