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利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
背景技術:
日光不僅是節能日光溫室的光源,更是節能日光溫室的熱源。日光是溫室內氣候環境中的主導因子,它決定著日光溫室內的光照強度、溫度、濕度等諸因子的狀況甚至溫室的整體環境狀況,因此關系到日光溫室的生產成敗。設計溫室時,首先解決好采光問題,最大限度地將陽光透射到溫室中來是設計溫室的首要目標。日光溫室的方位角、前屋面角是影響溫室采光的兩個主要因子。日光溫室的方位角——在日光溫室采光屋面固定的情況下,日光溫室走向延長線的法線與正南(地理)方向的夾角,正南為0°,順時針為正;如果日光溫室采光屋面可旋轉,日光溫室方位角是指采光屋面走向延長線的法線與正南(地理)方向的夾角,正南為0°,順時針為正。日光溫室的方位角與日光溫室采光屋面的走向息息相關。
有關方位角對日光溫室受光影響缺乏一定的理論研究,但一些學者在不同緯度地區針對日光溫室方位角對日光溫室受光影響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李軍等(2003年)分析探討了西北型節能日光溫室采光設計理論中的溫室方位角和前屋面角的設計原理,建議在西北地區建造東西延長、面朝正南方向(低緯度區)或南偏西5~8°(較高緯度區)的節能日光溫室。白義奎等(2005年)以沈陽地區(北緯41.77°)為例,研究了日光溫室朝向對進光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南偏西5~60°時,進光量最大,與正南向溫室進光量相比,增加約0.3%。曹偉等(2009年)通過對具有不同朝向日光溫室室內溫度環境的對比實驗,認為溫室方位角偏西有利于提高晴天時日光溫室夜間氣溫和地溫。
但是這些研究都是對修建固定采光屋面溫室的建議,而固定采光屋面溫室在修建時還要考慮地形因子的影響,因為地形有可能對日光溫室的輻射環境和其他氣象因子造成影響,形成復雜的、特殊的小氣候環境,進而對日光溫室的增光保溫有一定的影響。固定采光屋面日光溫室在生產實踐中,要先對當地小氣候環境進行調查分析,因地制宜地進行方位角設計,所以并不能普遍適用于所有地形。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根據當地太陽高度角的變化逐日逐時對采光屋面進行調節,用以克服固定采光屋面溫室受地形環境的影響,不能普遍適用于所有地形的缺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包括:前屋面和后屋面;所述后屋面為支撐結構,所述后屋面支撐所述前屋面;
所述前屋面由若干個平行設置的葉板組成,所述葉板的背面沿豎直方向均勻設置有多個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一端為平面,與所述葉板垂直固定連接,另一端均勻分布有輪齒;所述第一齒輪嵌套在支撐桿上,所述第一齒輪以所述支撐桿為軸進行旋轉,從而帶動所述葉板轉動;
所述葉板的左右兩端設置有卡簧卡槽,所述卡簧卡槽里固定有塑料膜,所述塑料膜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所述葉板相鄰的所述卡簧卡槽上,所述塑料膜的寬度與所述葉板的長度相同,當所述葉板轉動時,所述塑料膜的長度發生變化,所述塑料膜全面覆蓋所述葉板之間的縫隙。
可選的,所述采光屋面還包括:
驅動結構,用于驅動所述前屋面轉動;所述驅動結構包括推桿、驅動桿和減速電機;
所述減速電機設置在所述驅動桿上,所述減速電機帶動所述驅動桿旋轉;所述驅動桿與所述推桿之間通過第二齒輪和第二齒條連接,所述驅動桿推動所述推桿沿東西方向移動;所述推桿上設置有若干第一齒條,分別與所述第一齒輪一一對應,所述推桿沿東西方向移動,通過所述第一齒條帶動所述第一齒輪旋轉。
可選的,所述前屋面朝向南面。
可選的,所述前屋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6度。
可選的,所述葉板的寬度為30-40cm。
可選的,所述葉板背面均勻設置有3個第一齒輪。
可選的,所述葉板為PC板,所述葉板的上下兩端設置有緩沖帶。
可選的,所述葉板的豎向中線與所述支撐桿平行。
