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海水養殖技術,具體來說是一種刺參苗期安全清除玻璃海鞘的方法。
背景技術:
長期以來,隨著我國刺參養殖業的興起和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刺參生產中敵害生物發生問題日趨嚴重,給廣大從業者造成了慘重的經濟損失,嚴重制約了該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敵害生物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橈足類生物,經過多年的攻關試驗,目前已可通過藥物進行有效殺滅處理,但仍存在對刺參產生刺激以及藥殘排放問題;另一種就是本發明清除方法涉及的敵害生物——玻璃海鞘。玻璃海鞘通常自6月份開始快速大量繁殖,其成體營固著生活,常附著在刺參附著基上,不僅與刺參爭奪生活空間和餌料抑制其生長,還會向水中排泄大量氨氮等代謝物并消耗溶解氧,從而嚴重影響到刺參的成活率、生長速度以及產量和質量,已成為當前刺參生產中最為常見且危害較大的敵害生物,至今尚無有效處理方法。
目前,生產者通常僅在大量出現并嚴重影響到刺參生長的時候采取物理的人工撿取和藥物殺滅方法進行處理,但處理效果極不徹底,容易反復,在刺參生產過程中屬一項重復、持續性的高強度工作。其中,物理清除法是通過加大海水的過濾與消毒強度、增加倒池和更換附著基頻率,并配合人工分撿達到從附著物上分離清除玻璃海鞘的目的,此方法存在著勞動強度大、操作時間長、清除不徹底、效率低、水電及生產設施等資源浪費嚴重等缺點,并且分撿過程中長時間的操作會使參苗產生較大的應激反應并造成機械性損傷,嚴重影響到刺參的正常生長和質量;藥物殺除法是采用化學類藥物或中草藥組合在培育池中對刺參和玻璃海鞘同時進行藥浴,殺滅玻璃海鞘后再通過倒池、更換附著基以達到清除海鞘的目的,此方法操作周期較長,陸續殺滅的玻璃海鞘尸體在水體中極易腐爛變質、敗壞水質和底質,藥物尤其是化學類藥物的使用也必然會對生態環境和產品安全造成不利的影響,此外,由于玻璃海鞘與刺參的生物學特征極為相像,若藥物用量較小則殺滅清除效果差,若用量大則會對刺參的生長與成活造成影響,同時也大幅增加了生產投入品的成本。
麻醉技術作為一種安全高效的輔助措施,不僅可大幅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還可將對水產動物傷害減少至最低。目前麻醉在水產中的應用已廣泛涉及到運輸、標記、采樣、測量等領域,但有關通過麻醉使刺參、玻璃海鞘兩個不同物種的水產生物分別達到不同狀態從而實現安全分離、清除的方法尚未見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刺參苗期安全清除玻璃海鞘的方法,在保證參苗不受任何損傷的前提下,實現低成本、低勞動強度、安全高效的清除玻璃海鞘,從而大幅降低生產風險、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產效益和產品質量。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刺參苗期安全清除玻璃海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麻醉劑配制→麻醉前處理→麻醉處理→分離參苗與玻璃海鞘→分離后處理,具體步驟如下:
(1)麻醉劑配制:用薄荷醇與乙醇溶液配制成麻醉劑母液;
(2)麻醉前處理:在麻醉參苗前24~48小時停止投喂任何飼料,前1小時停止充氧;
(3)麻醉處理:在內有附著參苗和玻璃海鞘的附著基及海水的容器中或育苗池中按照水體加入相應體積比例的麻醉劑母液,浸浴一段時間,所述參苗即被麻醉;
(4)分離參苗與玻璃海鞘:參苗在麻醉劑的作用下,管足附著力逐漸降低直至消失,此時將附著基提出水面并輕輕抖動,參苗可掉落至水中,而所述麻醉劑母液對營固著生活的玻璃海鞘無脫落效果,從而實現玻璃海鞘與參苗的直接分離;
(5)分離后處理:參苗麻醉脫落后用新鮮海水沖刷2-4min,再移入裝有新鮮海水、干凈附著基的容器中或育苗池中進行復蘇,復蘇期間1.5-2倍強度充氧,經過一段時間后均能重新附著、攝食、生長,無任何應激及其他異常現象發生。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步驟(1)中,所述麻醉劑母液是按每100ml乙醇溶液中加入0.5-0.6g薄荷醇晶體溶解后配置而成。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3)中,在內有附著參苗和玻璃海鞘的附著基及海水的容器中或育苗池中加入麻醉劑母液后,所述海水中薄荷醇濃度為0.1%~0.5%。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3)中,所述浸浴的時間為10min~20min。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5)中,參苗麻醉脫落、沖刷后移入裝有新鮮海水、干凈附著基的容器中進行復蘇的時間至少60 min。
