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可循環生態養殖池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82760閱讀:1347來源:國知局
可循環生態養殖池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生態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可循環生態養殖池。



背景技術:

植物與水產物共養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淡水養殖的方式之一。目前,植物與水產物共養大多是通過利用稻田淺水環境,在種植水稻的同時,也養殖魚、蝦等水產品,它投資少、見效快、無公害、效益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這種共生養殖模式備受人們關注。

但目前的共生養殖模式存在如下問題:

1、當稻田到達需要曬田的程序的時候,水產物的遷移問題成為一大難題,通常需要人為將水產物全部遷移,非常不便,只能將水產物的養殖習性適配種植物的生長習性,導致水產物的健康、成本問題均受到影響;

2、由于養殖池是一個相密封的環境,大量的水產物在池里面進食及排便導致水容易惡化,需要每天換水清洗養殖池,換水不僅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還費時費力費人工,同時每天換水造成水產物又得重新適應新的水環境,所以免疫力不高,需要經常消毒;而且經常換水,清澈見底的水之間隱蔽性不好會有互相打架、撕咬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技術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循環生態養殖池,使用該養殖池的共生養殖模式,植物與水產物可以各取所需互不影響,曬田無需遷移水產物,而且養殖池的水不用經常更換,水產物的免疫力成活率和繁殖率得到提升。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可循環生態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所述池體中部設置有漏斗狀的深水區域,其外部為淺水區域,所述池體的淺水區域設置有限位水管;在所述深水區域上方設置有種植槽,所述種植槽的最底面高于所述限位水管頂面,所述種植槽底面設置有通槽,通槽上固定有引水棉,所述引水棉的自由端伸向所述池體的深水區域;所述深水區域底部連通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末端設置有過濾機構;

所述過濾機構包括弧形篩,所述弧形篩下方設置有集水槽,在所述弧形篩的下末端設置有集污槽,所述集水槽連通有清水排放通道,所述清水排放通道的排水出口通向池體;在所述弧形篩兩側設置與之相配的所述導軌,所述導軌上設置有滑塊,所述滑塊通過固定桿連接有噴水管,所述噴水管位于所述弧形篩上方,所述滑塊連接有所述曲柄連桿機構,所述滑塊能夠在曲柄連桿機構的帶動下沿所述導軌滑動,所述曲柄連桿機構由電機提供動力。

具體的,所述排污管與深水區域連通的的管口處設置格柵板。

具體的,所述限位水管上方還卷設有格柵網。

具體的,所述種植槽的槽體為方形,其對稱兩邊形成卡沿并分別架設在所述池體的兩邊上。

具體的,所述排污管連接有第一水泵,所述清水排放通道連接有第二水泵。

具體的,所述池體設置有增氧泵。

本發明創造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生態養殖池設置了深水區域和淺水區域,滿足了水產物的生活習性,漏斗形的水深區域能夠很好的實現排泄物的清理。

2.在養殖池上設置了種植槽,植物與水產物可以各取所需互不影響,曬田無需遷移水產物,并且種植槽形成了水產物遮擋的平臺,適應水產物的生活習性。

3.相比現有的養殖池每天需要換水,本發明將池水中的養殖排泄物通過系統過濾之后把原有的水源返回養殖池中實現水源循環,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且能夠長期不用換水,水產物的免疫力成活率和繁殖率得到提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生態養殖池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中零件名稱和序號:

池體1、深水區域2、淺水區域3、限位水管4、種植槽5、通槽6、引水棉7、排污管8、弧形篩9、導軌10、滑塊11、固定桿12、噴水管13、曲柄連桿機構14、電機15、集水槽16、清水排放通道17、集污槽18、格柵板19、格柵網20、卡沿21、增氧泵22、第一水泵23、第二水泵2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1所示,本發明一種可循環生態養殖池,包括池體1,池體1中部設置有漏斗狀的深水區域2,其外部為淺水區域3,池體1的淺水區域3設置有限位水管4;在深水區域2上方設置有種植槽5,種植槽5的最底面高于限位水管4頂面,種植槽5底面設置有通槽6,通槽6上固定有引水棉7,引水棉7的自由端伸向池體1的深水區域2;深水區域3底部連通有排污管8,排污管8末端設置有過濾機構;

過濾機構包括弧形篩9,弧形篩9下方設置有集水槽16,在弧形篩9的下末端設置有集污槽18,集水槽16連通有清水排放通道17,清水排放通道17的排水出口通向池體1;在弧形篩9兩側設置與之相配的導軌10,導軌10上設置有滑塊11,滑塊11通過固定桿12連接有噴水管13,噴水管13位于弧形篩9上方,滑塊11連接有曲柄連桿機構14,滑塊11能夠在曲柄連桿機構14的帶動下沿導軌10滑動,曲柄連桿機構14由電機15提供動力;排污管8與深水區域3連通的的管口處設置格柵板19;限位水管4上方還卷設有格柵網20;種植槽5的槽體為方形,其對稱兩邊形成卡沿21并分別架設在池體1的兩邊上;池體1設置有增氧泵22;排污管8連接有第一水泵23,清水排放通道17連接有第二水泵24。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

當檢測池體1內排泄物較多時,開啟第一水泵23,此時池體1的水流入排污管8,由于設置有格柵板19,防止水產物進入排污管8中;污水和排泄物從弧形篩9上方流出,經過弧形篩9的過濾流入集水槽16,打開第二水泵24,將集水槽16的水抽入清水排放通道17,并引入池體1。

當水較少時,加入少量新水,水量到達限位水管4最頂端時,水從限位水管4流出,因為限位水管4上方還卷設有格柵網20,防止了水產物被吸入限位水管4中;上方的種植槽5形成了水產物遮陰、躲避的場所,深水區域2和淺水區域3以適應不同的水產物的生活習性;水槽5的水一部分被引水棉7引入種植槽5中,達到了吸取水分和水產物的養分的效果。

當弧形篩9的累積排泄物較多時,開啟電機15,通過曲柄連桿機構14控制噴水管13沿著弧形篩9適配方向反復噴水把積累的排泄物沖進集污槽18內。

以上所述僅為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技術特征: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生態養殖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可循環生態養殖池,一種可循環生態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養殖池中部設置有漏斗狀的深水區域,其外部為淺水區域,所述池體的淺水區域設置有限位水管;在深水區域上方設置有種植槽,所述種植槽的最底面高于所述限位水管最端面,所述種植槽底面設置有通槽,通槽上固定有引水棉,所述引水棉的自由端伸向所述池體的深水區域;所述深水區域底部連通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末端設置有過濾機構,過濾機構將污水濾靜后把水引回池體。使用該養殖池的共生養殖模式,植物與水產物可以各取所需互不影響,曬田無需遷移水產物,而且養殖池的水不用經常更換,水產物的免疫力成活率和繁殖率得到提升。

技術研發人員:黃亮錦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廣西桂平市石龍鎮江夏種養專業合作社
技術研發日:2017.07.18
技術公布日:2017.09.29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