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水稻種植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美國光身稻種植的改良方法。
背景技術:
光身稻又名“光葉稻”、“光殼稻”,因其葉片、莖稈、葉鞘及谷粒等整個水稻植株都是光滑無毛而著稱,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及我國云貴高原等地,是美國、非洲等地的主栽品種類型。光身稻的分類地位存在有不同觀點。有人將其作為釉粳之上的高一級類群,與有秤毛品種并列;有人則把它歸人爪哇稻中,與爪哇稻同一個生態型;程侃聲等提出新的分類系統,將光身稻(光殼稻)作為一個生態群列人梗亞種,作為粳稻的一個生態型。無論光身稻的分類地位如何,光身稻作為稻種資源的一個重要類型,在雜種優勢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美國光身稻具有米質優、耐肥抗倒性強,成穗率高,對高光強適應性強,米質對溫度鈍感,稻谷穎殼無毛,有利于機條播、機械化直播等優點。國際上,對光身稻利用最成功的國家是美國,美國1685年首次從亞洲引種水稻,目前年種植面積已超過110萬/hm2,平均產量6180kg/hm2。我國光身稻主要在云南、貴州兩省,沒有大面積應用于水稻生產,浙江省嘉興農科院2012年育成了優質晚粳新品種嘉58,目前作為優質稻在浙江省推廣應用,已成為浙江省最好吃的大米,年種植面積在50萬畝左右。但是美國光身稻在長江下游地區適應性差、產量低等技術難題而在長江下游地區其他地區還未見光身稻品種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報道,因此,迫切需要為長江下游地區提供一種新的粳稻類型,提升該區稻米的市場競爭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美國光身稻種植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適應性,同時提升豐產性,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提供一種新的優良粳稻品種類型,同時提供一種美國光身稻種植資源材料的改良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美國光身稻種質的改良方法,該方法的步驟如下:
(1)將美國光身稻親本與另一高產親本進行雜交,得雜交種F1世代,將雜交種F1世代種植,得F2世代植株,成熟后,混收F2世代種子;
(2)將F2世代種子于種植區適時播種,單株栽插,在成熟后期,運用光身稻葉片選擇法,選擇穗數在9個以上的單株,選取5-6穗收下,進行一步穗部選擇法。室內考種,先進行基部充實度考察,然后考察單穗重、結實率和結實率,保留平均單穗重4.7-5.3g,結實率90%以上,稻米外觀達3級以上的單株,得F3世代植株;
(3)將中選的F3世代及以上的分離世代,單株脫粒,適時播種,按系譜建立株系圃,單株栽插,在成熟后期(小區齊穗后45天左右),先進行小區轉熟色比較比較觀察小區葉片顏色,在轉熟色優良的小區間,進行小區之間的豐產性比較,在豐產性好的小區內再進行個體間比較,選取綜藝性狀好的單株。
(4)將中選單株進行室內考種,先進行基部充實度考察,然后考察單穗重、結實率和外觀品質,保留平均單穗重4.7-5.3g,結實率90%以上,堊白率30%以下的單株,至目標個體穩定,得目標品種種子;
(5)將目標品種做下一輪光身稻種質創新的改良親本,重復步驟(1)至步驟(3)直至一種聚合高產基因光身稻品種的出現。
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在步驟(1)中,所述的美國光身稻親本為武運2265,所述高產親本為武運2180。
進一步,在步驟(2)中,運用光身稻葉片選擇法:用食指與大拇指夾住葉片,母指在葉片正面能上下自如滑動,即為光身稻中選單株。穗部選擇法;手抓住穗下節搖動穗部,有清脆響聲,且用肉眼觀察穗部穎殼,穎殼基本沒有稃毛的中選,否則淘汰。
進一步,在所述的步驟(3)中,按系譜建立株系圃,每小區42株,6棵×7行,并且,孕穗期,每小區選取6株。
進一步,在步驟(3)中,小區轉熟色比較技術:比較觀察小區葉片顏色,去除葉尖有紅色斑點或發白(發灰)小區,然后比較小區整個小區綠色葉片數,隨機比較小區10個單株主莖綠色葉片數,平均值多的為優選小區。
進一步,在步驟(3)中,小區間豐產性比較方法:每小區第二行六棵單株進行比較,用右手從單株底部抓住,向穗部移動,同時輕搖,感覺兩小區之間單株的粗度和穗部分量,穗粗、穗重者為優選小區,否則淘汰;在優選小區中,比較小區每單株穗的粗度和整齊度,粗且整齊中選,否則淘汰。
