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帳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多功能養雞帳篷。
背景技術:
散養雞,以五谷雜食和田間地頭草蟲為食,生產的雞肉野味十足、營養豐富、安全無公害,并且注重生態保護,控制環境污染,倍受消費者青睞。
目前,在散養雞時,如若在未實現圍林處的草地田間對雞進行散養,養雞者難以控制雞群,并容易受到其他野生動物侵害,同時,現有的養雞帳篷只能將雞圈養,難以實現雞的散養,此外,養雞帳篷中雞的糞便難以及時處理,容易造成細菌滋生,影響雞的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新型多功能養雞帳篷。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多功能養雞帳篷,其特征在于:包括篷頂和篷身,所述篷頂設置在篷身頂部,所述篷身包括上下設置的雞罩和自動清糞裝置,所述雞罩底部設有底網,所述底網包括從左往右依次連接的第一底網、第二底網和第三底網,所述第一底網與第三底網均水平設置,且第一底網高于第三底網,所述雞罩內的第一底網與第二底網間豎直設有第一隔網,第二底網與第三底網間豎直設有第二隔網,所述第一隔網左側的雞罩上均布有取雞蛋通孔,且第一隔網上設有出入孔,所述第二隔網右側的雞罩上均布有覓食通孔,且第二隔網上設有隔門,所述自動清糞裝置包括從左往右向下傾斜設置的輸送帶和設置在輸送帶底面的清刮板,所述篷身底部設有移動裝置。
進一步的,所述輸送帶設置在第一隔網與第二隔網下方,且輸送帶由電機驅動。
進一步的,所述清刮板頂部設有毛刷。
進一步的,所述雞罩上還設有第二隔門。
進一步的,所述取雞蛋通孔底部與第一底網間距離為35~40cm,且取雞蛋通孔直徑為8~10cm。
進一步的,所述覓食通孔底部與第三底網間距離為5~10cm,且取覓食通孔直徑為6~8cm。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裝置包括均布在篷身底部的萬向輪。
進一步的,所述清刮板下方還設有集糞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采用較接近地面的散養室,雞在帳篷中的散養室內便可方便的吃到戶外地上的草蟲,實現在帳篷中對雞進行散養,不僅防止了雞群在空曠地上難以控制的狀況,而且無論烈陽還是雨水天,雞都可以得到篷頂的有效保護,并能防止野生生物侵害,保護雞群安全;通過第二隔網來控制雞是否進入散養室,當處在室內時,可將雞趕出散養室,從而防止雞糞從散養室底部落下,保證在室內情況下雞糞全落入在輸送帶上,當處在戶外時,打開第二隔網上的第一隔門,雞可自由進入散養室,并通過覓食通孔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采用自動清糞裝置,清刮板可自動將輸送帶皮帶上的雞糞刮下,在室內時,刮下的雞糞并落入集糞盤內,而在戶外時,刮下雞糞直接落在地上,從而可保證底網下方始終處于清潔狀態,防止雞踩踏自己糞便以及雞糞的堆積,減少生病幾率;采用移動裝置,方便對整個養雞帳篷進行室內以及戶外的移動;通過取雞蛋通孔,可方便的取到下蛋室內的雞蛋,方便快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新型多功能養雞帳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左視圖。
圖3是圖1的右視圖。
附圖標記列表:
1-篷頂,2-篷身,3-雞罩,4-自動清糞裝置,5-第一底網,6-第二底網,7-第三底網,8-第一隔網,9-第二隔網,10-取雞蛋通孔,11-出入孔,12-覓食通孔,13-第一隔門,14-輸送帶,15-清刮板,16-毛刷,17-第二隔門,18-萬向輪,19-散養室,20下蛋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實施例1
