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養魚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生態環保養魚系統。
背景技術:
中國傳統養魚的特色是在同一水體中進行多種魚類混養,既投喂一定量的人工飼料,又充分利用水體本身的食料資源,同時又把水生生態系統與陸生生態系統相銜接,起到互補互利的作用。生態養魚屬生態農業的一個分支,是以水體為依托,以養魚為核心來組織生態經濟系統。
生態養魚可以多重利用生物物質能量,變廢為寶。如改造淺水灘地栽培荷,慈菇,水稻,并結合養魚蟹蝦等;將農作物秸桿或畜禽糞便加工成魚類的飼料,沼氣下腳料亦可用作養魚肥料。此外,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下腳料,這些廢棄物殘留著大量的有機營養物,直接排放到周圍環境中不僅是浪費,而且污染環境。若采取一定工藝,用于養魚,使污水資源化,節約了飼料。在向養魚池投放餌料或者養魚肥料后,養魚池的水會受 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需要對水體凈化才能使得生態養魚系統更加完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水質保持良好、合理利用空間以及資源的生態環保養魚系統。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生態環保養魚系統,包括魚塘、與魚塘連通的中層水區和與中層水區連通的淺水區,淺水區連通有活水引入水渠和活水引出水渠。
所述的中層水區呈環形圍繞設置在魚塘外側。
所述的中層水區為種植有深水藕的種植區。
所述的淺水區呈環形圍繞設置在中層水區外側。
所述的淺水區為種植有蘆葦的種植區。
所述的淺水區外設置有飼料作物種植區。
所述的飼料作物種植區內設置有蚯蚓養殖區。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能夠實現在魚塘內養魚、中層水渠種植深水藕、淺水區種植蘆葦,以實現多種經濟植物、經濟動物混合生產,通過種植蘆葦能夠凈化水質,使魚塘、中層水區、淺水區內水質保持良好,以此有利于動植物生長,通過設置活水引入水渠和活水引出水渠能夠使本實用新型內部水資源保持流通;
(2)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飼料作物種植區能夠利用淺水區周圍肥沃的土壤種植良好的飼料作物,以減少購買飼料的需求,從而節約了生產成本;
(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蚯蚓養殖區,能夠養殖蚯蚓以作為飼料用于喂養魚塘中養殖的魚類,以提供豐富的動物蛋白及其他營養物質,通過將蚯蚓養殖區內的蚯蚓遷移至飼料作物種植區能夠通過使用蚯蚓對飼料作物種植區的土壤進行疏松改造,以提高飼料作物種植區的生產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生態環保養魚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生態環保養魚系統的俯視圖;
其中1—魚塘,2—中層水區,3—淺水區,4—飼料作物種植區,5—活水引入水渠,6—活水引出水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一種生態環保養魚系統,包括魚塘1、與魚塘1連通的中層水區2和與中層水區2連通的淺水區3,淺水區3連通有活水引入水渠5和活水引出水渠6,魚塘1用于養殖經濟魚類,魚塘1內還能夠種植水草以改善魚塘1內的生態環境。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中層水區2呈環形圍繞設置在魚塘1外側,中層水區2用于種植有深水藕,以增加本實用新型產物的多樣性,從而提高了經濟收益。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淺水區3呈環形圍繞設置在中層水區2外側,淺水區3用于種植有蘆葦,通過種植蘆葦能夠起到凈化水資源的作用,從而使得本書由學校內部的水之源保持在良好的狀態,并且增加本實用新型的生物多樣性,有利于可持續性發展,蘆葦也能夠作為飼料或經濟作物帶來收益。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淺水區3外設置有飼料作物種植區4,飼料作物種植區4內設置有蚯蚓養殖區,飼料作物種植區4內能夠種植大豆類作物,大豆能夠加工成魚類的飼料,也能夠加工成蚯蚓的飼料,以提高魚類或蚯蚓的質量,蚯蚓也能夠加工成魚類的飼料以提高魚類的品質,飼料作物種植區4設置在淺水區3外側,淺水區3內種植有蘆葦能夠改善土壤以及水質,以此能夠使飼料作物種植區4保持肥沃,避免使用人工藥物,能夠防止有毒物質流入本實用新型內部,從而避免有毒物質在生物體內堆積,以提高經濟動植物的品質。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