進一步,在步驟(4)中,基部充實度考察,選取穗基部5-6個一次枝梗,用小型出糙機出糙,表皮為綠色充實不良糙米(含白片米、死米,不飽滿米)低于10%(含10%)的中選,否則淘汰。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將小區轉熟色比較技術、基部充實度選擇技術,應用于整個品種選育整個過程,有效地解決了光身稻品種在長江下游地區種植后期熟色差,功能葉早衰的問題,提高了葉片的光合效率,延長了葉片的功能期,提高了光身稻品種穗的基部充實度,保障籽粒飽滿充實。
2、將光身稻葉片選擇技術、穗部選擇技術相結合與豐產小區優選技術相結合,保障中選單株是帶有美國優良光身稻基因,有利于實現美國光身稻優良特性與高產的有機結合:在選育過程中,將光身稻葉片選擇技術、穗部選擇技術與高產品種小區優選技術進行有機結合,能實現光身稻基因與高產基因有效聚合,提升育成新品種的的科技含量。
本發明所述的方法將美國光身稻種質與長江下游高產品種進行雜交,通過理想株型構建,高結實考種技術、豐產小區優選技術、光身稻葉片選擇技術、光身稻穗部選擇技術,后期熟色選擇技術,能有效解決美國光身稻在長江下下游地區結實性差、后期早衰、豐產性較差的問題,同時保留光身稻本身米質優、耐肥抗倒性強,成穗率高,對高光強適應性強,米質對溫度鈍感,稻谷穎殼無毛等優良特性,實現光身稻優良基因與高產基因的有效聚合,改進新品種適應性水平,提升育成新品種的生命力。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1)將美國光身稻優異種質中間材料:武運2265作母本與另一高產親本:武運2180作父本進行雜交,得雜交種F1世代65粒,將雜交種F1世代種植,種植兩行,小區號1027,每行9棵,得F2世代植株,成熟后,混收200克F2世代種子;
(2)將F2世代(小區號2013)于種植區適時播種(5月18日),單株栽插,種植群體700株,在成熟后期,運用光身稻葉片選擇法,選擇穗數在9個以上的單株,選取5-6穗收下,進行一步穗部選擇法,中選單株68個。室內考種,先進行基部充實度考察,然后考察單穗重、結實率和結實率,保留平均單穗重4.7-5.3g,結實率90%以上,稻米外觀達3級以上的單株,得F3世代植株32株;
(3)將中選的F3世代(小區號3007)及以上的分離世代,單株脫粒,適時播種,按系譜建立株系圃,單株栽插,在成熟后期(小區齊穗后45天左右),先進行小區轉熟色比較比較觀察小區葉片顏色,在轉熟色優良的小區間,進行小區之間的豐產性比較,在豐產性好的小區內再進行個體間比較,運用光身稻葉片選擇法、穗部選擇法選取綜藝性狀好的單株,共收單株48株,室內考種(方法同步驟(4)中的考種方法),得到F4世代植株共21株;
(4)將選留F4世代(小區號4014)21個株系,規格與步驟(3)相同、優選小區比較、光身稻葉片選擇法、穗部選擇法,然后室內考種方法同步驟(4),中選單株18株;;
(5)種植F5世代(小區號5007)18個株系,規格規格與步驟(3)相同、優選小區比較、光身稻葉片選擇法、穗部選擇法,然后室內考種方法同步驟(4),中選單株16株;
(6)種植F6世代(小區號6007),田間種植16個株系,規格規格與步驟(3)相同、優選小區比較、光身稻葉片選擇法、穗部選擇法,然后室內考種方法同步驟(4),中選單株6株;
(7)海南加代,種植6個小區,6個小區分別混收0.5斤種子。
(8)6個株系進入品系比較試驗。產量比較、抗性鑒定,年代號為5338的株系表現為光身稻,外觀達三級米、產量最高,轉熟色優。
在步驟(2)和步驟(4)中,平均單穗重是指稻穗曬干后的平均重量;結實率是指總粒減去空粒(含癟粒)粒數占總粒的百分數。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光身稻種質高產優質品種的選育方法,主要是針對光身稻種質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表現出豐產性較差、后期葉片早衰、穗基部結實率低等問題。首先應用光身稻葉片選擇技術、穗部選擇技術,小區轉熟色比較技術,保留光身稻優良特性的基礎上,運用粳稻高產株型小區優選技術,先進行優選小區間比較,選出優良小區,再在優選小區內進行個體間比較,確保選出最優個體,從而實現育成的新品種良好抗稻瘟病性與高產的協調發展。并且將稻瘟病接種技術,室內考種貫穿于新品種整個選育過程,在保證品種抗稻瘟病性的基礎上,通過室內考種,大范圍多指標進行品質篩選,更有利品質與豐產性的結合,實現產量、品質、熟色、結實性的共同提高,育成具有高產潛力的光身優質粳稻新品種,必將有著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以本發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