如圖所示,一種新型多功能養雞帳篷,包括篷頂1和篷身2,篷頂1設置在篷身2頂部,篷身2包括上下設置的雞罩3和自動清糞裝置4,雞罩3底部設有底網,底網包括從左往右依次連接的第一底網5、第二底網6和第三底網7,第一底網5與第三底網7均水平設置,且第一底網5高于第三底網7,雞罩3內的第一底網5與第二底網6間豎直設有第一隔網8,從而將雞罩3內的第一隔網8左側形成下蛋室20,第二底網6與第三底網7間豎直設有第二隔網9,從而將雞罩3內的第二隔網9右側形成散養室19,第一隔網8左側的雞罩3上均布有取雞蛋通孔10,且第一隔網8上設有出入孔11,第二隔網9右側的雞罩3上均布有覓食通孔12,且第二隔網9上設有隔門13,自動清糞裝置4包括從左往右向下傾斜設置的輸送帶14和設置在輸送帶14底面的清刮板15,篷身2底部設有移動裝置。通過采用較接近地面的散養室19,雞在帳篷中的散養室19內便可方便的吃到戶外地上的草蟲,實現在帳篷中對雞進行散養,不僅防止了雞群在空曠地上難以控制的狀況,而且無論烈陽還是雨水天,雞都可以得到篷頂的有效保護,雞罩3還能防止野生生物侵害,保護雞群安全。
在本實施例中,輸送帶14設置在第一隔網8與第二隔網9下方,且輸送帶14由電機(未畫出)驅動,從而使得第三底網5可可接近地面,方便雞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
在本實施例中,清刮板15頂部設有毛刷16,毛刷16可以緊貼輸送帶14底面,將雞糞刮下。
在本實施例中,雞罩3上還設有第二隔門17,方便將雞放入帳篷中或從帳篷中取出。
在本實施例中,取雞蛋通孔10底部與第一底網8間距離為35cm,且取雞蛋通孔10直徑為10cm,方便工作人員對下蛋室20中雞蛋的拿取。
在本實施例中,覓食通孔12底部與第三底網7間距離為5cm,且取覓食通孔12直徑為8cm,方便雞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
在本實施例中,移動裝置包括均布在篷身2底部的萬向輪18,方便對整個養雞帳篷進行室內以及戶外的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清刮板15下方還設有集糞盤(未畫出),在室內時,輸送帶14皮帶上的雞糞被清刮板15刮下后,直接落入到集糞盤內。
在室內時,將雞趕出散養室19,防止雞糞從散養室19底部落下,保證雞糞全落入在輸送帶14上,而落在輸送帶14上的雞糞最終被清刮板15刮下,并落入集糞盤內,從而保持了室內地面以及底網下方的清潔,防止雞糞沉積,減少雞的生病幾率;當處在戶外時,打開第二隔網9上的第一隔門13,雞可自由進入散養室19,并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散養室19底部的雞糞直接落在戶外地面上,而落入在輸送帶14上的雞糞最終被清刮板15刮下,并落入到地面上,有效防止雞踩踏自己糞便,減少生病幾率。
實施例2
如圖所示,一種新型多功能養雞帳篷,包括篷頂1和篷身2,篷頂1設置在篷身2頂部,篷身2包括上下設置的雞罩3和自動清糞裝置4,雞罩3底部設有底網,底網包括從左往右依次連接的第一底網5、第二底網6和第三底網7,第一底網5與第三底網7均水平設置,且第一底網5高于第三底網7,雞罩3內的第一底網5與第二底網6間豎直設有第一隔網8,從而將雞罩3內的第一隔網8左側形成下蛋室20,第二底網6與第三底網7間豎直設有第二隔網9,從而將雞罩3內的第二隔網9右側形成散養室19,第一隔網8左側的雞罩3上均布有取雞蛋通孔10,且第一隔網8上設有出入孔11,第二隔網9右側的雞罩3上均布有覓食通孔12,且第二隔網9上設有隔門13,自動清糞裝置4包括從左往右向下傾斜設置的輸送帶14和設置在輸送帶14底面的清刮板15,篷身2底部設有移動裝置。通過采用較接近地面的散養室19,雞在帳篷中的散養室19內便可方便的吃到戶外地上的草蟲,實現在帳篷中對雞進行散養,不僅防止了雞群在空曠地上難以控制的狀況,而且無論烈陽還是雨水天,雞都可以得到篷頂的有效保護,雞罩3還能防止野生生物侵害,保護雞群安全。
在本實施例中,輸送帶14設置在第一隔網8與第二隔網9下方,且輸送帶14由電機(未畫出)驅動,從而使得第三底網5可可接近地面,方便雞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
在本實施例中,清刮板15頂部設有毛刷16,毛刷16可以緊貼輸送帶14底面,將雞糞刮下。
在本實施例中,雞罩3上還設有第二隔門17,方便將雞放入帳篷中或從帳篷中取出。
