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種植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土壤鹽堿化的大棚種植農作物的方法,屬于種植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土壤鹽漬化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區。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當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時,形成的鹽堿災害。土壤鹽堿化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影響了廣大農民的收入,限制了廣大農村的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鹽堿化土壤的大棚內,通過簡單的設置,能夠在鹽堿化土壤上正常種植農作物的方法。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土壤鹽堿化的大棚種植農作物的方法,是在作物播種或移栽之前,按如下步驟處理大棚內的土壤:
步驟一、在準備種植作物的地方,沿著行向開挖深30厘米,寬60-80厘米上下等寬的溝槽,挖出的土堆放到兩側。
步驟二、在溝槽內鋪放植物秸稈,秸稈堆放量為壓實后高20-30厘米。
步驟三、將挖出的土回填到秸稈上。形成下層20-30厘米的秸稈,上面30厘米的土層,寬60-80厘米的種植行;
步驟四、在種植行上先鋪滴管帶或微噴帶,然后覆蓋地膜。
步驟五、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水經過耕作土層,向下滲到鋪滿秸稈的溝槽內。等到溝槽內水積滿,行間有水從溝槽內溢出,停止澆水。
步驟六、2-3天后,溝槽內的水基本消耗完,再次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重復步驟五,反復澆水5-6次,秸稈上面土層中的鹽堿成分可以大部分洗掉。隨后可以進行正常的種植。
利用本發明的方法,在種植過程中,由于秸稈切斷了土壤中的毛細管,阻斷了地下水的上移通道,因此不會再出現反鹽、反堿的現象。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的秸稈為油菜秸稈、玉米秸稈和棉花秸稈中的一種或幾種。利用這種較粗的秸稈,可以有效隔斷毛細管。利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可以在隨后的3年至5年,順利進行植物的種植,不再需要操心土壤鹽堿化的問題。
如果是利用水稻、小麥秸稈,由于這些秸稈較細,比較容易腐爛,一般1-2年就需要重新填入新的秸稈,成本更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一
一種土壤鹽堿化的大棚種植農作物的方法,是在作物播種或移栽之前,按如下步驟處理大棚內的土壤:
步驟一、在準備種植作物的地方,沿著行向開挖深30厘米,寬60-80厘米上下等寬的溝槽,挖出的土堆放到兩側。
步驟二、在溝槽內鋪放玉米秸稈,秸稈堆放量為壓實后高20-30厘米。
步驟三、將挖出的土回填到秸稈上。形成下層20-30厘米的秸稈,上面30厘米的土層,寬60-80厘米的種植行;
步驟四、在種植行上先鋪滴管帶或微噴帶,然后覆蓋地膜。
步驟五、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水經過耕作土層,向下滲到鋪滿秸稈的溝槽內。等到溝槽內水積滿,行間有水從溝槽內溢出,停止澆水。
步驟六、2-3天后,溝槽內的水基本消耗完,再次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重復步驟五,反復澆水5-6次,秸稈上面土層中的鹽堿成分可以大部分洗掉。隨后可以進行正常的種植。
實施例二
一種土壤鹽堿化的大棚種植農作物的方法,是在作物播種或移栽之前,按如下步驟處理大棚內的土壤:
步驟一、在準備種植作物的地方,沿著行向開挖深30厘米,寬60-80厘米上下等寬的溝槽,挖出的土堆放到兩側。
步驟二、在溝槽內鋪放油菜秸稈,秸稈堆放量為壓實后高20-30厘米。
步驟三、將挖出的土回填到秸稈上。形成下層20-30厘米的秸稈,上面30厘米的土層,寬60-80厘米的種植行;
步驟四、在種植行上先鋪滴管帶或微噴帶,然后覆蓋地膜。
步驟五、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水經過耕作土層,向下滲到鋪滿秸稈的溝槽內。等到溝槽內水積滿,行間有水從溝槽內溢出,停止澆水。
步驟六、2-3天后,溝槽內的水基本消耗完,再次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重復步驟五,反復澆水5-6次,秸稈上面土層中的鹽堿成分可以大部分洗掉。隨后可以進行正常的種植。
實施例三
一種土壤鹽堿化的大棚種植農作物的方法,是在作物播種或移栽之前,按如下步驟處理大棚內的土壤:
步驟一、在準備種植作物的地方,沿著行向開挖深30厘米,寬60-80厘米上下等寬的溝槽,挖出的土堆放到兩側。
步驟二、在溝槽內鋪放玉米和棉花秸稈,秸稈堆放量為壓實后高20-30厘米。
步驟三、將挖出的土回填到秸稈上。形成下層20-30厘米的秸稈,上面30厘米的土層,寬60-80厘米的種植行;
步驟四、在種植行上先鋪滴管帶或微噴帶,然后覆蓋地膜。
步驟五、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水經過耕作土層,向下滲到鋪滿秸稈的溝槽內。等到溝槽內水積滿,行間有水從溝槽內溢出,停止澆水。
步驟六、2-3天后,溝槽內的水基本消耗完,再次通過滴管帶或微噴帶向種植行澆水,重復步驟五,反復澆水5-6次,秸稈上面土層中的鹽堿成分可以大部分洗掉。隨后可以進行正常的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