可選的,所述第二齒條設置在所述推桿上,所述第二齒輪設置在所述驅動桿上。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體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以下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溫室可旋轉追日采光屋面,根據當地太陽高度角的變化逐日逐時對采光屋面的葉板角度進行調節,不僅延長了光照時間,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透光率,優化了溫室結構,較大程度地高效利用太陽能改善溫室內植物生長環境,能普遍適用于各種地形環境。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的溫室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的前屋面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的前屋面向東旋轉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的前屋面向西旋轉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向東旋轉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向西旋轉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含義如下:
1、葉板2、塑料膜3、卡簧卡槽4、第一齒輪5、支撐桿6、推桿7、第二齒輪8、第一齒條9、減速電機10、驅動桿11、緩沖帶12、第二齒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根據當地太陽高度角的變化逐日逐時對采光屋面進行調節,用以克服固定采光屋面溫室受地形環境的影響,不能普遍適用于所有地形的缺點。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7所示,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包括:前屋面、后屋面和驅動結構;所述后屋面為支撐結構,所述后屋面支撐所述前屋面,所述驅動結構,用于驅動所述前屋面轉動。
所述前屋面由若干個平行設置的葉板1組成,所述葉板1的背面沿豎直方向均勻設置有多個第一齒輪4,所述第一齒輪4一端為平面,與所述葉板1垂直固定連接,另一端均勻分布有輪齒;所述第一齒輪4嵌套在支撐桿5上,所述第一齒輪4以所述支撐桿5為軸進行旋轉,從而帶動所述葉板1轉動;
所述葉板1的左右兩端設置有卡簧卡槽3,所述卡簧卡槽3里固定有塑料膜2,所述塑料膜2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所述葉板1相鄰的所述卡簧卡槽3上,所述塑料膜2的寬度與所述葉板1的長度相同,當所述葉板1轉動時,所述塑料膜2的長度發生變化,所述塑料膜2全面覆蓋所述葉板1之間的縫隙。
所述驅動結構包括推桿6、減速電機9和驅動桿10;
所述減速電機9設置在所述驅動桿10上,所述減速電機9帶動所述驅動桿10旋轉;
所述驅動桿10與所述推桿6之間通過第二齒輪7和第二齒條12連接,所述驅動桿10推動所述推桿6沿東西方向移動;所述推桿6上設置有若干第一齒條8,分別與所述第一齒輪4一一對應,所述推桿6沿東西方向移動,通過所述第一齒條8帶動所述第一齒輪4旋轉。
所述前屋面朝向南面,所述前屋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6度。
所述葉板1的寬度為30-40cm。
所述葉板1背面均勻設置有3個第一齒輪4。
所述葉板1為PC板;所述葉板的1上下兩端設置有緩沖帶11,所述緩沖帶11為塑料膜。
所述葉板1的豎向中線與所述支撐桿5平行。
所述第二齒條12設置在所述推桿6上,所述第二齒輪7設置在所述驅動桿上10。
一種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獲取太陽相對于溫室可旋轉采光屋面的方位;
根據所述方位確定葉板的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
根據所述旋轉方向設置減速電機9的轉向;
根據所述旋轉角度設置所述減速電機9的轉動時間;
啟動所述減速電機9,所述減速電機9帶動所述驅動桿10旋轉,所述驅動桿10通過第二齒輪7和第二齒條12帶動推桿6移動,所述推桿6通過第一齒條8帶動第一齒輪4以支撐桿5為軸心旋轉,所述第一齒輪4帶動葉板1旋轉,設置在卡簧卡槽3里的塑料膜2覆蓋相鄰所述葉1板之間的縫隙。
如圖3和6所示,在上午的時候,太陽在東邊,減速電機9帶動驅動桿10旋轉推桿6向西移動,從而帶動第一齒輪4以支撐桿5為軸心向東旋轉,第一齒輪4帶動葉板1向東旋轉,采光屋面向東旋轉,使采光屋面與太陽光的入射光線垂直,增加透光率。
如圖4和7所示,在下午的時候,太陽在西邊,減速電機9帶動驅動桿10旋轉推桿6向東移動,從而帶動第一齒輪4以支撐桿5為軸心向西旋轉,第一齒輪4帶動葉板1向西旋轉,采光屋面向西旋轉,使采光屋面與太陽光的入射光線垂直,增加透光率。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對于實施例公開的系統而言,由于其與實施例公開的方法相對應,所以描述的比較簡單,相關之處參見方法部分說明即可。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