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捕魚裝置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漁船用捕魚裝置。
背景技術:
在傳統的漁業生產中,漁船上都會配備有漁網撲魚;人們普遍使用的是人工撒網捕魚,這種作業模式在撒網的過程中勞動強度較大,而且撒網面積小,造成操作人員身心疲憊,而且收獲量偏小。
故有必要對現有漁船用捕魚裝置進行進一步地技術革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漁船用捕魚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漁船用捕魚裝置,它包括有船身、第一鋼索、導向桿和漁網;所述導向桿一端與船身的上表面相固定連接;導向桿另一端固定有滑輪;所述導向桿的桿身與船身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為傾斜角;所述傾斜角為銳角;所述導向桿的桿身上套有導向套;所述導向套與導向桿相匹配;所述船身的上表面設置有撒網器收卷裝置;所述第一鋼索一端與撒網器收卷裝置上的輥筒表面相固定連接;第一鋼索另一端繞過滑輪后與導向套相固定連接;所述導向套的正下方設置有撒網裝置;所述撒網裝置包括有固定板和轉盤;所述固定板底部設置固定有電機和鋼管;所述電機的輸出端固定設置有主動齒輪;所述轉盤的上表面設置有與主動齒輪相嚙合的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內插設固定有軸承;所述鋼管的末端插入固定在軸承的內圈中;所述轉盤的外側壁均布有若干個電磁繼電器;所述轉盤內置有用于控制電磁繼電器的電源和控制電路;所述漁網的設置有若干個金屬塊;所述金屬塊在漁網呈圓周分布。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設置有漁網收放裝置;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設置有與鋼管相連通的的通孔;所述轉盤的回轉中心處設置有與鋼管相連通的轉盤中心孔;所述漁網設置有收網固定塊;所述收網固定塊的上表面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與收網固定塊轉動連接;所述轉軸上固定有收網鋼索;所述收網鋼索依次穿過轉盤中心孔、鋼管和通孔后與漁網收放裝置的輥筒表面相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導向套上固定有輔助鋼索;所述輔助鋼索的末端設置有把手圓環。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漁船用捕魚裝置,通過控制器控制電路使各個電磁繼電器通電;然后把各個金屬塊分別粘附在各個電磁繼電器上,導向桿的末端設置在船身的外部;通過撒網器收卷裝置對第一鋼索收卷,使整個撒網裝置輸送到海面上;電機啟動,使轉盤轉動,漁網隨轉盤轉動,使漁網撒開,然后再次通過控制器控制電路,使電磁繼電器斷電;漁網由于重力作用,自由下落進行捕魚;撒網過程全自動,降低勞動強度,而且撒網面積增大,有效地保證捕撈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撒網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船身;2、撒網器收卷裝置;3、第一鋼索;4、導向桿;5、導向套;
6、滑輪;7、漁網收放裝置;8、固定板;801、通孔;9、電機;
10、主動齒輪;11、漁網;1101、金屬塊;1102、收網固定塊;
12、收網鋼索;13、鋼管;14、軸承;15、從動齒輪;16、電磁繼電器;
17、轉軸;18、輔助鋼索;19、把手圓環;20、轉盤;
2001、轉盤中心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至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漁船用捕魚裝置,它包括有船身1、第一鋼索3、導向桿4和漁網11;所述導向桿4一端與船身1的上表面相固定連接;導向桿4另一端固定有滑輪6;所述導向桿4的桿身與船身1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為傾斜角;所述傾斜角為銳角;所述導向桿4的桿身上套有導向套5;所述導向套5與導向桿4相匹配;所述船身1的上表面設置有撒網器收卷裝置2;所述第一鋼索3一端與撒網器收卷裝置2上的輥筒表面相固定連接;第一鋼索3另一端繞過滑輪6后與導向套5相固定連接;所述導向套5的正下方設置有撒網裝置;所述撒網裝置包括有固定板8和轉盤20;所述固定板8底部設置固定有電機9和鋼管13;所述電機9的輸出端固定設置有主動齒輪10;所述轉盤20的上表面設置有與主動齒輪10相嚙合的從動齒輪15;所述從動齒輪15內插設固定有軸承14;所述鋼管13的末端插入固定在軸承14的內圈中;所述轉盤20的外側壁均布有若干個電磁繼電器16;所述轉盤20內置有用于控制電磁繼電器16的電源和控制電路;所述漁網11的設置有若干個金屬塊1101;所述金屬塊1101在漁網11呈圓周分布;通過控制器控制電路使各個電磁繼電器16通電;然后把各個金屬塊1101分別粘附在各個電磁繼電器16上,導向桿4的末端設置在船身1的外部;通過撒網器收卷裝置2對第一鋼索3收卷,使整個撒網裝置輸送到海面上;電機啟動,使轉盤20轉動,漁網11隨轉盤20轉動,使漁網11撒開,然后再次通過控制器控制電路,使電磁繼電器16斷電;漁網11由于重力作用,自由下落進行捕魚;撒網過程全自動,降低勞動強度,而且撒網面積增大,有效地保證捕撈質量。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固定板8的上表面設置有漁網收放裝置7;所述固定板8的上表面設置有與鋼管13相連通的的通孔801;所述轉盤20的回轉中心處設置有與鋼管13相連通的轉盤中心孔2001;所述漁網11設置有收網固定塊1102;所述收網固定塊1102的上表面設置有轉軸17;所述轉軸17與收網固定塊1102轉動連接;所述轉軸17上固定有收網鋼索12;所述收網鋼索12依次穿過轉盤中心孔2001、鋼管13和通孔801后與漁網收放裝置7的輥筒表面相固定連接;撒網時收網鋼索12的放出的長度與保證捕魚過程順利進行,撒網完畢后,通過漁網收放裝置7收卷收網鋼索12,把漁網11拉出水面。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方式,所述導向套5上固定有輔助鋼索18;所述輔助鋼索18的末端設置有把手圓環19;輔助鋼索18的作用是在第一鋼索3放卷后,僅由重力作用下撒網裝置沿導向桿4下滑,下滑過程中會出現卡滯,通過輔助鋼索18拉動導向套5,使撒網裝置下滑更順暢。
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時,通過控制器控制電路使各個電磁繼電器通電;然后把各個金屬塊分別粘附在各個電磁繼電器上,導向桿的末端設置在船身的外部;通過撒網器收卷裝置對第一鋼索收卷,使整個撒網裝置輸送到海面上;電機啟動,使轉盤轉動,漁網隨轉盤轉動,使漁網撒開,然后再次通過控制器控制電路,使電磁繼電器斷電;漁網由于重力作用,自由下落進行捕魚;撒網過程全自動,降低勞動強度,而且撒網面積增大,有效地保證捕撈質量;撒網時收網鋼索的放出的長度與保證捕魚過程順利進行,撒網完畢后,通過漁網收放裝置收卷收網鋼索,把漁網拉出水面。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