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農藥復配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的是一種含有萜烯醇和乙蒜素的復配殺菌劑,所述復配殺菌劑用于防治農作物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霜霉病、葉斑病、炭疽病等。
背景技術:
黃瓜白粉病粉病俗稱“白毛病”,以葉片受害最重,其次是葉柄和莖,一般不危害果實。發病初期,葉片正面黃瓜白粉病危害的葉片或背面產生白色近圓形的小粉斑,逐漸擴大成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布滿葉面,好像撒了層白粉。抹去白粉,可見葉面褪綠,枯黃變脆。發病嚴重時,葉面布滿白粉,變成灰白色,直至整個葉片枯死。白粉病侵染葉柄和嫩莖后,癥狀與葉片上的相似,惟病斑較小,粉狀物也少。在葉片上開始產生黃色小點,而后擴大發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狀霉層。一般情況下部葉片比上部葉片多,葉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單獨分散,后聯合成一個大霉斑,甚至可以覆蓋全葉,嚴重影響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陳代謝受到干擾,造成早衰,產量受到損失。由于近年來,白粉病產生一定抗藥性,而且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給防治帶來一定難度。一般年份減產在10%左右,流行年份減產在20%-40%左右。
萜烯醇是以色列生物農藥公開開發的生物殺菌劑,目前,已有40.2%的萜烯醇母藥和9%的萜烯醇乳油成功產業化,用于防治草莓白粉病和番茄早疫病等病害。
乙蒜素,英文名稱為ethylicin,是一種植物仿生農藥,系大蒜提取物-大蒜素的乙基同系物,高效無公害廣譜仿生殺菌劑,乙蒜素是我國首創農藥品種,純品為無色油狀透明液體,工業品為微黃色液體,有大蒜和醋酸臭味。乙蒜素具有速效性好,殺菌效果好的優點,容易被作物吸收和降解,不易產生抗藥性等特點,可有效抑制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黃瓜霜霉病、辣椒疫病以及葡萄等作物上的多種病害,效果顯著。
在農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特別是在農作物病原菌的防治過程中,長期連續高劑量的施用單一種類的農藥制劑,容易造成農藥殘留、環境污染以及病原菌抗藥性產生等問題。另一方面,開發農藥新品種具有投資大、周期長等特點,而開發和研究高效復配的農藥組合物具有投資少、研制周期短等特點而收到國內外公司的重視,紛紛加大開發研制力度。本申請的發明人經過大量的室內活性測定和田間藥效試驗的基礎上,發現將萜烯醇和乙蒜素復配對一些農作物病害具有協同增效作用,經過進一步研究完成了本發明,目前尚無發現有關于萜烯醇和乙蒜素復配的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以上背景技術,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給一種環保、高效的協同增效農藥組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增效農藥組合物用于制備防治農作物病害的藥物的應用,所述農作物病害尤其適用于防治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霜霉病、葉斑病等病害。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
一種復配殺菌劑,它的有效成分包括萜烯醇和乙蒜素。
優選的,所述復配殺菌劑中萜烯醇和乙蒜素的重量比為1:20-5:1。
優選的,所述復配殺菌劑中萜烯醇和乙蒜素的重量比為1:10-1:1。
優選的,所述復配殺菌劑中活性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為1-90%,優選為12-80%,其余為農藥制劑加工中常規的輔助成分。
優選的,所述復配殺菌劑中可以制備成適合農業上使用的任意一種劑型。
優選的,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的劑型為乳油、懸浮劑、可濕性粉劑、水分散粒劑、微乳劑中任一種。
優選的,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還可與其它具有殺菌、殺蟲、殺線蟲或除草性能的化合物復配使用,也可以與植物生長調節劑、增效劑、植物營養或土壤調理劑結合使用。
優選的,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使用方法簡單,可以按照常規方法如噴霧、拌土、滴灌、漫灌等施用。
優選的,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的施用劑量通常與病害為害程度、氣候有關,可以在較寬的范圍內變化。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中萜烯醇和乙蒜素均為生物農藥范疇,有效成分對環境友好安全,無毒副作用;
2、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中活性成分作用機理互不相同,兩者結合使用可以減少或延緩原菌抗藥性的產生;
3、本發明的復配殺菌劑中活性成分組分合理,兩者復配后對多種作物病害表現出明顯的協同增效作用,速效性和持效性優良。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目的以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用以下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覺不限于這些例子,本發明的實施例采用室內活性測定、制劑實施例和田間藥效試驗相結合的方式加以說明,如無特別限定,以下提及的比例均為質量分數比。
一、室內活性測定
1、試驗對象:黃瓜白粉病菌;
2、試驗方法:試驗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ny/t1156.11-2008《農藥室內生物測定試驗準則殺菌劑第11部分:防治瓜類白粉病試驗盆栽法》,采用盆栽法測定。
