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海水魚類循環養殖實驗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水產養殖領域需要進行針對海水魚類和淡水魚類等水生生物的各種實驗,包括水生生物的生態因子養殖實驗(鹽度、溫度、PH值等)、能量收支養殖實驗、營養因子養殖實驗等,以下簡稱水生生物養殖實驗,此類實驗均需要以活體為實驗材料,在水中進行階段性養殖,除了要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的基本條件外,上述實驗還需要最大限度的減少環境因子對實驗的影響,以保證實驗條件外,上述實驗還需要最大限度的減少環境因子對實驗的影響,以保證實驗條件的一致性和可重復性,方可得出精確的可操作的數據,正因如此,上述實驗都會使用循環水養殖實驗裝置作為實驗器具,以消除自然水域因環境因素帶來的干擾。
現有的循環水養殖實驗裝置結構簡單,魚類的養殖實驗裝置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將初孵仔魚直接放入育苗池進行培育,從中取樣進行相關實驗研究,此類方法適宜于魚類仔魚的培育技術研究,但不宜于應用于魚類個體生長發育研究,并且實驗的可重復性較差,二是,將初孵仔魚放入小規格水族箱或燒杯中進行分組實驗,但這種方法環境因子影響較大,無法保證實驗條件的一致性。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保證水體環境一致的水產養殖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海水魚類循環養殖實驗裝置,包括若干個養殖工位,養殖工位上設有養殖箱體,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水體處理工位,水體處理工位上設有水體處理箱體,水體處理箱體上設有進水管和出水管,進水管上設有與養殖箱體數量一致的出水支管,出水支管的進水端與養殖箱體連接,出水支管的出水端均與進水管連通連接,所述出水管上設有與養殖箱體數量一致的進水支管,進水支管的出水端與養殖箱體連接,進水支管的進水端均與出水管連通連接。
上述結構中,實現多個養殖工位上的養殖箱體內的水體同步進水和同步出水,不同養殖箱體內的水體匯聚到同一個水體處理箱體內,通過統一過濾處理后在循環使用,不僅保證了不同養殖箱體內的水體環境保持一致,便于實驗環境的控制,提高實驗數據的準確性,還能節省水資源,養殖箱體內的水體統一操作還能縮短更換水體的時間,提高實驗效率。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所述養殖箱體上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進水口設置在養殖箱體的上端并與進水支管的出水端連通,所述出水口設置在養殖箱體的下端并與出水支管的進水端連通。
上述結構中,水體處理箱體處理后的水再重新給養殖箱體使用,進水口一般設置在養殖箱體的上端,這樣能避免出現水位高過進水口后水體倒流的問題,出水口一般設置在養殖箱體的下端,這樣有利于養殖箱體內的水體完全排出,進水支管的出水端與進水口密封連通,出水支管的進水端與出水口密封連通,這樣能避免連接處漏水,造成資源浪費。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所述水體處理箱體上設有污水進口和污水出口,污水進口設置在水體處理箱體的上端并與進水管的出水端連通,污水出口設置在水體處理箱體的下端并與出水管的進水端連通,所述水體處理箱體內從上到下依次設有過濾棉層、過濾沙層和吸附球層,污水進口設置在過濾棉層的上方,污水出口設置在吸附球層的下方。
上述結構中,養殖箱體內排出的污水從水體處理箱體的上端進入,水體可通過自身的重力,依次經過過濾棉層、過濾沙層和吸附球層再通過出水管進入養殖箱體,根據不同的養殖物可在水體處理箱體內設置其他過濾層,一般的水體處理采用棉紗、沙子和吸附球依次處理均可滿足水質要求,因水體需一層層過濾處理,所以污水進口設置在過濾棉層的上方,污水出口設置在吸附球層的下方,這樣污水進入水體處理箱體后直接落在過濾棉層上,經處理后的水體可順利的通過污水出口流出,避免水體在水體處理箱體內亂流,影響過濾效果。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所述出水管上設有抽水泵,抽水泵設置在出水管的進水端和最靠近出水管進水端的進水支管之間,所述進水管靠近出水端的位置設有進水控制閥,出水管靠近進水端的位置設有出水控制閥,進水支管上設有進水支管控制閥,出水支管上設有出水支管控制閥。
上述結構中,要想使養殖箱體內的水體順利的流入水體處理箱體內,就要使水體處理箱體的放置位置比養殖箱體的位置低,但是這樣水體處理箱體內的水體就不能順利的流入養殖箱體內,所以抽水泵的設置是為了經水體處理箱體處理后的水體能順利的通過出水管進入養殖箱體被循環使用,進水管和出水管上的進水控制閥和出水控制閥是為了控制水體的同進同出,進水支管和出水支管上的進水支管控制閥和出水支管控制閥是為了控制養殖箱體的使用狀況,如一個養殖裝置內設有多個養殖箱體,但是一個實驗組不需要用到全部的養殖箱體時,就可關閉與空置的養殖箱體連接的進水支管和出水支管上的進水支管控制閥和出水支管控制閥,使養殖裝置的使用更節能環保,利用率高。
