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技術苗木種植培育
技術領域:
,特別是涉及一種杜英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術:
:杜英,別名假楊梅、梅擦飯、青果、野橄欖、膽八樹、橄欖、緣瓣杜英。杜英科杜英屬常綠喬木,高可達15米,葉革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邊緣有小鈍齒;葉柄初時有微毛,在結實時變禿凈。總狀花序多生于葉腋,花序軸纖細,花白色,萼片披針形,花瓣倒卵形,花藥頂端無附屬物;核果橢圓形,外果皮無毛,內果皮堅骨質,花期6-7月。杜英常綠速生樹種,材質好,適應性強,病蟲害少。是庭院觀賞和四旁綠化的優良品種。分布于廣西、廣東、江西、福建、臺灣、浙江;越南,生低山山谷林中。英喜溫暖潮濕環境,耐寒性稍差。稍耐陰,根系發達,萌芽力強,耐修剪。喜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酸性土壤。適生于酸性之黃壤和紅黃壤山區,若在平原栽植,必須排水良好,生長速度中等偏快。對二氧化硫抗性強。為實現杜英樹種能在長江流域生長,為市場提供更多的苗木種類,另為增加苗木的收益,特公開本發明的高成活率、種植收益高的育苗方法。技術實現要素: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杜英的育苗方法。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杜英的育苗方法,步驟包括如下:(1)采摘成熟杜英果實,將其與小麥穎殼、百菌靈按重量比為10:5:0.02混均后進行堆放漚腐5-7天,然后用水淘洗去除果皮及小麥穎殼放置通風處風干后,將杜英種子與輔料進行混勻進行地窖貯藏,并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為33-38%,所述的杜英種子與輔料的混合重量比為1:1,密封地窖貯藏到翌年2月份有40-50%的杜英種子破殼,并長出嫩芽;(2)在春季2月份的大棚內,用基質袋進行育苗,每個基質袋放置1-2粒窖藏后的杜英破殼種芽,并覆層3-4mm厚的基質層,所述基質袋內的基質由泥炭、蛭石、草木灰、腐熟有機肥、50%硫磺懸浮劑,按其重量比13:14:8:6:0.01混勻而成,其含水量40-45%,待芽苗露出基質后澆次透水,并控制棚內溫度,白天22-28℃,夜間18-22℃,每5-7天澆次緩水,等幼苗長至高31-42cm即可移栽;(3)在冬季12月份對移栽地進行深翻34-40cm,然后在春天2月份中、下旬,對移栽地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800-2000kg后翻耕33-36cm,在移栽前對移栽地先畝施N15、P15、K15的復合肥45-50kg及尿素40-50kg后進行翻耕30-33cm,并作寬為50-60cm畦,高為30-35cm,畦溝寬20-25cm,并在畦上作直徑為20-25cm、深為10-15cm的種植穴;(4)將步驟(2)中的杜英幼苗先除去基質袋后,帶土醮營養液B移栽到步驟(3)中移栽地的種植穴內填土,然后澆透水即可,進行中耕除草,并即時做好干汗澆水,雨澇排水工作,同時在雨季時做好病蟲害的預防的日常管理。進一步,步驟(1)中所述的輔料為細沙、穎殼、中藥液、營養液制成,其配制重量比例為20:8:0.1:0.1;其配制步驟為:先將中藥液稀釋為200倍液對杜英種子進行噴灑至其表面微濕后,與細沙、穎殼和營養液混合均勻。進一步,營養液A按重量比為1:1:2:2:8的蕓苔素內酯、吲哚丁酸、復硝酚鈉、胺鮮酯及乙醇混勻。進一步,步驟(3)中所述的種植穴的間距為40-50cm。進一步,步驟(5)中所述的營養液B由蠶沙、蕓苔素內酯、復硝酚鈉、牛糞按重量比為0.1:0.2:0.2:5混勻而成。