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藥復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含有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及其用于防治農作物真菌病害的用途,所述殺菌組合物尤其適用于防治晚疫病和霜霉病。
背景技術:
卵菌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是農作物種植中常見的病害,給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帶來很大的損傷。據文獻報道,由于單一用藥和其它不合理的用藥,已經導致霜霉病、疫病等病害對多種農藥產生了抗藥性,導致這些農藥的防治效果下降,而為了有效的防治病害,需要對農藥的使用量進一步加大,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尋找高效、低毒、能夠延緩抗藥性的新型農藥品種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苯酰菌胺是一種高效的保護性酰胺類殺菌劑,具有持效期長和很好的耐雨水沖刷性,其作用機制獨特,通過結合微管蛋白β–亞基和破壞微管細胞骨架來抑制細胞核分裂,苯酰菌胺不影響游動孢子的游動、孢囊形成或萌發,伴隨著菌核分裂的第一個循環,芽管的伸長受到抑制,從而組織病菌穿透寄主植物,其主要用于防治霜霉病、疫病,對茄果類白粉病、灰霉病也有效。
苯噻菌胺,英文通用名benthiacalicarb-isopropyl,是由日本化學公司于1992年發現的新穎殺菌劑,對各種霜霉病、疫病有特效,作用機理尚在研究中,推測為細胞壁合成抑制劑。苯噻菌胺對卵菌孢子囊的形成、孢子的萌發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對游動孢子的釋放和游動孢子的移動沒有作用,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苯噻菌胺可防治對苯酰胺類殺菌劑有抗性的馬鈴薯晚疫病菌以及對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有抗性的瓜類霜霉病,但苯噻菌胺單獨使用成本高并有抗性產生的風險。
上述兩種農藥單獨長期使用,容易導致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造成藥效明顯下降,從而導致用藥量大大上升,噴灑周期縮短,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且農藥用藥量的增大,對公眾的身體安全帶來很大的威脅。現已查明,現有技術中沒有將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劑型復配的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安全性高、用藥量低、防治效果好的協同增效農藥組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農藥組合物用于防治農作物病害的用途,所述農作物病害包括但不限于蔬菜、果樹、茄果類等作物的霜霉病、晚疫病。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殺菌組合物,它的活性成分包括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其中,有效成分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的重量比為1:30-40:1。
進一步的,所述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的重量比優選為1:5-10:1。
進一步的,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為1-90%,優選為6-70%,其余為農藥制劑加工中的常規輔助成分。
進一步的,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常規輔助成分包括表面活性劑、分散劑、潤濕劑、乳化劑、填料等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劑中穩定和發揮藥效的已知物質,都是農藥制劑中常用和允許使用的各種成分,并無特別限定,具體的成分和用量根據配方的要求通過簡單的試驗確定得到。
進一步的,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通過農藥制劑加工中的常規手段制備成為農藥制劑加工中的任意一種劑型,包括但不限于乳油、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水乳劑、微乳劑等。
進一步的,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分開、依次或同時使用所述殺菌組合物中的農藥活性成分。
進一步的,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可以以成分制劑形式提供,即組合物中各物質已經混合,組合物中的成分也可以以單劑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罐中直接混合,然后稀釋至所需要的濃度。
進一步的,本發明所提到的苯酰菌胺、苯噻菌胺的重量、有效成分的重量等,均是指有效成分的重量。
進一步的,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的施用頻率和施用量隨天氣狀況和作物狀態變化而變化,可以通過施用合適的劑型達到防治的目的。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活性成分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通過合理的復配,在一定范圍內對農作物霜霉病、晚疫病的防治具有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可以減少農藥使用量,提供防治效果。
