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栽培管裝置,具體為一種含有循環管道的栽培管裝置,屬于無土栽培裝置應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管道水培也稱為管式水培,是根據營養液膜栽培技術(NFT)原理改良的無土栽培設施。營養液在管道內循環流動,作物由定植杯(或巖棉)固定在栽培管道上方,植物根系通過流動的營養液吸收營養。管道水培栽培有平式和立體式兩種栽培模式,立體式栽培模式可通過不同布局,更能實現空間的充分利用,同時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無土栽培能及時合理的為植物提供各種養分,能最大限度滿足植物生長不同時期的營養要求,能最大限度、協調合理的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的水、肥、氣、熱、光等條件,因此無土栽培作物生長快、產量高。水培系統就是不用土壤,完全用營養液栽培植物的技術,是人類種植方式上的一項重大革新。無土栽培不僅生長快、產量高、質量好,而且把人類的種植活動從土壤的束縛下解放了出來,為實現農業、園藝生產的工廠化、自動化打開了廣闊的前景。而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采用的無土栽培方式仍以無機耗能型為主,不僅耗能高、污染環境,而且生產的食品硝酸鹽含量超標,另一方面,目前的栽培管制造成本高,不能實現多次使用,營養液不鞥循環使用,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含有循環管道的栽培管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含有循環管道的栽培管裝置。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含有循環管道的栽培管裝置,包括底板以及安裝在所述底板四角處的滾輪,所述滾輪側壁均設有剎車板;所述底板頂端設有栽培管固定座,且所述栽培管固定座頂端卡合圓形的栽培管;所述栽培管側壁設有至少兩個定植孔;所述栽培管一端連接供液管,且與其對應的所述栽培管的另一端連接回流管;所述底板一側設有營養液池,且所述營養液池內部連接回流管;所述營養液池連通營養液主管,且所述營養液主管與所述營養液池之間安裝過濾器;所述營養液主管位于所述營養液池內部一端安裝水泵;所述過濾器內部安裝過篩網,且所述過濾器頂端安裝調節閥門;所述營養液主管與所述供液管連通,且營養液主管套裝設置在所述底板側壁的主管固定套內部;所述營養液主管端部連接營養液輸送管;所述底板側壁垂直設置支撐板,且所述支撐板側壁放置三層栽培管;頂層與中間層的所述營養液主管與底層的所述營養液主管通過營養液輸送管連通。
優選的,相鄰的所述定植孔之間的間距為150-200mm,且所述定植孔孔徑為25mm。
優選的,所述篩網為120目的篩網。
優選的,所述栽培管直徑為110mm,且栽培管的長度為8000mm。
優選的,所述供液管與所述栽培管、所述回流管所述營養液主管形成循環管道。
優選的,中間層與上下層栽培管之間的距離為60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種含有循環管道的栽培管裝置的供液管與栽培管、回流管營養液主管形成循環管道,能夠實現營養液的循環使用,節約資源,保證作物伸張根系需要的營養物質的供給,且協調合理,循環管道又相對封閉,吸收利用率高,節省大量肥料,通過營養液池控制栽培管內部營養液的提供,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相鄰的定植孔之間的間距為150-200mm,且定植孔孔徑為25mm,滿足作物的生長需要的空間,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適合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栽培管擺放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栽培管結構示意圖。
圖中:1、供液管,2、栽培管,21、定植孔,3、栽培管固定座,4、剎車板,5、滾輪,6、底板,7、回流管,8、水泵,9、營養液池,10、篩網,11、過濾器,12、調節閥門,13、主管固定套,14、營養液主管,15、營養液輸送管,16、支撐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所示,一種含有循環管道的栽培管裝置,包括底板6以及安裝在所述底板6四角處的滾輪5,所述滾輪5側壁均設有剎車板4;所述底板6頂端設有栽培管固定座3,且所述栽培管固定座3頂端卡合圓形的栽培管2;所述栽培管2側壁設有至少兩個定植孔21;所述栽培管2一端連接供液管1,且與其對應的所述栽培管2的另一端連接回流管7;所述底板6一側設有營養液池9,且所述營養液池9內部連接回流管7;所述營養液池9連通營養液主管14,且所述營養液主管14與所述營養液池9之間安裝過濾器11;所述營養液主管14位于所述營養液池9內部一端安裝水泵8;所述過濾器11內部安裝過篩網11,且所述過濾器11頂端安裝調節閥門12;所述營養液主管14與所述供液管1連通,且營養液主管14套裝設置在所述底板6側壁的主管固定套13內部;所述營養液主管14端部連接營養液輸送管15;所述底板6側壁垂直設置支撐板16,且所述支撐板16側壁放置三層栽培管2;頂層與中間層的所述營養液主管14與底層的所述營養液主管14通過營養液輸送管15連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技術優化方案,相鄰的所述定植孔21之間的間距為150-200mm,且所述定植孔21孔徑為25mm,滿足作物生長的空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技術優化方案,所述篩網10為120目的篩網,實現營養液的過濾。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技術優化方案,所述栽培管2直徑為110mm,且栽培管2的長度為8000mm,方便作物的栽培。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技術優化方案,所述供液管1與所述栽培管2、所述回流管7所述營養液主管14形成循環管道,節約資源,使營養液充分利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技術優化方案,中間層與上下層栽培管2之間的距離為600mm,方便作物的生長。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栽培管2采用圓形或矩形PVC管道作為栽培床,本實用新型栽培管2采用直徑為110mm的PVC圓形排水管,栽培管2兩端頭的上方分別接直徑為50mm的供液管1與回流管7,從而在栽培管3的下半部儲存營養液供作物生長需要,每個栽培單元分為三層,每層布六根栽培管2,每邊相鄰栽培管2之間為等距,栽培管2長度為8000mm,包括供液管1與回流管7的長度為10000mm,栽培管2中的營養液通過營養液池9提供,通過水泵8進行整個營養液池9中營養液的自體循環,在栽培管2安裝前要預先打好定植孔21,定植孔21孔徑為25mm,孔距為150~200mm,也可根據不同作物作適當調整,種植時,用巖棉固定植株。
其中,營養液池9容積一般可按每畝栽培面積需要20~25m3左右進行計算,經水泵8抽取營養液后,再經營養液主管14輸送至供液管1內部,供液管1輸送至栽培管2內部,多余的營養液從回流管7流入到營養液池9內部。
其中,過濾器11的接口尺寸應與供液管1管徑匹配。
本實用新型的供液管與栽培管、回流管營養液主管形成循環管道,能夠實現營養液的循環使用,節約資源,保證作物伸張根系需要的營養物質的供給,且協調合理,循環管道又相對封閉,吸收利用率高,節省大量肥料,通過營養液池控制栽培管內部營養液的提供,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相鄰的定植孔之間的間距為150-200mm,且定植孔孔徑為25mm,滿足作物的生長需要的空間。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