采用上述方案,不僅能提供穩定統一的養殖條件,又能保證水體的循環利用,還能利用該裝置同時進行多種實驗環境下的實驗。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外觀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養殖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水體處理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具體的描述,只用于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該領域的技術工程師可根據上述實用新型的內容對本實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質的改進和調整。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如圖1-3所示,一種海水魚類循環養殖實驗裝置,包括若干個養殖工位1,養殖工位1上設有養殖箱體11,還包括水體處理工位2,水體處理工位2上設有水體處理箱體21,水體處理箱體21上設有進水管211和出水管212,進水管211上設有與養殖箱體11數量一致的出水支管2111,出水支管2111的進水端2111a與養殖箱體11連接,出水支管2111的出水端2111b均與進水管211連通連接,所述出水管212上設有與養殖箱體11數量一致的進水支管2121,進水支管2121的出水端2121a與養殖箱體11連接,進水支管2121的進水端2121b均與出水管212連通連接。實現多個養殖工位1上的養殖箱體11內的水體同步進水和同步出水,不同養殖箱體11內的水體匯聚到同一個水體處理箱體21內,通過統一過濾處理后在循環使用,不僅保證了不同養殖箱體11內的水體環境保持一致,便于實驗環境的控制,提高實驗數據的準確性,還能節省水資源,養殖箱體11內的水體統一操作還能縮短更換水體的時間,提高實驗效率。
上述養殖箱體11上設有進水口111和出水口112,進水口111設置在養殖箱體11的上端并與進水支管2112的出水端2112a連通,所述出水口112設置在養殖箱體11的下端并與出水支管2111的進水端2111a連通。水體處理箱體21處理后的水再重新給養殖箱體11使用,進水口111一般設置在養殖箱體11的上端,這樣能避免出現水位高過進水口111后水體倒流的問題,出水口112一般設置在養殖箱體11的下端,這樣有利于養殖箱體11內的水體完全排出,進水支管2112的出水端2112a與進水口111密封連通,出水支管2111的進水端2111a與出水口112密封連通,這樣能避免連接處漏水,造成資源浪費。
上述水體處理箱體21上設有污水進口213和污水出口214,污水進口213設置在水體處理箱體21的上端并與進水管211的出水端2112連通,污水出口214設置在水體處理箱體21的下端并與出水管212的進水端2122連通,所述水體處理箱體21內從上到下依次設有過濾棉層215、過濾沙層216和吸附球層217,污水進口213設置在過濾棉層215的上方,污水出口214設置在吸附球層217的下方。養殖箱體11內排出的污水從水體處理箱體21的上端進入,水體可通過自身的重力,依次經過過濾棉層215、過濾沙層216和吸附球層217再通過出水管212進入養殖箱體11,根據不同的養殖物可在水體處理箱體21內設置其他過濾層,一般的水體處理采用棉紗、沙子和吸附球依次處理均可滿足水質要求,因水體需一層層過濾處理,所以污水進口213設置在過濾棉層215的上方,污水出口214設置在吸附球層217的下方,這樣污水進入水體處理箱體21后直接落在過濾棉層215上,經處理后的水體可順利的通過污水出口214流出,避免水體在水體處理箱體21內亂流,影響過濾效果。
上述出水管212上設有抽水泵2123,抽水泵2123設置在出水管212的進水端2122和最靠近出水管212進水端2122的進水支管2121之間,所述進水管211靠近出水端2112的位置設有進水控制閥2113,出水管212靠近進水端2122的位置設有出水控制閥2123,進水支管2121上設有進水支管控制閥2121c,出水支管2111上設有出水支管控制閥2111c。要想使養殖箱體11內的水體順利的流入水體處理箱體21內,就要使水體處理箱體21的放置位置比養殖箱體11的位置低,但是這樣水體處理箱體21內的水體就不能順利的流入養殖箱體11內,所以抽水泵2123的設置是為了經水體處理箱體21處理后的水體能順利的通過出水管212進入養殖箱體11被循環使用,進水管211和出水管212上的進水控制閥2113和出水控制閥2123是為了控制水體的同進同出,進水支管2121和出水支管2111上的進水支管控制閥2121c和出水支管控制閥2111c是為了控制養殖箱體11的使用狀況,如一個養殖裝置內設有多個養殖箱體11,但是一個實驗組不需要用到全部的養殖箱體11時,就可關閉與空置的養殖箱體11連接的進水支管2121和出水支管2111上的進水支管控制閥2121c和出水支管控制閥2111c,使養殖裝置的使用更節能環保,利用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