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農業機械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
背景技術:
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經常需要將粉碎的農作物秸稈均勻地覆蓋地表,這種方式可有效改觀土壤的理化特性、培肥地力等。在玉米收獲之后,均會出現部分整株秸稈倒伏的情況,這樣,在進行秸稈粉碎還田時常常會出現玉米秸稈“漏粉”的情況;另外,在地表不平整的田塊作業時,高速運動的粉碎刀片極易與土壤接觸,磨損較快,功率消耗較大。而秸稈粉碎還田質量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后期進行的土壤耕作或播種作業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所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能夠克服秸稈漏粉、粉碎刀具磨損快、功率消耗大等缺點。
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包括懸掛架1、變速器2、上殼體3、右側板4、右帶輪5、撿拾輥帶輪6、限深板7、秸稈撿拾輥8、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齒輪換向機構10、粉碎帶輪11、左帶輪12、左側板13、支撐橫梁14、粉碎刀輥15和定刀16,所述懸掛架1一端與上殼體3通過螺栓連接,另一端掛接在拖拉機的尾部;所述上殼體3位于左側板13與右側板4之間,將秸稈撿拾輥8、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支撐橫梁14、粉碎刀輥15和定刀16容納在其中,上殼體3、左側板13、右側板4、粉碎刀輥15和定刀16組成粉碎室;所述左側板13與右側板4位于粉碎還田機的左右兩端;所述左帶輪12和右帶輪5分別位于左側板13與右側板4的外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上部前端位置,兩者之間同軸設置;所述撿拾輥帶輪6設置成與右帶輪5位于同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下部前端位置,兩者之間通過皮帶連接,撿拾輥帶輪6與秸稈撿拾輥8同軸設置,驅動秸稈撿拾輥8旋轉;所述限深板7分別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的外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底部位置,調節秸稈撿拾輥8和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的離地高度;所述秸稈撿拾輥8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下部前端位置,與撿拾輥帶輪6同軸設置;所述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下部后端位置;所述齒輪換向機構10安裝在左側板13的外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底部位置;所述粉碎帶輪11設置成與左帶輪13位于同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上部后端位置,兩者之間通過皮帶連接,粉碎帶輪11與粉碎刀輥15同軸設置,驅動粉碎刀輥15高速旋轉;所述粉碎刀輥15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上部后端位置,與粉碎帶輪11同軸設置;所述定刀16與上殼體3通過螺栓進行固接。
所述秸稈撿拾輥8包括旋轉軸801、撿拾齒802和固定盤803,其中旋轉軸801通過軸承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上,固定盤803套在旋轉軸801上并通過螺栓固定,撿拾齒802通過螺栓固接在固定盤803上。
所述固定盤803為斜置圓盤,與豎直平面的夾為α取值為5~10°。
所述茬切削滾刀總成9包括刀軸901和滾刀902,其中刀軸901通過軸承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上,滾刀902通過緊固螺栓固定在刀軸901上,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通過齒輪換向機構10驅動。
所述粉碎刀輥15包括刀軸1501、刀座1502和粉碎甩刀1503,其中刀軸1501通過軸承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上,刀座1502焊接于刀軸1501上,粉碎甩刀1503通過銷軸鉸接在刀座1502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將玉米秸稈扶起,并從根部割斷,推送至粉碎室進行粉碎和還田。通過秸稈撿拾輥撿拾和低速滾刀切割根茬,能夠避免秸稈遺漏、高速粉碎甩刀入土作業,減輕粉碎甩刀磨損,降低作業功耗,提高秸稈粉碎還田質量;且本實用新型的裝置結構緊湊,適用于對應用較為普遍的臥式秸稈粉碎還田機的進一步改進,具備較好的推廣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的左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的局部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的秸稈撿拾輥的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的秸稈撿拾輥的工作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的根茬切削滾刀的總成結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的粉碎刀輥的示意圖;
