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種植方法,具體涉及一種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屬于作物種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玉米作為我國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2年全國玉米的播種面積已經達到3500萬hm2,單產約6t/hm2,總產達2.11億噸。
地膜覆蓋是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地膜技術使用以前,我國西北、東北旱作區,由于積溫偏低和水資源匱乏等條件的制約,玉米無法大面積推廣種植。地膜技術出現以來,不僅克服了以上難題,而且減少了玉米種植的田間作業程序,并使玉米保持一個較高的產量水平,提高了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據估算,2012年全國有667萬hm2-800萬hm2玉米采取了地膜覆蓋技術,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的1/4以上。
但是,隨著地膜的普及和應用,地膜殘留問題日益凸顯,調查顯示,長期覆膜農田中地膜殘留量為71.9kg/hm2-259.1kg/hm2,從區域上看,西北農田土壤中殘膜量要遠遠高于華北和西南地區。
殘膜的危害主要表現在阻礙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滲透,影響土壤吸濕性,降低土壤通透性,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土壤肥力等。
此外,土壤殘膜還會導致作物出苗慢,出苗率下降,甚至降低農產品的品質。
由此可見,地膜殘留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合理使用地膜和加強對地膜的回收多級利用是今后地膜在農業領域健康應用的重要內容。
然而,現有的公開技術主要是從農機方面考慮,針對地膜機械化回收對農機進行研究、設計和實用性探究,以及從地膜材料角度研制可降解地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從種植方法考慮,提供一種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該方法既能夠提高地膜的利用率、減少地膜殘留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又能夠有效調節土壤的水、肥、氣、熱內環境,同時還能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發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tep1:種植春玉米之前,對田地進行翻耕和施肥;
Step2:翻耕后,對田地進行起壟,壟幅總寬90cm-110cm、大壟寬60cm-70cm、小壟寬30cm-40cm、壟間距15cm、壟高15cm,起壟的同時對田地進行覆蓋地膜,采取雙壟全膜覆蓋模式;
Step3:覆蓋地膜之后,在壟溝處播種,每穴2粒種子,當地平均年降水量小于350mm時,種植密度為4.50萬株/hm2-5.25萬株/hm2,當地平均年降水量大于等于350mm且小于450mm時,種植密度為5.25萬株/hm2-6.0萬株/hm2,當地平均年降水量大于等于450mm時,種植密度為6.0萬株/hm2-6.75萬株/hm2;
Step4:覆蓋地膜7天后,在地膜上打滲水孔;
Step5:種子長成幼苗后,對幼苗進行田間管理;
Step6:對第一年的春玉米進行合理晚收,地膜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將春玉米砍倒的秸稈直接平鋪在覆蓋著地膜的田地上;
Step7:第二年春季,移走田地上未完全分解的春玉米的秸稈,在同一塊田地上直接種植春玉米,種植密度與第一年相同,當地平均年降水量小于350mm時,將種子播種在壟溝內,播種位置為第一年的春玉米兩個相鄰播種處中間的位置,或者,移除第一年收獲后殘留的根茬,將種子播種在第一年的春玉米播種處;當地平均年降水量大于等于350mm時,將種子播種在壟上;
Step8:播種春玉米的同時進行施肥,第二年的播種位置在壟溝內時,施肥位置為第二年相鄰播種處中間的位置,第二年的播種位置在壟上時,施肥位置為第一年的播種處,施肥后覆土;
Step9:追肥、除草、防蟲;
Step10:對第二年春玉米進行晚收,收獲后及時移除第一年覆蓋的地膜。
前述的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tep1中,施玉米免追專用復合肥,用量為650kg/hm2-850kg/hm2。
前述的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tep2中,地膜使用的是寬1.2m-1.5m、厚0.008mm-0.010mm、斷裂伸長率縱橫≥100%的黑色或者白色的地膜。
