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作物種植
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及其制品作為歐美、非洲等地區很多國家的主要食物,備受消費者喜愛,在中國,馬鈴薯主要是用于鮮食菜用、淀粉原料、飼料原料等,隨著薯片、薯泥等休閑食品的加工使得,馬鈴薯總量有所增長,也使得馬鈴薯在我國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塊莖大約含有20%干物質,干物質主要由淀粉組成,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馬鈴薯儲存能量的形式幾乎完全是淀粉,馬鈴薯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營養價值高,富含賴氨酸,這一點剛好能彌補大米、小麥等主糧的缺陷,馬鈴薯還是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非常好的來源,如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b6、鉀等,馬鈴薯塊莖中還含有一些小分子復合物,包括多酚、黃酮、花青素、生物堿、類胡蘿卜素,馬鈴薯塊莖中還含有幾種蛋白酶抑制劑,能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其他蛋白酶的活性,能用于減肥、預防和治療血栓性疾病和癌癥,具有抗血栓和抗腫瘤的作用,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是日常生活中藥食兩用的材料。馬鈴薯作為中國傳統的種植作物之一,是人們比較喜歡的食物,但是目前由于種植方法的不合理,導致馬鈴薯雖種植面積廣,產量卻不高,為滿足目前市場對馬鈴薯的需求,以及充分體現馬鈴薯的經濟價值,所以,實現馬鈴薯的高產是近年來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具體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松軟土壤,先對土壤進行殺蟲處理,自然放置一周后,將土壤深翻,得種植地;(2)催芽:選取無機械損傷,薯肉飽滿的馬鈴薯作為種薯,用5~7ppm的赤霉素浸泡8~10min,撈出后,自然陰干,放置在5~13℃的密室內自然催芽;(3)播種:待種薯發芽后,用切刀將種薯切成塊莖,每個塊莖上有2~3個芽頭,將塊莖自然放置24h后,與拌種劑混合,在種植地上挖取深為20~25cm的長溝,施入基肥,回填土,將種薯的芽朝上放置在溝中,種薯的播種深度為10~12cm,種薯按株距15~25cm×行距15~25cm的密度進行播種,回填土,起壟,覆蓋黑色地膜,壟高20~25cm,播種14d后,對苗地澆灌一次水;(4)田間管理:種薯出苗后,每隔兩天噴淋一次尿素溶液至分壟,種薯分壟后,澆灌尿素溶液和硫酸鉀溶液;(5)中耕培土:播種20~25d后,對苗地進行松土,鋤掉幼苗附件的雜草,并進行澆水;(6)病蟲害防治:種薯出35d后,開始噴灑藥劑,每隔7~10d噴淋一次,每次畝噴施量為100~120kg;(7)除草:在種薯出苗前一周和馬鈴薯苗在2葉之后進行除草劑的噴施,其中在種薯出苗前,除草劑的噴施量為100~120kg/畝,馬鈴薯苗生長至2葉后,除草劑的噴施量為60~80kg/畝。所述的殺蟲處理,由以下步驟組成:a、將樂斯本固態或液態藥劑噴灑于土壤中,畝噴施量為2.8~3.3kg;b、用米糠和吡蟲啉按1∶0.2~0.3的質量比混合,每隔兩米放置在地下害蟲多的地方。所述的切刀,用濃度≥75%的酒精浸泡20~30min。