標號說明:1--懸掛架,2--變速器,3--上殼體,4--右側板,5--右帶輪,6--撿拾輥帶輪,7--限深板,8--秸稈撿拾輥,801--旋轉軸,802--撿拾齒,803--固定盤,9--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01--刀軸,902--滾刀,10--齒輪換向機構,11--粉碎帶輪,12--左帶輪,13--左側板,14--支撐橫梁,15--粉碎刀輥,1501--刀軸,1502--刀座,1503--粉碎甩刀,16--定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應該強調的是,下述說明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為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及其應用。
如圖1至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玉米秸稈撿拾粉碎還田機,包括懸掛架1、變速器2、上殼體3、右側板4、右帶輪5、撿拾輥帶輪6、限深板7、秸稈撿拾輥8、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齒輪換向機構10、粉碎帶輪11、左帶輪12、左側板13、支撐橫梁14、粉碎刀輥15和定刀16。其中,
懸掛架1位于粉碎還田機水平方向大致居中位置,一端與上殼體3通過螺栓連接,另一端掛接在拖拉機的尾部。
變速器2與懸掛架1一致,位于粉碎還田機水平方向大致居中位置,
上殼體3整體上呈水平方向延伸,位于左側板13與右側板4之間,將秸稈撿拾輥8、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支撐橫梁14、粉碎刀輥15和定刀16容納在其中。
左側板13與右側板4整體上呈垂直方向延伸,位于粉碎還田機的左右兩端。
左帶輪12和右帶輪5分別位于左側板13與右側板4的外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上部前端位置,兩者之間同軸設置。
撿拾輥帶輪6設置成與右帶輪5位于同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下部前端位置,兩者之間通過皮帶連接,撿拾輥帶輪6與秸稈撿拾輥8同軸設置,驅動秸稈撿拾輥8旋轉。
限深板7分別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的外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底部位置,能夠調節秸稈撿拾輥8和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的離地高度,避免切土。
秸稈撿拾輥8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下部前端位置,與撿拾輥帶輪6同軸設置。
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下部后端位置。
齒輪換向機構10安裝在左側板13的外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底部位置。
粉碎帶輪11設置成與左帶輪13位于同側,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上部后端位置,兩者之間通過皮帶連接,粉碎帶輪11與粉碎刀輥15同軸設置,驅動粉碎刀輥15高速旋轉。
粉碎刀輥15位于粉碎還田機的上部后端位置,與粉碎帶輪11同軸設置。
定刀16與上殼體3通過螺栓進行固接。
上殼體3、左側板13、右側板4、粉碎刀輥15和定刀16組成粉碎室。
如圖4所示,秸稈撿拾輥8包括旋轉軸801、撿拾齒802和固定盤803。其中,
旋轉軸801通過軸承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上,固定盤803套在旋轉軸801上并通過螺栓固定,撿拾齒802通過螺栓固接在固定盤803上,呈“八”字狀布置。如圖5所示,固定盤803為斜置圓盤,與豎直平面的夾角為α,一般取值為5~10°。通過撿拾輥帶輪6帶動秸稈撿拾輥8旋轉,完成玉米秸稈的撿拾、扶持、推送動作。
如圖6所示,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包括刀軸901和滾刀902。其中,刀軸901通過軸承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上,滾刀902通過緊固螺栓固定在刀軸901上。根茬切削滾刀總成9通過齒輪換向機構10驅動,將秸稈從根部割斷,并與秸稈撿拾輥8配合,將秸稈撿起并推送至秸稈粉碎室。
如圖7所示,粉碎刀輥15包括刀軸1501、刀座1502和粉碎甩刀1503。其中,刀軸1501通過軸承安裝在左側板13、右側板4上,刀座1502焊接于刀軸1501上,粉碎甩刀1503通過銷軸鉸接在刀座1502上。粉碎刀輥15在定刀16的配合下,將粉碎室內的秸稈剪切、撕裂,使其粉碎還田。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