前述的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tep2中,邊覆膜邊噴施乙草胺,用量為1080g/hm2-1350g/hm2。
前述的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tep3中,在播種之前,用濃度為0.04%蕓苔素內酯水劑浸濕種子24h,晾干后再進行播種。
前述的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tep5中,田間管理具體如下:
幼苗長出四片葉子時,進行間苗或者補苗;
玉米大斑病和/或小斑病發病初期,施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500倍液;
玉米大喇叭口期,將1.5%-3%辛硫磷顆粒劑裝在玉米大喇叭口位置,每顆玉米苗裝1g-2g顆粒劑;
幼苗抽雄前,用0.04%蕓苔素內酯水劑1.25ml-2.5ml兌水50kg,噴幼苗的全株。
前述的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tep6中,將春玉米的秸稈順著壟溝方向直接平鋪在田地上。
前述的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tep9中,追肥的具體操作為:
在春玉米具有6片-8片葉時,噴施濃度為0.2%的硫酸鋅水溶液,每次每畝用量為40kg-60kg;
在苗期,追施磷肥P2O5,用量為90kg/hm2-108kg/hm2;
在苗期、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追施純氮,用量為180kg/hm2-240kg/hm2。
本發明的有益之處在于:
(1)第一年玉米收獲后,不將地膜回收,第二年繼續使用,一次覆膜兩次使用,既提高了地膜的利用率,又減少了地膜殘留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與一膜一年一用模式相比減少了冬季農田裸地水分無用蒸發、提高了旱區農業的產投比,是一種旱作農業綠色環保的種植方法;
(2)采取壟作和秸稈還田方式,不僅減少了土壤無效蒸發引起的水分散失,對北方旱區農田水分保持和提高水分利用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有效的調節了土壤的水、肥、氣、熱內環境,同時還提高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使種地與養地有機結合,符合生態農業的發展目標。
附圖說明
圖1是年平均降水量<350mm時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規劃圖;
圖2是年平均降水量≥350mm時旱地春玉米一膜兩用的種植規劃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具體的介紹。
實施例1
試驗地點:甘肅隴東地區。
試驗面積:20畝。
推廣面積:2000畝。
當地年平均降水量:400mm-550mm。
種植規劃模式:如圖2所示。
第一年:
(1)整地
4月中下旬,種植春玉米之前,利用翻耕施肥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20cm-25cm。土地要整細耙平,配合耙耱等保墑措施。
(2)施肥
翻耕的同時,利用翻耕施肥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施肥,施玉米免追專用復合肥,用量為650kg/hm2。
(3)起壟
翻耕后,使用開溝起壟覆膜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起壟,壟幅總寬90cm、大壟寬60cm、小壟寬30cm、壟間距15cm、壟高15cm。
(4)覆膜
起壟的同時,利用開溝起壟覆膜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覆蓋地膜,采取雙壟全膜覆蓋模式,地膜與壟面緊貼,壓實,并且邊覆膜邊噴施乙草胺,用量為1080g/hm2。
地膜使用的是寬1.2m、厚0.008mm、斷裂伸長率縱橫≥100%的黑色地膜。
(5)播種
覆蓋地膜之后,在適宜春玉米播種的時期及時播種,播種的位置在壟溝處,每穴2粒種子,種植密度為6.0萬株/hm2-6.75萬株/hm2。
種子選擇株型緊湊、耐干旱、抗倒伏、不易早衰的品種,例如:鄭單958、先正達408、沈單16。
在本實施例中,我們選擇的品種是鄭單958。
在播種之前,用濃度為0.04%蕓苔素內酯水劑40000倍液浸濕種子24h,撈出晾干后再進行播種。
(6)打孔
覆蓋地膜7天后,用鐵釘在地膜上打滲水孔。
(7)田間管理
種子長成幼苗后,對幼苗進行田間管理,與普通玉米地膜覆蓋種植一致,具體如下:
幼苗長出四片葉子時,進行間苗或者補苗,確保種植密度適宜;