所述的拌種劑,由以下按質量百分比計的原料組成:滑石粉93~97%、大生m-452~4%、甲基托布津1~3%。所述的基肥,由以下按重量份計的原料組成:復合肥65~75、有機肥50~60。所述的復合肥,其氮磷鉀的質量比為1∶1∶1。所述的馬鈴薯的種植方法,種薯出苗后噴淋的尿素溶液的濃度為2‰,分壟后,澆灌的尿素溶液的濃度為1‰,澆灌的硫酸鉀溶液的濃度為2‰。所述的藥劑,是大生m-45、氰霜唑、阿米西達、霜脲錳鋅、噁酮霜脲氰、吡蟲啉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物,其中在噴淋時,要與展著劑一起混合使用。所述的除草劑,是百草枯、草甘膦、草銨膦、嗪草酮中的一種或兩種以上的混合物。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整地、催芽、播種、田間管理、中耕培土、病蟲害防治、除草的環節,使得馬鈴薯苗根系發達,抗逆性強,環境適應能力強,出苗率高達90%以上,在后期的種植中,馬鈴薯對水肥吸收充分,生長迅速,播種時,通過復合肥和有機肥混合作為基肥的施用,滿足馬鈴薯生長中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同時,通過病蟲害藥劑的合理噴施,使得不損害馬鈴薯的情況下,有效的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通過本發明的種植方法,馬鈴薯可畝產2000kg以上,產量大幅提高。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方式,任何在本實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進或代替,仍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范圍。實施例1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松軟土壤,將樂斯本固態或液態藥劑噴灑于土壤中,畝噴施量為2.8kg,再用米糠和吡蟲啉按1∶0.2的質量比混合,每隔兩米放置在地下害蟲多的地方,自然放置一周后,將土壤深翻,得種植地;(2)催芽:選取無機械損傷,薯肉飽滿的馬鈴薯作為種薯,用5ppm的赤霉素浸泡8min,撈出后,自然陰干,放置在5℃的密室內自然催芽;(3)播種:待種薯發芽后,用切刀將種薯切成塊莖,每個塊莖上有2~3個芽頭,將塊莖自然放置24h后,與拌種劑混合,在種植地上挖取深為20cm的長溝,施入基肥,回填土,將種薯的芽朝上放置在溝中,種薯的播種深度為10cm,種薯按株距15cm×行距15cm的密度進行播種,回填土,起壟,覆蓋黑色地膜,壟高20cm,播種14d后,對苗地澆灌一次水;所述的拌種劑,由以下按質量百分比計的原料組成:滑石粉93%、大生m-454%、甲基托布津3%。所述的基肥,由以下按重量份計的原料組成:復合肥65kg、有機肥50kg。所述的復合肥,其氮磷鉀的質量比為1∶1∶1。(4)田間管理:種薯出苗后,每隔兩天噴淋一次濃度為2‰的尿素溶液至分壟,種薯分壟后,澆灌濃度為1‰尿素溶液和濃度為2‰硫酸鉀溶液;(5)中耕培土:播種20~25d后,對苗地進行松土,鋤掉幼苗附件的雜草,并進行澆水;(6)病蟲害防治:種薯出35d后,開始噴灑大生m-45,其中在噴淋時,要與展著劑一起混合使用,每隔7~10d噴淋一次,每次畝噴施量為100kg;(7)除草:在種薯出苗前一周和馬鈴薯苗在2葉之后進行百草枯的噴施,其中在種薯出苗前,除草劑的噴施量為100kg/畝,馬鈴薯苗生長至2葉后,除草劑的噴施量為60kg/畝。