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步驟(5)中,已脫落參苗仍然附有玻璃海鞘的附著基經過1‰~2‰的火堿溶液中浸泡消毒1天,用過濾海水沖凈,再用10~15mg/L的高錳酸鉀浸泡15分鐘,最后使用刷片機刷洗、沖凈后備用。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許多優點和積極效果:
(1)清除效果好
本發明使用薄荷醇-酒精溶液作為麻醉劑對附著的參苗和玻璃海鞘進行麻醉,由于玻璃海鞘營固著生活且體外套有一層類似植物纖維素的被囊,因此,在麻醉劑的作用下無任何脫落效果,而參苗則隨著麻醉時間的延長附著力逐漸下降,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或者輔助一定的外力如輕輕抖動附著基便可脫落,本發明方法可在不借助其他工具的情況下輕松將參苗與附著基上的玻璃海鞘一次性分離,參苗脫落率達100%、玻璃海鞘脫離率為0。
(2)清除效率高
本發明方法麻醉浸浴時間極短,僅需10—30分鐘即可。以分離500m3水體培育的參苗為例,原清除工作需10人工作至少4天才能完成,并且處理的玻璃海鞘極不徹底,幾天后又能大量繁生;使用本方法清除僅需4人工作1天即可完成,單人勞動強度大幅降低,并且處理的徹底,屬一次性工作。
(3)對參苗無任何毒副作用
麻醉劑的使用濃度為經反復實驗論證得出的安全濃度,對參苗也無任何傷害,麻醉后僅需1小時即可重新附著,對后期生長也無任何影響,參苗復蘇及存活率達100%。
(4)綠色安全無污染
本發明麻醉劑中的薄荷醇為天然植物提取物,酒精也為易揮發的有機物,且用量極低,對自然環境和人體健康均無損害,同時也保證了食品安全。
(5)投入成本極低
本發明方法中使用的麻醉劑成本極低,僅為約0.5元/m3(薄荷醇+酒精),配合日常倒池管理使用而無需任何額外操作,相對于傳統耗費大量人工成本以及藥物等投入品成本的物理清除和藥物殺滅方法,更適用于在規模化生產應用,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本發明一種刺參苗期安全清除玻璃海鞘的方法的實施方式,包括麻醉劑配制→麻醉前處理→麻醉處理→分離參苗與玻璃海鞘→分離后處理,具體步驟如下:
(1)麻醉劑配制:用薄荷醇與乙醇溶液配制成麻醉劑母液;
(2)麻醉前處理:在麻醉參苗前24~48小時停止投喂任何飼料,前1小時停止充氧;
(3)麻醉處理:在內有附著參苗和玻璃海鞘的附著基及海水的容器中或育苗池中按照水體加入相應體積比例的麻醉劑母液,浸浴一段時間,所述參苗即被麻醉;
(4)分離參苗與玻璃海鞘:參苗在麻醉劑的作用下,管足附著力逐漸降低直至消失,此時將附著基提出水面并輕輕抖動,參苗可掉落至水中,而所述麻醉劑母液對營固著生活的玻璃海鞘無脫落效果,從而實現玻璃海鞘與參苗的直接分離;
(5)分離后處理:參苗麻醉脫落后用新鮮海水沖刷2-4min,再移入裝有新鮮海水、干凈附著基的容器中或育苗池中進行復蘇,復蘇期間1.5-2倍強度充氧,經過一段時間后均能重新附著、攝食、生長,無任何應激及其他異常現象發生。
具體而言:上述步驟(1)中,麻醉劑母液是按每100ml乙醇溶液中加入0.5-0.6g薄荷醇晶體溶解后配置而成。
上述步驟(3)中,在內有附著參苗和玻璃海鞘的附著基及海水的容器中或育苗池中加入麻醉劑母液后,所述海水中薄荷醇濃度為0.1%~0.5%;上述浸浴的時間為10min~20min。
上述步驟(5)中,參苗麻醉脫落、沖刷后移入裝有新鮮海水、干凈附著基的容器中進行復蘇的時間至少60 min;已脫落參苗仍然附有玻璃海鞘的附著基經過1‰~2‰的火堿溶液中浸泡消毒1天,用過濾海水沖凈,再用10~15mg/L的高錳酸鉀浸泡15分鐘,最后,使用刷片機刷洗、沖凈后備用。
為了證明比較不同濃度麻醉劑對三種規格參苗麻醉效果及復蘇附著情況,本申請人進行了實驗,實驗結果見表1-表3。
表1 不同濃度麻醉劑對小規格參苗麻醉效果及復蘇附著情況
表2 不同濃度麻醉劑對中規格參苗麻醉效果及復蘇附著情況
表3 不同濃度麻醉劑對大規格參苗麻醉效果及復蘇附著情況
上述的小規格參苗為10000~80000頭/500千克,上述的中規格參苗為5000~10000頭/500千克,上述規格參苗為5000~500頭/500千克。
通過以上實驗表明,參苗麻醉效果及復蘇附著情況與麻醉劑的濃度有較大關系,不同規格的參苗,選擇的麻醉劑的濃度也不同。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范圍內,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