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特種水產品生態養殖技術領域,是一種稻蟹共生養殖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水稻種植環境的惡化,病害、蟲害、草害發生日趨嚴重,傳統生產中,化肥、農藥已成為保證水稻產量的主要手段。造成的環境污染,產值低下,增效緩慢。而池塘、湖泊等養殖河蟹被扣上了污染水質,破壞生態環境的帽子。發展新型的水稻種植和河蟹養殖技術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開始利用稻田區域生態資源的優勢進行河蟹養殖,發展生態種養技術,力創“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增產、增收產業。一方面,稻田養殖成蟹防治水稻病蟲草害、稻田養殖河蟹的增產增效。另一方面,天然河蟹有著豐富的營養物質,已經成為人們餐飲中的一道美食,隨著環境改變,天然河蟹日趨減少,現有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得到的成品河蟹個頭小、畝產量低,已不能滿足人們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天然河蟹日趨減少,現有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得到的成品河蟹個頭小、畝產量低,已不能滿足人們需要。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稻蟹共生養殖,按下述步驟進行:
第一步,設置暫養池,按養殖稻田面積的十分之一至九分之一設置暫養池,暫養池深1.4米至1.6米,暫養池內保持30厘米至50厘米水位,暫養池內按680平方米至720平方米一格設置格子;
第二步,養殖稻田內挖蟹溝和進排水溝,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的田埂內挖出深40m至60cm、寬50m至100cm的環形蟹溝或田字形蟹溝或井字形蟹溝;
第三步,栽插水稻,水稻的栽插采用常規栽種模式移栽秧苗;
第四步,防逃墻,在養殖稻田的四周每隔80厘米至120厘米固定木樁,然后將塑料薄膜的一側埋入土中,塑料薄膜的另一側沿木樁朝養殖稻田傾斜向上卷起并固定形成防逃墻,防逃墻拐角處設置成弧形,并在每個進排水口處設置鐵絲網;
第五步,處理暫養池和河蟹苗暫養,在河蟹苗暫養前15天,按每1000平方米暫養池用220公斤至230公斤生石灰兌水后潑澆消毒、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在河蟹苗入暫養池前先用質量百分比為4%的食鹽水浸泡2分鐘至4分鐘,浸泡后再提出水面8分鐘至12分鐘,如此反復2次至4次,然后將河蟹苗放入暫養池中;
第六步,河蟹苗暫養管理,河蟹苗暫養期間,每天傍晚投小雜魚1次,日投餌量占河蟹苗重的2%至3%;
第七步,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先對養殖稻田進行滅菌消毒,滅菌消毒后再將暫養后的河蟹苗1次性均勻放入到整個養殖稻田中,每23平方米至27平方米設置一個投餌點,每天通過投餌點喂食飼料兩次,日投飼料量占河蟹重的2%至3%,天然餌料每15天或30天喂食一次;
第八步,河蟹捕撈,在水稻收割前進行河蟹捕撈。
下面是對上述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養殖稻田的滅菌消毒按下述方法進行: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將養殖稻田內水徹底排干并換水,再按每立方米水體15克至20克生石灰潑灑生石灰水。
上述第七步中,每天通過投餌點分早晚喂食飼料兩次,早上投喂量占每天喂食總重量的三分之一、傍晚占每天喂食總重量的三分之二;飼料包括植物飼料和動物飼料,植物飼料占總喂食飼料重量的30%至40%。
上述河蟹捕撈用壩埂捉蟹的方法,每天傍晚,河蟹便爬到壩埂上防逃墻內側,可持手電筒捉蟹。
上述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還包括水質管理、病害防治、消滅天敵、池巡。
上述水質管理按下述方法進行:按照春淺、夏滿、秋勤的原則進行管理,春季和夏季每周換水1次,夏季2天至3天換水1次,每次換總水量的三分之一,每次換水時間為2.5小時至3.5小時,河蟹蛻殼時只能補水,不能排水。
上述病害防治按下述方法進行:在沒有準確診斷河蟹患什么病的情況下,堅持先換水后治病、先殺蟲后殺菌的治療原則。
上述消滅天敵按下述方法進行:河蟹主要天敵有鼠和蛙,采用下鼠藥和人工捕捉的方法,在防逃墻外定期布點放鼠藥,在放蟹前要徹底清除暫養池及養殖稻田中的蛙卵和蝌蚪。
上述池巡按下述方法進行:每天早晚巡池,對河蟹活動情況、攝食、病害、水質、水位變化、池內外水位差、壩埂打洞漏水、防逃設施、進排水網進行巡查。
本發明稻蟹共生養殖方法較現有常規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的重量和畝產量均有大幅提高,且綠色環保,不會對水稻產量產生影響,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實施例1,該稻蟹共生養殖,按下述步驟進行:
