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施肥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小麥的深施追肥機。
背景技術:
我國黃淮海地區以冬小麥、夏玉米的一年兩熟的種植方式為主,其中,耕、種、收環節的機械化水平都已經比較高,然而,冬小麥的管理環節中的追肥多以人工撒肥為主,機械追肥所占的比例比較低,目前使用的機械追肥設備通常有兩種,分別為離心圓盤式撒肥機和農用撒肥機,其中,離心圓盤式撒肥機是在重力作用下,將肥料從肥料箱輸送到高速旋轉的撒肥盤上,利用撒肥盤所產生的的離心力將肥料拋撒到田間。農用撒肥機通過利用設置在料斗出口正下方的葉輪狀撒肥輪將肥料拋撒到田間。
然而,上述兩種追肥機都只能將氮肥施于地表,使得肥料容易揮發,造成肥料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小麥的深施追肥機,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機械追肥設備通常將氮肥施于地表,使得肥料容易揮發,造成肥料的浪費的技術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小麥的深施追肥機,包括:施肥架;設置在所述施肥架上的肥箱,在所述肥箱的底部構造有肥料出口;設置在所述肥箱的底部并與所述肥料出口相連通的排肥器;橫向貫穿所述排肥器的排肥軸;設置在所述施肥架上并與所述排肥軸傳動連接的驅動電機;以及開溝器,所述開溝器通過連接部件與所述施肥架固定連接,所述排肥器通過輸肥管連接至所述開溝器;以及施肥深度調節裝置和動力源,所述施肥深度調節裝置與所述施肥架相連接,其中,通過所述動力源施加給所述施肥深度調節裝置縱向作用力,從而控制所述開溝器的入土深度。
其中,所述施肥深度調節裝置包括第一平行四連桿和與所述第一平行四連桿呈對稱式設置的第二平行四連桿,其中,所述第一平行四連桿和所述第二平行四連桿的第一豎向連桿通過橫梁與車體連接,所述第一平行四連桿和所述第二平行四連桿的第二豎向連桿均與所述施肥架鉸接。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的車體的底盤距離地面較高,因而,車體在行走的過程中并不會刮倒麥苗,此外,由于本申請的車體的車輪的寬度小于壟溝的寬度,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對麥苗的碾壓。
其中,所述施肥深度調節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平行四連桿和所述第二平行四連桿之間的倒置t形連接架,其中,所述倒置t形連接架分別連接所述第一平行四連桿和所述第二平行四連桿的所述第二豎向連桿。
其中,所述深施追肥機還包括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所述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的上端與所述倒置t形連接架的上端可拆卸地連接,所述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的下端與所述施肥架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包括第一連接板和與所述第一連接板呈相對式設置的第二連接板,其中,在所述第一連接板和所述第二連接板的上端從上至下構造有間隔開的多個第一調節孔,在所述倒置t形連接架的上端構造有凸耳,在所述凸耳上從上至下構造有間隔開的多個第二調節孔,其中,各所述第一調節孔的孔徑與各所述第二調節孔的孔徑相同。
其中,所述施肥深度調節裝置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平行四連桿和所述第二平行四連桿中的上橫桿和下橫桿之間的彈性緩沖部件。
其中,所述深施追肥機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施肥架上的測速儀和控制器,其中,所述測速儀與所述控制器電連接,所述控制器與所述驅動電機電連接。
其中,所述深施追肥機還包括覆土器,所述覆土器與所述開溝器相連接并位于所述開溝器的后方。
其中,所述覆土器的橫向寬度大于所述開溝器的橫向寬度。
其中,所述排肥器包括設置在所述肥箱的底部的排肥器殼體,在所述排肥器殼體的內部分別構造有橫向通孔和與所述肥料出口相連通的縱向通孔,其中,在所述橫向通孔內設置有花鍵軸套,所述排肥軸橫向貫穿所述花鍵軸套。
(三)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的深施追肥機,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在動力源施加給施肥深度調節裝置縱向向下的作用力時,該施肥深度調節裝置便會間接地作用給施肥架縱向向下的作用力,進一步地,該施肥架會將其受到的縱向向下的作用力傳遞給開溝器,以提高開溝器的入土深度。這樣,由于開溝器的入土深度較肥料撒施增加了,因而,便會大大地減弱撒入到土壤溝中的肥料的揮發程度,避免肥料的浪費。由此可見,本申請的深施追肥機能夠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肥料進行精準深施,有效地避免了肥料表施造成的肥料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的實施例的用于小麥的深施追肥機的主視圖;
圖2為本申請的實施例的用于小麥的深施追肥機的側視圖;
