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一種英國小麥種質的利用方法,屬于作物育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小麥作為世界上分布最廣、種植面積和貿易總量最大的作物,對全球食品安全的影響遠高于其他作物,全世界約有40%的人以小麥為主食。在我國,小麥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左右,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
當前的小麥育種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既要繼續提高單產又要改善品質,還要提高水肥利用率和抗病抗逆能力。但由于育種可用的親本材料短缺,新品種的遺傳相似性增加,以及傳統育種方法的局限性,育成突破性品種的難度在進一步加大。優良的種質資源是培育突破性新品種的基礎,種質資源的質量、數量和類型多樣性決定了育種工作的成敗。以當前的優秀品種和自育的優秀中間材料做親本有助于提高育成品種的適應性,但要創制出具有遺傳創新性的突破性新品種,必須要引入遺傳背景差異較大的小麥種質,特別是含有不同抗原類型的優秀種質。
我國小麥生產的多次跨越都得益于對外國小麥種質的引進和利用,無論是直接引進利用的阿夫和阿勃,還是通過對國外種質進行遺傳改良育成的“矮孟牛”、魯麥13和魯麥14。英國的小麥育種水平一直處于世界前列,小麥單產水平高,大面積高產地塊可在800公斤/畝以上,并創制出16.52噸/公頃的全球最高單產紀錄。英國小麥品種不僅產量水平高,小麥商品糧主要用于制作面包,加工品質優良,而且含有不同于我國小麥種質的優良抗病、抗逆基因,具有很高的育種利用價值。
由于英國小麥種質的生育期達到300天以上,抽穗期較山東當地品種晚15~20天,花期不遇,非常難以利用,即使雜交成功,后代材料同樣表現晚熟,另外英國小麥種質通常株高較高、粒色為紅色,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國內很多單位雖然引進了英國小麥種質,但都沒能成功利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英國小麥種質的利用方法,解決英國小麥種質難以在國內進行育種利用的問題。
技術方案
一種英國小麥種質的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英國小麥種質錯期播種于溫室內,將國內小麥種質按正常播期種植于選種圃中,組配雜交組合,得到雜交種子;
(2)將得到的雜交種子錯期播種于溫室內,與種植于選種圃的國內種質進行第二次雜交,得到第二次雜交的F1代種子;
(3)將F1代種子種植于選種圃,如果其抽穗期和成熟期接近國內小麥種質的,則獲得F2代種子,收獲方式為整行混合收獲;否則,F1代種子重復步驟(2),直至其抽穗期和成熟期接近國內小麥種質的;
(4)將F2代種子采用小區種植,播種株數在2000株以上,整個小區混合收獲,從收獲籽粒中選取白色、飽滿、粒重高的籽粒,得到F3代種子;因為英國小麥籽粒為紅色,F2代籽粒是一個高度分離的世代,粒色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狀,而且白色為陰性性狀,在這一世代選出的白色籽粒這一性狀可以穩定遺傳給后代,因此選擇在這一世代進行粒色選擇;由于白色籽粒的數量非常少,為獲得較多的籽粒并減少工作量,因此采用了小區種植的模式;這一世代的主要工作目標就是進行粒色的改良;
(5)將F3代種子種植于選種圃,根據成熟期、株高和產量進行單株選擇,選出的單株進行單株脫粒,得到F4代種子;
(6)F4代種子采用株行種植,對株行的熟期、農藝性狀、SPAD值和光合速率進行單株選擇,選出的單株進行單株脫粒,得到F5代種子;對SPAD值和光合速率進行測定是為了選出葉片葉綠素含量較高,光合速率快的優秀單株材料;
(7)F5代采用株行種植,根據農藝性狀、光合速率、基部節間長度和莖稈強度進行選擇,選出的單行進行整行收獲,單行脫粒,得到F6代種子;測定光合速率是為了選出葉片光合速率快的優秀單株材料,測定基部節間長度和莖稈強度是為了鑒定單株的莖稈強度和抗倒伏能力;
(8)F6籽粒進行單行多點異地鑒定,篩選出綜合指標符合要求的小麥新品種。
上述方法,所述錯期播種是指分兩期以上進行播種,每兩期的播種時間間隔為5-15天;優選的,分兩期播種,播種時間間隔為10天。利用溫室錯期播種解決了英國小麥種質與國內小麥種質花期不遇的問題。
上述方法,步驟(5)采用的是單行種植,粒距5cm,行距33cm;
上述方法,株行種植是指從一株上收獲的籽粒種植一行。
上述方法,利用SPAD測定儀和光合儀進行SPAD值和光合速率測定。
上述方法,步驟(8)“單行多點異地鑒定”是指從一行收獲的籽粒種植于多個地點。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英國小麥種質的利用方法,解決了英國小麥種質難以在國內進行育種利用的問題。利用溫室錯期播種解決了英國小麥種質與國內小麥種質花期不遇的問題,利用多次雜交和選擇,并調整選育步驟和選育過程中的誘發、種植、收獲方式及選育環境,解決了雜交后代的熟期和株高問題。利用本發明的方法,選育出了多個超高產、多抗、廣適型小麥新品種(系)。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1、將高產潛力達到13噸/公頃、抗多種小麥主要病害的英國大面積推廣品種Alchemy分別于10月25日和11月5日分兩期播種于溫室內,以Alchemy為母本,選用抗銹病和白粉病的小麥種質抗銹782做父本進行雜交,得到雜交種子;
2、將得到的雜交種子分別于10月30日和11月10日分兩期播種于溫室內,利用種植于選種圃的高產廣適型品種魯原502做父本進行第二次雜交,得到第二次雜交的F1代種子;
3、F1代種子種植于選種圃,對材料進行田間調查與記載;其抽穗期和成熟期接近國內小麥種質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將其整行進行收獲,并混合脫粒,獲得F2代種子;
4、將F2代采用小區種植(1.5m×8m,6行區),播種株數2400株,整個小區混合收獲,通過人工選擇,從收獲籽粒中選取白色、飽滿、粒重高的籽粒50克;
5、將粒色為白色的F3代進行單行種植,每行種植80粒,粒距5cm,行距33cm,共計12行,根據成熟期、株高和產量性狀進行單株選擇,選出熟期正常的優秀單株,并進行單株脫粒,獲得F4籽粒;
6、F4代采用株行種植,對株行的熟期、農藝性狀進行記載,并利用SPAD測定儀和光合儀對株行抽穗期、開花期、灌漿期和成熟期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進行測定,選擇優良單株進入下一世代,并進行單株脫粒,獲得F5籽粒;
7、F5代采用株行種植,調查記載方式與F4代相似,根據農藝性狀表現、光合速率測定、基部節間長度和莖稈強度測定,選出優良單行進行整行收獲,混合脫粒,獲得F6籽粒;
8、將F6籽粒在章丘、桓臺、兗州和平度等試驗點進行多點異地鑒定進行單行多點異地鑒定(F6籽粒中,一行籽粒種植于不同地點),篩選出熟期、產量等綜合指標符合要求的小麥新品種;
9、利用這一育種方法,從該組合中選育出了小麥新品種魯原339,該品種成熟期與濟麥22相同,白色籽粒,株高79cm,綜合性狀優良,綜合抗性好,產量三因素協調,小區測產可達695.74公斤/畝,較對照濟麥22增產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