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藻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藻類增殖結構。
背景技術:
受近岸海洋環境變化影響,海水透明度降低,近岸巖礁附著基上沉積物增多,海藻的棲息地被能夠適宜環境變化的大量低矮珊瑚藻類所覆蓋,以及近岸巖礁基質坡度大等因素影響,導致適宜海藻棲息的空間逐漸縮小。
目前的人工海藻礁大致分為兩類:其一,沉底式藻礁,這類藻礁對海區海水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否則海藻難以獲得適宜的光照條件;而且容易被沉積物覆蓋;其二,浮式藻礁(通過浮球漂浮在海面上,將藻礁懸掛在海水中),這類浮式藻礁隨海面波浪浮動受海面波浪影響極大,容易因海面波浪浮動而損壞藻礁上生長的海藻;由其是風浪較大(例如臺風等惡劣天氣)時,整個藻礁都會被破壞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不僅對海區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而且可以有效解藻礁隨海面波浪浮動而損壞藻礁上生長的海藻以及臺風等惡劣天氣時,整個藻礁會被破壞掉的問題的藻類增殖結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藻類增殖結構,包括:配重錨,配重錨下沉至海底;懸浮在水中的藻礁本體,藻礁本體包括藻礁架體、設置在藻礁架體上的浮力裝置及豎直導套,藻礁本體通過連接繩與配重錨相連接;位于藻礁本體正下方的支撐浮架,支撐浮架通過連接繩與配重錨相連接;漂浮在水面上并位于藻礁本體正上方的觸發浮架,觸發浮架上設有與豎直導套配合的豎直導桿;以及沉降觸發裝置;所述浮力裝置包括豎直浮筒、滑動設置在豎直浮筒內的浮筒活塞及連接豎直浮筒內頂面與浮筒活塞的復位拉簧,所述豎直浮筒的外底面設有浮筒下通孔,豎直浮筒的外頂面設有浮筒相連接口;所述沉降觸發裝置包括設置在藻礁架體上的豎直缸體、設置在豎直缸體內的上活塞與下活塞、連接上活塞與下活塞的連接桿、位于豎直缸體內頂面與上活塞之間的復位壓簧、設置在下活塞上的豎直觸發桿及設置在豎直導桿上的觸發平板,所述豎直缸體的上端面設有缸體上通孔,豎直缸體的下端面設有缸體下通孔,豎直缸體的外側面上設有缸體連接口,缸體連接口與浮筒相連接口通過連接管密封連接,所述豎直觸發桿的下端往下穿過缸體下通孔,所述觸發平板位于豎直觸發桿的正下方,當下活塞抵靠在豎直缸體下端面上時:缸體連接口位于上活塞與下活塞之間,豎直觸發桿的下端位于豎直缸體的下方。
本方案的藻類增殖結構不僅對海區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而且可以有效解藻礁隨海面波浪浮動而損壞藻礁上生長的海藻以及臺風等惡劣天氣時,整個藻礁會被破壞掉的問題,
作為優選,支撐浮架的浮力大于支撐浮架與藻礁本體的重力之和。
作為優選,豎直浮筒的外頂面還設有充氣接口,充氣接口上設有密封端蓋。
作為優選,豎直導套為兩個,所述豎直導桿為兩根,且豎直導桿與豎直導套一一對應,豎直缸體位于兩豎直導套之間,所述觸發平板連接兩根豎直導桿的下端。
作為優選,支撐浮架包括支撐架體及設置在支撐架體上的浮力塊。
作為優選,觸發浮架包括觸發架體及設置在觸發架體上的浮力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不僅對海區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而且可以有效解藻礁隨海面波浪浮動而損壞藻礁上生長的海藻以及臺風等惡劣天氣時,整個藻礁會被破壞掉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藻類增殖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
藻礁本體1,豎直導套1.1;
浮力裝置2,豎直浮筒2.1,復位拉簧2.2,浮筒活塞2.3,浮筒下通孔2.4,充氣接口2.5,浮筒相連接口2.6;
支撐浮架3;
配重錨4;
觸發浮架5,豎直導桿5.1;
