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述步驟進行:
第一步,設置暫養池,按養殖稻田面積的十分之一至九分之一設置暫養池,暫養池深1.4米至1.6米,暫養池內保持30厘米至50厘米水位,暫養池內按680平方米至720平方米一格設置格子;
第二步,養殖稻田內挖蟹溝和進排水溝,水稻秧苗移栽前,在稻田的四周且在稻田的田埂內挖出深40m至60cm、寬50m至100cm的環形蟹溝或田字形蟹溝或井字形蟹溝;
第三步,栽插水稻,水稻的栽插采用常規栽種模式移栽秧苗;
第四步,防逃墻,在養殖稻田的四周每隔80厘米至120厘米固定木樁,然后將塑料薄膜的一側埋入土中,塑料薄膜的另一側沿木樁朝養殖稻田傾斜向上卷起并固定形成防逃墻,防逃墻拐角處設置成弧形,并在每個進排水口處設置鐵絲網;
第五步,處理暫養池和河蟹苗暫養,在河蟹苗暫養前15天,按每1000平方米暫養池用220公斤至230公斤生石灰兌水后潑澆消毒、殺滅病菌和寄生蟲,在河蟹苗入暫養池前先用質量百分比為4%的食鹽水浸泡2分鐘至4分鐘,浸泡后再提出水面8分鐘至12分鐘,如此反復2次至4次,然后將河蟹苗放入暫養池中;
第六步,河蟹苗暫養管理,河蟹苗暫養期間,每天傍晚投小雜魚1次,日投餌量占河蟹苗重的2%至3%;
第七步,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先對養殖稻田進行滅菌消毒,滅菌消毒后再將暫養后的河蟹苗1次性均勻放入到整個養殖稻田中,每23平方米至27平方米設置一個投餌點,每天通過投餌點喂食飼料兩次,日投飼料量占河蟹重的2%至3%,天然餌料每15天或30天喂食一次;
第八步,河蟹捕撈,在水稻收割前進行河蟹捕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養殖稻田的滅菌消毒按下述方法進行:在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前,將養殖稻田內水徹底排干并換水,再按每立方米水體15克至20克生石灰潑灑生石灰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七步中,每天通過投餌點分早晚喂食飼料兩次,早上投喂量占每天喂食總重量的三分之一、傍晚占每天喂食總重量的三分之二;飼料包括植物飼料和動物飼料,植物飼料占總喂食飼料重量的30%至40%。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河蟹捕撈用壩埂捉蟹的方法,每天傍晚,河蟹便爬到壩埂上防逃墻內側,可持手電筒捉蟹。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河蟹苗暫養后放入養殖稻田的管理還包括水質管理、病害防治、消滅天敵、池巡。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水質管理按下述方法進行:按照春淺、夏滿、秋勤的原則進行管理,春季和夏季每周換水1次,夏季2天至3天換水1次,每次換總水量的三分之一,每次換水時間為2.5小時至3.5小時,河蟹蛻殼時只能補水,不能排水。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病害防治按下述方法進行:在沒有準確診斷河蟹患什么病的情況下,堅持先換水后治病、先殺蟲后殺菌的治療原則。
8.根據權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消滅天敵按下述方法進行:河蟹主要天敵有鼠和蛙,采用下鼠藥和人工捕捉的方法,在防逃墻外定期布點放鼠藥,在放蟹前要徹底清除暫養池及養殖稻田中的蛙卵和蝌蚪。
9.根據權利要求5或6或7或8所述的稻蟹共生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池巡按下述方法進行:每天早晚巡池,對河蟹活動情況、攝食、病害、水質、水位變化、池內外水位差、壩埂打洞漏水、防逃設施、進排水網進行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