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包括泥鰍魚種池、育苗池、成長池和污水處理系統,所述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排水池、污水處理池和凈化水池,所述排水池呈長條形,泥鰍魚種池、育苗池和成長池設于排水池的周邊且分別通過管道及閥門與排水池連接;排水池的池底面為斜坡結構,坡道的低位端經管道及污水泵與污水處理池的進口連接,污水處理池的出口與凈化水池連接,凈化水池經水泵與供水總管連接,供水總管經供水支管分別與泥鰍魚種池、育苗池及成長池連接。本實用新型采用室內養殖一年四季均能養殖,能大幅度提高產量,提高產品質量,經濟效益顯著。
【專利說明】
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養殖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泥鰍養殖業發展迅速,商品泥鰍已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有望進入保健食品的領域。泥鰍對環境有很強的順應本領,在池塘、溝邊、湖泊、河流、水庫、稻田等種種淡水水域中均能養殖繁衍,但隨著水資源污染、大量捕捉等緣故,導致我國野生泥鰍產量逐年降落,而國內外市場需求又逐年上升,這為人工養殖泥鰍創造了很大的商機,現在泥鰍養殖已成為農民創收致富的一條很好的途徑。
[0003]在現有技術中,室外人工泥鰍養殖簡單,抗震能力差,產量低,產品質量不高,經濟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泥鰍養殖業的發展。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人研究和設計了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本案由此產生。【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優化現有技術不足,適應現實需要,提供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
[0006]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7]—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包括泥鰍魚種池、育苗池、成長池和污水處理系統,所述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排水池、污水處理池和凈化水池,所述排水池呈長條形,泥鰍魚種池、育苗池和成長池設于排水池的周邊且分別通過管道及閥門與排水池連接;排水池的池底面為斜坡結構,坡道的低位端經管道及污水栗與污水處理池的進口連接,污水處理池的出口與凈化水池連接,凈化水池經水栗與供水總管連接,供水總管經供水支管分別與泥鰍魚種池、育苗池及成長池連接。
[0008]所述排水池設置在養殖系統的中間位置,泥鰍魚種池和成長池分別縱向設于排水池的一側,育苗池縱向設于排水池的另一側,泥鰍魚種池和成長池之間不相通或通過魚種轉運裝置相通;育苗池與成長池之間不相通或通過魚苗轉運裝置相通;排水池橫向為斜坡結構。
[0009]所述泥鰍魚種池、育苗池和成長池的三種池體分別在縱向上設有進水端和排水端,進水端設有進水口與供水總管連接,排水端設有排水口,排水口外側通過管道及閥門與排水池連接,排水口內側設有緩沖口,緩沖口的入口處設有防逃網,各池體內及池體周邊均勻設有若干個食臺,池底從進水端往排水端為向下的斜坡結構。
[0010]所述三種池體的橫截面呈斗狀梯形結構,池體的兩側壁與池底的銳角夾角為30-
45。。
[0011 ]所述三種池體的池底及池體側堡坎均覆蓋有防滲透膜,池體中間位于防滲透膜下部沿池體的縱向設有排空管道,排空管道的出口設于緩沖口處。
[0012]所述三種池體中間的上方沿池體的縱向設有曝氣總管,曝氣總管沿軸向均勻設有若干個曝氣支管,若干個曝氣支管在曝氣總管徑向上對稱分布,曝氣支管的下部沿軸向均勻設有若干個曝氣管,曝氣管伸入養殖水面曝氣。
[0013]所述成長池的池體的上方設有投料裝置。
[0014]所述投料裝置包括下料斗、下料管和風機,所述成長池池體的上方縱向設有下料管,下料管的一端與風機出風口連接,另一端為封閉結構,下料斗位于風機出風口一端的下料管管身上方,下料管沿軸向兩側對稱分布有若干個下料分管,所述下料分管的軸向中心與下料管的軸向中心沿出風方向呈30-45°角設置。
[0015]所述污水處理池包括沉淀池和過濾池,所述沉淀池和過濾池相鄰互通設置,所述過濾池內設有過濾網;過濾網的上層鋪設有過濾膜,過濾網下部設有紫外線殺菌裝置;所述沉淀池及過濾池的排水方向均設有一排出水管,沉淀池的出水管設于過濾膜的上方;過濾池的出水管設于過濾網的下方且位于凈化水池的上方;沉淀池、過濾池及凈化水池形成由高到低的階梯式排水結構。
[0016]在水栗與供水總管連接的管路上設有軟水機及水浴恒溫裝置。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米用室內養殖,一年四季均能養殖,能大幅度提尚廣量,提尚廣品質量,經濟效益顯著,水源采用污水處理系統循環處理,能有效節約養殖用水。
