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魚類養殖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魚類的瘦身養殖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高密度池塘精細養殖技術的突破,養殖魚類的產量不斷得到提高。魚類作為人類蛋白質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然而,養殖魚類與天然魚類相比,普遍表現出肌肉品質變差的現象,改善養殖魚類的肌肉品質是今后水產養殖業研究和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提高魚類的品質,目前主要應用瘦身養殖方式,普遍采用池塘或網箱進行瘦身養殖,即在池塘或網箱中,高密度放養魚類(草魚4000公斤/畝或50公斤/m2、羅非魚3500公斤/畝或50公斤/m2等),養殖過程中不投喂飼(餌)料,主要通過換水、采用葉輪或水車式增氧機(3臺/10畝)進行增氧,以其達到調控水體及營造水流的目的,加強養殖魚的游動。通過這樣的養殖方式,養殖35-45天,魚類肉質品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目前瘦身養殖方式仍存在問題:(1)池塘瘦身養殖方式較大地受限于水域水源水體質量及安全,受環境條件影響大,水質調控困難,水質無法保障;(2)池塘瘦身養殖方式不能一次性捕撈,常常可能導致20-25%已達上市需求的商品魚不能及時上市,而瘦身養殖時間過長又會導致魚肉質變差;(3)池塘瘦身養殖捕撈人力需求大;(4)在池塘網箱內進行瘦身養殖,魚會摩擦網衣,導致機械損傷程度較高,瘦身時間過長,瘦身養殖時間較難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魚類瘦身養殖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魚類的瘦身養殖系統,包括一個以上的養殖池以及用于控制養殖池內水流速度的增氧系統,所述養殖池用于瘦身養殖魚類,任一養殖池包括池壁和池底,所述池底設置有一排污口,用于使養殖池內的水及泥質物從養殖池內排出,所述養殖池包括相連通的一個以上的第一子養殖池和一個以上的第二子養殖池,所述第一子養殖池內設置有鐵碳微電材料,所述第二子養殖池內設置有人工生態基,所述魚類的瘦身養殖系統還包括至少一個的過濾池,任一過濾池的入口通過一回水管道與所述養殖池的排污口相連通,任一過濾池的出口通過一回水管道與所述養殖池的入水口相連通。
進一步地,任一養殖池由混凝土制成。
進一步地,所述池底的周緣向所述池底的排污口傾斜從而形成排污坡度,便于養殖池內的泥質物等能夠快速地排出,避免堆積。
進一步地,所述排污口設置于所述池底的中心,且該排污坡度為5-8°。
進一步地,任意相鄰的兩子養殖池之間設置有塑料板,且任一塑料板與池壁之間形成供水及魚流動的缺口。
進一步地,所述缺口交錯設置,且相對于所述第二子養殖池,所述第一子養殖池更靠近所述養殖池的入水口。
進一步地,該鐵碳微電材料懸掛于養殖池水深0.8-1.5米處,使用量為60-100公斤/畝。
進一步地,該人工生態基懸掛于養殖池水深1.0-1.5米處,使用量為200-400m2/畝。
進一步地,所述增氧系統包括相連接的鼓風機和氣提式推水裝置,所述鼓風機用于為所述氣提式推水裝置提供動力,所述氣提式推水裝置用于控制所述養殖池內的水流速度,所述養殖池內的水流速度控制在0.1-0.6m/min。
進一步地,所述魚類的瘦身養殖系統還包括一生態單元,該生態單元一端通過一回水管道與所述過濾池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養殖池的入水口相連通,該生態單元內種植有水生植物。
進一步地,所述生態單元內種植的水生植物為水雍菜,所述生態單元的寬為3-5m,深為1.5m。
綜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魚類的瘦身養殖系統,不受魚池位置的限制,對進入養殖池內的水源分別經過過濾池以及生態單元的凈化增氧,能夠有效保證水質,通過養殖池底部的排污口將養殖池內的水排出,即可大大地方便將完成瘦身養殖后的魚捕撈出,方便快捷,省時省力,而且該種養殖方式能夠有效避免養殖魚受機械損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所示的魚類瘦身養殖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相應的零部件名稱:第一子養殖池1、第二子養殖池2、過濾池3、回水管道5、生態單元4、鐵碳微電材料6、人工生態基7、塑料板8、缺口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所示的魚類瘦身養殖系統,包括一個以上的養殖池以及用于控制養殖池內水流速度的增氧系統。
所述養殖池用于瘦身養殖魚類,任一養殖池由混凝土制成,且任一養殖池包括池壁和池底。所述池底中心設置有一排污口,便于使養殖池內的水及泥質物等從養殖池內排出。所述池底的周緣向池底的中心傾斜從而形成排污坡度,便于養殖池內的泥質物等能夠快速地排出,避免堆積。本實施例中,該排污坡度為5-8°。
所述養殖池內間隔地設有一塊以上的塑料板8,將所述養殖池分隔成若干的子養殖池,且任一塑料板8與池壁之間預留一定空間,形成供水及魚流動的缺口9。本實施例中,所述缺口9交錯設置,以延長水在所述養殖池內流動的時間。進一步地,所述子養殖池包括相連通的一個以上的第一子養殖池1和一個以上的第二子養殖池2,且相對于所述第二子養殖池2,所述第一子養殖池1更靠近所述養殖池的入水口。所述第一子養殖池1內設置有鐵碳微電材料6,該鐵碳微電材料6包裝于網目為10-30目的篩絹袋內,懸掛于養殖池水深0.8-1.5米處,使用量為60-100公斤/畝。所述第二子養殖池2內設置有人工生態基7,懸掛于養殖池水深1.0-1.5米處,使用量為200-400m2/畝。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子養殖池1的數量為1個,所述第二子養殖池2的數量為3個。
所述增氧系統包括相連接的鼓風機和氣提式推水裝置,所述鼓風機用于為所述氣提式推水裝置提供動力,所述氣提式推水裝置用于控制所述養殖池內的水流速度。本實施例中,所述養殖池內的水流速度控制在0.1-0.6m/min。
為了清潔養殖池內的水,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魚類瘦身養殖系統還包括至少一個的過濾池3,任一過濾池3的入口通過一回水管道5與所述養殖池的排污口相連通,任一過濾池3的出口通過一回水管道5與所述養殖池的入水口相連通。所述養殖池內的污水經過排污口排出至過濾池3內,經過濾池3的過濾,去除泥質物等雜質后,再返回至養殖池內,向養殖池內提供清潔的水源。
可以理解,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魚類瘦身養殖系統還包括一生態單元4,該生態單元4一端通過一回水管道5與所述過濾池3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養殖池的入水口相連通。該生態單元4內種植有水生植物,可對經過過濾池3過濾后的水源進一步起到增氧凈化的作用。本實施例中,該該生態單元4內種植的水生植物包括但不限于水雍菜。所述生態單元的寬為3-5m,深為1.5m。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魚類瘦身養殖系統,不受魚池位置的限制,對進入養殖池內的水源分別經過過濾池3以及生態單元4的凈化增氧,能夠有效保證水質,通過養殖池底部的排污口將養殖池內的水排出,即可大大地方便將完成瘦身養殖后的魚捕撈出,方便快捷,省時省力,而且該種養殖方式能夠有效避免養殖魚受機械損傷。
如上所述,可較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的修改、等同替換與改進等,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