2、本發明的殺菌組合物中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對作物安全,對環境無威脅。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手段更加明確,下面結合本發明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是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具體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所體現的是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通過創造性勞動所獲得的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限定為準。
一、室內活性測定
1、供試菌株:黃瓜霜霉病病菌
2、試驗方法:試驗采用盆栽法測定。選取生長一致的兩片真葉期黃瓜苗,每個處理選用10盆供試瓜苗,編號備用。用potter噴霧塔在50psi壓力下噴霧,每盆5ml。每個藥劑設置6個濃度梯度,以噴施等量清水的處理為空白對照。取采自田間的霜霉病葉,用毛筆蘸取10℃左右的蒸餾水洗下背面的孢子囊,配成濃度為3×105個/ml的孢子囊懸浮液。于藥劑處理24h后噴霧接種孢子囊液,接種后將黃瓜苗置于人工氣候箱中(相對濕度100%,溫度15~20℃)培養,24h后保持溫度15~24℃、相對濕度90%左右保濕誘發,10d后調查記載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用最小二乘法計算抑制中濃度ec50,再依孫云沛法計算共毒系數(ctc)。當ctc<80,則組合物表現為拮抗作用,當80<ctc<120,則組合物表現為相加作用,當ctc>120,則組合物表現為增效作用。
實測毒力指數(ati)=(標準藥劑ec50/供試藥劑ec50)×100
理論毒力指數(tti)=a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a的百分含量+b藥劑毒力指數×混劑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數(ctc)=[混劑實測毒力指數(ati)/混劑理論毒力指數(tti)]×100
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對黃瓜霜霉病的室內毒力測定結果如表1所示:
表1可以看出,苯酰菌胺與苯噻菌胺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相當,當兩者復配比例在1:30-40:1的范圍內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其中,當兩者復配比例為1:5-20:1時,兩者復配對黃瓜霜霉病的共毒系數在150以上,協同增效作用相對更好。而當兩者復配比例為8:5時,增效作用最好。
二、制劑實施例
1、實施例1:28%苯酰菌胺·苯噻菌胺可濕性粉劑(1:1)
苯酰菌胺14%
苯噻菌胺14%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3%
木質素磺酸鈉4%
白炭黑15%
硅藻土余量
所述可濕性粉劑的制備方法為:按上述配方將農藥活性成分、分散劑、潤濕劑和填料混合均勻,在攪拌釜中攪拌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后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本發明所述的可濕性粉劑。
2、實施例2:39%苯酰菌胺·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劑(8:5)
苯酰菌胺24%
苯噻菌胺15%
烷基苯磺酸鹽4%
二辛基磺基琥珀酸鈉鹽1%
聚羧酸鹽3%
尿素2%
羥甲基纖維素3%
高嶺土余量
所述水分散粒劑的制備方法為:按上述配方將活性成分、潤濕劑、分散劑、崩解劑、粘結劑、載體按比例加入混合機中混合均勻后進行氣流粉碎,粉碎完成后加入少量純化水充分攪拌均勻,擠壓造粒,烘干后即可制得本發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劑產品。
3、實施例3:48%苯酰菌胺·苯噻菌胺懸浮劑(1:5)
苯酰菌胺40%
苯噻菌胺8%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
eo-po嵌段聚醚4%
硅酸鎂鋁1%
有機硅酮0.4%
甲醛0.6%
乙二醇2%
去離子水余量
所述懸浮劑的制備方法為:按照配方所述將活性成分、潤濕劑、分散劑、增稠劑、消泡劑、防腐劑、抗凍劑、水攪拌均勻后加入到砂磨機中進行砂磨,使得粒徑在5微米以下,即可制得本發明所述的懸浮劑。
4、實施例4:33.6%苯酰菌胺·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劑(5:1)
苯酰菌胺28%
苯噻菌胺5.6%
甲基萘磺酸鹽甲醛縮合物3%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
硫酸銨3%
阿拉伯膠1%
膨潤土余量
所述水分散粒劑的制備方法為:按上述配方將活性成分、潤濕劑、分散劑、崩解劑、粘結劑、載體按比例加入混合機中混合均勻后進行氣流粉碎,粉碎完成后加入少量純化水充分攪拌均勻,擠壓造粒,烘干后即可制得本發明所述的水分散粒劑產品。
三、田間藥效試驗
1、試驗對象:黃瓜霜霉病;
2、施藥藥劑:施藥藥劑為本發明制劑實施例1-4中的組合物制劑,以15%苯噻菌胺水分散粒劑和50%苯酰菌胺水分散粒劑為對照藥;
3、試驗方法:試驗地設置在山東壽光市黃瓜產區,每個小區面積為50m2,重復4次,于黃瓜發病初期進行葉面噴霧處理,施藥兩次,施藥器械為w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在藥劑處理前進行黃瓜霜霉病病情指數調查,第二次施藥后7、14天調查黃瓜霜霉病發病情況。調查方法、分級、藥效計算按照《農田藥效試驗準則(一)》進行。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田間藥效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復配后對黃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好,藥后7、14天的防治效果均明顯好于對照單劑,且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持效性較好。另外,在用藥范圍內,未發現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對黃瓜作物有藥害產生,表明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安全性也較好。
綜上,本發明的含有苯酰菌胺和苯噻菌胺的農藥組合物防效效果好,值得在生產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