[0019]2.采用恒溫控制可保證泥鰍的生長環境,大大提高了產量。
[0020]3.通過設置曝氣管進行增氧,可進一步提高養殖密度。
[0021]4.在育苗池的池體內及池體兩側的堡坎均覆蓋有防滲透膜,可進一步達到節水及防止泥鰍潛逃的目的。
[0022]5.池體的截面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結構,池體的兩側壁與池底的銳角夾角為30-45°,可以提供幼苗附著,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附圖說明】
[002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24]圖2是本實用新型育苗池的俯視圖;
[0025]圖3是本實用新型育苗池的主視圖;
[0026]圖4是本實用新型育苗池的左視圖;
[0027]圖5是本實用新型投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6是本實用新型污水處理池的主視圖;
[0029]圖7是本實用新型污水處理池的俯視圖;
[0030]圖中,泥鰍魚種池I,育苗池2,成長池3,排水池4,污水處理池5,凈化水池6,污水栗7,供水總管8,供水支管9,水栗10,食臺1-1,堡坎2-1,曝氣總管2-2,曝氣支管2_3,曝氣管2-4,排空管道2-5,下料斗3-1,風機3-2,下料管3-3,下料分管3_4,沉淀池5_1,過濾池5_2,過濾網5-3。
【具體實施方式】
[0031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32]實施例:參見圖1。
[0033]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包括泥鰍魚種池1、育苗池2、成長池3和污水處理系統,所述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排水池4、污水處理池5和凈化水池6,所述排水池4呈長條形,泥鰍魚種池1、育苗池2和成長池3設于排水池4的周邊且分別通過管道及閥門與排水池4連接;排水池4的池底面為斜坡結構,坡道的低位端經管道及污水栗7與污水處理池5的進口連接,污水處理池5的出口與凈化水池6連接,凈化水池6經水栗10與供水總管8連接,供水總管8經供水支管9分別與泥鰍魚種池1、育苗池2及成長池3連接。
[0034]所述排水池4設置在養殖系統的中間位置,泥鰍魚種池I和成長池3分別縱向設于排水池4的一側,育苗池2縱向設于排水池4的另一側,泥鰍魚種池I和成長池3之間不相通或通過魚種轉運裝置相通;育苗池2與成長池3之間不相通或通過魚苗轉運裝置相通;排水池4橫向為斜坡結構,魚種轉運裝置即魚種轉運管道和魚種閥門,魚苗轉運裝置即魚苗轉運管道和魚苗閥門;魚種閥門和魚苗閥門可采用篩網結構,魚苗篩網閥門篩孔大于魚種篩網閥門篩孔。
[0035]所述泥鰍魚種池1、育苗池2和成長池3的三種池體分別在縱向上設有進水端和排水端,進水端設有進水口與供水總管8連接,排水端設有排水口,排水口外側通過管道及閥門與排水池4連接,排水口內側設有緩沖口,緩沖口的入口處設有防逃網,各池體內及池體周邊均勻設有若干個食臺1-1,池底從進水端往排水端為向下的斜坡結構。
[0036]所述三種池體的橫截面呈斗狀梯形結構,池體的兩側壁與池底的銳角夾角為30-45。。
[0037]所述三種池體的池底及池體側堡坎2-1均覆蓋有防滲透膜,可進一步達到節水及防止泥鰍潛逃的目的。池體中間位于防滲透膜下部沿池體的縱向設有排空管道2-5,排空管道2-5的出口設于緩沖口處,通過設置排空管道2-5可以有效防止防滲透膜下沉。
[0038]所述三種池體中間的上方沿池體的縱向設有曝氣總管2-2,曝氣總管2-2沿軸向均勻設有若干個曝氣支管2-3,若干個曝氣支管2-3在曝氣總管2-2徑向上對稱分布,曝氣支管的下部沿軸向均勻設有若干個曝氣管2-4,曝氣管2-4伸入養殖水面曝氣。
[0039]所述成長池3的池體的上方設有投料裝置。
[0040]所述投料裝置包括下料斗3-1、下料管3-3和風機3-2,所述成長池3池體的上方縱向設有下料管3-3,下料管3-3的一端與風機3-2出風口連接,另一端為封閉結構,下料斗3-1位于風機3-2出風口一端的下料管3-3管身上方,下料管3-3沿軸向兩側對稱分布有若干個下料分管3-4,所述下料分管3-4的軸向中心與下料管3-3的軸向中心沿出風方向呈30-45°角設置。當需要投入餌料時,只需開啟風機3-2,向下料斗3-1投入餌料,餌料沿下料管3-3進入下料分管3-4并分散開來,從而均勻的投入成長池3。
[0041 ] 所述污水處理池5包括沉淀池5-1和過濾池5-2,所述沉淀池5-1和過濾池5-2相鄰互通設置,所述過濾池5-2內設有過濾網5-3;過濾網5-3的上層鋪設有過濾膜,過濾網5-3下部設有紫外線殺菌裝置;所述沉淀池5-1及過濾池5-2的排水方向均設有一排出水管,沉淀池5-1的出水管設于過濾膜的上方;過濾池5-2的出水管設于過濾網5-3的下方且位于凈化水池6的上方;沉淀池5-1、過濾池5-2及凈化水池6形成由高到低的階梯式排水結構。這樣整個水循環可以在一次抽水后自動完成沉淀、過濾、澄清,確保水源清潔、無污染。