玉米大斑病和/或小斑病發病初期,施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用于防治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大喇叭口期,將3%辛硫磷顆粒劑裝在玉米大喇叭口位置,每顆玉米苗裝1g-2g顆粒劑,用于防治玉米螟和粘蟲;
幼苗抽雄前,用0.04%蕓苔素內酯水劑1.25ml兌水50kg,噴幼苗的全株。
(8)收獲
對第一年的春玉米進行合理的晚收,田地里的地膜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將春玉米砍倒的秸稈順著壟溝方向直接平鋪在覆蓋著地膜的田地上。
第二年:
(1)播種
種植春玉米前,移走田地上未完全分解的春玉米的秸稈(放在壟溝內),在同一塊田地上直接種植春玉米,種植密度與第一年相同,將種子播種在壟上,用玉米點播器進行點播,每穴2粒玉米種子。
(2)施肥
播種春玉米的同時進行施肥,施肥位置為第一年玉米殘留的根茬處,用點播施肥器施肥,施肥深度為10cm-15cm,施肥后覆土。
(3)追肥
第二年春玉米的田間管理注重追肥,具體如下:
在春玉米具有6片-8片葉時,噴施濃度為0.2%的硫酸鋅水溶液,每次每畝用量為40kg,以防止春玉米缺鋅;
在苗期,追施磷肥(P2O5),用量為90kg/hm2;
在苗期、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三次等量追施純氮,總用量為180kg/hm2(純氮);
(4)除草、防蟲
第二年春玉米病蟲害防治與第一年相同,但要做好溝內雜草防治工作,春玉米出苗前,施用除草劑;春玉米出苗后,人工除草。
(5)收獲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第二年春玉米盡可能進行晚收,收獲后及時移除第一年覆蓋的地膜,避免造成土壤污染。
經計算,本發明的方法使第二年春玉米播種時土壤含水量提高2%,產量達6.9t/hm2,并且人工投入減少1500元/hm2以上。
實施例2
試驗地點:甘肅會寧縣。
試驗面積:20畝。
推廣面積:2000畝。
當地年平均降水量:300mm。
種植規劃模式:如圖1所示。
第一年:
(1)整地
4月中下旬,種植春玉米之前,利用翻耕施肥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20cm-25cm。土地要整細耙平,配合耙耱等保墑措施。
(2)施肥
翻耕的同時,利用翻耕施肥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施肥,施玉米免追專用復合肥,用量為850kg/hm2。
(3)起壟
翻耕后,使用開溝起壟覆膜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起壟,壟幅總寬110cm、大壟寬70cm、小壟寬40cm、壟間距15cm、壟高15cm。
(4)覆膜
起壟的同時,利用開溝起壟覆膜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覆蓋地膜,采取雙壟全膜覆蓋模式,地膜與壟面緊貼,壓實,并且邊覆膜邊噴施乙草胺,用量為1350g/hm2。
地膜使用的是寬1.5m、厚0.010mm、斷裂伸長率縱橫≥100%的白色地膜。
(5)播種
覆蓋地膜之后,在適宜春玉米播種的時期及時播種,播種的位置在壟溝處,每穴2粒種子,種植密度為4.50萬株/hm2-5.25萬株/hm2。
種子選擇株型緊湊、耐干旱、抗倒伏、不易早衰的品種,例如:鄭單958、先正達408、沈單16。
在本實施例中,我們選擇的品種是鄭單958。
在播種之前,用濃度為0.04%蕓苔素內酯水劑40000倍液浸濕種子24h,撈出晾干后再進行播種。
(6)打孔
覆蓋地膜7天后,用鐵釘在地膜上打滲水孔。
(7)田間管理
種子長成幼苗后,對幼苗進行田間管理,與普通玉米地膜覆蓋種植一致,具體如下:
幼苗長出四片葉子時,進行間苗或者補苗,確保種植密度適宜;
玉米授粉后,噴霧代森銨,用量675kg/hm2,用于防治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大喇叭口期,將1.5%辛硫磷顆粒劑裝在玉米大喇叭口位置,每顆玉米苗裝1g-2g,用于防治玉米螟和粘蟲;
幼苗抽雄前,用0.04%蕓苔素內酯水劑2.5ml兌水50kg,噴幼苗的全株。
(8)收獲
對第一年的春玉米進行合理的晚收,地膜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將春玉米砍倒的秸稈順著壟溝方向直接平鋪在覆蓋著地膜的田地上。
第二年:
(1)播種
種植春玉米前,移走田地上未完全分解的春玉米的秸稈(放在壟上),在同一塊田地上直接種植春玉米,種植密度與第一年相同,用玉米點播器進行點播播種,將種子播種在壟溝內,播種位置為第一年的春玉米兩個相鄰播種處中間的位置,每穴2粒種子。
(2)施肥
播種春玉米的同時進行施肥,施肥深度為10cm-15cm,施肥后覆土。
第二年的播種位置在壟溝內時,施肥位置為第二年相鄰播種處中間的位置,用點播施肥器施肥;
第二年的播種位置在壟上時,施肥位置為第一年的播種處,用點播施肥器施肥。
(3)追肥
第二年春玉米的田間管理注重追肥,具體如下:
