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扶正機構1-7相連通;補種機構1-3上方設有補種監測機構1-8,播種機構一側設有播種監測機構1-9,兩監測機構均將信號傳遞至機頭1-4上的控制系統(圖中未示出),控制系統控制兩監測機構運轉。
[0064]所述播種機機架被扶土機構1-10承載。
[0065]參考圖12和圖13所示,扶土機構包括支撐架10-3,支撐架10_3上具有掛耳10_2和扶土輪10-1,掛耳10-2與播種機機架固定連接。支撐架10-3內設有多組扶土輪10-1,相鄰的扶土輪10-1的傾斜方向相反。
[0066]參考圖11所示,所述液壓動力源包括位于機頭1-4上的液壓油箱4-4和發動機4-5,發動機4-5帶動液壓栗1-12運轉將液壓油箱4-4內的液壓油轉化為液壓動力輸出。發動機4-5的燃油儲存于油箱4-6中,發動機4-5運轉過程中,由水箱4-8進行冷卻。液壓油在循環過程中,為了保證其溫度穩定,通過油散熱器4-9來進行實現。
[0067]機頭1-4兩側的履帶4-3,分別由各自的第三液壓馬達4-10驅動行走。兩個第三液壓馬達4-10同時同速轉動,則機頭1-4就會筆直前進或倒退。兩個第三液壓馬達4-10差速轉動,即可實現機頭1-4的轉向與旋轉。履帶4-3是通過托輪4-11和支撐輪4-12安裝在機頭1-4的兩側。為了保證履帶4-3與第三液壓馬達4-10主軸上的驅動齒輪良好嚙合,履帶4-3被張緊輪4-13張緊。
[0068]為了方便整體的控制,在機頭1-4上分別安裝有播種機控制閥塊4-14、行走控制閥塊4-15和控制上述兩個控制閥塊的手柄4-16。播種機控制閥塊4-14控制播種機1-6上的第一液壓馬達6-1和第二液壓馬達6-2。
[0069]參考圖4所示,所述第一液壓馬達6-1將來自機頭的液壓動力轉換成機械動力通過相嚙合的斜齒輪帶動第一傳動軸5-1轉動。第一傳動軸5-1的端部安裝有小鏈輪6-4,小鏈輪6-4通過鏈條6-5帶動大鏈輪6-3轉動。
[0070]本是實施例中,第一液壓馬達6-1可以橫向安裝,也可以豎向安裝。
[0071]參考圖9和圖10所示,旋轉成穴機構1-5包括第一傳動軸5-1,第一傳動軸5-1上安裝有第一傳動軸傘齒輪5-2,第一傳動軸5-1帶動與其相連接的曲柄5-3轉動,曲柄5-3上鉸接有曲柄連桿5-4,曲柄連桿5-4的另一端與成穴器機架5-5上的活動梁掛耳5-6相鉸接,成穴器機架5-5上通過軸承安裝有多個成穴器5-7,每個成穴器5-7的端部均安裝有一個從動傘齒輪5-8,所有的從動傘齒輪5-8均與各自相對應的第二傳動軸主動傘齒輪5-9相嚙合,所有的第二傳動軸主動傘齒輪5-9均安裝于第二傳動軸5-10上(第二傳動軸5-10為兩段),第二傳動軸被5-10第二液壓馬達6-2驅動。
[0072]參考圖4圖5和圖6所示,所述播種機構1-2包括主種箱2-8和接受第三傳動軸6-6動力的播種單元;任一播種單元均包括播種板柵組2-5,播種板柵組2-5內安裝有驅動鏈輪2-1,驅動鏈輪2-1通過經鏈條2-3傳動給從動鏈輪2-2,鏈條2-3上設有抓種器2-4,抓種器2_4將主種箱2-8內的種子送入接種滑道1-1,播種板柵組2-5通過固定支架2-6與播種機機架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的播種板柵組2-5斜坡的斜度比原來的斜度更加陡一些,之所以變陡,是因為小一點的蒜在此處通過的速度會快一些,不會出現停滯狀態。同時,在播種板柵組2-5上設置有凹弧2-9。即:原先的整個圓弧,改為切點以上15mm處以上的圓弧向下凹10mm的圓弧。當蒜從低逐漸清種到切點的時候,抓種器上會留下一顆蒜種,如果圓弧為整個圓弧,當蒜經過圓弧的時候有時會出現掉落現象。改為凹的圓弧后,抓種器2-4經過切點到達凹圓弧的時候,抓種器2-4變長,這樣蒜種就不會出現掉落現象。
[0073]扶正機構1-7包括多個布種器7-2和多個錐形扶正器7-1,任一錐形扶正器7-1的進口端均與接種滑道1-1相連通,錐形扶正器7-1的另一端與所述布種器7-2相連通,錐形扶正器7-1將從接種滑道1-1傳送過來的蒜瓣種子扶正后使其從布種器7-2掉落。
[0074]具體而言,所述錐形扶正器7-1為錐度彈簧,錐度彈簧直徑為1-3毫米,較佳的,可以選擇為1.5毫米、2毫米或3毫米,漸變螺距為3.8?10毫米。
