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
背景技術:
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著國計民生,隨著農業機械化普及,越來越多的農作物采用先工廠化集中育苗,再栽植到大田里生長的模式,這種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對縮短農作物在大田里的生長周期、促進農產品提前上市、提高農作物的復種率、以及實現農業增效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
隨著集中育苗、統一栽植技術的不斷推廣,農業對栽植機械的需求越來越大。目前旱地栽植機不能實現自動澆水,普遍采用栽植后人工澆水,以保證栽植的成活率。這種作業模式費工費時,效率低;少數旱地栽植機可以實現栽植與澆水的同步,但普遍存在澆水量小的問題。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是目前的旱地栽植機多采用拖拉機懸掛牽引,受其本身結構與穩定性的限制,難以安裝大容量水箱,在栽植與澆水的同步農業技術過程中,無法滿足澆水量大的農藝要求。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不影響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穩定性要求的水箱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一方面設計的水箱可以在栽植過程中提供足夠的澆水量;另一方面降低了栽植機的重心,不影響整機的穩定性,可以在集中育苗、統一栽植技術中進行廣泛推廣。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包括:水箱箱體、連接水管、加水口、排水口以及水箱蓋總成;
所述水箱箱體固定在自走式旱地栽植機車架靠近后輪的頂端,并且所述水箱箱體設計為對稱的類馬鞍形狀,在所述水箱箱體的底部中間設有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容納動力裝置;
所述連接水管安裝在所述水箱箱體底部,用于所述水箱箱體底部兩端的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連通水管的設置能夠促使水箱箱體底部的水全部順利排出;
所述加水口開設于所述水箱箱體的頂部,并且所述加水口通過所述水箱蓋總成進行密封;
所述排水口開設于所述水箱箱體的側端,并與所述連通水管相互垂直連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將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的水箱箱體固定在栽植機車架靠近后輪的頂端,且水箱箱體設計為橫向對稱布置的類馬鞍狀,并在底部中間開設空腔用于置入動力裝置,使水箱箱體加水后栽植機重心低、且重心后移,有利于增加后輪的附著力;以此實現在滿足栽植同步澆水的基礎上,栽植機的重心和穩定性均不受影響,仍具備重心低、穩定性好的性能,具有良好的工作機能。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還包括:在所述水箱箱體上設置有水位顯示器,并且所述水位顯示器位于所述排水口的頂部。
在水箱箱體上、排水口的頂部設置的水位顯示器,便于作業人員實時觀察水箱箱體內部的水量,具有提醒用戶及時加水的效果。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所述水位顯示器的材質選用透明塑料軟管。
選用透明塑料軟管制作而成的水位顯示器不僅經久耐用,而且便于觀察水箱箱體內部的水位變化情況。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所述水箱箱體的側端設置有水龍頭接頭,并且所述水龍頭接頭與所述排水口的位置以所述水箱箱體的中心相互對稱。
排水口是對栽植進行澆水并保證栽植成活率的源頭,而與排水口相對位置的水箱箱體上設置水龍頭接頭則是方便外接水龍頭。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所述水龍頭接頭的末端連接水龍頭。
水龍頭的設計方便操作者洗手的需求,更加合理、便捷。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所述動力裝置包括發動機。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所述水箱蓋總成包括水箱蓋、密封膠墊和通氣閥;
所述水箱蓋為扣壓式水箱蓋,通過銷軸安裝在所述加水口上;所述水箱蓋的外部兩側均開設有直槽和斜槽;其中所述斜槽嵌套在所述銷軸上,且扣壓所述加水口上;所述水箱蓋上還開設有通氣孔;
所述密封膠墊位于所述水箱蓋與所述加水口之間;
所述通氣閥為單向閥,并設置于所述水箱蓋內部;所述單向閥包括彈簧、閥片、彈簧座;其中所述彈簧壓緊所述閥片,并固定在所述彈簧座上;所述通氣孔通過所述閥片進行密封。
水箱蓋通過兩側的斜槽與銷軸的配合,并且扣壓在加水口上實現對水箱內水的封堵;安裝水箱蓋時順時針旋轉扣緊,逆時針旋轉松開;為了排水順暢,在水箱蓋內部設置通氣閥,當水箱箱體內部的壓力低于外界的一個大氣壓并且壓差大于彈簧的壓縮臨界點時,閥片在上下壓力差的作用下,克服彈簧的彈力離開水箱蓋的下端面,外界空氣通過水箱蓋上的通氣孔順利進入水箱箱體內,確保澆水時水箱內的壓力始終保持在約為一個大氣壓的狀態。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所述直槽在所述水箱蓋外部兩側的位置是相互對稱的。
