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基于生態環保的白菜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白菜,二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常全株無毛,有時葉下面中脈上有少數刺毛。原產于中國北方,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葉用蔬菜,白菜以柔嫩的葉球、蓮座葉或花莖供食用。而目前生產的白菜,農藥含量高、口感不好、產量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以上問題,提供一種基于生態環保的白菜栽培方法,降低白菜的農藥含量,提高白菜的種植產量。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基于生態環保的白菜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選擇光照充足的區域,搭建大棚,控制大棚內溫度在20~25℃,并每隔2~3天對土壤進行檢測,控制土壤濕度在60~70%,控制土壤中氮磷鉀的比例為10:5:7,且氮磷鉀的比例值浮動不超過2,控制土壤的ph值在5.5~6.5;
s2:在白菜種植前對土壤進行耕種,并每畝施加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共1500~2000公斤,其中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3:1:1;
s3:施肥后進行開溝作壟,壟高控制在20~30公分,溝的深度控制在25~30公分,并在開溝作壟后采用50%辛硫磷乳油與40%甲基異柳磷的混合物進行噴灑;
s4:在開溝作壟之后進行白菜種植,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1500~2000株,相互距離控制在50~70公分;
s5:在白菜種植后一天后進行定期澆水,每天一次,每次的澆灌量為250~350公斤/畝,持續半個月;
s6:在白菜種植的中后期進行病蟲害人工檢測,并進行藥劑噴灑,所述藥劑包括甲基內吸磷、氯苯酚、氯氰菊酯、抗氧化劑、胺菊酯的混合物;
s7:對白菜種植的后期進行病株檢測,挖除病株、壞株,并進行分期采摘,采摘后迅速轉入儲藏室進行儲藏,保證儲藏室的溫度在5~10℃。
進一步地,所述s1步驟中大棚內部邊緣均布有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成分檢測儀、土壤酸堿度檢測儀。
進一步地,所述s2步驟中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2:1:3。
進一步地,所述s3步驟中辛硫磷乳油與甲基異柳磷的混合比例為1:1。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有效減少了種植過程中白菜表面的農藥含量,提高了白菜的種植產量,收獲的白菜葉子寬大、農藥含量低、口感好、產量高,生態環保,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具有良好的經濟價值與生態效益。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發明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定。
實施例1:
一種基于生態環保的白菜栽培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選擇光照充足的區域,搭建大棚,控制大棚內溫度在23℃,并每隔2天對土壤進行檢測,控制土壤濕度在65%,控制土壤中氮磷鉀的比例為10:5:7,且氮磷鉀的比例值浮動不超過2,控制土壤的ph值在6,大棚內部邊緣均布有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成分檢測儀、土壤酸堿度檢測儀;
s2:在白菜種植前對土壤進行耕種,并每畝施加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共1800公斤,其中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3:1:1,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2:1:3;
s3:施肥后進行開溝作壟,壟高控制在20~30公分,溝的深度控制在28公分,并在開溝作壟后采用50%辛硫磷乳油與40%甲基異柳磷的混合物進行噴灑,辛硫磷乳油與甲基異柳磷的混合比例為1:1;
s4:在開溝作壟之后進行白菜種植,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1800株,相互距離控制在60公分;
s5:在白菜種植后一天后進行定期澆水,每天一次,每次的澆灌量為300公斤/畝,持續半個月;
s6:在白菜種植的中后期進行病蟲害人工檢測,并進行藥劑噴灑,藥劑包括甲基內吸磷、氯苯酚、氯氰菊酯、抗氧化劑、胺菊酯的混合物;
s7:對白菜種植的后期進行病株檢測,挖除病株、壞株,并進行分期采摘,采摘后迅速轉入儲藏室進行儲藏,保證儲藏室的溫度在8℃。
實施例2:
一種基于生態環保的白菜栽培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選擇光照充足的區域,搭建大棚,控制大棚內溫度在20℃,并每隔2天對土壤進行檢測,控制土壤濕度在60%,控制土壤中氮磷鉀的比例為10:5:7,且氮磷鉀的比例值浮動不超過2,控制土壤的ph值在5.5~6.5,大棚內部邊緣均布有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成分檢測儀、土壤酸堿度檢測儀;
s2:在白菜種植前對土壤進行耕種,并每畝施加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共1500公斤,其中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3:1:1,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2:1:3;
s3:施肥后進行開溝作壟,壟高控制在20公分,溝的深度控制在25公分,并在開溝作壟后采用50%辛硫磷乳油與40%甲基異柳磷的混合物進行噴灑,辛硫磷乳油與甲基異柳磷的混合比例為1:1;
s4:在開溝作壟之后進行白菜種植,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1500株,相互距離控制在50公分;
s5:在白菜種植后一天后進行定期澆水,每天一次,每次的澆灌量為250公斤/畝,持續半個月;
s6:在白菜種植的中后期進行病蟲害人工檢測,并進行藥劑噴灑,藥劑包括甲基內吸磷、氯苯酚、氯氰菊酯、抗氧化劑、胺菊酯的混合物;
s7:對白菜種植的后期進行病株檢測,挖除病株、壞株,并進行分期采摘,采摘后迅速轉入儲藏室進行儲藏,保證儲藏室的溫度在5℃。
實施例3:
一種基于生態環保的白菜栽培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選擇光照充足的區域,搭建大棚,控制大棚內溫度在25℃,并每隔3天對土壤進行檢測,控制土壤濕度在70%,控制土壤中氮磷鉀的比例為10:5:7,且氮磷鉀的比例值浮動不超過2,控制土壤的ph值在6.5,大棚內部邊緣均布有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成分檢測儀、土壤酸堿度檢測儀;
s2:在白菜種植前對土壤進行耕種,并每畝施加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共2000公斤,其中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3:1:1,有機肥、復合肥和蔬菜專用肥的混合比例為2:1:3;
s3:施肥后進行開溝作壟,壟高控制在30公分,溝的深度控制在30公分,并在開溝作壟后采用50%辛硫磷乳油與40%甲基異柳磷的混合物進行噴灑,辛硫磷乳油與甲基異柳磷的混合比例為1:1;
s4:在開溝作壟之后進行白菜種植,種植密度控制在每畝2000株,相互距離控制在70公分;
s5:在白菜種植后一天后進行定期澆水,每天一次,每次的澆灌量為350公斤/畝,持續半個月;
s6:在白菜種植的中后期進行病蟲害人工檢測,并進行藥劑噴灑,藥劑包括甲基內吸磷、氯苯酚、氯氰菊酯、抗氧化劑、胺菊酯的混合物;
s7:對白菜種植的后期進行病株檢測,挖除病株、壞株,并進行分期采摘,采摘后迅速轉入儲藏室進行儲藏,保證儲藏室的溫度在10℃。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