[0042]在水栗10與供水總管8連接的管路上設有軟水機及水浴恒溫裝置,通過設置軟水機可以進一步將水體進行軟化處理,再通過水浴恒溫裝置進行恒溫控制,可以進一步調節泥鰍幼苗池、泥鰍種池及成長池3的水體溫度,以保證幼苗的存活率,確保泥鰍生長及泥鰍種魚的繁殖環境。
【主權項】
1.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包括泥鰍魚種池(I)、育苗池(2)、成長池(3)和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處理系統包括排水池(4)、污水處理池(5)和凈化水池(6),所述排水池(4)呈長條形,泥鰍魚種池(1)、育苗池(2)和成長池(3)設于排水池(4)的周邊且分別通過管道及閥門與排水池(4)連接;排水池(4)的池底面為斜坡結構,坡道的低位端經管道及污水栗(7)與污水處理池(5)的進口連接,污水處理池(5)的出口與凈化水池(6)連接,凈化水池(6)經水栗(10)與供水總管(8)連接,供水總管(8)經供水支管(9)分別與泥鰍魚種池(1)、育苗池(2)及成長池(3)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池(4)設置在養殖系統的中間位置,泥鰍魚種池(I)和成長池(3)分別縱向設于排水池(4)的一側,育苗池(2)縱向設于排水池(4)的另一側,泥鰍魚種池(I)和成長池(3)之間不相通或通過魚種轉運裝置相通;育苗池(2)與成長池(3)之間不相通或通過魚苗轉運裝置相通;排水池(4)橫向為斜坡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泥鰍魚種池(I)、育苗池(2)和成長池(3)的三種池體分別在縱向上設有進水端和排水端,進水端設有進水口與供水總管(8)連接,排水端設有排水口,排水口外側通過管道及閥門與排水池(4)連接,排水口內側設有緩沖口,緩沖口的入口處設有防逃網,各池體內及池體周邊均勻設有若干個食臺(1-1),池底從進水端往排水端為向下的斜坡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種池體的橫截面呈斗狀梯形結構,池體的兩側壁與池底的銳角夾角為30-45°。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種池體的池底及池體側堡坎(2-1)均覆蓋有防滲透膜,池體中間位于防滲透膜下部沿池體的縱向設有排空管道(2-5),排空管道(2-5)的出口設于緩沖口處。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種池體中間的上方沿池體的縱向設有曝氣總管(2-2),曝氣總管(2-2)沿軸向均勻設有若干個曝氣支管(2-3),若干個曝氣支管(2-3)在曝氣總管(2-2)徑向上對稱分布,曝氣支管的下部沿軸向均勻設有若干個曝氣管(2-4),曝氣管(2-4)伸入養殖水面曝氣。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成長池(3)的池體的上方設有投料裝置。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裝置包括下料斗(3-1)、下料管(3-3)和風機(3-2),所述成長池(3)池體的上方縱向設有下料管(3-3),下料管(3-3)的一端與風機(3-2)出風口連接,另一端為封閉結構,下料斗(3-1)位于風機(3-2)出風口 一端的下料管(3-3)管身上方,下料管(3-3)沿軸向兩側對稱分布有若干個下料分管(3-4),所述下料分管(3-4)的軸向中心與下料管(3-3)的軸向中心沿出風方向呈30-45°角設置。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處理池(5)包括沉淀池(5-1)和過濾池(5-2),所述沉淀池(5-1)和過濾池(5-2)相鄰互通設置,所述過濾池(5-2)內設有過濾網(5-3);過濾網(5-3)的上層鋪設有過濾膜,過濾網(5-3)下部設有紫外線殺菌裝置;所述沉淀池(5-1)及過濾池(5-2)的排水方向均設有一排出水管,沉淀池(5-1)的出水管設于過濾膜的上方;過濾池(5-2)的出水管設于過濾網(5-3)的下方且位于凈化水池(6)的上方;沉淀池(5-1)、過濾池(5-2)及凈化水池(6)形成由高到低的階梯式排水結構。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大棚泥鰍養殖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水栗(10)與供水總管(8)連接的管路上設有軟水機及水浴恒溫裝置。
【文檔編號】A01K63/04GK205695060SQ201620645106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7日
【發明人】陳生海, 樂順龍
【申請人】東鄉縣民惠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