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山椒魚的人工養殖方法,屬于農業養殖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山椒魚是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亞目(cryptobranchoidea)動物的總稱,雖名魚,實非魚類。曾與恐龍并存,較恐龍早1億年出現,在地球存活了3億年,是現存世上少有的活化石之一。該亞目包括大鯢(大山椒魚,亦稱娃娃魚)和小鯢(山椒魚),除了隱鰓鯢(美洲大鯢cryptobranchusalleganiensis)一種以外,其余所有的山椒魚都分布于亞洲。
大山椒魚是存在世界上最大的兩棲類之一,全長約50至150厘米,最大可達180厘米。不過大部份的種類都為20厘米以下的小型兩棲類,一般的山椒魚身長約5至9厘米。其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有一短而側扁的尾巴。和其他兩棲類相似,皮膚只有黏膜,沒有鱗片覆蓋。皮膚呼吸占總呼吸量的大半,在干燥、不潮濕的地方無法生存。
山椒魚肉食性,只要是能塞進口的小動物都吃;食物短缺時,也會發生同類相食的現象。通常在水中生活;也有在陸上生活的種類,在森林的落葉下等潮濕的環境棲息。一只成體的山椒魚長約二十一公分,用肺呼吸,以蚯蚓、昆蟲為主食。
山椒魚長得像壁虎,有一根棍棒狀的尾巴,每年二、三月時交配。雌山椒魚在水中產卵,成群的雄山椒魚就圍游過去使卵受精,由于動作迅速,聲勢浩大,常常使得水面興起一陣波浪。
山椒魚腳上開始長出鉤爪便表示已到了繁殖期,這時雄性的后腳和雌性的前后腳上,都會長出黑色的鉤爪,這是為了在交配時能抓住溪流中的石塊或樹枝,免得被急流沖走。由于雄性的前腳必須用來抓住雌性的腹部,因此才不長鉤爪。
山椒魚屬于有尾目,成長過程幾乎與蛙類一樣。幼山椒魚頭部兩邊都長有薄膜,又叫“外鰓”,是呼吸時不可缺少的器官,里面有細細的皺紋及血管。經過兩年的幼生期之后,外鰓才消失,像蛙類一樣開始用皮膚呼吸。
山椒魚是一種珍貴的原始動物,活躍于永冰河時期。由于數量稀少,因此宜善加保育。中國臺灣的山椒魚和楚南氏山椒魚都是僅存的幸運寵兒之一。它們生活在兩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出沒于原始森林的陰濕地方,被列為中國臺灣的珍稀動物。
關于山椒魚的養殖,目前還處于探索研究階段,沒有統一的養殖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山椒魚肉嫩鮮美、營養豐富,由于山椒魚喜歡食用活的昆蟲和小動物,養殖成本較高。山椒魚對溫度、濕度、飼養環境等生存條件要求很高,喜歡陰暗、潮濕的洞穴環境。本人發明了一種山椒魚的人工養殖方法,能大大地降低養殖成本。
一種山椒魚的人工養殖方法采取的技術方案主要是按下面的步驟進行:一、建立養殖房,房內有泥陸面和水池,水陸面積比例2/5,房體四周封閉,有管理門,水池有出入排水口、有緩風墻、頂部半遮蓋;二、養殖密度,小山椒魚15~20/m2,大山椒魚2~3條/m2;三、食餌,以蚯蚓為主、間隔補充蚱蜢、蛆蟲、蟑螂等活昆蟲,盡量使投餌種類多樣化,新鮮化;四、養殖管理,正常飼養條件下應每月消毒3~5次,使用濃度為lppm的漂白粉溶液對箱體進行噴灑消毒,定期清理籠內的殘渣龔便;五、健康管理,每天對山椒魚觀察,及時發現病情,病魚應即時隔離,并進行醫治、防治工作。
山椒魚是兩棲動物,對于水有一定的依賴性,但過大的水面積也會影響養殖的密度和效益,采取陸面積大于水面積的養殖池,有利于更大效率地養殖。山椒魚也善于跳躍和攀爬,養殖房要封頂,池辟下部要光滑,光滑高度以1~1.5即可。山椒魚喜歡食用新鮮的蚯蚓、蛆蟲,盡量使投餌種類多樣化,滿足其身體生長的需要。每日的投餌數量應根據魚體大小、天氣變化和水溫高低來決定,以投餌后一小時內吃完為宜。通常情況下每天投餌兩次,上午9一10時和下午5—6時各一次。
一種山椒魚的人工養殖方法的有益效果是:一種山椒魚人工養殖方法從山椒魚的養殖池建設、放養密度、飼養食物、清潔消毒管理、防病管理等都有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使山椒魚生長快速、體形肥胖,肉味鮮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優選實施例對一種山椒魚的人工養殖方法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種山椒魚的人工養殖方法主要是按下面的步驟進行一、建立養殖房,房內有泥陸面和水池,水陸面積比例2/5,房體四周封閉,有管理門,水池有出入排水口、有緩風墻、頂部半遮蓋;二、養殖密度,小山椒魚15~20/m2,大山椒魚2~3條/m2;三、食餌,以蚯蚓為主、間隔補充蚱蜢、蛆蟲、蟑螂等活昆蟲,盡量使投餌種類多樣化,新鮮化;四、養殖管理,正常飼養條件下應每月消毒3~5次,使用濃度為lppm的漂白粉溶液對箱體進行噴灑消毒,定期清理籠內的殘渣龔便;五、健康管理,每天對山椒魚觀察,及時發現病情,病魚應即時隔離,并進行醫治、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