優選的,在上述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中,所述斜槽在所述水箱蓋外部兩側的位置是相互對稱的。
經由上述的技術方案可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公開提供了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采用橫向對稱的類馬鞍形狀設計的水箱箱體,滿足了栽植需求的澆水量;在水箱箱體的底部中心位置開設空腔用于容納動力裝置,降低了栽植機的重心;而且水箱固定在車架靠近后輪的頂端,加水后在栽植機上的重心后移,增加了后輪的附著力。因此,本發明通過水箱的位置設計、水箱箱體的結構設計、動力裝置的放置位置等保證栽植機的水箱加水后重心低、穩定性好。
本發明通過將水箱固定在栽植機車架靠近后輪的頂端、馬鞍形狀的水箱箱體設計、并在水箱箱體底部中間設空腔容納動力裝置,解決了栽植過程中栽植同步澆水的問題,克服了水箱影響栽植機的穩定性的難題。具有結構設計合理、位置布局巧妙、作業活動靈活、便于作業人員操作等優點,在農業機械領域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能夠有效推進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與普及。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附圖為本發明主視剖視圖;
圖2附圖為本發明的左視圖;
圖3附圖為本發明圖1中i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實施例公開了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結構設計科學、位置布局合理,滿足了栽植過程大水量的需求、以及栽植機重心位置低和穩定性高的要求。
請參閱說明書附圖1-說明書附圖3,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包括:水箱箱體1、連接水管2、加水口7、排水口4以及水箱蓋總成3;
水箱箱體1固定在自走式旱地栽植機車架靠近后輪的頂端,并且水箱箱體1設計為對稱的類馬鞍形狀,在水箱箱體1的底部中間設有空腔,空腔用于容納動力裝置;
需要說明的是水箱箱體設計成橫向對稱的類馬鞍形,底部中間位置的空腔用于安裝動力裝置,使得栽植機的整機基本位于橫向對稱面內,防止發生側翻,增加橫向穩定性;對栽植進行同步澆水并不需要動力,空腔內部的動力裝對栽植機車輪等裝置提供動力;另外,若栽植需要實現快速、大水量澆水,可設置動力水泵用于為水箱提供動力。
連接水管2安裝在水箱箱體1底部,用于水箱箱體1底部兩端的連通;
需要說明的是在水箱箱體的底部設置連接水管,便于能夠將底部的水全部順利排出。
加水口7開設于水箱箱體1的頂部,并且加水口7通過水箱蓋總成3進行密封;
排水口4開設于水箱箱體1的側端,并與連通水管2相互垂直連通。
一種自走式旱地栽植機用水箱,還包括:在水箱箱體1上設置有水位顯示器5,并且水位顯示器5位于排水口4的頂部。
顯示器的設置便于操作人員及時觀察水箱內部水的使用情況,以免耽誤加水造成能源浪費。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水位顯示器5的材質選用透明塑料軟管。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水箱箱體1的側端設置有水龍頭接頭6,并且水龍頭接頭6與排水口4的位置以水箱箱體1的中心相互對稱。
水龍頭接頭方便外接水龍頭。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水龍頭接頭6的末端連接水龍頭。
水龍頭的安裝方便操作人員隨時洗手的需要,便捷、合理。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動力裝置包括發動機。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水箱蓋總成3包括水箱蓋9、密封膠墊10和通氣閥;
水箱蓋9為扣壓式水箱蓋,通過銷軸8安裝在加水口7上;水箱蓋9的外部兩側均開設有直槽和斜槽;其中斜槽嵌套在銷軸8上,且扣壓加水口7上;水箱蓋9上還開設有通氣孔;
密封膠墊10位于水箱蓋9與加水口7之間;
通氣閥為單向閥,并設置于水箱蓋9內部;單向閥包括彈簧11、閥片12、彈簧座13;其中彈簧11壓緊閥片12,并固定在彈簧座13上;通氣孔通過閥片12進行密封。
水箱蓋靠兩側的斜槽以及銷軸的配合,扣壓在加水口上實現對水箱內水的封堵;安裝水箱蓋時順時針旋轉扣緊,逆時針旋轉松開;為了排水順暢,在水箱蓋內部設置通氣閥,當水箱箱體內部的壓力低于外界的一個大氣壓時,閥片在上下壓力差的作用下,克服彈簧的彈力離開水箱蓋的下端面,外界空氣通過水箱蓋上的通氣孔順利進入水箱箱體內,確保澆水時水箱內的壓力始終保持在約為一個大氣壓的狀態。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直槽在水箱蓋9外部兩側的位置是相互對稱的。
為了進一步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斜槽在水箱蓋9外部兩側的位置是相互對稱的。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于實施例公開的裝置而言,由于其與實施例公開的方法相對應,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部分說明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