圖3為本申請的實施例的用于小麥的深施追肥機的施肥架與施肥深度調節裝置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100:深施追肥機;1:施肥架;2:肥箱;3:排肥器;31:排肥器殼體;4:排肥軸;5:驅動電機;6:開溝器;7: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1:第一平行四連桿;72:第二平行四連桿;7a:第一豎向連桿;7b:第二豎向連桿;7c:上橫桿;7d:下橫桿;8:連接部件;9:施肥管;10:橫梁;20:倒置t形連接架;21:凸耳;30: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1:第一連接板;302:第二連接板;303:第一調節孔;40:彈性緩沖部件;50:覆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如圖1和圖2所示,該深施追肥機100包括施肥架1、肥箱2、排肥器3、排肥軸4、驅動電機5、開溝器6、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以及動力源。
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施肥架1構造為架體結構。肥箱2設置在施肥架1上,在肥箱2的底部構造有肥料出口(圖中未示出),該肥料出口的設置方便將肥箱2中的肥料經該肥料出口輸送到肥箱的外部。其中,肥箱2可通過支架架設在施肥架1上,這樣,方便在肥箱2的底部設置排肥器3和排肥軸4,同時,還起到了節省占用施肥架1的安裝空間的作用。
排肥器3設置在肥箱2的底部并與肥料出口相連通,排肥軸4橫向貫穿排肥器3,驅動電機5設置在施肥架1上并與排肥軸4傳動連接。具體地,在該驅動電機5的輸出端設有第一齒輪(圖中未示出),在該排肥軸4上設有第二齒輪(圖中未示出),該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通過鏈條實現傳動連接。其中,通過驅動電機5的輸出端的周向轉動,從而帶動第一齒輪也進行同樣的周向轉動,在鏈條的帶動下,使得第二齒輪也進行周向轉動,進一步地,通過第二齒輪的轉動帶動排肥軸4進行周向轉動,這樣,肥箱2中的肥料經肥料出口便會輸送到該排肥器3中,在該排肥軸4的轉動作用下,將肥料輸送到土壤中。
開溝器6通過連接部件8與施肥架1固定連接,排肥器3通過輸肥管9連接至開溝器6。這樣,從排肥器3中輸出的肥料經該輸肥管9便會輸送到由開溝器6挖開的土壤溝中,從而達到施肥的目的。
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與施肥架1相連接,其中,通過動力源(圖中未示出)施加給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縱向作用力,從而控制開溝器6的入土深度。具體地,在動力源施加給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縱向向下的作用力時,該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便會間接地作用給施肥架1縱向向下的作用力,進一步地,該施肥架1會將其受到的縱向向下的作用力傳遞給開溝器6,以提高開溝器6的入土深度。這樣,由于開溝器6的入土深度大大地增加了,因而,便會大大地減弱撒入到土壤溝中的肥料的揮發程度,避免肥料的浪費。由此可見,本申請的深施追肥機100能夠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肥料進行精準深施,有效地避免了肥料表施造成的肥料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情況。
在本申請的實施例中,該連接部件8可為u型連接螺栓、連接桿或連接板等。然而,需要說明的是,u型連接螺栓、連接桿和連接板均應當具有一定的結構強度,在開溝器6進行開挖的過程中,在土壤阻力的作用下,確保不會發生彎曲變形的情況。
如圖3所示,在本申請的一個比較優選的技術方案中,該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包括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與該第一平行四連桿71呈對稱式設置的第二平行四連桿72,其中,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的第一豎向連桿7a通過橫梁10與車體連接,該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的第二豎向連桿7b均與施肥架1鉸接。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四連桿機構本申請具有不穩定性,因而,第一豎向連桿7a和第二豎向連桿7b會在縱向上齊平或相互錯開。通過這種四連桿結構的設置,能夠更加靈活地調整開溝器6的入土深度。此外,通過使得第二豎向連桿7b與施肥架1鉸接,從而可以提高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與施肥架1之間運動的靈活性,使得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能夠適應土壤表面的輪廓形狀并隨之起伏運動。
如圖3所示,圖3示意性地顯示了該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還包括設置在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之間的倒置t形連接架20,其中,該倒置t形連接架20分別連接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的第二豎向連桿7b。需要說明的是,該倒置t形連接架20主要起到連接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的作用,確保該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之間的穩固運行,并能有效防止二者間發生運動干涉的情況。
