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種植設備,尤其涉及一種山野菜栽種自動澆水裝置。
背景技術:
山野菜是一種有益于人體健康的食材,其不大部分均生長在自然環境中;因此為了供應更多的山野菜,現在開始采用人工種植的方式;但是部分山野菜適合生長在砂質的土壤中,但是又需要保持其土壤的水分,因此在種植中,需要經常對其進行澆水,費時費力;同時砂質土壤的保水性較差,可能存在較多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山野菜栽種自動澆水裝置。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山野菜栽種自動澆水裝置,包括種植盆、上水箱、下水箱、環形水管、水泵和濕度傳感器,所述下水箱的頂面與所述種植盆的底面固定連接,且所述下水箱的頂面和所述種植盆的底面均為過濾板,所述上水箱通過支撐桿固定設置在所述種植盆的上方,多個所述環形水管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所述種植盆內,所述環形水管上設置有多個出水孔,所述環形水管的進水口通過設置有電磁閥的水管與所述上水箱連通,所述濕度傳感器設置在所述種植盆內,所述水泵的進水端與所述下水箱連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與所述上水箱連通,所述濕度傳感器的信號發射端與所述電磁閥連通。
具體地,所述種植盆的側壁設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內側壁設置有與所述種植盆內部連通的通孔,所述環形水管設置在所述空腔內,所述環形水管通過穿過所述通孔的排水管與所述種植盆的內部連通。
具體地,所述濕度傳感器的數量為多個,且分布在所述種植盆的上部和下部,所述水泵固定設置在所述下水箱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一種山野菜栽種自動澆水裝置通過在種植盆的側壁上設置多個出水管,使其可以在濕度傳感器的檢測下及時的對種植盆進行補水;同時在種植盆的下方設置下水箱,可以將滲漏出的水分進行收集,然后通過水泵回泵至上水箱,達到循環利用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山野菜栽種自動澆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山野菜栽種自動澆水裝置,包括種植盆1、上水箱3、下水箱2、環形水管7、水泵10和濕度傳感器11,下水箱2的頂面與種植盆1的底面固定連接,且下水箱2的頂面和種植盆1的底面均為過濾板9,上水箱3通過支撐桿4固定設置在種植盆1的上方,多個環形水管7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在種植盆1內,環形水管7上設置有多個出水孔,環形水管7的進水口通過設置有電磁閥12的水管與上水箱3連通,濕度傳感器11設置在種植盆1內,水泵10的進水端與下水箱2連通,水泵10的出水端與上水箱3連通,濕度傳感器11的信號發射端與電磁閥12連通,種植盆1的側壁設置有空腔5,空腔5的內側壁設置有與種植盆1內部連通的通孔6,環形水管7設置在空腔5內,環形水管7通過穿過通孔6的排水管8與種植盆1的內部連通,濕度傳感器11的數量為多個,且分布在種植盆1的上部和下部,水泵10固定設置在下水箱2的外側。
本實用新型一種山野菜栽種自動澆水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當濕度檢測器檢測到種植盆1內缺水時,控制電磁閥12打開,上水箱3內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至各個環形水管7內,然后從通孔6內的排水管8流至種植盆1內,實現對種植盆1的澆水;同時因為砂紙土壤的低保水性,部分水分流至種植盆1的底部,然后穿過過濾板9流至下水箱2內,當下水箱2內的水位到達一定值后,水泵10工作將水回泵至上水箱3內,使其可以循環利用;當濕度檢測器檢測到種植盆1內不缺水時,控制電磁閥12關閉。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技術變形,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