在本實施例中,取雞蛋通孔10底部與第一底網8間距離為40cm,且取雞蛋通孔10直徑為8cm,方便工作人員對下蛋室20中雞蛋的拿取。
在本實施例中,覓食通孔12底部與第三底網7間距離為10cm,且取覓食通孔12直徑為6cm,方便雞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
在本實施例中,移動裝置包括均布在篷身2底部的萬向輪18,方便對整個養雞帳篷進行室內以及戶外的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清刮板15下方還設有集糞盤(未畫出),在室內時,輸送帶14皮帶上的雞糞被清刮板15刮下后,直接落入到集糞盤內。
在室內時,將雞趕出散養室19,防止雞糞從散養室19底部落下,保證雞糞全落入在輸送帶14上,而落在輸送帶14上的雞糞最終被清刮板15刮下,并落入集糞盤內,從而保持了室內地面以及底網下方的清潔,防止雞糞沉積,減少雞的生病幾率;當處在戶外時,打開第二隔網9上的第一隔門13,雞可自由進入散養室19,并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散養室19底部的雞糞直接落在戶外地面上,而落入在輸送帶14上的雞糞最終被清刮板15刮下,并落入到地面上,有效防止雞踩踏自己糞便,減少生病幾率。
實施例3
如圖所示,一種新型多功能養雞帳篷,包括篷頂1和篷身2,篷頂1設置在篷身2頂部,篷身2包括上下設置的雞罩3和自動清糞裝置4,雞罩3底部設有底網,底網包括從左往右依次連接的第一底網5、第二底網6和第三底網7,第一底網5與第三底網7均水平設置,且第一底網5高于第三底網7,雞罩3內的第一底網5與第二底網6間豎直設有第一隔網8,從而將雞罩3內的第一隔網8左側形成下蛋室20,第二底網6與第三底網7間豎直設有第二隔網9,從而將雞罩3內的第二隔網9右側形成散養室19,第一隔網8左側的雞罩3上均布有取雞蛋通孔10,且第一隔網8上設有出入孔11,第二隔網9右側的雞罩3上均布有覓食通孔12,且第二隔網9上設有隔門13,自動清糞裝置4包括從左往右向下傾斜設置的輸送帶14和設置在輸送帶14底面的清刮板15,篷身2底部設有移動裝置。通過采用較接近地面的散養室19,雞在帳篷中的散養室19內便可方便的吃到戶外地上的草蟲,實現在帳篷中對雞進行散養,不僅防止了雞群在空曠地上難以控制的狀況,而且無論烈陽還是雨水天,雞都可以得到篷頂的有效保護,雞罩3還能防止野生生物侵害,保護雞群安全。
在本實施例中,輸送帶14設置在第一隔網8與第二隔網9下方,且輸送帶14由電機(未畫出)驅動,從而使得第三底網5可可接近地面,方便雞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
在本實施例中,清刮板15頂部設有毛刷16,毛刷16可以緊貼輸送帶14底面,將雞糞刮下。
在本實施例中,雞罩3上還設有第二隔門17,方便將雞放入帳篷中或從帳篷中取出。
在本實施例中,取雞蛋通孔10底部與第一底網8間距離為37cm,且取雞蛋通孔10直徑為9cm,方便工作人員對下蛋室20中雞蛋的拿取。
在本實施例中,覓食通孔12底部與第三底網7間距離為8cm,且取覓食通孔12直徑為7cm,方便雞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
在本實施例中,移動裝置包括均布在篷身2底部的萬向輪18,方便對整個養雞帳篷進行室內以及戶外的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清刮板15下方還設有集糞盤(未畫出),在室內時,輸送帶14皮帶上的雞糞被清刮板15刮下后,直接落入到集糞盤內。
在室內時,將雞趕出散養室19,防止雞糞從散養室19底部落下,保證雞糞全落入在輸送帶14上,而落在輸送帶14上的雞糞最終被清刮板15刮下,并落入集糞盤內,從而保持了室內地面以及底網下方的清潔,防止雞糞沉積,減少雞的生病幾率;當處在戶外時,打開第二隔網9上的第一隔門13,雞可自由進入散養室19,并通過覓食通孔12對地面上的草蟲進行覓食,散養室19底部的雞糞直接落在戶外地面上,而落入在輸送帶14上的雞糞最終被清刮板15刮下,并落入到地面上,有效防止雞踩踏自己糞便,減少生病幾率。
本發明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