[0075]同時,所述播種機機架上還設有株距控制油缸6-7,株距控制油缸6-7的活塞桿與成穴器機架5-5相連接,通過活塞桿的伸縮,實現行走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大蒜種子株距的調整。
[0076]參考圖4、圖7和圖8所示,補種機構1-3包括補種箱3-10和多個補種單元;任一補種單元均包括補種柵板組3-3,補種板柵組3-3的一側分別安裝有電機支架3-9和鏈輪支架3-6;所述電機支架3-9上安裝有驅動電機3-2,驅動電機3-2通過減速齒輪3-8傳動給主動鏈輪3-4,主動鏈輪3-4經鏈條3-7傳遞動力給安裝在鏈輪支架3-6上的從動鏈輪3-5,所述鏈條3-7上安裝有多個抓種器3-1,抓種器3-1將補種箱3-10內的種子送入接種滑道1-1。
[0077]本實施例中的補種板柵組3-3上斜坡的斜度比原來的斜度更加陡一些,之所以變陡,是因為小一點的蒜在此處通過的速度會快一些,不會出現停滯狀態。同時,在補種板柵組3-3上設置有凹弧3-11。即:原先的整個圓弧,改為切點以上15mm處以上的圓弧向下凹10_的圓弧。當蒜從低逐漸清種到切點的時候,抓種器上會留下一顆蒜種,如果圓弧為整個圓弧,當蒜經過圓弧的時候有時會出現掉落現象。改為凹的圓弧后,抓種器3-1經過切點到達凹圓弧的時候,抓種器3-1變長,這樣蒜種就不會出現掉落現象。
[0078]參考圖1、圖14和圖15所示,第三液壓馬達4-10被液壓伺服閥1_11控制自身的流量。液壓伺服閥1-11包括伺服電機支架11-2,伺服電機支架11-2的一端安裝有伺服電機11-1,伺服電機支架11-2的中部與軸承座11-12固定連接,底部與閥塊11-10連接。軸承座11-12內設有同軸裝配的推力軸承11-4和深溝球軸承11-5。連接銷軸11-6與兩軸承內圈裝配。連接銷軸11-6的上端通過連接套11-3與伺服電機11-1的主軸連接,連接銷軸11-6的下端通過螺紋副與流量控制銷軸11-7的頂端相適配。流量控制銷軸11-7的一部分安裝于閥塊11-10當中,密封圈11-8裝配于閥塊11-10內來提高流量控制銷軸11-7與閥塊11-10的密封性。閥塊11-10的頂部固定連接有一導向塊11-13,導向塊11-13為流量控制銷軸11-7運動導向。閥塊11-10具有進油口 11-9和出油口 11-11;流量控制銷軸11-7轉動時,控制進油口 11-9和出油口 11-11的流量。
[0079]具體來說:控制流量銷軸11-7的外側有一鍵槽,而在導向塊11-13上有一方鍵,方鍵正好在控制流量銷軸11-7的鍵槽上從而使得流量控制銷軸11-7只能做上下滑動的動作,而不能做旋轉的動作。當連接銷軸11-6轉動時,螺紋副自然就會把流量控制銷軸11-7向上或者是向下推動,從而控制流量。
[0080]參考圖16和17所示,所述播種監測機構1-9包括播種監測支架9-1和安裝于該支架上的多個紅外傳感器9-2,每個紅外傳感器9-2均與各自的播種單元相對應,來監測每個播種單元上是否抓取了大蒜種子。
[0081]參考圖18所示,補種監測機構1-8包括與播種機機架固定連接的補種監測支架8-1,補種監測支架8-1上安裝有多個紅外傳感器8-2;每個紅外傳感器8-2均與各自的補種單元相對應,來監測每個補種單元上是否抓取了大蒜種子。
[0082]參考圖19所示,本實用新型中所涉及的抓種器,在結構上存在一定的改進:將原來抓種器前頭的圓弧改為斜坡12-1。斜坡結構有利于清種,還可以防止在清種的時候,大一點的蒜抱在抓種器不掉落的現象。
[0083]參考圖20所示,播種板柵組2-5和補種板柵組3-3上分別設置有護種板2-10和護種板3-12。設置了護種板之后能夠使得大蒜種子被抓起后進入播種通道前防止掉出。補種板柵組3-3上的護種板3-12和上通道3-13連通,上通道3-13與下通道2-11連通,播種板柵組2-10的末端伸入下通道2-11的內部。下通道2-11與長度調節管2-12連通。上通道3-13、下通道2-11和長度調節管2-12共同構成接種滑道1-1。采用了上述結構后,上通道和下通道的角度就可以進行相對調節,更有利于蒜頭朝上,且長度調節管2-12自身長度可調,提高了播種機的適用性。
[0084]本實用新型的播種原理是,發動機4-5帶動液壓栗1-12運轉,液壓栗1-12將液壓油箱4-4內的液壓油作為液壓動力經播種機控制閥塊4-14和行走控制閥塊4-15將動力輸出。播種機控制閥塊4-14控制第一液壓馬達6-1、第二液壓馬達6-2和株距控制油缸6-7,進而實現控制播種速度和成穴速度,且調整大蒜種子的株距,使播種與成穴協