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養雞喂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自動喂料機。
背景技術:
雞是人類飼養最普遍的家禽。家雞源出于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現如今人們用于養雞多用于大棚來養殖,而用于給雞喂料的多用于半圓管道來倒入飼料,通過半圓管管道來將飼料輸送到雞的面前,使被困在雞籠內的雞伸出頭來吃半圓管道內的飼料,由于將飼料倒入半圓管道無法迅速的將飼料均勻分配到雞的面前,從而使一些雞無法吃到每日用于身體增長的飼料,而采用人們自己分配去給雞進行飼養,不僅勞動強度大,且受到雇傭工人所帶來的資金制約,從而人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喂料機,具備機器自動分配去給雞進行飼養的優點,解決了一些雞無法吃到每日用于身體增長的飼料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喂料機,包括承臺,所述承臺的上表面開設有空槽,所述空槽的內分別設有第一支撐腿與第二支撐腿,所述第一支撐腿與漏斗的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漏斗底部的開口與輸料斗頂部的開口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腿的背面與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的正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電機的第一轉軸貫穿第一支撐腿頂部的正面,且第一轉軸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皮帶輪,所述第二電機的第二轉軸貫穿第一支撐腿底部的正面,且第二轉軸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皮帶輪,所述第二支撐腿的正面的頂部被第一活動軸貫穿,且第一活動軸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轉盤,所述第一轉盤的表面通過第一傳送帶與第一皮帶輪表面傳動連接,所述第一傳送帶的部分帶身貫穿輸料斗的側面,所述第二支撐腿底部的一側設有輔助板,所述輔助板正面的一端被第二活動軸貫穿,所述第二活動軸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轉盤,所述第二轉盤的表面通過第二傳送帶與第二皮帶輪傳動連接。
所述輸料斗包括斗塊,所述斗塊的頂部開設有開口,所述斗塊的左側開設有與傳送帶孔,所述斗塊位于傳送帶孔開口處的側面開設有限位孔,所述斗塊的右側開設有通孔,所述第一傳送帶的表面設有限位帶,所述第一傳送帶的表面設有與限位孔相適配限位帶
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腿的數量為四個,且四個第一支撐腿的一端分別對稱與漏斗表面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傳送帶位于第二傳送帶的正上方,且第二傳送帶的右端位于第一傳送帶的右前方,所述第二傳送帶的寬度大于第一傳送帶的寬度。
優選的,所述空槽的深度為三十厘米。
優選的,所述通孔開口的長寬度分別與限位孔的長度和傳送帶孔的長度相等。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輸料斗、第一傳送帶和限位帶的配合使用,使在開啟第一電機帶動第一傳送帶時,達到了從輸料斗中均勻將飼料通過第一傳送帶輸送出來,而由于第二傳送帶的右端位于第一傳送帶下方的右前方,使飼料從第一傳送帶的拐彎點流下時流到第二傳送帶上,從而將飼料倒入漏斗后迅速的將飼料均勻分配到雞的面前,從而每只雞吃到每日用于身體增長的飼料。
2、而采用機器自動分配去給雞進行飼養,不僅勞動強度小,且不用受到雇傭工人所帶來的資金制約,從而給人們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承臺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輸料斗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傳送帶結構示意圖。
圖中:1承臺、2空槽、3第一支撐腿、4漏斗、5輸料斗、501斗塊、502通口、503傳送帶孔、504限位孔、505通孔、6第一傳送帶、7限位帶、8第二傳送帶、9第一電機、10第一轉軸、11第一皮帶輪、12第一活動軸、13第一轉盤、14第二支撐腿、15第二電機、16第二轉軸、17第二皮帶輪、18輔助板、19第二活動軸、20第二轉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一種自動喂料機,包括承臺1,承臺1的上表面開設有空槽2,空槽2的深度為三十厘米,空槽2作用于接等漏掉的飼料,空槽2的內分別設有第一支撐腿3與第二支撐腿14,第一支撐腿3與漏斗4的表面固定連接,由于第一支撐腿3的數量為四個,且四個第一支撐腿3的一端分別對稱與漏斗4表面固定連接,使漏斗4更加穩定的被第一支撐腿3固定住,漏斗4作用于裝飼料,由于漏斗4底部的開口與輸料斗5頂部的開口固定連接,而將飼料流入輸料斗5內,第一支撐腿3的背面與第一電機9和第二電機15的正面固定連接,第一電機9的第一轉軸10貫穿第一支撐腿3頂部的正面,且第一轉軸10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皮帶輪11,第二電機15的第二轉軸16貫穿第一支撐腿3底部的正面,且第二轉軸16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皮帶輪17,第二支撐腿14的正面的頂部被第一活動軸12貫穿,且第一活動軸12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一轉盤13,第一轉盤13的表面通過第一傳送帶6與第一皮帶輪11表面傳動連接,第一電機9的第一轉軸10為順時針旋轉軸,通過開啟第一電機9使第一轉軸10帶動第一轉盤13順時針旋轉,由于第一傳送帶6的部分帶身貫穿輸料斗5的側面,會從輸料斗5中均勻將飼料通過第一傳送帶6輸送出來,第二支撐腿14底部的一側設有輔助板18,輔助板18正面的一端被第二活動軸19貫穿,第二活動軸19的表面固定連接有第二轉盤20,第二轉盤20的表面通過第二傳送帶8與第二皮帶輪17傳動連接,第二電機15的第二轉軸16為逆時針旋轉軸,通過開啟第二電機15使第二轉軸16帶動第二傳送帶8逆時針旋轉,第一傳送帶6位于第二傳送帶8的正上方,且第二傳送帶8的右端位于第一傳送帶6的右前方,第二傳送帶8的寬度大于第一傳送帶6的寬度,而由于第二傳送帶8的右端位于第一傳送帶6下方的右前方,使飼料從第一傳送帶6的拐彎點流下時流到第二傳送帶8上。
請參閱圖3-4,輸料斗5包括斗塊501,斗塊501的頂部開設有通口502,斗塊501的左側開設有與傳送帶孔503,斗塊501位于傳送帶孔503開口處的側面開設有限位孔504,斗塊501的右側開設有通孔505,通孔505開口的長寬度分別與限位孔504的長度和傳送帶孔503的長度相等,第一傳送帶6的表面設有與限位孔504相適配限位帶7,在第一傳送帶6傳送飼料時第一傳送帶6的帶身與限位帶7會將限位孔504和傳送帶孔503堵住,從而使飼料不會漏出來,而當位于塊501內的第一傳送帶6帶身從通孔505中出來時會將飼料傳輸出來,而限位帶7正好起到擋住飼料不讓飼料從第一傳送帶6兩邊漏出的作用。
使用時,通過開啟第一電機9帶動第一傳送帶6時,達到了從輸料斗5中均勻將飼料通過第一傳送帶6輸送出來,而由于第二傳送帶8的右端位于第一傳送帶6下方的右前方,使飼料從第一傳送帶6的拐彎點流下時流到第二傳送帶7上。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