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的綠色輪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防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的綠色輪作方法,采用小麥?水稻?花生兩年三熟制輪作模式:小麥收獲后種植水稻,水稻收獲后,來年種植花生,花生生長期間不施用防控地下害蟲的農藥;花生收獲后種植小麥,小麥收獲后再種植水稻,如此輪回種植,兩年為一個周期。本發明通過種植水稻,給土壤創造一種厭氧環境,物理方法殺死病菌和害蟲,在花生生長期間不必施用防控地下害蟲的農藥,不僅能夠有效減少環境污染,且該方法防控地下病蟲效果十分顯著。還可顯著提高花生株飽果數、百仁重和經濟產量,顯著提升花生經濟價值。綜合效益顯著。
【專利說明】
一種防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的綠色輪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農業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防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的綠色 輪作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與經濟作物,是人民生活重要的優質植物油脂和蛋白質來 源,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花生種植面積500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 二位,山東是我國花生主產省之一,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居我國首位。但花生的連作障礙較 重,連年種植易造成地下病蟲害加劇,根瘤數量減少、固氮能力下降,產量降低、品質變差, 降低其經濟價值。當前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耐連作品種、向土壤中撒施農藥等,但防治效 果均不理想。
[0003] 目前黃淮海花生主產區采用傳統的小麥套種花生種植方式,或小麥-花生輪作,但 尚未有通過改進耕作種植制度,改善花生品質、減輕花生地下病蟲害的綠色種植方法。
【發明內容】
[0004]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出一種小麥-花生-水稻輪作的方式,可以有效防 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
[0005] 為此,本發明采用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的綠色輪 作方法,采用小麥-水稻-花生兩年三熟制輪作模式:小麥收獲后種植水稻,水稻收獲后,來 年種植花生,花生生長期間不施用防控地下害蟲的農藥;花生收獲后種植小麥,小麥收獲后 再種植水稻,如此輪回種植,兩年為一個周期。
[0006] 主要步驟如下:
[0007] (1)種植小麥:小麥按照常規種植模式進行;6月中上旬,小麥收獲后用旋耕機及時 旋耕滅茬。
[0008] (2)種植水稻:水稻采用移栽插秧或直播方式;
[0009] 移栽插秧:旋耕滅茬后,上水耙平插秧;多年未種植過水稻的旱田,宜用水耙多耙 幾遍,以建立保水層,根據土質沉實泥漿,適時插秧。插秧后常規管理即可。根據當地的氣候 特點,選擇生育期適中的水稻品種,確保冬前正常成熟。
[0010]直播:旋耕至沒有大的坷垃即可播種。可采用撒播或條播,播種深度不超過2cm,播 種后上水,保水2天。三葉期前保持土壤濕潤,三葉期后常規管理即可。
[0011] 多年未種植水稻的旱田,由于沒有保水層,初次種植應小水勤灌,以滿足水稻各生 育期正常需水,種植水稻多年后正常管理即可。
[0012] (3)種植花生:水稻收獲后,冬前翻耕曬垡,來年4月下旬,氣溫穩定后整地種植花 生。花生生長期間不必施用防控地下害蟲的農藥,其他按常規管理進行。
[0013] 花生收獲后種植小麥,小麥收獲后再種植水稻,如此輪回種植,兩年為一個周期。 本發明方法適用于黃淮流域。
[0014] 本發明方法的優點:
[0015] 1、綠色環保效果好:通過種植水稻,給土壤創造一種厭氧環境,物理方法殺死病菌 和害蟲,在花生生長期間不必施用防控地下害蟲的農藥,不僅能夠有效減少環境污染,且該 方法防控地下病蟲效果十分顯著。