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經混合料窖藏的種子及基質袋所育的苗齊健壯,減少棚內幼苗期的病害發生率,為移植育苗打好基礎,另外對移植幼苗根部醮營養液的處理,以提高成活率,本發明采用的方法簡單,用料來源廣,成本低,出苗量大,以提高種植收益。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杜英的育苗方法,步驟包括如下:(1)采摘成熟杜英果實,將其與小麥穎殼、百菌靈按重量比為10:5:0.02混均后進行堆放漚腐5天,然后用水淘洗去除果皮及小麥穎殼放置通風處風干后,將杜英種子與輔料進行混勻進行地窖貯藏,并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為33-35%,所述的杜英種子與輔料的混合重量比為1:1,密封地窖貯藏到翌年2月份有40-43%的杜英種子破殼,并長出嫩芽;(2)在春季2月份的大棚內,用基質袋進行育苗,每個基質袋放置1-2粒窖藏后的杜英破殼種芽,并覆層3-4mm厚的基質層,所述基質袋內的基質由泥炭、蛭石、草木灰、腐熟有機肥、50%硫磺懸浮劑,按其重量比13:14:8:6:0.01混勻而成,其含水量40-42%,待芽苗露出基質后澆次透水,并控制棚內溫度,白天22-24℃,夜間18-22℃,每5天澆次緩水,等幼苗長至高31-35cm即可移栽;(3)在冬季12月份對移栽地進行深翻34-36cm,然后在春天2月份中、下旬,對移栽地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800kg后翻耕33-34cm,在移栽前對移栽地先畝施N15、P15、K15的復合肥45-46kg及尿素40-42kg后進行翻耕30-31cm,并作寬為50-53cm畦,高為30-32cm,畦溝寬20-22cm,并在畦上作直徑為20-22cm、深為10-12cm的種植穴;(4)將步驟(2)中的杜英幼苗先除去基質袋后,帶土醮營養液B移栽到步驟(3)中移栽地的種植穴內填土,然后澆透水即可,進行中耕除草,并即時做好干汗澆水,雨澇排水工作,同時在雨季時做好病蟲害的預防的日常管理。進一步,步驟(1)中所述的輔料為細沙、穎殼、中藥液、營養液制成,其配制重量比例為20:8:0.1:0.1;其配制步驟為:先將中藥液稀釋為200倍液對杜英種子進行噴灑至其表面微濕后,與細沙、穎殼和營養液混合均勻。進一步,營養液A按重量比為1:1:2:2:8的蕓苔素內酯、吲哚丁酸、復硝酚鈉、胺鮮酯及乙醇混勻。進一步,步驟(3)中所述的種植穴的間距為40-42cm。進一步,步驟(5)中所述的營養液B由蠶沙、蕓苔素內酯、復硝酚鈉、牛糞按重量比為0.1:0.2:0.2:5混勻而成。實施例2一種杜英的育苗方法,步驟包括如下:(1)采摘成熟杜英果實,將其與小麥穎殼、百菌靈按重量比為10:5:0.02混均后進行堆放漚腐6天,然后用水淘洗去除果皮及小麥穎殼放置通風處風干后,將杜英種子與輔料進行混勻進行地窖貯藏,并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為34-36%,所述的杜英種子與輔料的混合重量比為1:1,密封地窖貯藏到翌年2月份有44-47%的杜英種子破殼,并長出嫩芽;(2)在春季2月份的大棚內,用基質袋進行育苗,每個基質袋放置1-2粒窖藏后的杜英破殼種芽,并覆層3-4mm厚的基質層,所述基質袋內的基質由泥炭、蛭石、草木灰、腐熟有機肥、50%硫磺懸浮劑,按其重量比13:14:8:6:0.01混勻而成,其含水量43-44%,待芽苗露出基質后澆次透水,并控制棚內溫度,白天24-26℃,夜間19-20℃,每6天澆次緩水,等幼苗長至高36-38cm即可移栽;(3)在冬季12月份對移栽地進行深翻36-38cm,然后在春天2月份中、下旬,對移栽地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900kg后翻耕34-35cm,在移栽前對移栽地先畝施N15、P15、K15的復合肥47-48kg及尿素46-48kg后進行翻耕32cm,并作寬為54-57cm畦,高為33-34cm,畦溝寬23-24cm,并在畦上作直徑為23-24cm、深為13-14cm的種植穴;(4)將步驟(2)中的杜英幼苗先除去基質袋后,帶土醮營養液B移栽到步驟(3)中移栽地的種植穴內填土,然后澆透水即可,進行中耕除草,并即時做好干汗澆水,雨澇排水工作,同時在雨季時做好病蟲害的預防的日常管理。