沉降觸發裝置6,觸發平板6.0,豎直缸體6.1,復位壓簧6.2,缸體上通孔6.3,上活塞6.4,連接桿6.5,下活塞6.6,缸體下通孔6.7,豎直觸發桿6.8,缸體連接口6.9,連接管6.10。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藻類增殖結構,包括:配重錨4,配重錨下沉至海底;懸浮在水中的藻礁本體1;位于藻礁本體正下方的支撐浮架3;漂浮在水面上并位于藻礁本體正上方的觸發浮架5;以及沉降觸發裝置6。藻礁本體通過連接繩與配重錨相連接。支撐浮架通過連接繩與配重錨相連接。
如圖1、圖2、圖3所示,藻礁本體包括藻礁架體、若干設置在藻礁架體上的浮力裝置2及豎直導套1.1。藻礁架體上設有若干海藻附著基。海藻附著基上移植有海藻。豎直導套為兩個。
浮力裝置包括豎直浮筒2.1、滑動設置在豎直浮筒內的浮筒活塞2.3及連接豎直浮筒內頂面與浮筒活塞的復位拉簧2.2。復位拉簧位于浮筒活塞上方的豎直浮筒內,復位拉簧的上端與豎直浮筒的內頂面相連接,復位拉簧的下端與浮筒活塞相連接。豎直浮筒的外底面設有與豎直浮筒的內腔相連通的浮筒下通孔2.4。豎直浮筒的外頂面設有與豎直浮筒的內腔相連通的浮筒相連接口2.6。豎直浮筒的外頂面還設有與豎直浮筒的內腔相連通的充氣接口2.5,充氣接口上設有密封端蓋。
豎直浮筒為藻礁本體提供浮力。當浮筒活塞抵靠在豎直浮筒的底面上時,藻礁本體的浮力大于藻礁本體的重力。
如圖1、圖3所示,觸發浮架包括觸發架體及設置在觸發架體上的浮力塊。觸發浮架的浮力大于觸發浮架的重力。觸發浮架上設有與豎直導套配合的豎直導桿5.1。豎直導桿為兩根,且豎直導桿與豎直導套一一對應。豎直導桿穿過對應的豎直導套。
支撐浮架包括支撐架體及設置在支撐架體上的浮力塊。支撐浮架的浮力大于支撐浮架與藻礁本體的重力之和。
如圖1、圖3所示,沉降觸發裝置包括設置在藻礁架體上的豎直缸體6.1、設置在豎直缸體內的上活塞6.4與下活塞6.6、連接上活塞與下活塞的連接桿6.5、位于豎直缸體內頂面與上活塞之間的復位壓簧6.2、設置在下活塞上的豎直觸發桿6.8及設置在豎直導桿上的觸發平板6.0。豎直缸體位于兩豎直導套之間。豎直缸體的上端面設有與豎直缸體內腔相連通的缸體上通孔6.3,豎直缸體的下端面設有與豎直缸體內腔相連通的缸體下通孔6.7。豎直缸體的外側面上設有與豎直缸體內腔相連通的缸體連接口6.9。缸體連接口與浮筒相連接口通過連接管6.10密封連接。豎直觸發桿的下端往下穿過缸體下通孔。觸發平板位于豎直觸發桿的正下方,觸發平板連接兩根豎直導桿的下端。
當下活塞抵靠在豎直缸體下端面上時:缸體連接口位于上活塞與下活塞之間,豎直觸發桿的下端位于豎直缸體的下方,且豎直觸發桿的下端與觸發平板之間的間距為3米。
當豎直觸發桿的下端與豎直缸體的下端面齊平時,缸體連接口位于下活塞的下方。
本實施例的藻類增殖結構的具體使用如下:
藻礁本體懸浮在水中(豎直浮筒內充滿空氣,浮筒活塞抵靠在豎直浮筒的底面上)。藻礁本體與海面保持設定距離,例如3-6米。
支撐浮架位于藻礁本體正下方,支撐浮架與藻礁本體保持設定距離,例如10米。
由于藻礁本體靠近海面,并且海面之間的距離可以通過連接繩來調節,因而藻礁本體上的海藻可以獲得適宜的光照條件,對海區海水透明度要求不高。同時,由于藻礁本體通過連接繩與配重錨懸浮在水面下方,因而可以有效解因藻礁隨海面波浪而上下浮動,導致損壞藻礁上生長的海藻的問題。
另一方面,觸發浮架隨海面的波浪而上下浮動,觸發浮架通過豎直導桿帶動觸發平板一同上下移動。在平靜的海面(海浪較小)的情況下,觸發平板上下移動幅度較小,觸發平板不會與豎直觸發桿接觸,藻礁本體保持懸浮狀態。而當遇到臺風等惡劣天氣,海面波浪較大時,觸發浮架通過豎直導桿帶動觸發平板一同上下移動的幅度將隨海浪的增大而增大,當海浪的高度超過3米后,觸發浮架帶動觸發平板上移抵靠在豎直觸發桿的下端,并將豎直觸發桿頂起,從而將上活塞與下活塞一同往上頂起,當缸體連接口位于下活塞的下方時:在復位拉簧的作用下,浮筒活塞將往上移動,從而將豎直浮筒內的氣體通過連接管、缸體連接口、豎直缸體及缸體下通孔排出,海水通過浮筒下通孔進入豎直浮筒內,進而使藻礁本體在重力作用下往下沉,并帶動觸發浮架一同下沉;直至藻礁本體支撐于支撐浮架上(支撐浮架的浮力大于支撐浮架與藻礁本體的重力之和);從而有效避免臺風等惡劣天氣時,因海浪波動較大,整個藻礁會被破壞掉的問題。另外,通過支撐浮架來支撐藻礁本體,可以避免藻礁本體的下降行程過大破壞藻礁本體上的藻類,甚至發生藻礁本體傾斜或翻轉等問題,而破壞藻礁本體上的藻類;同時有利于在臺風過后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