播種感病黃瓜品種,盆栽生長至2片真葉期備用。萜烯醇和乙蒜素分別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再用0.1%吐溫-80表面活性劑水溶液溶解。每處理3盆,4次重復,將10ml藥液均勻噴灑于葉面至全部潤濕,待藥液自然晾干備用。并設只含溶劑和表面活性劑而不含有效成分的處理作空白對照。藥劑處理后24h,噴霧接種黃瓜白粉病菌孢子懸浮液。孢子懸浮液的配制過程如下:取長滿白粉病菌葉片,用加油少量吐溫-80表面活性劑的無菌水將孢子洗下,雙層紗布過濾,鏡檢后調制成1×105個/ml的懸浮液。接種后置于恒溫室中,在溫度24℃條件下培養7天。待空白對照病液率達到80%以上時,分級調查各處理發病情況,計算各處理的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換算成機率值(y),藥液濃度(ug/ml)轉換成對數值(x),以最小而乘法計算毒力方程和抑制中濃度ec50,依孫云沛法計算藥劑的毒力指數及共毒系數(ctc)。試驗結果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萜烯醇和乙蒜素復配后,在1:20-5:1的范圍內對黃瓜白粉病防治的共毒系數均在120以上,表現出協同增效作用。當兩者復配比例為1:10-1:1、3:1時,共毒系數均在150以上,協同增效中更明顯。其中,當兩者復配比例為3:1時,共毒系數最高,協同增效作用更明顯。
二、制劑實施例
1、實施例1:48%萜烯醇·乙蒜素乳油(1:5)
萜烯醇8%
乙蒜素40%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5%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4%
環己酮10%
二甲基亞砜10%
二甲苯余量
所述乳油制劑的制備方法為:先將萜烯醇、乙蒜素、環己酮、二甲基亞砜和部分二甲苯混合均勻,然后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鈣、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繼續攪拌混合,在攪拌過程中,加入剩余的二甲苯溶劑,經充分溶解均勻后出料,即可制得本發明所述的乳油。
2、實施例2:12%萜烯醇·乙蒜素乳油(3:1)
萜烯醇9%
乙蒜素3%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4%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
環己酮10%
二甲基亞砜10%
二甲苯余量
所述乳油制劑的制備方法為:先將萜烯醇、乙蒜素、環己酮、二甲基亞砜和部分二甲苯混合均勻,然后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鈣、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繼續攪拌混合,在攪拌過程中,加入剩余的二甲苯溶劑,經充分溶解均勻后出料,即可制得本發明所述的乳油。
3、實施例3:30%萜烯醇·乙蒜素可濕性粉劑(1:1)
萜烯醇15%
乙蒜素15%
烷基芳基硫酸鹽4%
十二烷基苯磺酸鈣4%
白炭黑10%
高嶺土余量
所述可濕性粉劑的制備方法為:按上述配方將萜烯醇、乙蒜素以及分散劑、潤濕劑和填料混合,在攪拌釜中攪拌均勻,經氣流粉碎機粉碎后再混合均勻,即可制得本發明所述的可濕性粉劑。
三、田間藥效試驗
1、防治對象:黃瓜白粉病;
2、試驗藥劑:實施例1-3的農藥組合物;對照藥劑:9%萜烯醇乳油;30%乙蒜素乳油。
2、試驗方法:試驗地設置在安陽市某黃瓜地,每小區調查4個點,每點調查2株,用分級法記載發病程度,分級標準如下:
0級:無病;
1級:孢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以下;
3級:孢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6-10%;
5級:孢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11-20%;
7級:孢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21-50%;
9級:孢子堆面積占整葉面積的50以上。
4、調查時間和次數
試驗共調查3次,藥前進行基數調查,分兩次施藥,第一次施藥后5天進行第二次施藥,第二次施藥后7、14天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萜烯醇和乙蒜素復配的制劑實施例1-3中,兩者復配后對于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明顯好于萜烯醇和乙蒜素,其中,實施例2的12%萜烯醇·乙蒜素乳油對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用量為100g/公頃時,第二次藥后7、14天后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另外,在用藥范圍內,未發現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對黃瓜有藥害產生,對有益天敵也無任何不良影響,表明本發明的農藥組合物對作物安全,值得推廣應用。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含有萜烯醇和乙蒜素的殺菌組合物,對多種農作物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對目標作物安全,本發明的殺菌復配制劑,不僅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有利于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產生。以上實施例為本發明的較優選的實施例,但本發明絕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具體細節,在本發明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等同替換,這些等同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