實施例2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松軟土壤,將樂斯本固態或液態藥劑噴灑于土壤中,畝噴施量為3.3kg,再用米糠和吡蟲啉按1∶0.3的質量比混合,每隔兩米放置在地下害蟲多的地方,自然放置一周后,將土壤深翻,得種植地;(2)催芽:選取無機械損傷,薯肉飽滿的馬鈴薯作為種薯,用7ppm的赤霉素浸泡10min,撈出后,自然陰干,放置在13℃的密室內自然催芽;(3)播種:待種薯發芽后,用切刀將種薯切成塊莖,每個塊莖上有2~3個芽頭,將塊莖自然放置24h后,與拌種劑混合,在種植地上挖取深為25cm的長溝,施入基肥,回填土,將種薯的芽朝上放置在溝中,種薯的播種深度為12cm,種薯按株距25cm×行距25cm的密度進行播種,回填土,起壟,覆蓋黑色地膜,壟高25cm,播種14d后,對苗地澆灌一次水;所述的拌種劑,由以下按質量百分比計的原料組成:滑石粉97%、大生m-452%、甲基托布津1%。所述的基肥,由以下按重量份計的原料組成:復合肥75kg、有機肥60kg。所述的復合肥,其氮磷鉀的質量比為1∶1∶1。(4)田間管理:種薯出苗后,每隔兩天噴淋一次濃度為2‰的尿素溶液至分壟,種薯分壟后,澆灌濃度為1‰尿素溶液和濃度為2‰硫酸鉀溶液;(5)中耕培土:播種20~25d后,對苗地進行松土,鋤掉幼苗附件的雜草,并進行澆水;(6)病蟲害防治:種薯出35d后,開始噴灑大生m-45和氰霜唑,其中在噴淋時,要與展著劑一起混合使用,每隔7~10d噴淋一次,每次畝噴施量為120kg;(7)除草:在種薯出苗前一周和馬鈴薯苗在2葉之后進行草甘膦的噴施,其中在種薯出苗前,除草劑的噴施量為120kg/畝,馬鈴薯苗生長至2葉后,除草劑的噴施量為80kg/畝。實施例3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松軟土壤,將樂斯本固態或液態藥劑噴灑于土壤中,畝噴施量為3kg,再用米糠和吡蟲啉按1∶0.25的質量比混合,每隔兩米放置在地下害蟲多的地方,自然放置一周后,將土壤深翻,得種植地;(2)催芽:選取無機械損傷,薯肉飽滿的馬鈴薯作為種薯,用6ppm的赤霉素浸泡9min,撈出后,自然陰干,放置在10℃的密室內自然催芽;(3)播種:待種薯發芽后,用切刀將種薯切成塊莖,每個塊莖上有2~3個芽頭,將塊莖自然放置24h后,與拌種劑混合,在種植地上挖取深為23cm的長溝,施入基肥,回填土,將種薯的芽朝上放置在溝中,種薯的播種深度為11cm,種薯按株距20cm×行距20cm的密度進行播種,回填土,起壟,覆蓋黑色地膜,壟高23cm,播種14d后,對苗地澆灌一次水;所述的拌種劑,由以下按質量百分比計的原料組成:滑石粉95%、大生m-453%、甲基托布津2%。所述的基肥,由以下按重量份計的原料組成:復合肥70kg、有機肥55kg。所述的復合肥,其氮磷鉀的質量比為1∶1∶1。(4)田間管理:種薯出苗后,每隔兩天噴淋一次濃度為2‰的尿素溶液至分壟,種薯分壟后,澆灌濃度為1‰尿素溶液和濃度為2‰硫酸鉀溶液;(5)中耕培土:播種20~25d后,對苗地進行松土,鋤掉幼苗附件的雜草,并進行澆水;(6)病蟲害防治:種薯出35d后,開始噴灑大生m-45、氰霜唑、阿米西達,其中在噴淋時,要與展著劑一起混合使用每隔7~10d噴淋一次,每次畝噴施量為110kg;(7)除草:在種薯出苗前一周和馬鈴薯苗在2葉之后進行草銨膦的噴施,其中在種薯出苗前,除草劑的噴施量為110kg/畝,馬鈴薯苗生長至2葉后,除草劑的噴施量為70kg/畝。實施例4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松軟土壤,將樂斯本固態或液態藥劑噴灑于土壤中,畝噴施量為2.8kg,再用米糠和吡蟲啉按1∶0.3的質量比混合,每隔兩米放置在地下害蟲多的地方,自然放置一周后,將土壤深翻,得種植地;(2)催芽:選取無機械損傷,薯肉飽滿的馬鈴薯作為種薯,用5ppm的赤霉素浸泡10min,撈出后,自然陰干,放置在13℃的密室內自然催芽;(3)播種:待種薯發芽后,用切刀將種薯切成塊莖,每個塊莖上有2~3個芽頭,將塊莖自然放置24h后,與拌種劑混合,在種植地上挖取深為20cm的長溝,施入基肥,回填土,將種薯的芽朝上放置在溝中,種薯的播種深度為12cm,種薯按株距25cm×行距15cm的密度進行播種,回填土,起壟,覆蓋黑色地膜,壟高20cm,播種14d后,對苗地澆灌一次水;所述的拌種劑,由以下按質量百分比計的原料組成:滑石粉94%、大生m-454%、甲基托布津2%。