第一步,設置暫養池,按養殖稻田面積的十分之一至九分之一設置暫養池,暫養池深1.4米至1.6米,暫養池內保持30厘米至50厘米水位,暫養池內按680平方米至720平方米一格設置格子;
第二步,養殖稻田內挖蟹溝和進排水溝,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的田埂內挖出深40m至60cm、寬50m至100cm的環形蟹溝或田字形蟹溝或井字形蟹溝;
第三步,栽插水稻,水稻的栽插采用常規栽種模式移栽秧苗;
第四步,防逃墻,在養殖稻田的四周每隔80厘米至120厘米固定木樁,然后將塑料薄膜的一側埋入土中,塑料薄膜的另一側沿木樁朝養殖稻田傾斜向上卷起并固定形成防逃墻,防逃墻拐角處設置成弧形,并在每個進排水口處設置鐵絲網;
第五步,處理暫養池和河蟹苗暫養,在河蟹苗暫養前15天,按每1000平方米暫養池用220公斤至230公斤生石灰兌水后潑澆消毒、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在河蟹苗入暫養池前先用質量百分比為4%的食鹽水浸泡2分鐘至4分鐘,浸泡后再提出水面8分鐘至12分鐘,如此反復2次至4次,然后將河蟹苗放入暫養池中;
第六步,河蟹苗暫養管理,河蟹苗暫養期間,每天傍晚投小雜魚1次,日投餌量占河蟹苗重的2%至3%;
第七步,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先對養殖稻田進行滅菌消毒,滅菌消毒后再將暫養后的河蟹苗1次性均勻放入到整個養殖稻田中,每23平方米至27平方米設置一個投餌點,每天通過投餌點喂食飼料兩次,日投飼料量占河蟹重的2%至3%,天然餌料每15天或30天喂食一次;
第八步,河蟹捕撈,在水稻收割前進行河蟹捕撈。
本發明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每只重200克至375克,每畝產量20公斤至35公斤;水稻的栽插可采用大壟雙行的栽種模式移栽秧苗;暫養池可利用稻田邊溝、小池坑塘等地。暫養池要平整,以便河蟹苗棲息和活動;養殖稻田內挖蟹溝的土方可疊在埂上形成壩埂,并夯實,養殖稻田田間工程的目的是增加水深和水量,調節水溫,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設置防逃墻、防澇、巡池、投餌和河蟹棲息,便于回捕。防逃墻是在養殖稻田的周圍,用90厘米寬塑料薄膜,埋入地下30厘米,壓實,剩余60厘米,在上面用繩往田外方向卷,防逃墻拐角處要形成弧形,以防河蟹攀爬,防逃墻一定要牢固,向內側稍有傾斜,每個進排水口內外兩側,都用鐵絲網和直徑20厘米塑料管設置防逃網。
由于是在每年4月購蟹苗,而6月中旬是放入養殖稻田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需要蟹苗暫養;暫養池不能施用除草劑,禁用刺激性、揮發性化肥等物。暫養池一般每公頃投放河蟹2萬只以內,為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應多選擇雌性蟹。在暫養期間,特別是河蟹剛入池的3天至5天,攝食量很大,超過理論推算量幾倍,原因是越冬期間河蟹腸胃內無物。在接下來幾天,攝食量明顯減少,這都是正常現象;暫養池內缺水則需補水。
河蟹是雜食性動物,所以飼料來源比較廣。常見的水生植物,陸生植物中大部分禾本科植物皆可食,谷實類(如煮7分熟的麥粒、玉米類、稻谷等)、餅粕類、糠麩類均可。河蟹喜食動物性飼料,如螺類底棲生物、屠宰場的下腳料、魚蝦類、蛆、蚯蚓等。除喂天然餌料外,還應補充人工合成餌料,以滿足河蟹快速生長的需要。投喂時應“四定”,即定時、定量、定質、定點。
夏季動物性餌料比例可適當降低,防止水質惡化。陰雨天或高溫天氣(低于15℃或高于28℃時)少投或不投,經常在餌料中拌入高鈣素、維生素C等,防止缺乏微量元素而引起蛻殼不遂,還可拌入1%的大蒜泥,防止腸炎。定點即每23平方米至27平方米固定一個投餌點,投餌要均勻,河蟹取食方便,生長均衡,商品規格較大,成活率與產量均較高。盡管搭埂用工多,占地面積大,投喂費力,但經濟效益顯著。如果投餌不均勻,就會出現投餌處蟹成群搶食,大者欺小,小的吃不飽的情況,走進田間發現有許多小蟹在原地覓食爛稻根葉充饑,根本吃不到人工餌料。
一般在水稻收割前捕蟹,多用壩埂捉蟹的方法;“北風吹、蟹腳癢”,這正是捉蟹的好時機。
水稻和河蟹可以共生并且有很好的互補效益。首先水稻是多分蘗植物,植株繁茂,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和棲息場所。而河蟹的活動可以疏松土壤,攝食水稻雜草,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其次,水田的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水溫適宜,有利于河蟹的生長。同時,水稻施用的肥料促進了水草、水生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長繁殖,為河蟹提供了豐富的食料。而河蟹的排泄物和剩余的餌料,在經水稻提供營養的同時,也促進了土壤改良,減少肥料施用量,提高水稻產量;再次,稻田養殖河蟹時,經常用生石灰、高錳酸鉀等消毒劑,也減少了水稻病害的發生;最后,河蟹對農藥非常敏感,因此養河蟹的稻田有利于生產有機稻谷,從而提高了水稻的商品價值。