[0016] 2、產量構成改善效益高:該綠色栽培方法可顯著提高花生株飽果數、百仁重和經 濟產量,顯著提升花生經濟價值。
[0017] 3、綜合效益顯著:該綠色栽培方法采用水稻-花生-小麥兩年三熟制種植模式,在 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達到用地養地統籌兼顧,綜合效益顯著。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法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所產生的技術效果做進一步的 闡述,下述說明僅是為了解釋本發明,但不以任何方式對本發明加以限制,基于本發明教導 所作的任何變換或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19] 實施例1.本發明防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的綠色輪作方法,具體步驟 是,
[0020] 1、小麥栽培種植
[0021 ] (1)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后,每畝施有機肥1500-2000公斤,磷酸二銨15-18公斤,尿 素10公斤,均勻撒到地里。對土壤水分不足的地塊澆足底墑水,適墑期內進行耕翻,耕深達 到25厘米,整平地塊,整地質量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字標準,整好待播。
[0022] (2)播種: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小麥良種,播種時間一般在9月底10月初,播種量 18-20公斤/畝,采用24行播種機機械條播,行距為15厘米等行距播種,播種深度4-6厘米。 [0023] (3)田間管理:當麥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 %以下時,應及時冬灌。一般麥田冬灌在 日平均氣溫2-3 °C時進行。小麥起身后,一般主莖葉齡為春二葉期,及時澆頭水,灌水量為60 方/畝,頭水后,二水間隔10-15天后。要灌勻、灌透,灌水量50-60方。小麥抽穗后,麥田不能 缺水,要保證麥田濕潤。間隔15天左右灌一次水,灌水量為60方/畝,輕灌麥黃水。
[0024]在澆頭水前每畝追尿素10-12公斤,對生長較旺的麥田每畝追尿素8-10公斤。小麥 揚花后灌漿初期,畝用磷酸二氫鉀100-150克加尿素100克兌水3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可有 效提高小麥的千粒重和產量。
[0025] 小麥籽粒全部變黃,含水量在18%以下,即可收獲。
[0026] 病蟲草害防治及其他農藝措施按常規進行。
[0027] 2、水稻栽培種植
[0028] 6月中上旬,小麥收獲后用旋耕機及時耕地整平,為種植水稻做準備。可采用直播 或移栽插秧方式,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選擇生育期適中的水稻品種,確保冬前正常成熟。
[0029] (1)直播
[0030]結合耕地畝施腐熟的有機肥1500公斤、磷酸二銨15-20公斤或復合肥(Ν:Ρ2〇5:Κ 20 =15:15:15)30公斤。也可在播種時用種肥一體播種機將化肥施入。應于小麥收獲后盡早整 地播種,畝播量8-9公斤干種子。采用人工撒播和機械條播均可。播種深度不超過2厘米。 [0031]播種后灌水3-5厘米,保水2-3天。出苗至3葉期前保持土壤濕潤,3葉期至孕穗期, 采取間歇灌水法;抽穗期至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期采用間歇灌水法;收割前一周停止灌 水。
[0032] 3葉期前后,畝施分蘗肥尿素7.5公斤左右,10天后再施分蘗肥尿素12.5公斤左右, 施穗肥尿素10公斤左右,孕穗期酌情施花粒肥尿素4-5公斤或葉面噴肥1-2遍。
[0033] (2)機械插秧
[0034]旋耕滅茬后即可上水耙平,多年未種植過水稻的旱田,宜用水耙多耙幾遍,以建立 保水層,根據土質沉實泥漿,適時插秧。
[0035]基肥施用方法同直播。
[0036] 機插時間為6月15-25日,水層深度宜控制在1-1.5厘米,既防止水深漂秧,又防止 無水粘秧。機插深度:控制在1.5-2厘米。移栽密度:行距30厘米,穴距12-14厘米,基本苗控 制在8_9萬/畝。