進一步,步驟(1)中所述的輔料為細沙、穎殼、中藥液、營養液制成,其配制重量比例為20:8:0.1:0.1;其配制步驟為:先將中藥液稀釋為200倍液對杜英種子進行噴灑至其表面微濕后,與細沙、穎殼和營養液混合均勻。進一步,營養液A按重量比為1:1:2:2:8的蕓苔素內酯、吲哚丁酸、復硝酚鈉、胺鮮酯及乙醇混勻。進一步,步驟(3)中所述的種植穴的間距為46-48cm。進一步,步驟(5)中所述的營養液B由蠶沙、蕓苔素內酯、復硝酚鈉、牛糞按重量比為0.1:0.2:0.2:5混勻而成。實施例3一種杜英的育苗方法,步驟包括如下:(1)采摘成熟杜英果實,將其與小麥穎殼、百菌靈按重量比為10:5:0.02混均后進行堆放漚腐7天,然后用水淘洗去除果皮及小麥穎殼放置通風處風干后,將杜英種子與輔料進行混勻進行地窖貯藏,并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為36-38%,所述的杜英種子與輔料的混合重量比為1:1,密封地窖貯藏到翌年2月份有48-50%的杜英種子破殼,并長出嫩芽;(2)在春季2月份的大棚內,用基質袋進行育苗,每個基質袋放置1-2粒窖藏后的杜英破殼種芽,并覆層3-4mm厚的基質層,所述基質袋內的基質由泥炭、蛭石、草木灰、腐熟有機肥、50%硫磺懸浮劑,按其重量比13:14:8:6:0.01混勻而成,其含水量44-45%,待芽苗露出基質后澆次透水,并控制棚內溫度,白天26-28℃,夜間20-22℃,每7天澆次緩水,等幼苗長至高40-42cm即可移栽;(3)在冬季12月份對移栽地進行深翻38-40cm,然后在春天2月份中、下旬,對移栽地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kg后翻耕35-36cm,在移栽前對移栽地先畝施N15、P15、K15的復合肥48-50kg及尿素48-50kg后進行翻耕32-33cm,并作寬為58-60cm畦,高為34-35cm,畦溝寬24-25cm,并在畦上作直徑為24-25cm、深為14-15cm的種植穴;(4)將步驟(2)中的杜英幼苗先除去基質袋后,帶土醮營養液B移栽到步驟(3)中移栽地的種植穴內填土,然后澆透水即可,進行中耕除草,并即時做好干汗澆水,雨澇排水工作,同時在雨季時做好病蟲害的預防的日常管理。進一步,步驟(1)中所述的輔料為細沙、穎殼、中藥液、營養液制成,其配制重量比例為20:8:0.1:0.1;其配制步驟為:先將中藥液稀釋為200倍液對杜英種子進行噴灑至其表面微濕后,與細沙、穎殼和營養液混合均勻。進一步,營養液A按重量比為1:1:2:2:8的蕓苔素內酯、吲哚丁酸、復硝酚鈉、胺鮮酯及乙醇混勻。進一步,步驟(3)中所述的種植穴的間距為48-50cm。進一步,步驟(5)中所述的營養液B由蠶沙、蕓苔素內酯、復硝酚鈉、牛糞按重量比為0.1:0.2:0.2:5混勻而成。通過上述實施例,得到以下表1結論:表1催芽率幼苗成活率幼苗長勢移栽成活率實施例190%96%幼苗齊健壯,根系發達95%實施例288%92%幼苗齊健壯,根系發達92%實施例392%94%幼苗齊健壯,根系發達95%常規方法71%80-85%長勢不均,根須少85%通過以上數據可得,經混合料窖藏的種子及基質袋所育的苗齊健壯,減少棚內幼苗期的病害發生率,為移植育苗打好基礎,另外對移植幼苗根部醮營養液的處理,以提高成活率,本發明采用的方法簡單,用料來源廣,成本低,出苗量大,以提高種植收益。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