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用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撒播播種機。
背景技術:
在我國的河套地區的播種地域廣闊,勞動力稀缺,多為老人,目前該地區所采用的播種方式多為人力勞動,這樣的勞動效率低,成本高,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播種機,但這些播種機的操作復雜,需要多個青壯年才能操作,而且移動起來比較復雜,不容易移動,造價昂貴,不宜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撒播播種機,能有效結合播種和施肥,結構簡單,操作省力,且能對不同行距的農作物進行播種,這樣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撒播播種機,包括種子室,所述種子室外設有外殼,所述種子室底下部設有塑料板,所述塑料板與種子室室壁傾斜45度,所述塑料板上設有漏口,所述漏口連接有軟管,所述軟管上設有電磁閥,所述電磁閥連接有金屬管,所述外殼上設有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上設有大滾輪,所述金屬管上設有小滾輪,所述大滾輪和小滾輪之間通過橡膠帶相連,所述金屬管連接有轉軸,所述轉軸安裝在外殼上,所述外殼上設有螺旋槳,所述螺旋槳連接有步進電機,所述步進電機連接有STM系列單片機,所述STM系列單片機連接有信號接收器,所述STM單片機還連接有伺服電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螺旋槳設有4個并均勻分布在外殼四周。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外殼底部設有攝像機,所述攝像機連接有STM單片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種子室外設有保護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作用在于,可以從空中將種子播下,當飛行器在低空飛行時,本實用新型可以將種子準確的播入到土壤中,在播撒過程中,播種的方向可以進行調節,使得播種變得更加方便與準確,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自動化控制過程將種子自動播撒,并且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實用性強,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撒種控制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電路圖。
圖中:1-種子室,2-外殼,3-塑料板,4-漏口,5-軟管,6-電磁閥,7-金屬管,8-伺服電機,9-大滾輪,10-小滾輪,11-橡膠帶,12-轉軸,13-螺旋槳,14-步進電機,15-STM系列單片機,16-信號接收器,17-保護板,18-攝像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
請參閱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撒播播種機,包括種子室1,所述種子室1外設有外殼2,其特征在于,所述種子室1底下部設有塑料板3,所述塑料板3與種子室1室壁傾斜45度,所述塑料板3上設有漏口4,所述漏口4連接有軟管5,所述軟管5上設有電磁閥6,所述電磁閥6連接有金屬管7,所述外殼2上設有伺服電機8,所述伺服電機8上設有大滾輪9,所述金屬管7上設有小滾輪10,所述大滾輪9和小滾輪10之間通過橡膠帶11相連,所述金屬管7連接有轉軸12,所述轉軸12安裝在外殼2上,所述外殼2上設有螺旋槳13,所述螺旋槳13連接有步進電機14,所述步進電機14連接有STM系列單片機15,所述STM系列單片機15連接有信號接收器16,所述STM單片機15還連接有伺服電機8,所述螺旋槳13設有4個并均勻分布在外殼2四周,四個螺旋槳可以增大飛行器的穩定性,所述外殼2底部設有攝像機18,所述攝像機18連接有STM系列單片機15,攝像機可以實時傳回畫面,使得可以提供給控制人員對飛行器進行調控,所述種子室1外設有保護板17,保護板可以起到防止飛行器撞擊后損毀。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在螺旋槳13的作用下,可以將種子室1帶入到超低空中,當飛行器飛到指定空域后,打開電磁閥6,種子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從漏口4的進入到金屬管7,而金屬管7連接轉軸12,轉軸12在伺服電機8的作用下,大滾輪9轉動,并在橡膠帶11的傳動下,轉軸12上的小滾輪10轉動,從而可以將金屬管7的方向調動,將種子播入土壤中,因此在撒種的方向變得可調,種子可以撒入到指定的土壤中。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