[0037] 插秧完成后要灌大水護苗(切忌沒頂),防止被太陽曬傷。返青后采用間歇灌水法, 即灌水3-5厘米,在其自然落干后,再灌水。看苗擱田,夠苗即擱,一般于7月中旬多次輕擱, 減少無效分蘗,然后復水,建立淺水層,保證每穴成穗數12穗以上,畝成穗22萬以上。揚花期 切忌脫水,以建立淺水層為主,灌漿期采用間歇灌溉法,直到收獲。
[0038]栽后7-10天畝施7.5公斤尿素作為返青肥,栽后14天畝施12.5-17.5公斤尿素作分 蘗肥,使水稻快發、多發、穩發。抽穗前30天,畝施10公斤尿素作為幼穗分化肥。
[0039] 多年未種植水稻的旱田,由于沒有保水層,初次種植應小水勤灌,以滿足水稻各生 育期正常需水,種植水稻多年后正常管理即可。
[0040] 育秧方法及水稻生長期間病蟲草害防治按常規進行。
[0041 ] 3、花生栽培種植
[0042]水稻收獲后,冬前翻耕曬垡,來年4月中下旬,氣溫穩定后整地種植花生。
[0043]對土壤水分不足的地塊澆足底墑水,適墑期內進行耕翻,整平地塊,整好待播。結 合旋耕每畝施有機肥1000-1500公斤,撒施復合肥(N: P2〇5 :K20= 15:15:15)30公斤。做到地 平、土細、肥勻、墑足。
[0044]選用農藝性狀優良的花生聯合播種機,將花生播種、起壟、噴灑除草劑、覆膜、膜上 壓土一次完成。花生播種密度為9500-10000穴/畝。
[0045]花生出苗后及時將膜上土撤回壟溝內,4葉期至開花前及時理出地膜下的側枝。花 生花針期和結莢期對水分比較敏感,葉片在中午前后出現萎焉時,應及時適量澆水。飽果期 遇旱小水潤澆,結莢后如果雨水較多,應及時排水防澇。
[0046] 花生生長期間不必施用防控地下害蟲的農藥,其他病蟲草害防控按常規管理進 行。
[0047] 花生收獲后種植小麥,小麥收獲后再種植水稻,如此輪回種植,兩年為一個周期。
[0048] 對比例1.本發明輪作方法與常規小麥-花生輪作方法比較
[0049] 2013年-2015年,選取肥力相當的兩塊田,一塊田采用本發明小麥-花生-水稻輪作 方法,另一塊田采用常規小麥-花生輪作方法。對花生產量構成及地下病蟲害情況進行統計 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0050]表 1
[0051]
[〇〇52J 研%表明,與小麥-花生輪作相比,本友明小麥-花生-水稻輪作扣S著提高花生產 量及其構成,有效防控地下病蟲害的發生。這說明,小麥-花生-水稻輪作是解除花生連作障 礙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證糧油持續增產的有效手段。
【主權項】
1. 一種防控地下病蟲害改善花生產量構成的綠色輪作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小麥-水 稻-花生兩年三熟制輪作模式:小麥收獲后種植水稻,水稻收獲后,來年種植花生,花生生長 期間不施用防控地下害蟲的農藥;花生收獲后種植小麥,小麥收獲后再種植水稻,如此輪回 種植,兩年為一個周期。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作方法,其特征是,主要步驟如下: (1) 種植小麥:小麥按照常規種植模式進行;小麥收獲后用旋耕機及時旋耕滅茬; (2) 種植水稻:水稻采用移栽插秧或直播方式; 移栽插秧:旋耕滅茬后,上水耙平插秧;插秧后常規管理即可; 直播:旋耕至沒有大的坷垃即可播種,采用撒播或條播,播種深度不超過2cm,播種后上 水,保水2天;三葉期前保持土壤濕潤,三葉期后常規管理即可; (3) 種植花生:水稻收獲后,冬前翻耕曬垡,來年4月下旬,整地種植花生; 花生收獲后種植小麥,小麥收獲后再種植水稻,如此輪回種植,兩年為一個周期。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移栽插秧時,多年未種植過水稻的旱 田,用水耙多耙幾遍,建立保水層。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作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移栽插秧或直播時,多年未種植水稻 的旱田,初次種植采用小水勤灌方法。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6069017SQ201610427981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5日
【發明人】趙慶雷, 崔太昌, 信彩云, 王瑜, 陰筱, 林香青, 陳博聰, 王佳, 李廣賢, 周學標
【申請人】山東省水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