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園林枝葉修剪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園林枝葉修剪裝置。
背景技術: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中國漢族建筑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筑,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傳統“禮樂”文化影響很深。通過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園林樹木生長過程中,會不斷的生出新的枝葉,有些樹木必須修剪了底層的枝葉,樹木枝葉太多就會消耗很多養分,把多余的枝條剪掉,就會減少消耗,有利于樹干的生長。另外,有些觀賞樹木為了美觀和維護,需要對部分樹枝進行修剪,隨著樹木越長越高,人手很難夠到需要修剪的樹枝,必須借助工具才可完成。現有修剪裝置結構較為復雜,修剪時震動較大不易抓牢,為此,我們提出一種更實用的園林枝葉修剪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園林枝葉修剪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結構較為復雜和修剪時震動較大不易抓牢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園林枝葉修剪裝置,包括充電接頭、防滑套、防護板和旋轉螺母,所述充電接頭的右側安裝有蓄電池,且蓄電池的右側設置有手持桿,所述防滑套鑲嵌于手持桿的外圈,且手持桿的末端和減震板相連接,所述減震板的右側設置有液壓桿,所述防護板安裝于液壓桿的右側,且防護板的右側鑲嵌有上鉗體,所述上鉗體的內側安置有壓力檢測裝置,所述旋轉螺母鑲嵌于上鉗體的左端,且上鉗體的底側固定有下鉗體,所述下鉗體的內側安置有修剪刀片,所述防護板的內側安裝有觀察口,且防護板的兩側鑲嵌有固定卡扣。
優選的,所述上鉗體為可旋轉裝置,且旋轉范圍為0-45°。
優選的,所述觀察口為透明塑料材質。
優選的,所述充電接頭和蓄電池之間為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修剪刀片的大小從外至內逐漸減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園林枝葉修剪裝置結構簡單新穎,通過液壓桿的設計使得修剪枝葉的過程變得更為輕巧,摒棄傳統手工修剪易產生乏力的缺陷,并且通過蓄電池的供電,使得修剪變得自動化,工作人員只需控制方向便可完成修剪,在其上鉗體的左側安裝有防護板,能夠阻擋修剪時飛濺的樹枝,防止對工作人員造成傷害,且透明塑料材質的觀察口,可使修剪視角不受阻擋,提高修剪速度,修剪時通過上鉗體角度的改變,使修剪范圍得到有效控制,減少修剪死角的存在,其修剪刀片的大小從外至內逐漸減小,可將樹枝包裹在刀片內,大大提高了枝葉修剪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防護板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充電接頭,2、蓄電池,3、手持桿,4、防滑套,5、減震板,6、液壓桿,7、防護板,8、上鉗體,9、壓力檢測裝置,10、旋轉螺母,11、下鉗體,12、修剪刀片,13、觀察口,14、固定卡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園林枝葉修剪裝置,包括充電接頭1、蓄電池2、手持桿3、防滑套4、減震板5、液壓桿6、防護板7、上鉗體8、壓力檢測裝置9、旋轉螺母10、下鉗體11、修剪刀片12、觀察口13和固定卡扣14,充電接頭1的右側安裝有蓄電池2,且蓄電池2的右側設置有手持桿3,充電接頭1和蓄電池2之間為電性連接,防滑套4鑲嵌于手持桿3的外圈,且手持桿3的末端和減震板5相連接,減震板5的右側設置有液壓桿6,防護板7安裝于液壓桿6的右側,且防護板7的右側鑲嵌有上鉗體8,上鉗體8為可旋轉裝置,且旋轉范圍為0-45°,上鉗體8的內側安置有壓力檢測裝置9,旋轉螺母10鑲嵌于上鉗體8的左端,且上鉗體8的底側固定有下鉗體11,下鉗體11的內側安置有修剪刀片12,修剪刀片12的大小從外至內逐漸減小,防護板7的內側安裝有觀察口13,且防護板7的兩側鑲嵌有固定卡扣14,觀察口13為透明塑料材質。
工作原理:在使用園林枝葉修剪裝置之前,首先需要對整個修剪裝置進行簡單的結構的了解,對于這類的修剪裝置先通過充電接頭1給蓄電池2充電,以便驅動液壓桿6工作,隨后通過手持桿3將修剪裝置拿起,其防滑套4可避免修剪過程中出現脫手的情況,此時通過旋轉螺母10改變上鉗體8的角度來適應不同的枝葉情況,且壓力檢測裝置9可根據不同枝葉的大小來調節修剪的壓力,修剪時飛濺的樹枝通過防護板7進行阻擋,且固定卡扣14可調節防護板7的位置,通過減震板5可有效擴散修剪產生的震動,保持使用的穩定性,修剪時大小從外至內逐漸減小的修剪刀片12可將樹枝包裹在刀片內,使得整個修剪的效率得到很好的提高,就這樣完成整個園林枝葉修剪裝置的使用過程。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