在春玉米具有6片-8片葉時,噴施濃度為0.2%的硫酸鋅水溶液,每畝每次用量為60kg,以防止春玉米缺鋅;
在苗期,追施磷肥(P2O5),用量為108kg/hm2;
在苗期、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三次等量追施純氮,總用量為240kg/hm2(純氮)。
(4)除草、防蟲
第二年春玉米病蟲害防治與第一年相同,但要做好溝內雜草防治工作,春玉米出苗前,施用除草劑;春玉米出苗后,人工除草。
(5)收獲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第二年春玉米盡可能進行晚收,收獲后及時移除第一年覆蓋的地膜,避免造成土壤污染。
經計算,本發明的方法使第二年春玉米播種時土壤含水量提高3%,產量達8.3t/hm2,并且人工投入減少1000元/hm2以上。
實施例3
試驗地點:甘肅永昌縣。
試驗面積:20畝。
推廣面積:2000畝。
當地年平均降水量:260mm。
種植規劃模式:如圖1所示。
第一年:
(1)整地
4月中下旬,種植春玉米之前,利用翻耕施肥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翻耕,翻耕深度為20cm-25cm。土地要整細耙平,配合耙耱等保墑措施。
(2)施肥
翻耕的同時,利用翻耕施肥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施肥,施玉米免追專用復合肥,用量為600kg/hm2。
(3)起壟
翻耕后,使用開溝起壟覆膜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起壟,壟幅總寬100cm、大壟寬65cm、小壟寬35cm、壟間距15cm、壟高15cm。
(4)覆膜
起壟的同時,利用開溝起壟覆膜一體化機械對田地進行覆蓋地膜,采取雙壟全膜覆蓋模式,地膜與壟面緊貼,壓實。
地膜使用的是寬1.3m、厚0.009mm、斷裂伸長率縱橫≥100%的黑色地膜。
(5)播種
覆蓋地膜之后,在適宜春玉米播種的時期及時播種,播種的位置在壟溝處,每穴2粒種子,種植密度為4.50萬株/hm2-5.25萬株/hm2。
種子選擇株型緊湊、耐干旱、抗倒伏、不易早衰的品種,例如:鄭單958、先正達408、沈單16。
在本實施例中,我們選擇的品種是先正達408。
在播種之前,用濃度為0.04%蕓苔素內酯水劑40000倍液浸濕種子24h,撈出晾干后再進行播種。
(6)打孔
覆蓋地膜7天后,用鐵釘在地膜上打滲水孔。
(7)田間管理
種子長成幼苗后,對幼苗進行田間管理,與普通玉米地膜覆蓋種植一致,具體如下:
幼苗長出四片葉子時,進行間苗或者補苗,確保種植密度適宜;
玉米授粉后,噴霧代森銨,用量675kg/hm2,用于防治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玉米大喇叭口期,將1.5%辛硫磷顆粒劑裝在玉米大喇叭口位置,每顆玉米苗裝1g-2g,用于防治玉米螟和粘蟲;
幼苗抽雄前,用0.04%蕓苔素內酯水劑2.0ml兌水50kg,噴幼苗的全株。
(8)收獲
對第一年的春玉米進行合理的晚收,地膜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將春玉米砍倒的秸稈順著壟溝方向直接平鋪在覆蓋著地膜的田地上。
第二年:
(1)播種
種植春玉米前,移走田地上未完全分解的春玉米的秸稈(放在壟上),在同一塊田地上直接種植春玉米,種植密度與第一年相同,移除第一年收獲后殘留的根茬,將種子播種在第一年的春玉米播種處,用玉米點播器播種,每穴2粒種子。
(2)施肥
播種春玉米的同時進行施肥,施肥位置為第二年相鄰播種處中間的位置,用點播施肥器施肥,施肥深度為10cm-15cm,施肥后覆土。
(3)追肥
第二年春玉米的田間管理注重追肥,具體如下:
在春玉米具有6片-8片葉時,噴施濃度為0.2%的硫酸鋅水溶液,每畝每次用量為70kg,以防止春玉米缺鋅;
在苗期,追施磷肥(P2O5),用量為80kg/hm2;
在苗期、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三次等量追施純氮,總用量為180kg/hm2(純氮)。
(4)除草、防蟲
第二年春玉米病蟲害防治與第一年相同,但要做好溝內雜草防治工作,春玉米出苗前,施用除草劑;春玉米出苗后,人工除草。
(5)收獲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第二年春玉米盡可能進行晚收,收獲后及時移除第一年覆蓋的地膜,避免造成土壤污染。
經計算,本發明的方法使第二年春玉米播種時土壤含水量提高2.5%,產量達8.1t/hm2。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方法不僅使農業產投比提高,而且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值得在年降雨量250mm-500mm的半干旱和半濕潤偏旱區推廣。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發明,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