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養魚設施,尤其涉及一種高效養魚池。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養魚池是一種用于大規模密集型養殖魚類的長方形池體,養殖過程中為了便于管理,養魚池通常面積為3-10畝,水深1.0-2.0米,池底無底泥或少底泥,有注排水設施,進排水方便,水質清新且無污染;現有的養殖池,由于通常難以有效維持池底底泥并將底泥上的雜質去除,養魚池內難以形成完整、健康的小型生態系統,因而養殖過程中通常設置不同深度的養魚池,并將不同深度的魚群分開養殖,這樣不僅難以達到最高水體利用率,而且水體惡化速度較快,放養魚種的生長速度較低,發病率較高。
有鑒于上述的缺陷,本設計人,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高效養魚池,使其更具有產業上的利用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有效實現混合養殖、有效維持池底底泥并可以方便地將底泥上的雜質清理,有助于形成較為健康的小型生態系統的高效養魚池。
本發明的一種高效養魚池,包括池體,所述池體底部一側設置有傾斜的坡體、并在底部另一側設置有深水區,所述坡體底端高于所述深水區的底面,所述坡體的中部和底部頂面分別設置有突出的淺水擋泥條和中水擋泥條,所述淺水擋泥條將所述坡體的頂面分隔為淺水區和中水區;所述池體的淺水區一側和深水區一側分別設置有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進水管向下傾斜并與所述坡體的頂面相平行,所述深水區與所述出水管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噴水管,所述深水區的底面間隔設置有噴水方向朝向出水管的第二噴水管,所述深水區位于所述出水管的上方設置有傾斜向下的引流板;所述第一噴水管和第二噴水管上分別設置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斷狀況的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所述出水管上設置有出水閥和流量計。
進一步的,所述進水管與第一噴水管和第二噴水管連通、并在連通處設置有加壓泵。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噴水管和第二噴水管與所述深水區底面的間距不小于20cm,所述第二噴水管之間的間距不小于50cm,所述第一噴水管的水壓大于所述第二噴水管的水壓。
進一步的,所述進水管與所述坡體的高度差不小于20cm,所述出水管與所述深水區頂面的高度差不小于30cm。
進一步的,所述坡體的頂面還設置有用于固定底泥的凹凸面。
進一步的,所述坡體底端與所述深水區底面的高度差為0.5-1m。
進一步的,所述坡體的坡度為1∶2~3。
進一步的,所述出水管的內側設置有用于將魚限制在魚池內的擋魚網。
借由上述方案,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優點:養殖過程中,由于設置了相互分離的淺水區、中水區和深水區,可以實現多種魚類混合養殖;由于設置有傾斜的進水管和不同位置的噴水管,可以將池體底泥上的雜質方便的沖刷掉,不僅降低了清洗池體帶來的勞動強度,同時有助于形成較為健康的小型生態系統。
上述說明僅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明的技術手段,并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以下以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高效養魚池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參見圖1所示,一種高效養魚池,包括池體1,池體1底部一側設置有傾斜的坡體2、并在底部另一側設置有深水區3,坡體2底端高于深水區3的底面,坡體2的中部和底部頂面分別設置有突出的淺水擋泥條4和中水擋泥條5,淺水擋泥條4將坡體2的頂面分隔為淺水區6和中水區7;池體1的淺水區一側和深水區一側分別設置有進水管8和出水管9,進水管8向下傾斜并與坡體2的頂面相平行,深水區3與出水管9相對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噴水管10,深水區3的底面間隔設置有噴水方向朝向出水管的第二噴水管11,深水區3位于出水管9的上方設置有傾斜向下的引流板12;第一噴水管10和第二噴水管11上分別設置有用于控制管路通斷狀況的第一電磁閥13和第二電磁閥14,出水管9上設置有出水閥15和流量計16。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如下:養殖過程中,由于設置了相互分離的淺水區、中水區和深水區,可以實現多種魚類混合養殖;由于坡體具有一定的斜度且坡體上設置有擋泥條,這樣擋泥條可以將淺水區和中水區底部的底泥擋住,而底泥上方的雜質則通過進水管水流的沖刷被帶至深水區;深水區中的第一噴管和第二噴管將深水區頂面的底泥沖刷并由出水管流出;正常狀況下僅開啟進水管和出水管形成的水流循環即可,當出水管上的流量計檢測到水流變小時,說明深水區底泥上的雜質較多,這時開啟第一噴管和第二噴管,引流板此時的作用在于防止雜質泛起,同時引流板還具有防止魚群被吸入出水管的作用。
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沖刷過程,本發明的一種高效養魚池,進水管8與第一噴水管10和第二噴水管11連通、并在連通處設置有加壓泵17。
為了保證淺水區、中水區和深水區的底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底泥,防止水流將其沖刷掉,本發明的一種高效養魚池,第一噴水管10和第二噴水管11與深水區3底面的間距不小于20cm,第二噴水管11之間的間距不小于50cm,第一噴水管10的水壓大于第二噴水管11的水壓;進水管8與坡體2的高度差不小于20cm,出水管9與深水區3頂面的高度差不小于30cm。
為了進一步固定池體內的底泥,本發明的一種高效養魚池,坡體2的頂面還設置有用于固定底泥的凹凸面18,坡體2的坡度為1∶2~3。
本發明的一種高效養魚池,坡體2底端與深水區3底面的高度差為0.5-1m。
本發明的一種高效養魚池,出水管9的內側設置有用于將魚限制在魚池內的擋魚網19。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