實施例2,該稻蟹共生養殖,按下述步驟進行:
第一步,設置暫養池,按養殖稻田面積的十分之一設置暫養池,暫養池深1.4米,暫養池內保持35厘米水位,暫養池內按720平方米一格設置格子;
第二步,養殖稻田內挖蟹溝和進排水溝,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的田埂內挖出深40mcm、寬70cm的環形蟹溝或田字形蟹溝或井字形蟹溝;
第三步,栽插水稻,水稻的栽插采用常規栽種模式移栽秧苗;
第四步,防逃墻,在養殖稻田的四周每隔120厘米固定木樁,然后將塑料薄膜的一側埋入土中,塑料薄膜的另一側沿木樁朝養殖稻田傾斜向上卷起并固定形成防逃墻,防逃墻拐角處設置成弧形,并在每個進排水口處設置鐵絲網;
第五步,處理暫養池和河蟹苗暫養,在河蟹苗暫養前15天,按每1000平方米暫養池用220公斤生石灰兌水后潑澆消毒、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在河蟹苗入暫養池前先用質量百分比為4%的食鹽水浸泡2分鐘,浸泡后再提出水面10分鐘,如此反復2次,然后將河蟹苗放入暫養池中;
第六步,河蟹苗暫養管理,河蟹苗暫養期間,每天傍晚投小雜魚1次,日投餌量占河蟹苗重的2%;
第七步,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先對養殖稻田進行滅菌消毒,滅菌消毒后再將暫養后的河蟹苗1次性均勻放入到整個養殖稻田中,每27平方米設置一個投餌點,每天通過投餌點喂食飼料兩次,日投飼料量占河蟹重的2.5%,天然餌料每30天喂食一次;
第八步,河蟹捕撈,在水稻收割前15天進行河蟹捕撈。
本實施例2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每只重280克,每畝產量23公斤。
實施例3,該稻蟹共生養殖,按下述步驟進行:
第一步,設置暫養池,按養殖稻田面積的九分之一設置暫養池,暫養池深1.6米,暫養池內保持50厘米水位,暫養池內按700平方米一格設置格子;
第二步,養殖稻田內挖蟹溝和進排水溝,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的田埂內挖出深60cm、90cm的環形蟹溝或田字形蟹溝或井字形蟹溝;
第三步,栽插水稻,水稻的栽插采用常規栽種模式移栽秧苗;
第四步,防逃墻,在養殖稻田的四周每隔80厘米固定木樁,然后將塑料薄膜的一側埋入土中,塑料薄膜的另一側沿木樁朝養殖稻田傾斜向上卷起并固定形成防逃墻,防逃墻拐角處設置成弧形,并在每個進排水口處設置鐵絲網;
第五步,處理暫養池和河蟹苗暫養,在河蟹苗暫養前15天,按每1000平方米暫養池用230公斤生石灰兌水后潑澆消毒、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在河蟹苗入暫養池前先用質量百分比為4%的食鹽水浸泡3分鐘,浸泡后再提出水面10分鐘,如此反復3次,然后將河蟹苗放入暫養池中;
第六步,河蟹苗暫養管理,河蟹苗暫養期間,每天傍晚投小雜魚1次,日投餌量占河蟹苗重的3%;
第七步,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先對養殖稻田進行滅菌消毒,滅菌消毒后再將暫養后的河蟹苗1次性均勻放入到整個養殖稻田中,每25平方米設置一個投餌點,每天通過投餌點喂食飼料兩次,日投飼料量占河蟹重的3%,天然餌料每15天喂食一次;
第八步,河蟹捕撈,在水稻收割前10天進行河蟹捕撈。
本實施例3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每只重360克,每畝產量32公斤。
實施例4,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養殖稻田的滅菌消毒按下述方法進行: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將養殖稻田內水徹底排干并換水,再按每立方米水體15克至20克生石灰潑灑生石灰水。潑灑生石灰水,既消毒滅菌又補鈣,有利于河蟹蛻殼生長。
實施例5,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第七步中,每天通過投餌點分早晚喂食飼料兩次,早上投喂量占每天喂食總重量的三分之一、傍晚占每天喂食總重量的三分之二;飼料包括植物飼料和動物飼料,植物飼料占總喂食飼料重量的30%至40%。
實施例6,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河蟹捕撈用壩埂捉蟹的方法,每天傍晚,河蟹便爬到壩埂上防逃墻內側,可持手電筒捉蟹。
實施例7,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還包括水質管理、病害防治、消滅天敵、池巡。
實施例8,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水質管理按下述方法進行:按照春淺、夏滿、秋勤的原則進行管理,春季和夏季每周換水1次,夏季2天至3天換水1次,每次換總水量的三分之一,每次換水時間為2.5小時至3.5小時,河蟹蛻殼時只能補水,不能排水。春季為提高水溫,有利河蟹蛻殼,應使稻田保持淺水;夏季高溫,應使稻田達到最深水位;秋季正處于攝食高峰,如果動物性餌料增多,氣溫又高,極易泛塘,應勤換水,換水時間控制在2.5小時至3.5小時,以防換水過速,使稻田水溫突變。河蟹每蛻殼1次增加1次體重,經常換水能有效刺激河蟹活動,加速蛻殼。但在河蟹蛻殼時只能加水,不能排水。