所述的基肥,由以下按重量份計的原料組成:復合肥65kg、有機肥60kg。所述的復合肥,其氮磷鉀的質量比為1∶1∶1。(4)田間管理:種薯出苗后,每隔兩天噴淋一次濃度為2‰的尿素溶液至分壟,種薯分壟后,澆灌濃度為1‰尿素溶液和濃度為2‰硫酸鉀溶液;(5)中耕培土:播種20~25d后,對苗地進行松土,鋤掉幼苗附件的雜草,并進行澆水;(6)病蟲害防治:種薯出35d后,開始噴灑霜脲錳鋅、噁酮霜脲氰,其中在噴淋時,要與展著劑一起混合使用,每隔7~10d噴淋一次,每次畝噴施量為100~120kg;(7)除草:在種薯出苗前一周和馬鈴薯苗在2葉之后進行嗪草酮的噴施,其中在種薯出苗前,除草劑的噴施量為100~120kg/畝,馬鈴薯苗生長至2葉后,除草劑的噴施量為60~80kg/畝。實施例5一種馬鈴薯的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整地:選擇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松軟土壤,將樂斯本固態或液態藥劑噴灑于土壤中,畝噴施量為3kg,再用米糠和吡蟲啉按1∶0.3的質量比混合,每隔兩米放置在地下害蟲多的地方,自然放置一周后,將土壤深翻,得種植地;(2)催芽:選取無機械損傷,薯肉飽滿的馬鈴薯作為種薯,用7ppm的赤霉素浸泡10min,撈出后,自然陰干,放置在10℃的密室內自然催芽;(3)播種:待種薯發芽后,用切刀將種薯切成塊莖,每個塊莖上有2~3個芽頭,將塊莖自然放置24h后,與拌種劑混合,在種植地上挖取深為25cm的長溝,施入基肥,回填土,將種薯的芽朝上放置在溝中,種薯的播種深度為10cm,種薯按株距15cm×行距20cm的密度進行播種,回填土,起壟,覆蓋黑色地膜,壟高20cm,播種14d后,對苗地澆灌一次水;所述的拌種劑,由以下按質量百分比計的原料組成:滑石粉93%、大生m-454%、甲基托布津3%。所述的基肥,由以下按重量份計的原料組成:復合肥65~75、有機肥50~60。所述的復合肥,其氮磷鉀的質量比為1∶1∶1。(4)田間管理:種薯出苗后,每隔兩天噴淋一次濃度為2‰的尿素溶液至分壟,種薯分壟后,澆灌濃度為1‰尿素溶液和濃度為2‰硫酸鉀溶液;(5)中耕培土:播種20~25d后,對苗地進行松土,鋤掉幼苗附件的雜草,并進行澆水;(6)病蟲害防治:種薯出35d后,開始噴灑大生m-45和吡蟲啉,其中在噴淋時,要與展著劑一起混合使用,每隔7~10d噴淋一次,每次畝噴施量為120kg;(7)除草:在種薯出苗前一周和馬鈴薯苗在2葉之后進行百草枯的噴施,其中在種薯出苗前,除草劑的噴施量為120kg/畝,馬鈴薯苗生長至2葉后,除草劑的噴施量為60kg/畝。實驗例1、分別對本發明的種植的馬鈴薯的出苗率進行統計,以傳統種植方法為對照,結果如表1所示:表1項目出苗率%實施例192.1實施例291.5實施例392.6實施例491.8實施例592.2對照組89.5說明:采用本發明的種植方法使得馬鈴薯出苗率在90%以上,有效保證了幼苗的生長以及存活,為馬鈴薯的高產提供了保障。2、分別對本發明的種植的馬鈴薯的畝產量進行統計,以傳統種植方法為對照,結果如表2所示:表2項目畝產量kg實施例12086.6實施例22040.3實施例32142.6實施例42100.9實施例52115.3對照組1826.5當前第1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