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涉及農業領域,其結構為:培養槽內裝營養液,營養液表面漂浮有浮漂,浮漂上設置有塑料管,塑料管內設置有脫脂棉,培養槽的一側安裝有氣泵,氣泵通過管道與設置在培養槽底部的吹泡頭相連通。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完整取出幼苗進行觀察,回位方便;將浮漂提起,可以簡單快捷的更換營養液,給實驗帶來很大的便利,在培養液中放置吹泡頭,保持液體環境中的充足氧氣,有效防治幼苗長時間培養過程中的爛根現象。
【專利說明】
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水培是以營養液為基質對植物進行培養的一種生物技術。水培的核心是通過人為控制植物的光、溫、氣、水和各種營養元素,滿足植物的生長以及研究的試驗處理安排,是進行植物幼苗室內研究的重要方式;目前國內植物幼苗水培裝置較多,但多集中于花卉、蔬菜的長期培養,而適用于實驗室內尤其是大麥幼苗短期培養、觀察的裝置較少。在大麥幼苗研究中,經常需要分根、莖、葉等部分各自進行觀察、測試分析,需要一種方便培養、觀察和取樣的水培裝置。實驗室常用的水培容器主要有培養皿、燒杯、白瓷盤等,在上面鋪紗布、脫脂棉或者濾紙等,進行幼苗培養,供研究所用,這些自制裝置雖然能滿足一定的需要,但是也存在如下冋題:
[0003]1.如果進行大麥幼苗某些脅迫處理試驗,隨著水分蒸發,脅迫試劑的濃度會不斷增加,進行諸如NaCl或PEG脅迫試驗時,無法達到試驗設計時的目標。為了保持脅迫濃度恒定勢必頻繁更換器皿、營養液,頻繁的更換必定會干擾幼苗正常生長,影響研究結果;同時,頻繁更換、移動也必將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
[0004]2.如果研究以大麥幼苗的根部作為研究對象,自制的裝置中,大麥根容易長到紗布空離、或附著在濾紙上,取樣時容易拉斷,很難取到完整的根部進行研究;如果幼苗培養時間較長時,容易出現缺氧爛根現象,導致幼苗長勢變差,甚至死亡,影響整個實驗研究。
【發明內容】
[0005]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其特征在于:培養槽(I)內裝營養液,營養液表面漂浮有浮漂(2),浮漂(2)上均勻分布開孔,孔內固定有塑料管(3),塑料管(3)內設置有脫脂棉(4),培養槽(I)的一側安裝有氣栗(5),氣栗(5)通過管道(6)與設置在培養槽(I)內底部的吹泡頭(7)相連通。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以完整取出幼苗進行觀察,回位方便;在培養植物幼苗的過程中,將起固定作用的脫脂棉取出,可以隨時觀察所培養的大麥幼苗的根、莖、葉等組織,也容易回位;將浮漂提起,可以簡單快捷的更換營養液,給實驗帶來很大的便利,在培養液中放置吹泡頭,保持液體環境中的充足氧氣,有效防治幼苗長時間培養過程中的爛根現象。
[0007]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使用的:在培養槽(I)中將吹泡頭(7)、管道(6)與氣栗(5)連接好,再將預先調配好的營養液裝在培養槽(I)內,將裝有脫脂棉(4)和大麥種子的塑料管(3)安裝在浮漂(2)上的孔內并固定,浮漂(2)漂浮在營養液表面,培養工作開始,根據需要打開氣栗(5),吹泡頭(7)向營養液增氧。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09]其中:1、培養槽,2、浮漂,3、塑料管,4、脫脂棉,5、氣栗,6、管道,7、吹泡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10]實施例1,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培養槽(I)內裝營養液,營養液表面漂浮有浮漂
(2),浮漂(2)上設置有塑料管(3),塑料管(3)內設置有脫脂棉(4),培養槽(I)的一側安裝有氣栗(5),氣栗(5)通過管道(6)與設置在培養槽(I)底部的吹泡頭(7)相連通。
【主權項】
1.一種大麥幼苗水培裝置,其特征在于:培養槽(I)內裝營養液,營養液表面漂浮有浮漂(2),浮漂(2)上均勻分布開孔,孔內固定有塑料管(3),塑料管(3)內設置有脫脂棉(4),培養槽(I)的一側安裝有氣栗(5),氣栗(5)通過管道(6)與設置在培養槽(I)內底部的吹泡頭(7)相連通。
【文檔編號】A01G31/06GK205727476SQ201620640572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7日
【發明人】賴勇, 賈建磊, 李宗仁, 王晉民, 朱惠琴, 馬輝, 楊莉娜, 湯清川, 田豐
【申請人】青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