為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深施追肥機10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該深施追肥機100還包括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該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的上端與倒置t形連接架20的上端可拆卸地連接,該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的下端與施肥架1固定連接。該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的設置,能夠在上述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的基礎上,更精細地對開溝器6挖入土壤的深度進行相應的調節。
如圖3所示,為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該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包括第一連接板301和與該第一連接板301呈相對式設置的第二連接板302,其中,在該第一連接板301和第二連接板302的上端從上至下構造有間隔開的多個第一調節孔303,在該倒置t形連接架20的上端構造有凸耳21,在該凸耳21上從上至下構造有間隔開的多個第二調節孔(圖中未示出),其中,各第一調節孔303的孔徑與各第二調節孔的孔徑相同。具體地,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在與倒置t形連接架20進行安裝的過程中,通過將凸耳21放置在第一連接板301和第二連接板302之間,同時,通過使得凸耳21上的其中一個第二調節孔分別與第一連接板301和第二連接板302上的呈相對式設置的第一調節孔303相連通后,將螺栓依次穿過第一連接板301上的第一調節孔303、凸耳21上的第二調節孔以及第二連接板301上的第一調節孔303,從而實現倒置t形連接架20在縱向上的位置調節,間接地,實現對施肥架1在縱向上的位置調節,進一步地,實現對開溝器6挖入土壤的縱向深度的調節。
通過使得第一調節孔303的孔徑與第二調節孔的孔徑相同,從而,方便螺栓的穿過,以實現倒置t形連接架20與施肥架縱向調節機構30的快速安裝。
為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該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還包括分別設置在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中的上橫桿7c和下橫桿7d之間的彈性緩沖部件40。具體地,該彈性緩沖部件40可為彈簧,該彈簧的設置,能夠防止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在動力源施加的縱向力的作用下,使得上橫桿7c和下橫桿7d發生突然完全重合的情況,進一步地,避免影響施肥架1運行的平穩性,以對第一平行四連桿71和第二平行四連桿72起到彈性緩沖的作用。
如圖1和圖2所示,該深施追肥機100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施肥架1上的測速儀(圖中未示出)和控制器(圖中未示出),其中,測速儀與控制器電連接,控制器和驅動電機5電連接。這樣,通過測速儀將深施追肥機100行走的速度以電信號的形式傳遞給控制器,通過控制器將深施追肥機100行走的速度的電信號換算成排肥軸4的轉速,同時,通過控制器控制驅動電機5使得排肥軸4按照換算出的轉速進行轉動排肥。需要說明的是,該測速儀也可位于車體內。
如圖1和圖2所示,為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中的深施追肥機10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該深施追肥機100還包括覆土器50,該覆土器50與開溝器6相連接并位于開溝器6的后方。該覆土器50能夠在土壤的反作用力下,被動地將土壤溝兩旁的土重新地覆蓋回土壤溝中,從而達到避免撒入到土壤溝中的肥料發生揮發的目的。
在一個優選的技術方案中,該覆土器50的橫向寬度大于開溝器6的橫向寬度,這樣,便可確保土壤溝能夠被完全地填充,防止肥料的揮發。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排肥器3包括設置在肥箱2的底部的排肥器殼體31,在該排肥器殼體31的內部分別構造有橫向通孔(圖中未示出)和與肥料出口相連通的縱向通孔(圖中未示出),其中,在橫向通孔內設置有花鍵軸套(圖中未示出),該排肥軸4橫向貫穿花鍵軸套。需要說明的是,該花鍵軸套的外表面沿周向呈間隔式構造有多個花鍵槽,肥料從肥箱2底部的肥料出口流出后,便會流入到排肥器殼體31的內部并掉落在剛好處在上方的花鍵槽中,通過排肥軸4的周向轉動,從而帶動花鍵軸套也進行相應的轉動,從而使得裝有肥料的花鍵槽轉動到下方,以將肥料經排肥器殼體31內部的縱向通孔輸送到輸肥管9中,進一步地,輸送到土壤溝中,達到施肥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動力源施加給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縱向向下的作用力時,該施肥深度調節裝置7便會間接地作用給施肥架1縱向向下的作用力,進一步地,該施肥架1會將其受到的縱向向下的作用力傳遞給開溝器6,以提高開溝器6的入土深度。這樣,由于開溝器6的入土深度大大地增加了,因而,便會大大地減弱撒入到土壤溝中的肥料的揮發程度,避免肥料的浪費。由此可見,本申請的深施追肥機100能夠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肥料進行精準深施,有效地避免了肥料表施造成的肥料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情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