實施例9,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病害防治按下述方法進行:在沒有準確診斷河蟹患什么病的情況下,堅持先換水后治病、先殺蟲后殺菌的治療原則。
實施例10,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消滅天敵按下述方法進行:河蟹主要天敵有鼠和蛙,采用下鼠藥和人工捕捉的方法,在防逃墻外定期布點放鼠藥,在放蟹前要徹底清除暫養池及養殖稻田中的蛙卵和蝌蚪。在放河蟹苗前要徹底清除暫養池及養蟹田中蛙卵及蝌蚪,因蛙類也喜食河蟹苗。
實施例11,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化,池巡按下述方法進行:每天早晚巡池,對河蟹活動情況、攝食、病害、水質、水位變化、池內外水位差、壩埂打洞漏水、防逃設施、進排水網進行巡查。池巡是養蟹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特別是大風、暴雨天氣更要認真仔細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以免造成損失。
稻田養蟹是指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以人為的措施,既種稻又養蟹。達到稻谷與河蟹雙增收的目的。充分利用稻田這一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稻田養蟹,實行立體開發,糧漁互促,優勢互補,是當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穩糧增收,引導農民致富,振興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措施。 近年來,稻田養殖商品蟹規模越來越大,根據本發明稻蟹共生養殖,歸納其如下幾方面的意義:1.節省勞動力和生產成本,改善了產品的質量。稻田放養河蟹,具有除草除蟲作用,可以少用或不用農藥,減少人工投入。河蟹排泄物及殘餌可起到一定的肥效,減少了肥料的用量,節省了生產成本,改善了水質條件,提高了稻谷的質量,降低了環境的污染程度。
利用稻田養殖商品蟹,經濟收入可以大幅度提高。稻田養殖河蟹,改變了傳統的農田種植方式,變單一種植業為種植、養殖綜合經營,從而提高了稻田的生產力水平。3.發展稻田養蟹,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有利于穩定糧食生產;在生產商品蟹的同時,一般不影響稻田糧食的產量,這樣既起到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穩定糧食產量的積極作用,還保證了農民口糧的供應和國家糧食定購任務的順利完成。4.增加優質高檔水產品,河蟹產量的增加,豐富了“菜籃子”;稻田水草較多,餌料豐富,水溫適宜,氧氣充足,是河蟹生長的理想環境;稻田所產的商品蟹,為優質高檔綠色食品,是城鄉居民所喜吃的優質水產品。5.稻田養蟹,實行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優勢互補,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放養河蟹后,河蟹可將雜草、水生昆蟲、底棲生物等作為飼料加以利用,河蟹的排泄物、殘餌可作為肥料肥田,促進了水稻生長;同時,河蟹所處稻田的環境,水質經常交換,比較清新,稻田土質軟硬適中,密集的稻株是河蟹隱蔽、降溫、躲避敵害、安全蛻殼的良好場所,這種生態條件有利于河蟹生長;這種稻護蟹、蟹助稻的種養結合模式是一種良性的生態循環,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現有常規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平均每只重150克,每畝產量平均10公斤;本發明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每只重200克至375克,每畝產量20公斤至35公斤;說明本發明稻蟹共生養殖方法較現有常規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的重量和畝產量均有大幅提高,且不會對水稻產量產生影響,河蟹產量的增加,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
綜上所述,本發明稻蟹共生養殖方法較現有常規稻蟹共生養殖方法養殖的成品蟹的重量和畝產量均有大幅提高,且綠色環保,不會對水稻產量產生影響,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
以上技術特征構成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征,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